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16: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彭筱麗
研究生(外文):Peng Hsiao-li
論文名稱:文化創意產業運作機制之建構--彰化縣田尾鄉花卉產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reative Industry - Case Study on the Floriculture in Tianwei
指導教授:莊翰華莊翰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uang Hang-Hwa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學系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觀光休閒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8
中文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運作機制花卉產業
外文關鍵詞:creative industryoperation mechanismfloricul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8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7
文化創意產業其產品必須經由生產地區的文化融入和生產者的創意設計,以產生相當的美學和象徵意義的內容,而團體的創造力大於個人的創造力,跨業的互動也比單純的同業合作更有利於創新,因此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有賴於人際互動發展機制的建構。
花卉產品由於具有易腐敗,不耐久藏;生產期長,調節供需不易等特性,使得花農在面對產品滯銷問題時,易承受極大的損失,而加入WTO後又面臨進口花卉的競爭,如能以文化和創意形塑花卉產品的獨特性,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將可提高花農的風險承受能力,是故,花卉創意產業業內、業際間互動的運作機制建構相形之下更為重要。
檢視國內現有關於文化產業的相關研究,鮮少關於如何將創意注入文化產業的運作機制和將花卉導入文化創意產業之研究,而彰化縣花卉種植的面積佔全國38%以上,縣內的花卉種植以田尾鄉興起最早、面積最廣,故本研究擬針對田尾地區花卉產業界、藝文界、地方政府農業主管機關和花卉相關研究單位,進行問卷調查、深度訪談,主要問項包括:推動花卉產業以創意加值的主要參與者、扮演的角色、互動的方式和創新的途徑。試圖釐清產業轉型過程中需要的參與者、相關參與人員的角色和彼此互動的方式,以期透過適當的組織或媒合方式的建構,增進花卉產業同業和異業間的合作,促成花卉產業的創新。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運作機制、花卉產業
Flowers wither easily. When flowers are unsalable, the farmers in floriculture are often faced with seriously financial losses. If floriculture is combined with culture and creativity, then the uniqueness of flowers will show up with surprising clearness. As is known, collective creativity is greater than personal creativity,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fields are more helpful to innovation than cooperation in the same field.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reative floriculture is important.
The farming land of flowers in Changhua County is 38 percent of the land used in the growing of flowers around the island.The floriculture originated in Tianwei and covers the most there. Therefore, The research method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include indèpth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in Tianwei. Inquiring of government officers, floriculture proprietors, the questions focus on the participants concerned, their roles, organization and interac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establish a flexible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nd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duty.
Keywords: creative industry, operation mechanism, floricultur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8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評述………………………………………13
第一節 文化創意產業內涵…………………………………13
第二節 創意產生與誘發機制………………………………27
第三節 花卉產業創意經營的途徑…………………………41
第三章 彰化縣花卉產業發展分析……………………………52
