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王洪文 (1988) 地理思想,台北,國立編譯館。
2.王靖茹 (2004) 台灣民間信仰信徒宗教活動空間選擇行為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3.田家駒 (2002) 生態旅遊地區遊客環境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福山植物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4.李聰明 (1987) 環境教育,台北,聯經出版社。
5.李禎文 (2003) 融入式環境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環境素養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6.汪靜明 (2001) “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載於環境教育課程設計 (張子超編),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頁83 。
7.季鐵男 (1991) “第一屆建築現象學研討會摘記”,載於建築現象學導論 (季鐵男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419-444。
8.季鐵男 (1992) “建築之現象學進路”,載於建築現象學導論 (季鐵男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223-241。
9.吳明隆 (2000) 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出版社。
10.吳靜宜 (2004) 國中學生的校園環境視覺研究:以台南市文賢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11.邱皓政 (2000)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2.胡淑雲 (1988) 台北市居民利公園的行為地理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3.胡幼慧 (1996)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級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4.洪崇閔 (2002) 應用鄉土地理資源之地理科教學模式設計:以南投國中為研究個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5.施添福 (1990) “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地理研究報告,第十六期,頁115-137。
16.倪進誠 (2000) “澎湖群島遊客之空間行為與環境識覺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第二十七期,頁21-40。
17.張文賢 (2003) 以認知圖探討中學生空間認知之差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8.莊明貞 (1985) “價值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國教世紀,第二十期,第10卷,頁31-35。19.黃朝恩 (1992) “地理教育的環境倫理責任”,地理學研究,第十六期,頁65-94。
20.黃朝恩 (2002) “價值教學在地理教育的應用與成效評估”,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三十期,頁105-125。21.黃朝恩、陳燕釗、王淑芬、洪肇呈 (2002) “國民中學師生的環境意識及環境教育需求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三十六期,頁33-57。
22.黃乾全、王懋雯 (1998) 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之研究,台北,教育資料館。
23.畢恆達 (2001) 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
24.楊冠政 (1993) “環境素養”,環境教育季刊,第十九期,頁2-14。25.楊裕富 (2003) “醫院門診空間環境行為探討---以慈濟大林醫院小兒科、骨科門診單元為例”雲林,科技大學網站。26.教育部 (2000)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27.靳知勤 (1994) “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第二十一期,頁47-59。28.蔡保田 (1987) “調查研究法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教育研究方法論,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師大書苑,頁1-30。
29.蔡文川 (1991) “空間、地方與心理地理”,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十九期,頁125-137。30.蔡建褔 (1989) 台北火車站環境行為因素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31.劉鴻喜、陳文尚、程仁宏 (1990) 台灣地區國民環境保護意識之調查研究(一),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報告編號:NSC 78-0421-S-034-001-Z)。
32.劉鴻喜、陳文尚 (1993) 台灣地區國民環境保護意識之調查研究(二),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報告編號:NSC 81-0421-S-034-001-Z)。
33.劉鴻喜、陳文尚 (1994) 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環境識覺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報告編號:NSC 82-0111-S-034-002-Z)。
34.劉安彥、陳英豪 (1997) 青年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35.陳文尚 (1998) 區域風格的尺度問題研究,以九份與壽山公園為例,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報告編號:NSC 86-2511-S-017-001)。
36.陳貴林 (1992) “地方體驗與環境韻律”,載於建築現象學導論 (季鐵男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367-391。
37.陳墀吉 (1996) “世新學院校園地方偏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地理研究報告,第十期,頁77-100。
38.潘朝陽 (1992) “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載於建築現象學導論 (季鐵男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331-365。
39.薛雅惠 (1991) “生活世界的地理”,地理教育,第十七期,頁68-76。
40.蕭秀玲、莊慧秋、黃漢耀譯 (1991) 環境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41.嚴勝雄 (1978) 地理學思想史,台北,六國出版社。
42.植原彰 (1999) 環境教育:就從老師開始吧!,邵明宗譯,台北縣,稻田出版社。
英文部分
43.Crang, M. (1998) 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44.Downs, R. M. (1971) “Geographic Space Perception : Past Approached and Future Prospects.”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 2 : 65-108.
45.Jakle, J. A., Brunn, S., and Roseman, C.C., (1976) Human Spatial Behavior:A Social Geography. California: Belmont.
46.Johnston, R. J. (1991) Geography and Geographers: Anglo-American Human Geography since 1945. 4th ed., London: Arnold.
47.Johnston, R. J. (2000) 哲學與人文地理學,蔡運龍、江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48.Jorgensen, D. L. (1999) 參與觀察法,王昭正、朱瑞淵議,台北,弘智文化事業。
49.Lowenthal, D. (1961) “Geography,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 Towards a Geographical Epistemology” A.A.A.G. 51: 241-260.
50.McAndrew, F. T. (1995) 環境心理學,危芷芬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51.Norberg-Schulz, C. (1995) 場所精神,施植明譯,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52.Relph, E. (1992) “場所的同一性”,吳明忠譯,載於建築現象學導論 (季鐵男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147-171。
53.Ross, S. (2003) “My Favourite Place.” Teaching Geography, vol.28(1), p.9.
54.Rutledge, A. J. (1995) 行為觀察與公園設計,李素馨譯,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55.Roth, C. E.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It’s Root, 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 1990. ERIC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lumbus, Ohio, ED348235.
56.Seamon, D. (1979) A Geography of the Lifeworld. New York:St.Martin’s Press.
57.Seamon, D. (1989) “現象學與環境行為研究”,關華山、魏亞勳譯,載於建築現象學導論(季鐵男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393-418。
58.Simpson, S. V. (1992) “Interpreting Environmental Ethics:Geography’s Potential Role inEnvironmental Education”,臺大地理學報,第十五期,頁41-47。
59.Tuan, Y. F. (1965) “Environment and World.”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vol. 17(5), pp.6-8.
60.Tuan, Y. F. (1968) “Discrepanies between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Behavior: Examples fromEurope and China.” Canadian Geographer vol.12(3), pp.176-191.
61.Tuan, Y. F. (1971) “Geography, Phenomenology, and the Study of Human Nature.” Canadian Geographer,vol.15(3), pp.181-192.
62.Tuan, Y. F. (1974) “Space and Place: Humanistic Perspectrve”Edited by Board,C.,Progress in Geographer,vol.6, pp.211-252.
63.Tuan, Y. F. (1992) “地方的塑造”,鄧景衡譯,載於建築現象學導論 (季鐵男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173-193。
64.Tuan, Y. F. (1998) 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潘桂成譯,台北,國立編譯館。
65.Violich, F. (1992) “城市的直觀閱讀”,黃琪、陳厚逸譯,載於建築現象學導論 (季鐵男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307-330。
66.Walmsley, D. J. and Lewis, G. J. (1993) Human Geography: Behavioural Approaches, London: Longman.
67.Zeisel, J. (1996) 研究與設計:環境行為研究的工具,關華山譯,台北, 田園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