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04: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高懷恩
論文名稱:《聊齋志異》題材研究
指導教授:蔣美華蔣美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1
中文關鍵詞:聊齋志異題材人界他界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7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聊齋志異》被公認是短篇文言小說中最具代表性的高峰之作,亦具高度藝術成就。這部作品是蒲松齡從其人生經驗中揀選出有所感受的題材,將其思想及對人生的體悟凝煉其中。是故如欲解讀《聊齋》所表現的內涵深意,正得由題材著手。有鑒於歷來論者較少從此方面研究《聊齋》,故本論文乃以《聊齋志異題材研究》為題,嘗試以空間為組織架構,將《聊齋》中的題材二分為「人界」及「他界」。除闡明各類題材的特色及意義外,亦從內容、思想、藝術及影響來探究《聊齋》的傳承與拓新,藉由對文本的詮釋及歸納,分析其深層結構,以呈現《聊齋》的文學價值。
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緒論,包含了研究動機與目的、《聊齋》研究概況、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與架構。第二章介紹《聊齋》一書的創作概況。第三章介紹《聊齋志異》的題材及其來源。接下來的四、五章,則分別就《聊齋》中的人界題材及他界題材探究不同類型的題材所呈現的特色及意涵。第六章則從內容、思想、藝術及影響四方面探究《聊齋》題材的價值。第七章為結論,綜合前述,總結研究結果,並對全文做一回顧與檢討。
《聊齋志異》題材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聊齋志異》研究概況/ 2
第三節 研究對象/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7

第二章 《聊齋志異》創作概況/9
第一節 蒲松齡小傳/10
第二節《聊齋志異》的創作動機/13
一、發洩孤憤/13
二、不滿時局/16
三、揭露社會亂象/18

第三章 《聊齋志異》的題材及其來源/21
第一節 採擷他人小說或筆記/23
一、採擷唐傳奇題材者/23
二、採擷干寶《搜神記》題材者/26
三、採擷宋元以來話本題材者/28
第二節 博採民間傳聞/29
第三節 作者親身的經歷與體悟/32

第四章 《聊齋志異》的人界題材/35
第一節《聊齋》中的婚姻生活/36
一、反映清代婚姻現象/36
二、悍妒題材的現實意義/46
第二節《聊齋》中的奇人高士/52
一、化外之士/53
二、俠客/58
三、其他/60
第三節《聊齋》中的民俗文化/62
一、巫術與兆數信仰/62
二、民俗雜技的呈現/71
三、民俗描寫的特點/78
第四節《聊齋》中的紀實題材/79
一、公案紀實/80
二、局騙紀實/83
三、自然紀實/85

第五章 《聊齋志異》的他界題材/93
第一節 仙鄉題材/94
一、仙境傳說的記載/94
二、仙鄉的描寫/97
三、仙鄉題材的意義/100
第二節 冥界題材/102
一、冥界的描寫/104
二、冥界題材的意義/110
第三節 妖境題材/112
一、妖的定義/113
二、妖境的描寫/115
三、妖境題材的意義/118
第四節 夢境題材/121
一、夢境的描寫/122
二、夢境題材的意義/126

第六章 《聊齋志異》題材的價值/133
第一節 題材內容的開展/134
一、歷代志怪小說題材與特色/134
二、《聊齋》在題材上的承襲/138
三、《聊齋》在題材上的開展/140
第二節 傳統思想的突破/143
一、愛情方面/145
二、刺貪虐方面/149
三、科舉制度方面/151
第三節 藝術手法的開創/154
一、異類形象的塑造/155
二、語言的風格/169
第四節 對後世的影響/180
一、對清代文言小說的影響 /180
二、對國外小說創作的影響/184

