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出版年份排序)
一、 古籍
1. 葉紹袁(1936):《午夢堂全集》,上海:貝葉山房。
2. 司馬光(1956):《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3. 歐陽詢(1974):《藝文類聚》,台北:木鐸編輯室。
4. 陳夢雷等編(1977):《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
5. 楊家駱主編(1979):《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6. 屈萬里著(1980):《尚書釋義》,台北:中國文化學院。
7. 邱心如(1980):《筆生花》,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8. 陳端生著,劉崇義編校(1982):《再生緣》,河南,中州書畫社出版。
9. 馬持盈註譯(1984):《詩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0. 班固(1985):《白虎通》,《叢書集成初編》,台北:中華書局。
11. 賈誼(1985):《新書》,《叢書集成初編》,台北:中華書局。
12. (1986)《十三經注疏 周易》,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3. (1986)《十三經注疏 禮記注疏》,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4. (1986)《十三經注疏 毛詩正義》,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5. 楊伯峻撰(1987):《論語譯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6. 林尹註譯(1987):《周禮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7. 王夢鷗註譯(1995):《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8. 郭建勳注譯(1996):《新譯易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19. 張建業主編(2000):《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 陳端生著,郭沫若校訂(2002):《再生緣》,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二、 專書
1. 陳顧遠(1965):《中國古代婚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 趙景深(1965):《彈詞考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 胡文楷(1976):《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譚正璧(1985):《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5. 陳東原(1986):《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6. 鄭振鐸(1987):《中國俗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店。
7. 呂秀蓮(1990):《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8. 周英雄(1990):《比較文學與小說詮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9. 陳鵬(1990):《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10. 阿英(1991):《彈詞小說考》,上海:上海書店。
11. 胡懷琛(1991):《中國民歌研究》,上海:上海書店。
12. 孟悅、戴錦華(1993):《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13. 格蕾.格林(Galyle Greene)、考比里亞.庫恩(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1995):《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出版公司。
14. 張京媛主編(1995):《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5. Pamela Abbott and Clair Wallace著,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16. 王逢振(1995):《女性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7. 盛英主編(1995):《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8. 張小虹(1995):《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Gender Crossing :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 托里莫伊(Toril Moi)著,陳潔詩譯(1995):《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公司。
20. 周蕾(1995):《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21. 劉慧英(1996):《走出男權傳統的藩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北京:三聯書店。
22. 鍾慧玲(1997):《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
23. 陳玉玲(1998):《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24. 劉詠聰(1998):《德•才•色•權 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25. 孫康宜(1998):《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6. 張岩冰(1998):《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7. 章義和、陳春雷著(1999):《貞節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8. 劉士聖、劉揚著(1999):《中國婦女通史》,青島:青島出版社。
29.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1999):《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30. 張小虹編(1999):《性/別研究讀本》,台北:大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1. 陳曉蘭(1999):《女性主義批評與文學詮釋》,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
