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20: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俞君
研究生(外文):Yu-Chun Chen
論文名稱:排灣族原住民學生對於一些天氣現象迷思概念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Meteorological Misconception of the Aboriginal Paiwan Students
指導教授:張惠博張惠博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ey-Por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科學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2
中文關鍵詞:氣象迷思概念
外文關鍵詞:MeteorologyMisconcep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探究排灣族原住民對於國中自然科教材中,與「「閃電」、「雷聲」、「彩虹」、及「陸風與海風」四種天氣現象有關之光、聲、熱、電的迷思概念。研究對象為國中八、九年級排灣族原住民學生173人,並選取鄰近學區之平地籍學生88人作為對照比較。
在參酌相關文獻後,即發展概念圖,再以開放式問卷和晤談的方式蒐集學生對於四種天氣現象可能有的迷思概念,最後自行開發二階式診斷測驗作為主要研究工具。根據測驗結果歸納出排灣族原住民與平地籍學生存在之迷思概念的差異性。本研究所得的結果應可提供教師做為改進教學、課程設計及教材編寫等方面的參考。
整體而言,平地籍學生在「閃電」、「雷聲」的平均得分明顯高於排灣族原住民學生,而「彩虹」及「陸風與海風」的概念,則沒有太大的差異。
對於閃電之後才聽到雷聲的現象,原住民學生偏向以感官來判斷,卻忽略了光跟聲音的傳播速率也會影響觀察的前後次序;在「彩虹」方面,平地籍與原住民學生都無法判斷出彩虹的主要成因,然而兩者學生都有60%以上能正確指出陽光在不同介質中的如何折射,只是原住民學生較無法將課室所習得的知識融入生活情境中;「陸風與海風」方面,原住民學生和平地籍學生知道「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的比例相當,但原住民學生對於抽象的「比熱」概念較無法理解,有49%左右的原住民學生無法分辨「比熱」與「熱量」之間的關係。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aboriginal Paiwan’s misconception of light, sound, heat and electricity with regards to four natural phenomena of ‘lightening’, ‘thunder’, ‘ rainbow’, and ‘wind’. It includes 173 aboriginal students were between eighth and nine grade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also 88 general students to enable a comparative study.
An original research apparatus, known as ‘two-tiered diagnostic assessment’ is applied to look at information collected from open-ending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e research purpose is educational, as the result intends to give teachers better ideas of the targeted students’ common misconceptions. As a result, teaching materials, resources and methodology can be modified to suit the students’ need.
In comparison, the general students generally have a better perception of ‘lighting’ and ‘thunder’ when both groups differ very little in their knowledge of ‘rainbow’ and ‘wind’.
The aboriginal students tend to be unaware of the fact that light and sound travel at different speeds. However, the ignorance of the origin of a rainbow is shared by both groups, though about sixty-percent of each group can point out the refraction of sunshine in various media, but the aboriginal students couldn’t apply information learned in the classroom to the situation of life. A similar percentage of both groups are familiar with the phenomena that wind direction is predominantly ocean by day but reverses during night.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for aboriginal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Specific heat’, and 49 percents couldn’t distinguish between ‘Specific heat’ and ‘heat’.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問題背景.........................................................................................1
第三節 待答問題……………………………………………….…………3
第四節 研究限制………………………………………………….………3
第五節 名詞解釋………………………………………………….………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前言……………………………………….....................................7
第二節 原住民的教育與文化…………………………………….….…...7
第三節 迷思概念………………………………………………........…....10
第四節 學生光的迷思概念….........................................................……...14
第五節 學生聲的迷思概念….........................................................……...15
第六節 學生熱的迷思概念….........................................................……...16
第七節 學生電的迷思概念….........................................................……...17
