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4: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蒲寧
研究生(外文):PU-NING WANG
論文名稱:台中市中山國中學生校園活動空間選擇行為之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Analysis of Student's Space Choices in Schoolyard at Taichung Chung-Shan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周國屏周國屏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學系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觀光休閒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9
中文關鍵詞:空間選擇環境識覺身體芭蕾場所芭蕾場所精神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6
  • 點閱點閱:59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摘要
台灣地區國中、國小的義務教育使得校園生活成為莘莘學子成長歷程的一部分,想要讓我們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對環境培養一份人文情感的關懷,應該從日常生活著手,讓學生在生活中了解地方、場所的空間內涵,並且讓學生能對這個生活空間產生認同,因而對環境產生地方感與場所精神。
本研究以國中校園為研究區域,以公立國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並以多元方法同時收集質性的參與觀察記錄、立意抽樣訪談資料,與實證問卷調查的量化資料,以此深入了解行為地理學中人類行為與環境識覺的關聯,並探討個體在小範圍且均質的活動空間中,活動區域選擇與空間行為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更進一步探討影響活動地點空間分布的環境因素,並利用學生個人屬性資料對活動區域選擇結果、空間行為項目等做同質性卡方檢定,以辨識其間的關聯性。
研究結果發現,校園中學生最喜歡的地區是活動區,最喜歡的地點是個人的班級教室、籃球場,空間行為以靜態的聊天與動態的打球居多,主要受距離、運動因素的影響;最常去的地區是教學區,最常去的地點也是班級教室和合作社與籃球場,以靜態的聊天與動態的購物、打球居多,受距離、運動與人際因素影響;最不喜歡、最不常去的區域是行政區,最不喜歡訓導處,是受經驗因素的影響;最不常去校長辦公室、訓導處,則是受經驗、距離因素的影響;校園中覺得最安全的地區是教學區,以班級教室最安全,是受人際因素的影響;至於最不安全的地區則是活動區,最不安全的地點是外操場、訓導處與舊大樓廁所,主要受距離、經驗與視覺因素的影響。
個人屬性資料和活動區域選擇的卡方檢定結果顯示:性別、年級、學生身分有較多顯著差異項目,班級位置與居住學區則只有一項呈顯著差異,其餘均無顯著相關。並且觀察到個體在固定空間中,內在的環境識覺透過外在的行為形成個體的身體芭蕾現象,並且在群體形成場所芭蕾的現象,經結合對地方的情感後,便形成校園專屬的場所精神。


關鍵詞:空間選擇、環境識覺、身體芭蕾、場所芭蕾、場所精神
台中市中山國中學生校園活動空間選擇行為之分析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4
第一節 行為地理學的研究內涵.........................4
第二節 空間、地方與場所.............................8
第三節 環境識覺....................................18
第四節 相關名詞釋義................................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26
第一節 研究架構....................................26
第二節 研究設計....................................28
第三節 研究區域與研究對象..........................31
第四節 研究方法....................................3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48
第一節 學生背景資料分析............................48
第二節 活動空間選擇、空間行為與地點分布的概況......58
第三節 個人特徵與活動空間選擇分析..................82
第四節 影響空間選擇與空間行為的因素................93
第五節 觀察記錄....................................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3
第一節 結論.......................................103
第二節 建議.......................................106
參考文獻...........................................109
附錄一 參與觀察時間表.............................113
附錄二 質性訪談受訪者資料表.......................115
附錄三 國中學生環境行為問卷調查...................11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王洪文 (1988) 地理思想,台北,國立編譯館。
2.王靖茹 (2004) 台灣民間信仰信徒宗教活動空間選擇行為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3.田家駒 (2002) 生態旅遊地區遊客環境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福山植物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4.李聰明 (1987) 環境教育,台北,聯經出版社。
5.李禎文 (2003) 融入式環境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環境素養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汪靜明 (2001) “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載於環境教育課程設計 (張子超編),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頁83 。
7.季鐵男 (1991) “第一屆建築現象學研討會摘記”,載於建築現象學導論 (季鐵男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419-444。
8.季鐵男 (1992) “建築之現象學進路”,載於建築現象學導論 (季鐵男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223-241。
9.吳明隆 (2000) 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出版社。
10.吳靜宜 (2004) 國中學生的校園環境視覺研究:以台南市文賢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11.邱皓政 (2000)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2.胡淑雲 (1988) 台北市居民利公園的行為地理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胡幼慧 (1996)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級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4.洪崇閔 (2002) 應用鄉土地理資源之地理科教學模式設計:以南投國中為研究個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15.施添福 (1990) “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地理研究報告,第十六期,頁115-137。
16.倪進誠 (2000) “澎湖群島遊客之空間行為與環境識覺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第二十七期,頁21-40。
17.張文賢 (2003) 以認知圖探討中學生空間認知之差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18.莊明貞 (1985) “價值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國教世紀,第二十期,第10卷,頁31-35。
19.黃朝恩 (1992) “地理教育的環境倫理責任”,地理學研究,第十六期,頁65-94。
20.黃朝恩 (2002) “價值教學在地理教育的應用與成效評估”,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三十期,頁105-125。
21.黃朝恩、陳燕釗、王淑芬、洪肇呈 (2002) “國民中學師生的環境意識及環境教育需求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三十六期,頁33-57。
22.黃乾全、王懋雯 (1998) 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之研究,台北,教育資料館。
