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600:1f28:365:80b0:7358:9a99:61b8:7c0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08:01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蘇瓊芬
論文名稱:
《黃帝內經》研究--以倫理思想為主
指導教授:
黃忠慎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4
中文關鍵詞:
黃帝內經
、
倫理
、
醫病關係
、
醫德
、
醫術
相關次數:
被引用:
6
點閱:476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5
本論文以「《黃帝內經》研究──以倫理思想為主」為題,就《黃帝內經》一書中有關「倫理」的思想作探討,全文分為六章,先對《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與版本作簡要介紹;並對本文中所要研究的「倫理」作界定,以《黃帝內經》中的「醫病關係」為主,其內容針對的是佔主導地位的醫家;接著梳理《黃帝內經》中醫家主要的倫理思想,再探討《黃帝內經》中的醫家類型與理想形象;並就《黃帝內經》中對醫家的專業訓練與醫家實務倫理的要求作整理,最後歸結出《黃帝內經》中的倫理思想,主要是對醫者「德術兼修」、「醫德至上」的要求。
《黃帝內經》研究──以倫理思想為主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黃帝內經》的著書年代與版本 ……………………1
第二節 倫理的定義 ………………………………………… 7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評述 ………………………………… 10
第四節 研究動機、方法、目的與本文架構 ………………… 15
第二章 《內經》中醫家倫理思想的定位
第一節 天地合氣,以人為貴 ……………………………… 23
第二節 仁心仁術,博施濟眾 ……………………………… 32
第三節 提挈陰陽,治身治國 ……………………………… 34
第三章 《內經》中醫家的類型及其理想形象
第一節 各類型醫家的診治時機 …………………………… 45
一、聖人的診治時機──治其未病 …………………………… 45
二、良醫的診治時機──救其萌芽 …………………………… 47
三、庸醫的診治時機──救其已成 …………………………… 49
第二節 各類型醫家的專業能力 …………………………… 50
一、聖人在專業能力上的表現 ………………………………… 51
(一)順其自然 ………………………………………… 51
(二)善於養生 ………………………………………… 55
(三)洞察如神 ………………………………………… 55
二、良醫在專業能力上的表現 ………………………………… 57
(一)得法守數 ………………………………………… 57
(二)細心審察 ………………………………………… 59
(三)調氣平氣 ………………………………………… 62
三、庸醫在專業能力上的表現 ………………………………… 63
(一)妄行施治 ………………………………………… 63
(二)粗心勿察 ………………………………………… 65
(三)絕氣危生 ………………………………………… 66
第三節 各類型醫家的治療成效 …………………………… 67
一、聖人:十全十 ………………………………………… 68
二、良醫:十全九 ………………………………………… 69
三、庸醫:十全七、十全六 ………………………………… 70
第四節 《內經》中醫家的理想形象 ……………………… 70
第四章《內經》中醫家的專業訓練
第一節 恪守醫德 ………………………………………… 75
一、得人而教 ……………………………………………… 75
二、因材施教 ……………………………………………… 79
三、尊師重道 ……………………………………………… 81
四、勤勉力學 ……………………………………………… 85
第二節 精通醫術 ………………………………………… 89
一、素養廣博 ……………………………………………… 89
二、學識專精 ……………………………………………… 92
三、由博而約 ……………………………………………… 95
四、循序漸進 ……………………………………………… 97
第五章《內經》中醫家的實務倫理
第一節 重視醫者的道德涵養 ……………………………… 101
一、淡泊名利——自我要求,恬淡虛無 ……………………… 101
二、謹言慎行——給人信心,令人尊重 ……………………… 106
三、專心審慎——人命至貴,重如千金 ……………………… 110
四、謙和虛心——有容乃大,精益求精 ……………………… 115
第二節 落實醫者的道德實踐 ……………………………… 118
一、視病如親——急病家之所急 ……………………………… 118
二、尊重病人——順應病人特質 ……………………………… 120
三、明瞭人事——通達人情世故 ……………………………… 124
四、不信鬼神——脫離迷信巫術 ……………………………… 131
五、防微杜漸——預防勝於治療 ……………………………… 138
第六章 結論 ………………………………………………… 149
參考書目 ……………………………………………………… 155
參考書目
一、書籍
(一)核心書目:
1、《黃帝內經》
〔隋〕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台南:王家出版社,1995年)
〔唐〕王冰注:《黃帝內經》(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3年京口文成堂摹刻宋本影印)
〔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孫兆校正:《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台南:大孚書局,2000年3月)
〔唐〕王冰撰注,魯兆麟等點校:《靈樞經》(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
〔明〕馬蒔著,王洪圖、李硯青點校:《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年)
〔明〕馬蒔著,孫國中、方向紅點校:《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明〕吳崑注;孫國中、方向紅點校:《黃帝內經素問吳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明〕張介賓編著,郭洪耀等校注:《類經》(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年)
〔清〕高士宗、吳崑著,孫國中、方向紅點校:《黃帝內經素問直解》(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清〕張志聰集注,方春陽等點校:《黃帝內經集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日本〕《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大阪:オリエント出版社,1992年)
〔日本〕森立之著,郭秀梅、〔日〕岡田研吉校點:《素問考注附四時經考注》(北京:學苑出版社,1992年)
〔日本〕澀江抽齋著,郭秀梅等點校:《靈樞講義》(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王洪圖主編:《內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年)
王洪圖總主編:《黃帝內經研究大成》(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王琦:《黃帝內經專題研究》(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