第一節 整體產業發展現況分析……………………………52
第二節 研究地區產業發展現況分析………………………64
第三節 產業運作機制現況分析……………………………74
第四章 調查設計和結果討論…………………………………78
第一節 調查設計……………………………………………78
第二節 結果討論……………………………………………84
第五章 花卉產業運作機制之建構……………………………102
第一節 成員角色……………………………………………102
第二節 互動方式……………………………………………111
第三節 整備途徑……………………………………………11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20
第一節 結論…………………………………………………120
第二節 建議事項……………………………………………123
參考文獻…………………………………………………………125
附錄一 將花卉產業以創意加值的運作機制問卷……………135
附錄二 訪談紀錄………………………………………………138
于國華(2004)“工藝產業的再思考:除了產值,還要什麼?”,載於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台北,商周出版。
大英百科全書、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2005)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版,http://www.wordpedia.com/edu/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2005) 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
http://www.wordpedia.com/edu/
公路花園形象商圈經營推動委員會、易展管理顧問有限公司(2000)“田尾花卉事業的緣起”,田尾公路花園形象商圈季刊,第2期。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頁55-124。
王紡譯(2003),Kunzmann, K. 著,“文化產業與都市經濟發展”,典藏今藝術,135期,頁162-167。
王其敏(1997)視覺創意思考與方法,台北,正中書局。
王哲迪(2004)“農業轉型的典範-2004台灣花卉博覽會”,農政與農情,第140期,頁17-20。
王素媛(1985)“最美麗的外銷品-鮮花”,光華雜誌,第10卷,第3期,http://www.wordpedia.com/edu/
生活彰化編輯組(2004)“花精靈在彰化天空翩翩起舞-2004台灣花卉博覽會”,生活彰化,第9期,頁2-11。
光華雜誌(1978)“多種花、種好花、賺大錢”,第3卷,第1期,http://www.wordpedia.com/edu/
朱耀源、朱玉瓊(2002)“台灣發展花卉產業的利基”,科學發展,第351期,頁40-49。
仲曉玲、徐子超譯(2003),Caves, R. (2000) 文化創意產業(上)(下),台北,典藏藝術
江彩禎(2002)地方經濟發展推動機制之探討-以推動觀光發展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亞崴(2004)“在花卉博覽會之後”,財經文化周刊,第121期,頁39。
吳迎春(1995)設計王國義大利,台北,天下文化。
吳思華(2004a)“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上)”,典藏今藝術,136期,頁114-117。
吳思華(2004b)“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下)”,典藏今藝術,137期,頁134-137。
吳漢中(2004)文化與經濟間的第三條路-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初期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濟華(1994)“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台灣經濟, 第208期,頁1-15。
吳麗真主編(2003)農業策略聯盟講師手冊,汐止,中國生產力。
呂勝瑛、翁淑緣譯(1987),Olson,R.著,創造與人生,台北,遠流。
李璞良譯(2003),Howkins (2001) 創意經濟,台北,典藏藝術。
李紀舍譯(1996),Adorno (1990) “文化工業再探”,中外文學,25卷2期,頁146-153。
李仍亮(2004)“台灣花卉外銷之回顧與展望”,台灣花卉園藝月刊,第200期,頁20-29。
李永得(2003)“投資未來:文化、媒體、創投與知識經濟”,載於2003年文化創意產業國際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台北,文建會,頁67。
李皇照(2004)“台灣花卉園藝市場之拓展”,台灣花卉園藝,第200期,頁120-132。
杜長青(2004)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探討-以工藝類為例,輔仁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再木、傅仰人、葉徳銘、張維斌(2004)“台灣盆花產業之回顧與展望”,台灣花卉園藝月刊,第200期,頁102-117。
沈聰明(2002)“宜蘭縣休閒農業之整合與推動”,花蓮區農業專訊,第39期,頁16-21。
易展管理顧問公司(1999)彰化縣田尾鄉塑造形象商圈計畫,台中,易展。
物流技術與戰略編輯部(2002)“自動分類設備、電腦拍賣系統使花卉拍賣步入物流時代”,物流技術與戰略,第25期,頁66-76。
林秋芳譯,Mcllroy, A. (2003) “文化產業的資金來源:贊助或投資”,典藏今藝術,135期,頁158-161。
花卉博覽會(2004)“2004台灣花卉博覽會”,http://www.2004FlowerExpo.com。
花建(2003)文化+創意=財富,台北,帝國文化。
花博小組(2003)“2004台灣花卉博覽會”,生活彰化,第8期,頁2-8。
邱坤良(2002)“台灣與全球化的文化競爭與交流”,載於新世紀的文化願景,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113-120。
長弘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2)國家級花卉園區初步規劃及可行性評估,台中,長弘。