第八節 有關天氣的迷思概念....................................................................1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前言……………………………………...........................…………23
第二節 研究對象………………………………………………...............…23
第三節 研究情境………………………………...…………………………25
第四節 研究步驟...........................................................................................28
第五節 資料收集及分析……………………………...……………………35
第肆章 結果
第一節 前言……………………………………...........................…………43
第二節 「二階式診斷問卷初稿」選項發展歷程說明…………...............43
第三節 排灣族原住民學生天氣概念之分析………………................…...63
第四節 排灣族原住民與平地籍學生於天氣概念之比較............................7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前言……………………………………...........................…………85
第二節 結論………………………………………........………...............…85
第三節 建議………………………………...…………........………………89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93
西文部份…………………………………………..……………...……………96


圖 次
圖3-1 研究流程圖……………………………………………………....………..29
圖3-2 天氣現象概念圖……………………………………........................……..31
圖4-1 正式施測排灣族原住民學生各題答對率統計圖............................……..65
圖4-2 原住民與平地籍學生正式施測答對率統計圖(第1題)......................74
圖4-3 原住民與平地籍學生正式施測答對率統計圖(第2題)......................74
圖4-4 原住民與平地籍學生正式施測答對率統計圖(第3題)......................75
圖4-5 原住民與平地籍學生正式施測答對率統計圖(第4題)......................76
圖4-6 原住民與平地籍學生正式施測答對率統計圖(第5題)......................76
圖4-7 原住民與平地籍學生正式施測答對率統計圖(第6題)......................77
圖4-8 原住民與平地籍學生正式施測答對率統計圖(第7題)......................78
圖4-9 原住民與平地籍學生正式施測答對率統計圖(第8題)......................78
圖4-10 原住民與平地籍學生正式施測答對率統計圖(第9題)......................79
圖4-11 原住民與平地籍學生正式施測答對率統計圖(第10題)....................80
圖4-12 原住民與平地籍學生正式施測答對率統計圖(第11題)....................80
圖4-13 原住民與平地籍學生正式施測答對率統計圖(第12題)....................81
圖4-14 原住民與平地籍學生正式施測答對率統計圖(第13題)....................82
圖4-15 原住民與平地籍學生正式施測答對率統計圖(第14題)....................82
圖4-16 原住民與平地籍學生正式施測答對率統計圖(第15題)....................83

表 次
表3-1 開放式紙筆測驗對象………………............................................….…….24
表3-2 二階式診斷問卷初稿受測對象…………............………………………..24
表3-3 二階式診斷正式施測受測對象…………………………………………..25
表3-4 原住民各族人口統計現況………………………………………....……..26
表3-5 各縣市原住民人口分布現況…………………………………………......26
表3-6 天氣現象命題概念…………………………………………........………..32
表3-7 天氣概念分布表(初稿)…………………………………………………..34
表3-8 二階式診斷問卷預試結果統計表………………………………………..38
表3-9 二階式診斷問卷預試結果分析表…………..……………………………40
表4-1 原住民學生二階問卷人數比例交叉統計表(第1題)…………….…….63
表4-2 原住民學生二階問卷人數比例交叉統計表(第5題)...............................64
表4-3 天氣概念分布表(正式問卷)…………………................................……..66
表4-4 學生天氣迷思概念統計表…………………..............................................69
表4-5 正式施測兩族學生之平均值與標準差………………………............…..72
表4-6 正式施測兩族學生顯著性差異比較表………………………............…..72

附 錄
附錄A 天氣概念開放式問卷.................................................................................99
附錄B 晤談結果分析...........................................................................................102
附錄C 二階式天氣概念診斷問卷(初稿).......................................................116
附錄D 二階式天氣概念診斷問卷.......................................................................122
附錄E 「天氣概念成因」的解釋.........................................................................129
附錄F 平地籍學生與排灣族學生正式施測試題交叉統計表...........................133
一、中文部份
丁衛譯(1995)。認識氣象。台北市:文風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晉基(1992)。利用選擇題的方式來探求國中學生對光的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王嘉德(2004)。以動態評量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電與磁」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瓦歷斯•諾幹(1997)。戴墨鏡的飛鼠。臺中市:晨星出版社。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1):中華兒童百科全書(第3冊)。台北市:台灣書店。
李亦園(1992)。比較理論研究報告。載於教育研究委員會(主編),山胞教育研究叢書之二(126-139頁)。台北市:教育部。
李亦園(1999)。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台北市:立緒文化出版。
李壬癸(1998)。台灣原住民文化基本教材。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李建興和簡茂發(1992)。縮短山地與平地學校教學效果差距之改進方案研究。載於教育研究委員會(主編),山胞教育研究叢書之五(221-244頁)。台北市:教育部。