王慶其:《黃帝內經心語》(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1998年)
王慶其主編:《中國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黃帝內經》(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9年)
王慶憲、梁曉珍著:《醫學聖典──《黃帝內經》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濱:《內經方法與精義》(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任秀玲:《中醫理論範疇──《黃帝內經》建構中醫理論的基本範疇》(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1年)
任應秋、劉長林編:《《內經》研究論叢》(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
余自漢等著:《內經靈素考》(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2年)
段逸山:《《素問》全元起本研究與輯復》(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
徐芹庭:《細說黃帝內經》(臺北:聖環書局,2000年)
書銘中醫藥委員會編輯:《黃帝內經自習突破》(台北:書銘中醫藥委員會,1987年)
莊宏達:《內經新解》(台北:志遠書局,1990年)
郭靄春:《黃帝內經校注語釋》(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郭靄春:《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釋》(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
陳九如:《黃帝內經今義》(台北:志遠書局,1986年)
陳太羲、莊宏達編著:《黃帝內經素問新解》上、下冊(台北:國立中醫藥研究所,1995年)
陳全功:《《黃帝內經》在世界醫學史上的地位》(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
陸錦川:《中醫望診相法秘要--黃帝內經的現代觀身、觀心、觀人術》(台北:新自然主義,2002年)
傅貞亮等主編:《黃帝內經素問析義》(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
傅維康、吳鴻洲:《黃帝內經導讀》(成都:巴蜀出版社,1991年)
程士德:《內經理論體系綱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程士德主編:《內經》(台北:知音出版社,1999年)
賈得道:《《黃帝內經》新纂》(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
熊繼伯:《內經理論精要》(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
劉長林:《黃帝內經》,《中國古代佚名哲學名著評述》(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卷2。
錢超塵:《黃帝內經太素研究》(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年)
龍伯堅:《黃帝內經概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
雷順群主編:《《內經》多學科研究》(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
2、倫理學
王海明:《倫理學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王海明:《倫理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史中一:《倫理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
何懷宏:《倫理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杜振吉:《倫理的智慧》(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徐宗良、劉學禮、瞿曉敏著:《生命倫理學--理論與實踐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張智康:《醫學倫理》(台中:中國醫藥學院,1990年)
陸以仁:《醫學倫理》(台中:中國醫藥學院,1981年)
楊國榮:《倫理與存在--道德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戴正德、李明濱:《醫學倫理導論》(台北:教育部,2000年)
戴正德:《生死醫學倫理》(台北:健康文化,2001年)
謝獻臣:《醫學倫理》(台北:偉華書局,1996年)
(二)其他相關書目
《周易》,〔清〕阮元校刊:《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用文選樓藏本校定),冊1。
《周禮》,《十三經注疏》,冊5。
《禮記》,《十三經注疏》,冊7、8。
《左傳》,《十三經注疏》,冊10。
《論語》,《十三經注疏》,冊13。
《孝經》,《十三經注疏》,冊13。
《孟子》,《十三經注疏》,冊14。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諸子集成》(香港:中華書局,1978年),冊2。
〔晉〕王弼:《老子注》,《諸子集成》,冊3。
〔清〕王先謙集解:《莊子集解》,《諸子集成》,冊3。
〔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校正》,《諸子集成》,冊5。
〔魏〕曹操等注:《孫子十家注》,《諸子集成》,冊6。
〔漢〕高誘注:《呂氏春秋》,《諸子集成》,冊6。
〔漢〕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中華書局,1997年)
〔東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漢書》,《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冊2。
〔唐〕魏微等著:《隋書》,《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冊8。
〔元〕脫脫等修:《宋史》,《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冊1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92年)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年日本江戶醫學北宋刊本加句影印)
〔唐〕孫思邈著,李景榮等校釋:《備急千金要方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年)
〔宋〕張杲:《醫說》(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癸酉夏五陶風樓本影印)
〔明〕李中梓著,鄒高祈點校:《醫宗必讀》(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年)
〔明〕龔廷賢:《新刊醫林狀元濟世全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日本寬永十三年村上平樂寺刊本)
〔明〕龔廷賢:《萬病回春》(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
〔明〕龔廷賢:《壽世保元》(台北:宏業書局,1986年)
〔明〕龔廷賢著:《增補萬病回春》(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0年)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4年)