施振榮(2000a)影響創新的九種因素,台北,大塊文化。
施振榮(2000b)創新的六種形式,台北,大塊文化。
洪敏麟(1984)台灣省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榮昭(1998)創意領先-如何激發個人與組織的創造力,台北,張老師文化,頁216-217。
孫華翔(2003)“專題座談:文化創意產業的範疇”, 載於2003年文化創意產業國際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台北,文建會,頁41-44。
孫華翔(2004)文化與產業間的游移-九十年代台灣文化政策發展脈絡初探,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樹萬譯(1990),Nelson, R.著,做一個創意人,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徐子超譯(2002),Brooks, D.著(2000)BOBO族:新社會菁英的崛起,台北:遠流。
徐欣玉(2004)文化創意產業之空間群聚分析-以中山北路婚紗攝影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維倫、潘筱瑜、蔡宜眞、鄒歷安譯(2003),Throsby, D. (2001) 文化經濟學,台北,典藏藝術家。
張柏福(2005)2004花博全記錄,彰化,彰化縣政府、財團法人彰化縣文化基金會。
張淑貞、張曉慈、汪郁棨、邱莉慧、謝美君(2004)創意花生活-2004台灣花卉博覽會,彰化:花博辦公室。
張瑞和(1996)“永靖田尾的苗木園藝”,載於彰化縣口述歷史(二)(楊素晴總編輯),彰化縣立文化中心,頁267-297。
張嘉惠(2000)增強台中市花卉批發市場經營優勢與策略分析-價值鏈分析之應用,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
張錦興、張元聰(2000)“ 設施多花菊栽培生產模式成果觀摩會”,台南區農業專訊,第34期,頁23-25。
梁銘剛、潘一如(1999)“田尾公路花園-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執行層面的課題探討”,造園季刊,革新第30期、第31期,頁8-14。
第一銀行徵信室(2003)“農藝及園藝業-花卉栽培業”,一銀產經資訊,第454期,頁55-57。
莊錦華(1995)“臺灣地區花卉產業現況與發展方向”,農政與農情,第37期,頁65-72。
許嘉明(1973)“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頁171。
郭能禎(2004)“當公路花園不再傳統~轉型中的花卉園藝產業”,台灣花卉園藝,198期,頁51-55。
郭能禎、徐碧徽、林瑋謹、陳怡如、郭倩妤、劉芳吟(2003)“花在哪裡-2003荷蘭花卉產業記實”,台灣花卉園藝,196期,頁31-37。
陳秋月譯(1989),野中郁次郎、清澤達夫著向創意挑戰-3M成功的管理要訣,台北,經濟與生活,頁107。
陳正芬譯(2003),White, S. P.著(2002)H3創意人-關於新點子的新點子,台北,遠流。
陳加忠(2004)“台灣花卉產業的發展與契機”,歷史月刊,第193期,頁6-15。
陳正祥(1993)台灣地誌中冊,台北南天書局,頁823。
陳永軒(2002)從田尾到陳村-兩岸盆花、苗木產業的跨界產銷網絡,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吉村(2003)“文旦精油之萃取與應用”,載於休閒作物之開發與應用研討會專刊(侯福分、林學詩、林妙娟、鄭仲主編),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頁205-219。
陳其南(1999)“ 台灣地理空間想像的變貌與後現代人文地理學—一個初步的探索(上)”,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0期,http://www.geo.ntnu.edu.tw/research_publish/GEOGRAPHICAL%20RESEARCH/EJ095199930175.pdf
陳怡樺(2003)“我們吃軟不吃硬”,載於與創意人才共舞(陳怡樺、姜華年、梁永昌、王翘楚、鄭奕立、龔化中、劉卓、周存貹著),台北,天下遠見,頁16-21。
陳怡臻(1998)“觀全球花卉市場中的台灣花卉產業”,生技/醫藥產業透析,106卷87期,頁1-9。
陳美珠(1994)“彰化地區花卉產業發展(二)”,台灣花卉園藝月刊,第82期,頁34-40。
陳美珠、張靜芬(1994)“彰化地區花卉產業發展(三)”,台灣花卉園藝月刊,第83期,頁24-30。
陳美珠、蘇伯鈴、張靜芬(1994)“彰化地區花卉產業發展(一)”,台灣花卉園藝月刊,第81期,頁42-49。
陳重任(2003)“創造與行銷文化商品之理論與政策-經濟學者的觀點”,載於2003年文化創意產業國際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台北,文建會,頁113-132。
陳雅慧(2004a)“借鏡荷蘭Ⅰ~美麗的競爭力”,台灣花卉園藝,第203期,頁36-39。
陳雅慧(2004b)“借鏡荷蘭Ⅱ~美麗的競爭力”,台灣花卉園藝,第204期,頁34-41。
陳運造(1986)花與花的故事,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陳禎惠(2003)“文化vs創意vs產業的組合與互動”,能力雜誌,第573期,頁26-32。
陳駿季、廖玉珠、蕭吉雄(2002)“台灣花卉生物技術產業”,植物種苗,第4卷,第1期,頁35-48。
陳富雄(1995)“精緻農業田尾花花世界”,新觀念,第84期,頁50-53。
彭文賢(1993)組織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彭文賢(1996)組織結構,台北,三民書局。
曾文鵬(2000)“田尾花鄉-台灣中部著名的「公路花園」及專業「切花產地」”,新觀念,第144期,頁90-91。
曾旭正(2003)“區域文化產業振興的策略與政策”,載於文化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藝會,頁54-59。
黃秀媛譯(2001),Drucker, P.著,杜拉克精選社會篇(Atsuo Ueda編),台北,天下。
黃天爵(2002)田尾鄉九十一年度愛鄉!讀鄉!閱讀活動資料,田尾鄉公所,頁16-17。