李采褱(2003)。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光迷思概念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志誠(1994)。原住民學童在天氣現象的解釋分析。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顯輝(1992)。國小兒童水循環概念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林顯輝(1994)。國小兒童蒸發與凝結概念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邱弘毅(1998)。職前及在職國小教師的天氣概念及其相關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天泰(1998)。原住民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物理與生活(2004)。學習資源庫。http://physics.ilongman.com/c_lrc.asp。
洪麗晴(1996)。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推理表現與其策略使用之差異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孫家麟、郭重吉(1995)。關於迷思概念診斷之國中熱學補救學習系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未出版。
高德義(2004)。國小學童以電腦模擬學習電路概念之學習成效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民陽(1996)。國小學童對天氣變化概念發展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199-218。
張春興(1997)。教育心裡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郭重吉(1988)。從認知的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352-378。
郭生玉(1997)。心裡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書局。
陸春萍、熊同鑫(2001)。甘南藏族學童與台東原住民學童的科學素養之比較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24,73-85。
陳永生(1990)。大氣七十二變。台北市:圖文出版社。
陳順強編譯(1995)。費因曼物理學第二部(上冊),台北縣:徐氏基金會。
陳李綢(1998)。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心裡出版社。
陳珊珊(1994)。我國國三學生酸鹼概念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化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忠志(1988)。大一學生物理學錯誤概念之研究(Ⅰ、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程智慧(1994)。國民小學兒童「聲概念」發展模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程智慧(1996)。國小兒童「聲迷思概念矯正」教學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黃台珠(19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8,44-56。
黃志賢(2002)。原、漢學生推理思考差異之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25,19-41。
黃寶鈿、黃湘武(1987)。熱與溫度概念的診斷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曾耀霆(1999)。國小學童電學概念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曾煥華譯(1987)。科學氣象入門。台北市:銀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馮鵬年(1991)。科學圖書館---氣象和氣象預測。台北市:圖文出版社。
楊文金(1993)。多重現實與電學概念理解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2),135-160。
楊肅棟(1998)。原漢族別與學業成績關連性之追蹤調查研究---以台東地區國小學童為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廖瑞銘(主編)(1987)。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7冊)。台北市:丹青書局。
蔡中涵、林天生(1992)。山胞教育師資之培育研究。載於教育研究委員會(主編),山胞教育研究叢書之六(89-112頁)。台北市:教育部。
劉德民(1992)。科學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的研究。花蓮數理教育學報,1,123。
劉志宏(2003)。利用實作評量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電學概念之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貓頭鷹出版社譯(1995)。新世紀地球學習百科全書。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鍾夢蓉(2002)。當泰雅族學童「遇到」科學家―探討不同族群背景學童之科學家意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秀月(1992)。學習科學課程的新模式。國教之友,44(2),39-42。
鍾聖校(1994)。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教育研究資訊,2(3),89-110。

二、西文部份
Albert, D. M.(1987).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Heat in Children. Science Education, 62(3), 389-399.
Anderson, J. B. & Smith, A. D.(1986). Children’s conception of light and color: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unseen rays, Research Series , 166.
Arnon, V. C.(1971) . The Nature of concepts: A Point of View, Theory into Practice, 10(2), 101-108.
Bar. V.(1989). Children’s views about the water cycle. Science Education, 73(4), 493-494.
Cedric, J. L. & Erickson, L.(1989). A study of tertiary physics students’ conceptualizations of sou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1 , 491-501.