23.畢恆達 (2001) 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
24.楊冠政 (1993) “環境素養”,環境教育季刊,第十九期,頁2-14。
25.楊裕富 (2003) “醫院門診空間環境行為探討---以慈濟大林醫院小兒科、骨科門診單元為例”雲林,科技大學網站。
26.教育部 (2000)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27.靳知勤 (1994) “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第二十一期,頁47-59。
28.蔡保田 (1987) “調查研究法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教育研究方法論,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師大書苑,頁1-30。
29.蔡文川 (1991) “空間、地方與心理地理”,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十九期,頁125-137。
30.蔡建褔 (1989) 台北火車站環境行為因素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31.劉鴻喜、陳文尚、程仁宏 (1990) 台灣地區國民環境保護意識之調查研究(一),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報告編號:NSC 78-0421-S-034-001-Z)。
32.劉鴻喜、陳文尚 (1993) 台灣地區國民環境保護意識之調查研究(二),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報告編號:NSC 81-0421-S-034-001-Z)。
33.劉鴻喜、陳文尚 (1994) 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環境識覺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報告編號:NSC 82-0111-S-034-002-Z)。
34.劉安彥、陳英豪 (1997) 青年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35.陳文尚 (1998) 區域風格的尺度問題研究,以九份與壽山公園為例,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報告編號:NSC 86-2511-S-017-001)。
36.陳貴林 (1992) “地方體驗與環境韻律”,載於建築現象學導論 (季鐵男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367-391。
37.陳墀吉 (1996) “世新學院校園地方偏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地理研究報告,第十期,頁77-100。
38.潘朝陽 (1992) “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載於建築現象學導論 (季鐵男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331-365。
39.薛雅惠 (1991) “生活世界的地理”,地理教育,第十七期,頁68-76。
40.蕭秀玲、莊慧秋、黃漢耀譯 (1991) 環境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41.嚴勝雄 (1978) 地理學思想史,台北,六國出版社。
42.植原彰 (1999) 環境教育:就從老師開始吧!,邵明宗譯,台北縣,稻田出版社。

英文部分
43.Crang, M. (1998) 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44.Downs, R. M. (1971) “Geographic Space Perception : Past Approached and Future Prospects.”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 2 : 65-108.
45.Jakle, J. A., Brunn, S., and Roseman, C.C., (1976) Human Spatial Behavior:A Social Geography. California: Belmont.
46.Johnston, R. J. (1991) Geography and Geographers: Anglo-American Human Geography since 1945. 4th ed., London: Arnold.
47.Johnston, R. J. (2000) 哲學與人文地理學,蔡運龍、江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48.Jorgensen, D. L. (1999) 參與觀察法,王昭正、朱瑞淵議,台北,弘智文化事業。
49.Lowenthal, D. (1961) “Geography,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 Towards a Geographical Epistemology” A.A.A.G. 51: 241-260.
50.McAndrew, F. T. (1995) 環境心理學,危芷芬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51.Norberg-Schulz, C. (1995) 場所精神,施植明譯,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52.Relph, E. (1992) “場所的同一性”,吳明忠譯,載於建築現象學導論 (季鐵男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147-171。
53.Ross, S. (2003) “My Favourite Place.” Teaching Geography, vol.28(1), p.9.
54.Rutledge, A. J. (1995) 行為觀察與公園設計,李素馨譯,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55.Roth, C. E.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It’s Root, 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 1990. ERIC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lumbus, Ohio, ED348235.
56.Seamon, D. (1979) A Geography of the Lifeworld. New York:St.Martin’s Press.
57.Seamon, D. (1989) “現象學與環境行為研究”,關華山、魏亞勳譯,載於建築現象學導論(季鐵男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393-418。
58.Simpson, S. V. (1992) “Interpreting Environmental Ethics:Geography’s Potential Role inEnvironmental Education”,臺大地理學報,第十五期,頁41-47。
59.Tuan, Y. F. (1965) “Environment and World.”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vol. 17(5), pp.6-8.
60.Tuan, Y. F. (1968) “Discrepanies between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Behavior: Examples fromEurope and China.” Canadian Geographer vol.12(3), pp.176-191.
61.Tuan, Y. F. (1971) “Geography, Phenomenology, and the Study of Human Nature.” Canadian Geographer,vol.15(3), pp.181-192.
62.Tuan, Y. F. (1974) “Space and Place: Humanistic Perspectrve”Edited by Board,C.,Progress in Geographer,vol.6, pp.211-252.
63.Tuan, Y. F. (1992) “地方的塑造”,鄧景衡譯,載於建築現象學導論 (季鐵男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173-193。
64.Tuan, Y. F. (1998) 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潘桂成譯,台北,國立編譯館。
65.Violich, F. (1992) “城市的直觀閱讀”,黃琪、陳厚逸譯,載於建築現象學導論 (季鐵男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307-330。
66.Walmsley, D. J. and Lewis, G. J. (1993) Human Geography: Behavioural Approaches, London: Longman.
67.Zeisel, J. (1996) 研究與設計:環境行為研究的工具,關華山譯,台北, 田園城市文化。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