第七章 結論/187

參考書目/193
一、古籍(依作者年代排列)
(戰國)屈原撰.沈洪選註:《楚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戰國)莊子撰.郭慶藩注:《莊子集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漢)戴德著.高明註譯:《大戴禮記今註今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漢)班固:《漢武帝內傳》,(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漢)班固:《白虎通》,(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96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96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郊特牲》,(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邱德修分段標點:《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78年)。
(晉)干寶著.黃鈞注譯:《新譯搜神記》,(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晉)郭璞傳:《山海經箋疏》,(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 。
(晉)郭璞注:《穆天子傳》,(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7年)。
(晉)郭璞:《玄中記》,《百部叢書集成》三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
(晉)葛洪:《神仙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南朝)顏之推著.李振興譯:《新譯顏氏家訓》,(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朱熹等注:《五家楚辭注合編》,(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
(宋)朱熹撰.陳榮捷註:《近思錄詳註集評》,(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宋)李昉編:《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元)王實甫:《西廂記》,(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
(元)至正中敕撰:《大元通制條格》,(台北:華文書局,1930年)。
(明)田汝成:《熙朝樂事》,《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明)凌濛初:《拍案驚奇》,(台北:桂冠圖書股分有限公司,1988年)。
(清)王士禛撰.勒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王丕煦總纂:《萊陽縣志》,(台北:出版者不詳,1965年)。
(清)沈之奇輯註.洪皋山增訂:《大清律輯注》,(北京:北京大學,1993年)。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台北:新興書局,1956年)。
(清)姚雨薌原纂,胡仰山增輯:《大清律例會通新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
(清)昭槤:《嘯亭雜錄》,(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11月)。
(清)常蔭延纂修:《綏化縣志》,(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11年)。
(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
(清)蒲留仙撰.劉階平選注:《聊齋文集選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5年)。
(清)蒲松齡著,趙蔚芝箋注:《聊齋詩詞箋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
(清)錢泳:《覆園叢話》,《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作者不詳):《雲笈七籤》,《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1985年)。