Costa, V. B.(1995). When science is “another world”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lds of family, friends, school, and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79, 313-333.
Eaton, J. F., Anderson, C. W., & Smith, E. C.(1984). Student’s misconception interfere with science learning : Case studies of fifth-grade student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 84 , 364-379.
Fetherstonhaugh, A., Happs, J., & Treagust, D.(1987). Student Misconception about Ligh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evalent Views Found in Western Australia, France, New Zealand,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17, 139-148.
Golberg and McDermott(1986). Not all the wrong answer give misconceptions: Examples From Interview On Geometrical Optic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42 553)
Guense, Sere, and Tiberghien(1983). Investigations on Children’s Conceptuons in Physics: Which Method from Which Resul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42 553)
Gilbert, J. K., & Zylbersztajn, A.(1985).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cience education: The Case Study of Force and Move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7(2), 107-120.
Hashweh, M.(1988). Descriptive studies of students conceptions in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8), 731-743.
Karrqvist, R., & Anderson, B.(1983), How Swedish Pupils, Age 12-15, Understand Light and Its Properties.,European Journal Science Education, 5(4), 387- 402.
Kuethe, L . J.(1963). Science concepts : A study of “ sophisticated ” errors . Science Education ,47 ,361-364.
Monk, J. D.(1991). Genetic epistemological notes on recent research into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ligh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3(3), 255-270.
Maddock, M. N.(1981). Science education: an anthropological view point.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8, 1-26.
Pella, M. O.(1963). Concept learning in science, The Science Teacher, 33(9), 31-34.
Piaget, J.(1929).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Romey, W. D.(1968). Inquiry Techniques for teaching Science. Prentice-Hall. Inc.144-145. New Jersey: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Toulmin, S. E.(1972). The collective Use and Evolution of Concepts. Human Understanding, Volum 1.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iser, M., & Kippman, D.(1988). The Differentiation of Heat and Temperature: an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Microcomputer Models on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03 36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曾信傑(1998), 「博物館、報章媒體與觀眾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七月,
2. 曾信傑(1998), 「從非營利角度泛談博物館倫理的幾個面向」,博物館學季刊,四月,pp. 43-47。
3. 黃光男(1999), 「新世紀台灣博物館的發展與需要」, 博物館學季刊,四月,
4. 陳媛(2000), 「博物館的展覽呈現-以『三星堆傳奇特展』與荷蘭自然史博物館展覽團隊為例」,博物館學季刊,四月,pp.47-55。
5. 許功明(1998), 「博物館的展演及其理念」,博物館學季刊,十月,pp. 3-10。
6. 許功明、劉幸真(1998), 「博物館參觀經驗之比較-以省美館與科博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七月,pp. 3-34。
7. 陳輝樺(1998), 「展示教育人員如何影響觀眾參觀」,博物館學季刊,七月, pp.65-71。
8. 陳欽育(1999), 「大型借展文物之展覽行銷-以故宮博物院『畢卡索的世界』為例」,博物館學季刊,四月, pp. 51-56。
9. 張崇山(2003), 「博物館特展的根本問題與策略規劃」,博物館學季刊,一月,pp. 7-13。
10. 林慧嫻(2003), 「臺灣博物館與媒體合作的新介面-以國立故宮博物館特展的舉辦為例」,博物館學季刊,一月,pp. 71-85。
11. 呂秀玉(1999), 「博物館行銷與學校團體-以『張大千、畢卡索東西藝術聯展』參觀為例」,博物館學季刊,四月,pp. 57-62。
12. 王啟祥(2002), 「從休閒觀點析論博物館觀眾開發的困境與對策」,博物館學季刊,十月,pp. 121-131。
13. 曾信傑(1999), 「博物館行銷時代的來臨」,博物館學季刊,七月,pp. 3-9。
14. 曾信傑(2001), 「特展-博物館行銷的利器?」, 博物館學季刊,七月,pp.39-49。
15. 楊淑玲(2001),「當前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及其市場定位」,科技博物,pp. 6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