黃彥修、梁高榮(2004a)“將供應鏈管理技術應用至台灣的花卉產業(上)”,台灣花卉園藝,第204期,頁50-53。
黃彥修、梁高榮(2004b)“將供應鏈管理技術應用至台灣的花卉產業(下)”,台灣花卉園藝,第205期,頁8-17。
黃海鳴(2004)“藝術節慶化”,典藏今藝術,第137期,頁89。
黃勝忠(2002)“紐西蘭花卉產業發展之現況與展望”,農政與農情,第116期,頁64-71。
傅佩榮譯(2001),May, R. (1969) 創造的勇氣,新店,立緒文化。
賀先蕙、劉佩修整理(2005)“蔣勳美學開講”,商業週刊,第903期,頁74-78。
楊子江、王美音譯(1997),Nonaka, I. and H. Takeuchi (1995) 著,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台北,遠流。
楊少如譯(2000),Dettmer, M著,“人終將戰勝機器”,載於風雲世紀(天下編輯),台北,天下,頁36-52。
楊永妙、蕭維文(2002)“創意產業時代來臨”,遠見,194期,頁91-98。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紹榮(1994)“荷蘭比利時的花卉及蔬果拍賣市場”,台南區農業專訊,第8
期,6~9頁。
楊蕙菁(2005)“美力時代”,商業週刊,第903期,頁66-72。
鄒應瑗譯(2003),Florida, R.著,創意新貴,台北,寶鼎。
經濟日報(2004)“文化創意產業的輔導要跳出窠臼”,第2版,三月十四日。
葉琦玲(1995)“花朵織成的世界-田尾鄉”,新觀念,第84期,頁53-54。
詹宏志(1986)創意人:創意思考的自我訓練,台北,天下,頁46。
廖志德(2003)“點燃文化創意產業燎原計畫”,能力雜誌,第573期,頁18-24。
廖書楷(2003)創新團隊創意過程之研究-以電影與舞蹈創作團隊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廖耀宗(2003)“農業策略聯盟與價值鏈管理”,食品市場資訊,92卷3期,頁1-9。
廖仁義譯,Bottomore.T著(1984)法蘭克福學派,台北,桂冠。
彰化縣鄉土文化學會賴錦生等(1999)彰化縣文化休閒導覽手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頁223-229。
臺灣中華書局、美國大英百科全書編譯(1988)簡明大英百科全書12,台北,台灣中華書局,頁233。
齊若蘭(2001)“田尾-與花結緣一百年”,天下特刊32 期,頁230-233。
劉大和(2003)“專題座談: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機制-人才培育與文化平台”,載於2003年文化創意產業國際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台北,文建會,頁106-110
劉世南、郭誌光(2001)“創造力的概念與定義”,資優教育季刊,第81期,頁1-7。
劉美芝(2004)第三部門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中的角色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劉惠媛(2003)“專題座談:文化創意產業的範疇”,載於2003年文化創意產業國際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台北,文建會,頁53。
劉維公(2003a)“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的時代意義,” 典藏今藝術,128期,頁42-45。
劉維公(2003b)“專題座談:文化創意產業的範疇”,載於2003年文化創意產業國際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台北,文建會,頁44-48。
歐聖榮、劉曉琪(2001)“民眾對田尾地區園藝產業活動之態度與體驗研究”,興大園藝,第26卷,第2期,頁63-76。
蔡依珊(2002)“傳統農業蛻變重生-田尾公路花園美,形象商圈展新機”,卓越世界,第210期,頁32-35。
蔡和昌(2003)農地重劃配合休閒農業發展之研究-以田尾園藝特定區農業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建雄(2000)“花卉產銷特性與因應之道”,台灣花卉園藝,第156期,頁18-21。
鄭仲、簡文憲(2002)“休閒農業的整體發展策略”,花蓮區農業專訊,第39期,頁7-10。
鄭瑟薫、唐淑娟、吳麗真(2003)為農產品加值講師手冊:競爭力是農業致勝關鍵,汐止,中國生產力。
鄭呈皇(2005)“創意從上千個問號中產出”,商業週刊,第903期,頁80-81。
鄭元春(1993)花卉天地,台北,省立博物館。
蕭富峰、李田樹譯(2002),Drucker, P. (1985) 創新與創業精神,台北,臉譜。
蕭崑杉(1994)農業推廣制度,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系,頁59-71。
蕭新煌(2004)“台灣非營利組織之現況與特色”,載於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蕭新煌主編),頁109-127。
聯合報(2004a)“花博之花-菊花瓣,每瓣都是朵小花”,B3版,二月三日。
聯合報(2004b)“花博遊客四成還想再來”,B6版,五月四日。
薛琦(2003)“知識經濟時代政府應扮演文化角色”,聯合報,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三日。
應小端譯(2002)哈佛商業評論精選-創新(林麗冠、鄧嘉玲編),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瞿宛文(1999)公與私之間-台灣經濟發展的另類思考,台北,天下。
羅益強(2002)“跨過轉型惡水”,載於借鏡荷蘭(羅益強、史仕培、陳雅慧著),台北,天下文化。
羅秀芝譯,Mercer, C. (2003)“何謂文化-大哉問”,載於文化新形象(Ruth Rentschler編),台北,五觀藝術。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 Componential 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5(2): 357-375.