二、 今人著作(依作者筆畫排列)
井上圓了著.蔡元培譯:《妖怪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溢嘉:《聊齋搜鬼》,(台北:野鵝出版社,1989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朱一玄編:《聊齋志異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何天傑:《聊齋的幻幻真真》,(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何滿子、李時人等編:《明清小說鑒賞辭典》,(浙江:新化書店,1992年)。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年)。
吳九成:《聊齋美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吳康:《中國古代夢幻》,(台北:萬象圖書股分有限公司,1994年)。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林惠祥:《民俗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林植峰:《聊齋藝術的魅力》,(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周啟志等:《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社,1970年)。
孟梨野:《中國公案小說藝術發展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
段寶林:《中國民間文學概要》(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孫一珍:《聊齋志異論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
徐小梅:《聊齋誌異與唐人傳奇的比較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3年)。
徐珂:《清稗類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袁世碩:《蒲松齡事迹著述新考》,(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祝秀俠:《唐代傳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馬瑞芳:《幽冥人生:蒲松齡和聊齋志異》,(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陸又新:《聊齋誌異中的愛情》,(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郭立誠:《中國人的鬼神觀:揭開禁忌、迷信的神秘面紗》,(台北:台視文化事業股分有限公司,1992年)。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許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香:《聊齋志異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年)。
陳耀庭、劉仲宇:《道、仙、人—中國道教縱橫》,(上海:新華書店,1992年)。
崔奉源:《中國古典短篇俠義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86年)。
盛偉編:《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盛瑞裕:《聊齋人物塑造藝術研究》,(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年)。
唐富齡:《文言小說高峰的回歸—聊齋志異縱橫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
曾為文:《聊齋志異的藝術》,(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張景樵:《清蒲松齡先生留仙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辜美高、王枝忠主編:《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1992年)。
葉桂桐、葉蔚:《聊齋誌異的傳說》,(台北:新潮社文化事業, 2003年)。
葉惠齡:《聊齋志異中鬼狐故事的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葉慶炳:《談小說妖》,(台北:洪範書店,1983年)
葉慶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年)。
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楊昌年:《聊齋誌異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雷群明:《蒲松齡與聊齋志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蔡造珉:《寫鬼寫妖 刺貪刺虐—聊齋俚曲新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為範圍》,(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劉守華:《道教與民間文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階平:《聊齋編年詩集選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4年)。
劉階平編:《聊齋全集選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8年)。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台北:木鐸出版社,未註明出版日期)。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谷風出版社,未註明出版日期)。
鄭素春:《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韓國/法制處編:《大明律直解》,(漢城:韓國法制處,1964年)。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聶紺弩等:《聊齋誌異的藝術》,(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顏清洋:《蒲松齡的宗教世界》,(台北:新化圖書公司,1996年)。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羅敬之:《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羅敬之:《聊齋詩詞集說》,(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羅敬之:《蒲松齡年譜》,(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羅敬之:《傳奇.聊齋散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宏業書局,1992年)。
顧鑒塘、顧鳴塘:《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S.Freud(佛洛伊德)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
三、 期刊論文
丁奎福:<剪燈新話的激盪>,《域外漢文小說論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王海燕:<聊齋公案獄訟小說與蒲松齡的民間關懷>,《聊齋志異研究》第4期,2004年。
何梅琴:<儆戒愚頑 勸善懲惡—談《聊齋志異》中的民俗描寫>,《平頂山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4年。
宋山龍:<聊齋公案小說的進步傾向和藝術特色>,《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1期,1999年。
李真瑜:<聊齋志異所寫中國古代雜技瑣談>,《聊齋志異研究》01期,2002年。
李壽菊:<從民間傳說看狐仙信仰的演變>,《民間文學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赤伯特.A.翟理期:<聊齋志異外文譯本序言選譯>,《蒲松齡研究集刊》第3輯。
吳九成:<穿透黑暗的佛光-論佛家思想對《聊齋》創作的影響>,《蒲松齡傳記資料》,(上海:上海師大圖書館),1990年。
吳迪:<《聊齋志異.偷桃》篇的民俗價值>,《江海學刊》06期,1996年。周先慎:<精魅的人化—談《任氏傳》在古小說發展中的意義>,《中國古
典小說戲劇賞析》,(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周錫山:<聊齋志異中的特異功能描寫述評>,《蒲松齡研究》第4期(總第30期),1998年。
徐文君:<論聊齋誌異中的兆數信仰>,《蒲松齡研究》3、4期合刊,1995年。
徐文明:<聊齋中的妒婦與中國古代的納妾制度>,《蒲松齡研究》第3期(總第33期),1999年。
徐珂:<戲劇類.口技>,《清稗類鈔》第3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莊逸云:<清末民初的擬聊齋>,《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總第71期), 2004年。
陳玉國、孫琿昉:<獨闢蹊徑 以異見美—淺談《聊齋》中”異類”形象的創作審美特點>,《聊齋志異研究》01期,1995年。
黃石:<迎紫姑之史的考察>,收錄於顧頡剛等著述:《民俗學集鑴》第1期,(台北:東方文化出版社),1970年。
黃俊傑、吳光明:<古代中國人的價值觀>,《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2年。
董挽華:<聊齋志異名篇口技試析>,《蒲松齡研究》(總第30期) 第4期,1998年。
葉慶炳:<六朝至唐代的他界結構小說>,《台大中文學報》,1990年。
楊桂嬋:<聊齋志異的道教仙境題材淺釋>,《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4期,2004年。
趙青:<聊齋志異在題材內容上對唐傳奇的繼承與發展>,《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6期,2003年。
蔣松源:<寄孤憤於鬼狐世界的聊齋誌異>,《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1995年。
劉富偉:<聊齋志異中的閻羅世界>,《聊齋志異研究》第1期(總第38期),2001年。
藤田賢祐著.王孝廉譯:<中國魏晉以後(三世紀以降)的仙鄉故事>,《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2輯,(台北:幼獅文化),1975年。
顏清洋:<紀曉嵐的神鬼世界>,《國立台灣體專學報》第7期,1995年。
黨月異:<聊齋志異思想內容新探>,《德州師專學報》第12卷第3期,1996年。

