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張彥勳著作(依照出版年代排列)
張彥勳:《獅子公主的婚禮》台北:國語日報出版社,1973年12月。
張彥勳:《寫作教室》台北:群益書局,1975年8月。
張彥勳:《阿民的雨鞋》台北:長流出版社,1979年10月。
張彥勳:《朔風的日子》台北:笠詩刊社,1986年2月。
張彥勳:《小草悲歡(上)(下)》台北:水牛圖書事業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0月初版3刷。
張彥勳:《張彥勳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3月。
張彥勳:《兩根草》台北:富春出版社於2000年3月。
張彥勳:《玫瑰花和含羞草》手稿。
參考書籍(按照作者、編者筆劃排列)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編:《兒童文學資深作家陳千武先生及其同輩作家作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2003年11月。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10月。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台東師範學院主編:《八十年度兒童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少年小說》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6月。
台東師範學院主編:《少年小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富春文化事業,1992年6月。
台中師範學院主編:《台灣區省立師範學院七十六年度兒童文學學術研討會綜合紀錄》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師範學院,1988年5月。
后里鄉公所編:《后里鄉志》,台中:后里鄉公所,1989年6月。
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坊-李潼答客問》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6月。
李慕如、羅雲瑤:《兒童文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2月。
杜淑貞:《兒童文學析論上、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4月初版一 刷。
邱阿塗:《兒童文學的新境界》台北:作文出版社,1981年2月。
林良:《淺語的藝術》台北:國語日報附設出版部,1976年7月第一版。
林良、鄭明進等著:《慈恩兒童文學論叢(一)》慈恩出版社,1985年4月。
林守為:《兒童文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8年7月。
林守為:《童話研究》台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獎助出版,1970年11初版。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兒童文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十一刷。
林文寶編:《少兒文學天地寬-台灣少年小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6月。
林文寶主編:《認識童話》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92年11月。
林文寶等:《認識童話》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林文寶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5月。
林文寶:《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7年2月。
林亨泰主編:《台灣詩史「銀鈴會」論文集》,彰化:磺溪文化學會編印,1995年6月。
周慶華:《兒童文學新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1998年3月。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1月新版一刷。
洪文珍主編:《兒童文學小說選集》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7月。
洪文瓊:《兒童文學見思集》台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6月。
洪汛濤:《童話藝術思考》台北:千華出版公司,1989年8月。
施懿琳、鍾美芳、楊翠:《台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調查報告書》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台中縣文學發展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
徐守濤等:《林鍾隆先生作品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台灣地區(1945年以來)現代童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1998年3月。
馬景賢主編:《認識少年小說》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86年,12月。
陳正治:《兒童詩寫作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5月。
陳正治:《童話寫作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月初版五刷。
陳正治:《童話理論與作品賞析》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教輔導叢書十四,1988年6月。
陳千武:《童詩的樂趣》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台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10月。
張子樟等:《認識少年小說》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11月。
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台北:1999年8月。
張子樟:《青春記憶的書寫-少兒文學賞析》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0月。
張清榮:《少年小說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
張清榮:《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4年5月。
許義宗:《兒童文學論》台北:中華色研出版社,1984年8月。
傅林統:《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傅林統:《豐收的期待-少年小說、童話評論集》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4月。
傅林統編譯:《歡欣歲月―李利安․H․史密斯的兒童文學觀》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1月台北一版一刷。
葉詠琍:《兒童文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5月。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出版社,1994年11月。
趙天儀等:《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少年小說論文集》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趙天儀:《兒童文學與美感教育》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月。
廖卓成:《童話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2年5月。