〔清〕王清任:《醫林改錯》(台北:力行書局,1990年)
〔清〕何夢瑤撰,鄧鐵濤、劉紀莎點校:《醫碥》(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年)
〔清〕吳達著,王新華注點:《醫學求是》(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
〔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徐大椿:《徐大椿醫書全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年),上下冊。
〔清〕喻嘉言:《醫門法律》(台北:五洲出版社,1984年)
〔日本〕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日本〕森立之:《傷寒論考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中國醫藥學家史話--中國歷代名醫小傳》(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
丁涵章:《醫德學淺說》(浙江: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
王米渠:《中國古代醫學心理學》(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君主編:《中國醫道》(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年)
史仲序:《中國醫學史》(台北:正中,1989年)
田合祿、田蔚:《中醫運氣學解秘--醫易寶典》(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
吉文輝、王大妹主編:《中醫古籍版本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朱建平:《中國醫學史研究》(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3年)
吳中雲:《中醫文化談》(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吳如嵩、王洪圖、黃英著:《孫子兵法與養生治病》(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7年)
李士生:《儒釋道論養生》(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李今庸:《古醫書研究》(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年)
李良松、郭洪濤主編:《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廈門:廈門大學,1990年)
李雨村:《醫易集粹註解》(台北:宋林出版社,1999年)
李建民:《方術 醫學 歷史》(台北:南天書局,2000年)
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台北:中研究史語所,2000年)
李經緯、 李志東:《中國古代醫學史略》(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
周一諜:《歷代名醫論醫德》(長沙:湖南科技,1983年)
林啟彥主編:《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出版社,2002年)
金健民:《中國古代典籍中的自然科學思想》(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長春中醫學院《《串雅內編》選注》編寫組:《《串雅內編》選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年)
唐雲:《走近中醫--對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台北:積木文化出版,2004年)
徐儀明:《性理與岐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祝恆琛等編:《未病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年)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張大釗:《中醫文化對談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其成:《易學與中醫》(北京:中國書店,2002年)
張其成:《易醫文化與應用》(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張河、楊波編著:《孔子養生與儒醫》(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9月)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顯成:《先秦兩漢醫學用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 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97年)
陳可冀、林殷:《國學舉要•醫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陳炎:《多維視野中的儒家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陶御風、洪丕謨、王佑民:《中國傳統醫學漫話》(台北:林鬱文化,1995年)
傅維康:《醫藥文化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馮作民、宋秀玲編著:《中國古代科學》(台北:星光出版社,1996年)上下冊。
黃志杰等編譯:《針灸甲乙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精譯》(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年)
黃崇民:《認識傳統醫學的真貌》(台北:臺灣書店,1996年)
黃維三:《難經新解》(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93年)
楊力:《周易與中醫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
楊維傑:《中醫學概論》(台北:志遠書局,1999年)
賈得道:《中國醫學史略》(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
鄒偉俊:《醫易新探》(南京:金陵思維科學研究所,1988年)
趙立勛等編纂:《古今圖書集成醫部續錄》(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年)
趙璞珊:《中國古代醫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劉長林、滕守堯:《易學與養生》(瀋陽:瀋陽出版社,1997年)
劉炳權、蘇祥:《古今時間醫學》(台南:大孚書局,1994年)
樂愛國:《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科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鄧瑞全、王冠英主編:《中國偽本綜考》(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頁479-484。
薛公忱主編:《論醫中儒道釋》(北京市:中醫古籍出版社,1998年)
薛公忱主編:《儒道佛與中醫藥學》(北京:中國書店,2002年)
謝觀著,余永燕點校,王致譜審訂:《中國醫學源流論》(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
