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2004年網際網路使用者行為剖析報告(2004年9月1日)。資策會MIC市場情報中心。2004年12月5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news/0105/0105_news_disp.asp?news_id=3358
ARO網路測量研究(2005年2月23日)。創市際。2005年3月2日,取自: http://www.find.org.tw/0105/cooperate/cooperate _disp.asp?id=134
天下雜誌(1998)。網路大調查社會中堅- 擁抱網路。台北:天下雜誌出版社。
王秀燕(2002)。國中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素芸(2001)。「基本能力指標」之發展與概念分析。教育研究資訊,9(1),1-14。王郁文(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性別、社會焦慮與網路諮商意願、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梅玲(2000)。廿一世紀圖書館與資訊服務新角色以及專業人員能力初探。玄奘學報,2,193-230。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燦槐、羅惠筠(1998)。我國大學生BBS 族的網路人際溝通初探。應用倫理研究通訊,5,5-6。田振榮(2001)。以職場為導向學生能力標準架構與能力分析模式。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3,216-220。江文雄,田振榮,林炎旦,張宗憲(1999)。技職校院學生能力標準建構與能力分析模式之規劃。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4,3-8。朱美惠(1999)。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朱麗麗(2004)。大學生網路使用習性與網路使用意向上的性別差異。教學科技與媒體,67,25-37。羊憶蓉(1996)。1990年代的澳洲教育改革-「核心能力」取向的教育計畫。教改通訊,20,2-3。羊憶蓉,成露茜(1997)。將一般通識教育帶入工作中。社教雙月刊,78,10-12。李坤崇(2002)。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能力指標概念分析。教育研究,98,111-122。李隆盛(2000)。技職一貫群核心課程發展進程。科技與人力教育的進展。台北:師大書苑。
李隆盛(2000)。技職教育體系一貫課程的規劃與推動。科技與人力教育的精進。台北:師大書苑。
李隆盛(2000)。技職體系一貫課程的理想與規劃。科技與人力教育的提升。台北:師大書苑。
李隆盛(2001)。美國能力本位課程發展模式。就業與訓練,37-45。李隆盛(2002)。技職體系一貫課程的特色。載於科技與人力教育的變革。台北:師大書苑。
李聲吼(1997)。人力資源發展的能力內涵。就業與訓練,178,51-58。吳育昇(1999)。能力的整合與分化。人力培訓專刊,11,27-35。吳清山,林天祐(2000)。教育名詞。教育資料與研究,25,75-77。
吳統雄(2000)。台灣網路使用者系列調查研究:現況、前景、策略、方法。民意研究季刊,214,41-77。吳齊殷(1996)。電腦架構的社會網絡:社會學研究的新領域。資訊科技與社會研討會。
吳德業(2001)。生涯教育的新方向-就業力(employability)教育初探。教育資料與研究,39,53-58。何琦瑜(1997)。「企業獵人新戰略」。天下雜誌,6,141。
林世華(1999)。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發展計劃。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委員會通訊,1,1-2版。
林志懋(1997)。「台基:用人,誠信第一」。天下雜誌,6,137。
林志懋(1997)。「華碩:愈敢接受挑戰,愈喜歡」。天下雜誌,6,135。
林孟宗(1997),特殊教育師資專業能力分析研究。新行師專學報,5,125-152。
林珊如(2002)。網路使用者特性與資訊行為研究趨勢之探討。圖書資訊學刊,17,35-47。林振雄(2001)。高職電機科學生基本能力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淳美(1997)。應用外語科英文組專業課程規劃研究。技術學刊,12(1),1-6。林澄貴(2000) 。知識管理、工程專業人員核心能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 ~以中鋼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周榮泉、徐志賢、周學韜(1998)。專科電子課程需求性之研究。科技學刊,7(2),107-116。施香如(2002)。迷惘、迷網—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生輔導,74,18-25。柯舜智(1996)。電子佈告欄使用者的媒介行為與時間分配的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天津(2004)。技職院校學生如何面對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衝擊。技術及職業教育,80,46-57。張天津(1998)。迎向高科技社會技職教育的課程與教學。技職雙月刊,43,13-15。
張仁獻(2002)。台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良德、陳偉凱(1996)。專科五年制電子科就業所需技術科目與其學分時數之研究。技術學刊,12(1),21-28。張良德、饒達欽(1996),專科層級電子技術員需具備技術能力之分析研究,技術學刊,11(2),155-162。張佳琳(2000),從能力指標之建構與評量檢視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之內涵。國民教育,40(4),54-61。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紹勳、林秀娟(1994)。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上下冊。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梁朝雲(2001)。網路成癮對學校教育的潛在影響。台灣教育,607,10-16。
曹嘉秀、林惠賢(1998)。專科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及其對英語課程之需求分析。技術學刊,13(3),355-367。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技職體系一貫課程群課程發展工作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技職司(2002)。一般科目群課程綱要草案。台北:教育部。
陶振超(1996)。台灣地區全球資訊網使用者調查。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郭欣怡(1998)。網路世界的我與我們- 網路使用者之心理特性與網路人際關係特性初探。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郭欣怡、林以正(1998)。網路使用者的心理特性與人際關係。教育資料文摘,42,66-80。倪慈緯(2004)。2004年寬頻使用調查出爐。RUN PC,122,71-72。