鄭明進:《認識兒童詩》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90年11月。
蔡尚志:《探索兒童文學》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11月。
蔡尚志:《兒童故事寫作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2月。
蔡尚志:《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6月。
劉鳳芯:《擺盪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1月。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上)》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1月。
期刊論文(按作者筆劃排列)
白慈飄:〈忠實走一生,記前輩作家張彥勳〉,《台灣月刊》第221期,2001年5月,頁10~12。
朱傳譽:〈童話的演進〉,台中師專研習叢刊第三集《國語及兒童文學研究》,1966年12月,頁97~104。
李麗霞:〈童話人物個性之理論與實務〉,《東師語文學刊》,1993年5月,頁218~246。李筱峰:〈這是一則台灣人一定要聽的故事――李友邦的悲情〉,《台灣文藝》,1994年6月,頁35~41。
杜淑貞:〈兒童詩的聯絡照應方式-談童詩的內在結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1996年6月,頁111~142。
李漢偉:〈童心理想的實現-童話的主題欣賞與創作〉,《高市文教》1987年12月,頁35~37。李魁賢:〈漏網的鏡頭――懷念張彥勳〉,《台灣文學》,1996年6月,頁44~46。
青野重:〈張彥勳對兒童少年文學的貢獻〉,《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1991年8月,頁9~10。邱各容:〈真摯的文學耕耘者――張彥勳〉,《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2001年2月,頁4~6。邱各容:〈一步一履痕,跨越語言藩籬的張彥勳〉,《兒童文學資深作家陳千武先生及其同輩作家作品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1月,頁85~100。
林良:〈談童話〉,《東師語文學刊》1990年5月,頁199~210。林良:〈童話的特質〉,《兒童讀物研究》第二輯,1966年5月,頁7~34。
林良:〈論少年小說作者的心態〉,《認識少年小說》,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11月,頁15。
林鍾隆:〈童話要給兒童什麼〉,《文學台灣》,2002年5月13日,頁42~44。
林鍾隆:〈人對文學的基本要求〉,《台灣文藝》,1985年7月,頁5~7。
林文寶:〈台灣兒童文學的建構與分期〉,《兒童文學學刊》,2001年5月,頁6~42。林亨泰:〈跨越語言的一代――從銀鈴會談起〉,《笠》,1985年6月,頁28~31。
林亨泰:〈張彥勳與銀鈴會〉,《笠》,1986年4月,頁9~12。
姚蔓嬪、張娣明:〈台灣兒童文學之研究法〉,《台灣風物》,2000年9月,頁163~190。
洪中周:〈老少咸宜的三篇寓言〉,《台灣文藝》,1985年7月,頁21~23。
洪文瓊:〈少年小說的界域問題〉,《認識少年小說》,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86年12月,頁11~15。
施懿琳:〈受困與脫出——張彥勳的創作歷程及其作品特色〉,《台中縣作家與作品論文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12月,頁119~120。
徐正平:〈《兩根草》讀後〉,《國教世紀》,1978年9月,頁20。
張彥勳:〈兒童文學的特質與創作〉,《國教輔導月刊》,1972年12月,頁13~14。張彥勳:〈關於少年小說-兼談《阿輝的心》〉,《文學界》,1989年2月,頁220~222。張彥勳:〈推展現代的少年小說〉,《台灣文藝》,1985年7月,頁29~31。
張彥勳:〈萌芽、追尋、迷惘、再生〉,《文訊》革新第四期(總號43期)1989年5月,頁112。
張彥勳:〈童詩與我〉,《笠》,1985年2月,頁109~111。
張彥勳:〈詩人的形象〉,《笠》,1985年6月,頁38~43。
張彥勳:〈探討銀鈴會時代重要詩人極其創作路線〉,《笠》,1982年10月,頁35~43。許育誠:〈一群誠實謙虛的朋友-參予銀鈴會的回憶〉,《台灣詩史「銀鈴會」論文集》,1995年6月,頁132。
陳桂葉:〈我的丈夫張彥勳〉,《笠》,1987年6月,頁76~77。
施懿琳:〈受困與脫出:張彥勳的創作歷程及其作品特色〉,《台中縣作家與作品論文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12月,頁119~120。
傅林統:〈從兒童觀的變遷談少年小說的寫作〉,《台灣文藝》,1985年7月,頁24~28。
雯文:〈吃虧與倒楣――:評張彥勳與葉石濤〉,《幼獅文藝》,1972年5月,頁42~43。
舒蘭:〈中國新詩史話――第五章第十三節 張彥勳〉,《新文藝》,1980年10月,頁70~73。葉石濤:〈張彥勳的文學、生活和夢魘〉,《台灣文學》1996年4月,頁7~9。
葉石濤:〈張彥勳論-記張彥勳的寫作歷程〉,《張彥勳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3月,頁291~299。
彭瑞金:〈也是台灣的旗手-試論張彥勳〉,《張彥勳集》台北: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3月,頁301~310。
黃玉蘭:〈悲情的年代、完人的設計-談《阿輝的心》與《兩根草》〉,《林鍾隆先生作品討論會論文集》,2001年10月,頁171~125。
詹冰:〈點燈者――張彥勳印象記〉,《笠》,1986年4月,頁4。
廖清秀:〈我們需要怎樣的兒童文學作品?〉,《台灣文藝》,1985年7月,頁8~10。
廖卓成:〈論童話的情節設計〉,《台北師院語文集刊》第七期,2002年6月,頁187~218。
趙天儀:〈故事詩的探索與嘗試〉,《台灣文藝》,1985年7月,頁10~12。
謝新福:〈我們需要怎樣的童話?〉,《台灣文藝》,1985年7月,頁13~15。
謝冰瑩:〈漫談兒童文學〉,《兒童讀物研究(一)》,1965年4月,頁94。
蕭翔文:〈我所認識的張彥勳兼談「文科垮了還有什麼!」〉,《笠》,1986年4月,頁7~9。
鍾肇政:〈老兵不死-悼念老友張彥勳〉,《台灣文學》第十九期,1996年4月,頁30~34。
鍾鐵民:〈懷念張彥勳〉,《文學台灣》,1996年7月,頁10~13。
學位論文(按作者筆劃排列)
阮美惠:《笠詩社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房瑞美:《林鍾隆童話作品研究》台北市立師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陳秋錦:《論李潼少年小說的人物刻畫-以《博士、布都與我》、《少年噶瑪蘭》和《我們的祕魔岩》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劉勝雄:《台灣童話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陳昇群:《析看少年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之情節、人物、場景的寫作技巧》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廖榮華:《張彥勳文學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報紙(按作者筆劃)
林桐:〈《兩根草》評介〉,《國語日報兒童文學週刊》第100期,1974年3月10日。
林前:〈小麻雀的眼淚的創作效果〉,《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版》,1973年5月6日。
林鍾隆:〈評獅子公主的婚禮〉,《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版》,1974年5月2日。
徐正平:〈「兩根草」讀後〉,《國教世紀月刊》,1978年9月30日。
曾信雄:〈默默耕耘的張彥勳〉,《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版》,1972年11月19日。
陳正治:〈我讀阿民的雨鞋〉,《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版》,1980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