四、 學位論文
朴永鍾:《聊齋志異的再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大學1991年碩士論文)。
李珮:《聊齋志異與民間童話》,(國立台南師範學院2001年碩士論文)。
金仁喆:《聊齋志異之宿命論與果報觀研究》,(私立輔仁大學1988年碩士論文)。
周正娟:《聊齋誌異婦女形象研究》,(私立東海大學1995年碩士論文)。
林陳萍:《聊齋志異婚戀故事中的士子形象》,(台北市立師範學院2001年碩士論文)。
林慧咨:《聊齋志異諷剌性研究》,(私立輔仁大學1984年碩士論文)。
柯淑惠:《聊齋志異之物類變化故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1994年碩士論文)。
禹東完:《聊齋志異夢境與變形故事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1986年碩士論文)。
陸又新:《聊齋誌異中的愛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89年碩士論文)。
郭玉雯:《聊齋志異的幻夢世界》,(國立台灣大學1980年碩士論文)。
郭蕙嵐:《聊齋誌異的敘事技巧研究》,(私立靜宜大學2000年碩士論文)。陳昌遠:《蒲松齡聊齋誌異精怪變化故事研究—一個「常與非常」的結構性思考》,(私立東海大學1996年碩士論文)。
彭美菁:《聊齋志異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年碩士論文)。
張嘉惠:《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2001年碩士論文)。
楊惠娟:《聊齋志異畸人故事及其喜劇精神》,(國立中央大學1990碩士論文)。
蔡怡君:《搜「人」記—聊齋詩異的「文人」探究》,(國立中央大學1997年碩士論文)。
蔡雅薰:《六朝志怪妖故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90年碩士論文)。劉岱旼:《蒲松齡地獄思想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1996年碩士論文)。
劉美菊:《唐人小說的結構—以行為規範為觀察角度》,(師大國研所1989碩士論文)。
劉惠華:《聊齋志異女性人物研究》,(國立台灣大學1997年碩士論文)。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他界觀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1992年博士論文)。
藍慧茹:《從聊齋志異論蒲松齡的女性觀》,(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04年碩士論文)。
顏絹純:《聊齋誌異民間童話考論》,(國立花蓮師範學院2002年碩士論文)。
蘇靖媚:《聊齋志異僧道角色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2001年碩士論文)。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徐村和(1998)〈模糊德菲層級分析法〉。《模糊系統學刊》,4(1),pp. 59-72。
2. 林豔君、黃貴薰、黃秀梨、蔡淑芬(2000)〈災區組合屋社區評估—以竹山、鹿谷地區為例〉。《護理雜誌》,47(5),pp. 33-38。
3. 周士雄、鄭明書、施鴻志(2000)〈社區安全環境研究--應用AHP法評估社區品質〉。《建築與規劃學報》,1(3),pp. 244-256。
4. 郭清江、鍾起岱(2001)〈九二一重建績效考核制度之建立〉。《研考雙月刊》,25(4),pp. 54-62
5. 江大樹(1999)〈只是畫餅充飢?--解讀「災後重建綱領」〉。《新故鄉雜誌季刊》,4,pp. 170-175。
6. 陳明健(2002)〈災後重建的經濟評估:以九二一震災為例〉。《農業經濟叢刊》,8(1),pp. 1-21。
7. 陳亮全(2000)〈近年台灣社區總體營造之展開〉。《住宅學報》,9(1),pp. 61-77。
8. 游以德、呂適仲、王凱民(2003)〈鄉村地區發展生態社區選址評估模式之研究--以苗栗縣獅潭鄉為例〉。《農業經營管理》,9(9),pp. 132-148。
9. 黃有傑、羅紹麟(2001)〈模糊德爾菲法在林業行政管理上之應用-以林務局企業精神指標之研究為例〉。《林業研究季刊》,23(4),pp. 57-72。
10. 黃榮村(2002)〈從震災中尋找契機—九二一震災重建經驗〉。《立法院院聞》,30(1),pp. 21-31。
11. 廖俊松(2004)〈社區營造與社區參與:金鈴園與邵社的觀察與學習〉。《社區發展季刊》,107,pp. 133-145。
12. 鄧振源、曾國雄(1989a)〈「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pp. 5~22。
13. 鄧振源、曾國雄(1989b)〈「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7),pp.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