32. 嚴明、樊琪合著(1999):《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3. 顧燕翎主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4. 顧燕翎主編(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5. 貝蒂•傅瑞丹(2000):《女性迷思The Feminine Mystique》,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36. 張小虹(2000):《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37. 魏國英主編(2000):《女性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8. 鮑震培(2001):《清代女作家彈詞小說論稿》,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39. 林吉玲(2001):《二十世紀中國女性發展史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40. 劉霓(2001):《西方女性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1. 王維東、楊彩霞譯,馬克夢原著(2001):《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2. 李新燦(2001.12):《女性主義關照嚇得他者世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3. 吳慶宏(2002):《吳爾芙 Virginia Woolf》,台北:生智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4. 郝潤華著(2002):《婦女與道德傳統》,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45. 胡曉真(2003):《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46. 唐荷(2003):《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7. 華瑋(2003):《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三、 單篇論文
1. 陳寅恪(1977):〈論再生緣〉,《陳寅恪先生論文集》,台北:九思出版社,頁1037-1111。
2. 阿英(1985):〈彈詞小說話引〉,《小說閑談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83-88。
3. 魏愛蓮(Ellen Widmer)劉裘蒂譯(1993.11):〈十七世紀中國才女的書信世界〉,《中外文學》22:6,頁55-81。
4. 華欣(1994):〈孟麗君人物形象淺析〉,《渤海學刊》1-2,頁39-43。
5. 紀宗安(1995):〈中國歷史上的女性角色〉,《文化雜誌》24,頁58-60。6. 牛志平(1995):〈唐代婚姻的天命觀〉,《海南師院學報》8:28,頁59-61。
7. 姚旭峰(1996):〈試論明清傳奇中的「才子佳人」模式〉,《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頁39-44。
8. 呂啟祥(1996):〈夢在紅樓之外——《再生緣》與《紅樓夢》〉,《紅樓夢學刊》2,頁239-269。
9. 李祥林(1997):〈男權語境中的女權意識—戲曲中的「女扮男裝」題材透視〉,《四川戲劇》3,頁10-13。
10. 許師麗芳(1997.1):〈試論《再生緣》之書寫特徵與相關意涵〉,《中山人文學報》5,頁137-158。
11. 梅家玲(1997):〈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篇〉的女性風貌〉,洪淑苓主編:《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台北:里仁書局,頁129-166。
12. 張燕萍(1998):〈明清女性彈詞文學管見〉,《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8:4,頁69-73。
13. 熊賢關(1999):〈花木蘭與黃崇嘏—徐渭的非女權主義的女英雄〉,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第一集,頁79-114。
14. 徐伯鴻(1999.12):〈漫議唐代新興士人擇偶觀念的變遷〉,《黃河科技大學學報》1:4,頁114-118。
15. 林麗月(2000):〈晚明的「服妖」議論及其性別意涵〉,王成勉主編:《明清文化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頁141-174。
16. 宋致新(2000.4):〈女性翻身的「狂想曲」—陳端生和她的《再生緣》〉,《廣播電視大學學報》4,頁46-49。
17. 許師麗芳(2001):〈女子弄文誠可罪—析論女性書寫意識中之自覺與矛盾〉,張宏生、張雁編:《古代女詩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頁110-126。
18. 王亞琴(2001.2):〈沒有圓滿結局的圓滿—彈詞《再生緣》結尾探析〉,《渝州大學學報》18:1,頁63-66。
19. 劉天堂(2001.9):〈明清女性彈詞中的女性意識〉,《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18:3,頁66-69。
20. 劉亮雅(2001.1):〈湯亭亭《女戰士》中的母女關係〉,《中外文學》29:8,頁158-175。21. 方紅(2001.11):〈《再生緣》與女性文學〉,《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18:6,頁15-22。
22. 孟蒙(2002):〈清代彈詞文學論略〉,《齊魯學刊》166,頁115-119。
23. 許師麗芳(2002.4):〈女性於書寫中之自我定位與詮釋—以陳端生之「再生緣」序文為例〉,《大陸雜誌》104:4,頁145-161。
24. 郭沫若(2002):〈陳端生年譜〉,《再生緣》,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頁8-11。
25. 郭沫若(2002):〈談《再生緣》和它的作者陳端生〉,《再生緣》,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頁12-35。
26. 郭沫若(2002):〈再談《再生緣》作者陳端生〉,《再生緣》,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頁36-54。
27. 許師麗芳(2002.12):〈性別與書寫之錯置與超越—以「女才子書」與「再生緣」作者自序為中心之分析〉,《國文學誌》5,頁209-246。
28. 鮑震培(2003.1):〈清代「女中丈夫」風尚與彈詞小說女豪傑形象〉,《山西師大學報》30:1,頁93-96。
29. 劉存南(2003.7):〈《再生緣》之再議〉,《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頁67-71。
30. 劉克敵(2003):〈管隙敢窺千古事,毫端戲寫再生緣〉,《讀書》5,頁55-61。
31. 呂樹梅(2003.6):〈女性寫作:戴著鐐銬跳舞—貞節觀與女性寫作及其閱讀〉,《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2,頁45-47。
32. 聶春豔(2004):〈男性人格理想的載體—清代小說中「男性化」的女性形象略論〉,《明清小說研究》72,頁23-33。
33. 文迎霞、陳東有(2004):〈彈詞中的女扮男裝故事與受眾欣賞期待〉,《江西社會科學》3,頁64-70。
34. 盛志梅(2004):〈清代女性彈詞中女扮男裝現象論析〉,《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頁21-28。
35. 趙延花(2004):〈女性追求平等的先聲——論彈詞《再生緣》中主人公孟麗君的思想價值〉,《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6:4,頁98-101。
四、 學位論文
1. 楊曉菁(1996):《再生緣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 黃蘊綠(1997):《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形象》,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3. 蔡祝青(2000):《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 葉懿慧(2003):《侯芝及其彈詞小說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