許全守(1999)。俄亥俄州職業能力分析概述。職場導向能力分析及課程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
陳伯璋(1998)。「邁向新世紀的課程改革」講授大綱。發表於1998年12月9日國立台北師院課程與教育研究所專題講演會。
陳伯璋(2001)。知是經濟與教育改革。陳伯璋講珠慧珍整理。中等教育。52(3),180-197。
陳佳賢(2002)。我國網路使用者網路使用行為。資訊工業透析:電子商務,2-9。
陳炳延,經觀榮,王興方(2000)。技職教育與通試教育兼顧的初探。樹德學報,25,185-202。
陳昌霖(1998)。商業基層人員工作基本能力內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彰化。陳陞堃(1996),國民中學生活科技教師專門能力及其內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雪芬(1999)。高中職學生對網路一夜情心動並行動。http:// www.tcc.gov.tw/~tcc0/42/news890602.htm
陳雪芬(2000)。網路“春色”蕩漾,學子難以抗拒。http://www.tcc.gov.tw/~tcc0/42/news890602.htm
陳淑萍(2000)。大學生電子郵件的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探討。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淑惠(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http://report.ice.ntnu.edu.tw/nscreport/872511002023N
陳國棟(2001)。大學生跨領域科 技能力培養研究計畫---以網路作為輔助學習及能力指標分析之生物資訊人才之培養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 NSC90-2511-S008-011),未出版。
陳嬿竹(2001)。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游森期(2002)。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莊道明(1999)。資訊素養溶入大專院校課程之探討-以「資料蒐集與報告寫作」課程為例。資訊素養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康自立(1989)。工業職業專業教師能力之研究。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黃坤錦(2000),通識教育之理論基礎與課程設計。八十八學年度全國技職院校通識教育研討會。台北:教育部。
黃昭烈(2000)。親子互動關係與電腦網路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高中高職學生及其父親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政傑(1994)。課程教學之變革。台北:師苑。
黃進南(1999)。技職教育學生能力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2,22-25。黃德祥、游森期(2000)。e世代青少年的生涯輔導。輔導通訊,63,31-37。馮丹白(1998),職業訓練師所應具備的能力內涵。就業與訓練,16,3-5。詹金益(1993)。台灣企業基層技術人力培訓與運用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溫玲玉(1995)。美國工作崗位基本能力之探討。商業職業教育季刊,59,61-66。溫玲玉(1997)。迎接二十一世紀–商業教育在課程、教材與教學上的新思維。第二屆兩岸商業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楊明恭(1998)。影響高工板金科學生技能學習成效與發展因素之研究。技術學刊,13(3),349-354。
楊思偉(2000)。談基本能力與基本學力。研習資訊,17(6),16-24。楊朝祥(1984)。技術職業教育辭典。台北:三民。
葉靖雲(2000)。國小、國中階段有效作文能力指標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 NSC89-2413-H018-021),未出版。
葉燈超(2003)。我國科技大學學生一般能力內涵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網路社會之崛起(夏鑄九等譯)(1998)。台北:唐山出版社。
鄭友超(1998)。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學生鑄造基礎技術能力發展之研究。技術學刊,13(1),23-30。劉守信(2000)。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輔導方案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盧怡秀(2001)。高雄市高中生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盧雪梅(2001)。終身學習能力指標之建構與評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 NSC90-2413-H133-012),未出版。
盧錫瑩(2004)。高職教師對職校課程綱要一般能力認同度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珮(1995)。電子布告欄使用行為與社會臨場感研究- 以台大計中BBS站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未出版,新竹。賴姿伶(2000)。關鍵能力與多元智力發展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蕃薯藤全球資訊網(2002)。2002年台灣網路使用調查。2004年12月10日,取自: http://survey.yam.com/survey2002/
蕃薯藤全球資訊網(2005)。2004年台灣網路使用調查。2005年2月1日,取自: http://survey.yam.com/index.html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戴怡君(1999)。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特質之探索。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鍾屏蘭(2002)。閱讀的功效--從九年一貫課程學生十大基本能力的培養談起。國教天地,147,31-37。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沈迷現象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蘇芬媛(1996)。網路虛擬社區的形成-MUD之初探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饒達欽、劉昌煥、鄭永福(1996)。我國當前高職專科技術學院課程與教材改革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西文部份
Capron, H. L. (1999). Computers: Tools for an information age. NEW YORK: Addison-Wesley.