魏子孝、聶莉芳:《中醫中藥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嚴世芸:《中國醫籍通考》(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2年)
嚴健民:《中國醫學起源新論》(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
二、期刊論文:
于淮仁:〈祖國醫學的倫理道德觀〉,《科學•經濟•社會》第17卷,第2期,總第75期(1999年),頁22-27。
王平:〈關於醫德的文化思考〉,《醫學與社會》第12卷第6期(1999年12月),頁41-43。
王紅霞:〈試論以德健身〉,《中國醫學倫理學》第2期,總第76期(2001年),頁20。
王瑞來:〈《黃帝內經素問》版本源流考〉,《國家圖書館館刊》第1期(1997年6月),頁169-192。
王燕平:〈從《周易》《黃帝內經》看中國古代生命哲學〉,《黃岡師專學報》第18卷,第1期(1998年2月),頁41-45。
王燕平:〈從《周易》《黃帝內經》看中國古代生命哲學〉續,《黃岡師專學報》第18卷,第2期(1998年5月),頁17-23。
米滿月:〈論傳統倫理對中醫微觀發展的影響〉,《中國醫學倫理學》第1期,總81期(2002年),頁63。
吳正榮、任宏志:〈《黃帝內經》的生命美學價值〉,《玉溪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2期(2002年4月),頁14-18。
李彬:〈倫理是何種智慧?--兼與于貴、彭啟福先生商榷〉,《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2卷第5期(2003年9月),頁27-29、35。周西伯:〈黃帝「內經」之醫學中心思想〉,《中央月刊》第12卷,第10期(1980年8月),頁143-148
周西伯:〈《黃帝內經》之醫學中心思想〉,《中央月刊》第12卷,第10期(1980年8月),頁143-148
周璐、聶丹瑤:〈好醫生的評價標準和醫生不良表現之淺析〉,《中國醫學倫理學》第3期,總第72期(2000年),頁43-44。
林秀娟:〈新時代之醫學倫理議題〉,《臺北市醫師公會會刊》第48卷第7期(2004年7月) ,頁41-44。
林東昇:〈中華文化中的養生之道〉,《松商學報》第5期(2003年5月), 頁111-117。
侯南隆:〈《黃帝內經》與悲傷諮商〉,《諮商與輔導》第188期(2001年8月),頁14-20。
施觀芬:〈試論《周易》哲學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孔孟月刊》第37卷,第12期(1999年8月),頁5-8。
侯南隆:〈《黃帝內經》與悲傷諮商〉,《諮商與輔導》第188期(2001年8月),頁14-20。
施觀芬:〈試論《周易》哲學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孔孟月刊》第37卷,第12期(1999年8月),頁5-8。
孫麗紅:〈淺談醫德修養的途徑〉,《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1期(1999年),頁70-71。
張大慶:〈「病有六不治:中國最早的醫學倫理準則〉,《中華醫史雜誌》第28卷,第3期(1998年7月),頁131-134。
張之滄:〈道教儒教與中醫倫理〉,《宗教哲學》第5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62-72。
郭洪濤:〈開闊視野,啟發思路--試論《老子》、《莊子》對《內經》的影響〉,《醫古文知識》第4期(1994年),頁1-4。
陳明華:〈試論儒佛道思想對孫思邈醫學倫理思想的影響〉,《中國醫學倫理學》第15卷,第6期(2002年12月),頁61-62。
陳欽銘:〈《內經》撰述時代考釋〉,《中國醫藥學院年報》第6期(1975年),頁55-70。
陸玉飛:〈現代醫德教育與傳統醫學倫理的聯繫〉,《江蘇衛生事業管理》第2期,第8卷總第36期(1997年),頁68。
黃哲:〈《黃帝內經》複合詞同義聚合關係初探〉,《雲夢學刊》第4期(1994年),頁79-81、71。
彭仁奎、蔡甫昌、陳慶餘:〈臨床倫理病案討論(13)--違背醫囑自動出院〉,《當代醫學》31卷11期2004年11月), 頁911-915。
楊政河:〈從陰陽五行談養生之道〉,《宗教哲學》第3卷,第3期(1997年7月),頁77-87。
楊銓:〈倡行「以德事醫」的若干設想〉,《中國醫學倫理學》第15卷,第2期(2002年4月),頁6-7。
曾錦坤:〈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宗教哲學》第5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38-61。
蔡甫昌:〈「醫師,您獲得病患同意了嗎?」知情同意的倫理與實務〉,《健康世界》第222卷(2004年6月) ,頁59-62。
戴正德 、陳家玉:〈從醫學倫理看生命的尊嚴〉,《臺灣醫界》第46卷,第12期(2003年12月), 頁35-39。
戴正德:〈病人為中心的倫理思維〉,《臺北市醫師公會會刊》48卷7期(2004年7月), 頁37-40。
叢亞麗:〈醫學倫理學概念之探究〉,《醫學與哲學》第18卷第12期,總199期(1997年12月),頁637-640。
三、學位論文:
黃蕙棻:〈《內經》運氣醫學現代觀的研究〉,台灣大學中國醫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蕭進銘:〈《內經》認識論研究〉,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王敏弘:〈《黃帝內經》有關神的研究〉,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裘正:〈《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的探討〉,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葉美玲:〈論《黃帝內經》中陰陽五行的運用〉,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楊仕哲:〈《內經》運氣學說之天文曆法初探〉,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林哲民:〈《黃帝內經》氣論身體觀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德興:〈《黃帝內經》氣論思想之研究──兼論精、氣、神概念的關係〉,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國財:〈《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學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韻雯:〈《黃帝內經》系統思維與辯證醫道〉,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董家榮:〈《黃帝內經》養生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劉秋固:〈《黃帝內經》的生死觀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呂�f枝:〈先秦道家與《黃帝內經》兩者相關養生思想之研究〉,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韶堯:〈《黃帝內經》運氣學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許玉娟:〈《素問•靈蘭秘典論》中十二官之探討〉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莊明仁:〈《靈樞•經水篇》十二經水之研究〉,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
2.