Bourdieu, P. and L. J. D.Wacquant (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 Un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trans. Nice, R.) 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edited by Richardson, J.G.), New York:Greenwood Press, pp.241-258.
Cunningham, S. (2003)“專題座談:投資未來:文化、媒體、創投與知識經濟”,載於2003年文化創意產業國際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台北,文建會,頁76。
Drake, G. (2003)"’The place gives me space’: place and creativity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Geoforum, 34: 511-524.
Featherstone, M. (1991)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Fowler, B. (1997) Pierre Bourdieu and Cultural Theory , London:Sage.
Hanreich, H. (2003) "Implementing Creative Industries in Different Cultural Settings-Some Remarks on Culture , Modernity and Taiwan," Lecture delivered a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reative industry", Mar.27, 2003.
Harvey, D. (2002) "The Art of Rent: Globalization, Monopoly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Lecture delivered at the SHU, Dec.10, 2002.
Johnston, R.J., Gregory, D., Haggett, P., Smith, D.M.and D.R.Stoddart (1981)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pp68-69.
Johnston, R.J., Gregory, D., Pratt, G. and M. Watts (2004)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Oxford: Blackwell, pp840-841.
Landry, C. and F. Bianchini (1995) The Creative City, London: Demos.
Lash, S. M. and J. Urry (1994) 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London: Sage.
Magyari-Beck, I. (1993) "Creatology: A Post-psychological stud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7(2):183-192.
Mayer, R.E.(1999)"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in Handbook of Creativity (edited by Sternberg, R.J.),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449-460.
Morris, C. and N. J. Evans (1999) "Research on the geography of agricultural change: redundant or revitalized?," Area, 31:349-358.
Prentice, R. and V. Andersen (2003) "Festival as Creative Destinat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0 (1): 7-30.
Robinson, G..M. (2004) Geographies of Agriculture: Globalisation, restructuring and sustainability, Edinburgh: Pearson.
Scott, A. J.(2000)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 essays on the Geography of Image-producing industries, Lonon: Sage.
Smiers, J. (2003) "Arts Versus Cultural Industries -From the World to Europe and Back to the Globe," Lecture delivered a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Creative industry", Mar.27, 200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許嘉明(1973)“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頁171。
2. 莊錦華(1995)“臺灣地區花卉產業現況與發展方向”,農政與農情,第37期,頁65-72。
3. 梁銘剛、潘一如(1999)“田尾公路花園-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執行層面的課題探討”,造園季刊,革新第30期、第31期,頁8-14。
4. 沈聰明(2002)“宜蘭縣休閒農業之整合與推動”,花蓮區農業專訊,第39期,頁16-21。
5. 吳思華(2004b)“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下)”,典藏今藝術,137期,頁134-137。
6. 吳思華(2004a)“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上)”,典藏今藝術,136期,頁114-117。
7. 陳加忠(2004)“台灣花卉產業的發展與契機”,歷史月刊,第193期,頁6-15。
8. 陳禎惠(2003)“文化vs創意vs產業的組合與互動”,能力雜誌,第573期,頁26-32。
9. 陳駿季、廖玉珠、蕭吉雄(2002)“台灣花卉生物技術產業”,植物種苗,第4卷,第1期,頁35-48。
10. 陳富雄(1995)“精緻農業田尾花花世界”,新觀念,第84期,頁50-53。
11. 曾文鵬(2000)“田尾花鄉-台灣中部著名的「公路花園」及專業「切花產地」”,新觀念,第144期,頁90-91。
12. 黃勝忠(2002)“紐西蘭花卉產業發展之現況與展望”,農政與農情,第116期,頁64-71。
13. 廖志德(2003)“點燃文化創意產業燎原計畫”,能力雜誌,第573期,頁18-24。
14. 廖耀宗(2003)“農業策略聯盟與價值鏈管理”,食品市場資訊,92卷3期,頁1-9。
15. 劉世南、郭誌光(2001)“創造力的概念與定義”,資優教育季刊,第81期,頁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