Ferguson, D.&, E. (2000). The World Wide Web as a functional alternative to television. Journal of Broadcasting&Electronic Media,44(2), 155-174.
Fleishman, E. A. (1967). Performance assessment based on an empirically derived task taxonomy. Human Factor, 9, 349-366.
Greenfield, D. N.(1999). Virtual addiction. New York: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
GVU (1998). The GVU Center’s 10th WWW User Survey.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gvu.gatech.esu/user_survey/surverys/suvey-1997-10/.
Hall, G. E., & Jones, H. L. (1976). Competency-base education: A proces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N.J.: Prentice-Hall.
Hendry, Chris, Pettigrew, Andrew(1986). The Practice of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ersonnel Review, 15(5), 3-8.
Hsiang, C., Rolf, W. & Michael, N.(2000). Exploring Web users' optimal flow experienc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eople, 13(4), 281-390.
Hunter, John E., Schmidt, Frank L. (1982). Ability Tests: Economic Benefits Versus the Issue of Fairness. Industrial Relations, 21(3), 293-309.
Johann K Brunner. (1986). Decision-making in a Multiproduct Firm: A Comment.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5(1), 58-59.
Joinson, A.(1998).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of disinhibited behavior on the internet.InJ. Gackenbach (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en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San Diago: Academic Press.
Kraut, R., Lundmark, V., Patterson, M., Kiesler, S., Mukopadhyay, T., & Scherlis, W.(1998). Internet Paradox: A social technology that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y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9), 1017-1031.
Krejcie, R.V.,&Morgan, D.W.(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ing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Reingold, H. (1993). The virtual community :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School Boards Foundation With generous support from Children's Television.
Reisberg, L.(2000). 10% students may spend too much time onlin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46, 43-50.
Rosales, R.G. (2001). Expectancy-value theory: Explaining motivations for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Stern. (2002). Assessing Entry-Level Digital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In-Coming College Freshma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Capella University.
Suler, J. (1998). Adolescents in cyberspace. Retrieved August 26, 2004, from http://www.rider.edu/user/suler/psycyber/adoles.html
Suler, J. (2000). Ident Management in cyberspace. Retrieved August 26, 2004, from http://www.rider.edu/user/suler/psycyber/identity management.html
Taylor, T. P. D. (2002). The Internet and Youth Engagement: An Exploration of How Youth Spend Their Time Online and Its Relation to Civic Involvement.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 Canada.
Torshen, K. P. (1977). The mastery approach to 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 N.Y: Academic Press.
Waugh, Auberon(1990). Have You Had Your Bottom Line Inspected Yet? The Spectator, 264(8449), 8.
Weiser, E. B.(2000). The functions of Internet use and their social, psychological,and interpersonal consequences. New York:Macillan.
Weiss, Doyle L., Houston, Franklin S., Windal, Pierre. (1978). The Periodic Pain of Lydia E. Pinkham.The Journal of Business, 51(1), 91.
Werner, M. C. (1995). Australian key competencies i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ERIC Documents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7 587).
Young, K. S.(1998). What makes the internet addictive? Retrieved August 12, 2004,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addictiv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