論黃帝內經中陰陽五行之應用
3.
黃帝內經養生思想研究
4.
秦漢思想中有關「陰陽」「五行」之探討
5.
黃帝內經運氣學研究
6.
黃帝內經有關神的研究
7.
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
8.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探討
9.
靈樞經水篇十二經水之研究
10.
《黃帝內經》氣化宇宙論思想研究
11.
內經運氣之天文曆法初探
12.
陰陽五行與《太平經》關係之研究
13.
內經運氣醫學現代觀的研究
14.
《黃帝內經》「生」問題研究
15.
《黃帝內經・素問》生命哲學之研究
1.
施觀芬:〈試論《周易》哲學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孔孟月刊》第37卷,第12期(1999年8月),頁5-8。
2.
林秀娟:〈新時代之醫學倫理議題〉,《臺北市醫師公會會刊》第48卷第7期(2004年7月) ,頁41-44。
3.
周西伯:〈《黃帝內經》之醫學中心思想〉,《中央月刊》第12卷,第10期(1980年8月),頁143-148
4.
林東昇:〈中華文化中的養生之道〉,《松商學報》第5期(2003年5月), 頁111-117。
5.
李彬:〈倫理是何種智慧?--兼與于貴、彭啟福先生商榷〉,《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2卷第5期(2003年9月),頁27-29、35。周西伯:〈黃帝「內經」之醫學中心思想〉,《中央月刊》第12卷,第10期(1980年8月),頁143-148
6.
侯南隆:〈《黃帝內經》與悲傷諮商〉,《諮商與輔導》第188期(2001年8月),頁14-20。
7.
王瑞來:〈《黃帝內經素問》版本源流考〉,《國家圖書館館刊》第1期(1997年6月),頁169-192。
8.
侯南隆:〈《黃帝內經》與悲傷諮商〉,《諮商與輔導》第188期(2001年8月),頁14-20。
9.
施觀芬:〈試論《周易》哲學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孔孟月刊》第37卷,第12期(1999年8月),頁5-8。
10.
張之滄:〈道教儒教與中醫倫理〉,《宗教哲學》第5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62-72。
11.
彭仁奎、蔡甫昌、陳慶餘:〈臨床倫理病案討論(13)--違背醫囑自動出院〉,《當代醫學》31卷11期2004年11月), 頁911-915。
12.
楊政河:〈從陰陽五行談養生之道〉,《宗教哲學》第3卷,第3期(1997年7月),頁77-87。
13.
曾錦坤:〈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宗教哲學》第5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38-61。
14.
蔡甫昌:〈「醫師,您獲得病患同意了嗎?」知情同意的倫理與實務〉,《健康世界》第222卷(2004年6月) ,頁59-62。
15.
戴正德 、陳家玉:〈從醫學倫理看生命的尊嚴〉,《臺灣醫界》第46卷,第12期(2003年12月), 頁35-39。
1.
黃帝內經運氣學研究
2.
黃帝內經養生思想研究
3.
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
4.
《黃帝內經》「生」問題研究
5.
《黃帝內經・素問》生命哲學之研究
6.
《黃帝內經》氣論思想之研究----兼論精、氣、神概念的關係
7.
《黃帝內經》氣化宇宙論思想研究
8.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探討
9.
黃帝內經有關神的研究
10.
《黃帝內經》之健康醫學探討
11.
《黃帝內經》氣論身體觀之研究
12.
陰陽五行與養生觀 ─《黃帝內經》與《祕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的比較研究
13.
《黃帝內經》養生思想初探
14.
<<黃帝內經>>之生命倫理學
15.
《黃帝內經》的生死觀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