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丁衛譯(1995)。認識氣象。台北市:文風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晉基(1992)。利用選擇題的方式來探求國中學生對光的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王嘉德(2004)。以動態評量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電與磁」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瓦歷斯•諾幹(1997)。戴墨鏡的飛鼠。臺中市:晨星出版社。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1):中華兒童百科全書(第3冊)。台北市:台灣書店。
李亦園(1992)。比較理論研究報告。載於教育研究委員會(主編),山胞教育研究叢書之二(126-139頁)。台北市:教育部。
李亦園(1999)。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台北市:立緒文化出版。
李壬癸(1998)。台灣原住民文化基本教材。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李建興和簡茂發(1992)。縮短山地與平地學校教學效果差距之改進方案研究。載於教育研究委員會(主編),山胞教育研究叢書之五(221-244頁)。台北市:教育部。
李采褱(2003)。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光迷思概念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林志誠(1994)。原住民學童在天氣現象的解釋分析。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顯輝(1992)。國小兒童水循環概念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林顯輝(1994)。國小兒童蒸發與凝結概念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邱弘毅(1998)。職前及在職國小教師的天氣概念及其相關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天泰(1998)。原住民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物理與生活(2004)。學習資源庫。http://physics.ilongman.com/c_lrc.asp。
洪麗晴(1996)。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推理表現與其策略使用之差異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孫家麟、郭重吉(1995)。關於迷思概念診斷之國中熱學補救學習系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未出版。
高德義(2004)。國小學童以電腦模擬學習電路概念之學習成效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許民陽(1996)。國小學童對天氣變化概念發展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199-218。
張春興(1997)。教育心裡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郭重吉(1988)。從認知的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352-378。郭生玉(1997)。心裡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書局。
陸春萍、熊同鑫(2001)。甘南藏族學童與台東原住民學童的科學素養之比較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24,73-85。陳永生(1990)。大氣七十二變。台北市:圖文出版社。
陳順強編譯(1995)。費因曼物理學第二部(上冊),台北縣:徐氏基金會。
陳李綢(1998)。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心裡出版社。
陳珊珊(1994)。我國國三學生酸鹼概念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化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忠志(1988)。大一學生物理學錯誤概念之研究(Ⅰ、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程智慧(1994)。國民小學兒童「聲概念」發展模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程智慧(1996)。國小兒童「聲迷思概念矯正」教學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黃台珠(19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8,44-56。
黃志賢(2002)。原、漢學生推理思考差異之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25,19-41。黃寶鈿、黃湘武(1987)。熱與溫度概念的診斷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曾耀霆(1999)。國小學童電學概念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曾煥華譯(1987)。科學氣象入門。台北市:銀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馮鵬年(1991)。科學圖書館---氣象和氣象預測。台北市:圖文出版社。
楊文金(1993)。多重現實與電學概念理解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2),135-160。楊肅棟(1998)。原漢族別與學業成績關連性之追蹤調查研究---以台東地區國小學童為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廖瑞銘(主編)(1987)。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7冊)。台北市:丹青書局。
蔡中涵、林天生(1992)。山胞教育師資之培育研究。載於教育研究委員會(主編),山胞教育研究叢書之六(89-112頁)。台北市:教育部。
劉德民(1992)。科學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的研究。花蓮數理教育學報,1,123。
劉志宏(2003)。利用實作評量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電學概念之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譯(1995)。新世紀地球學習百科全書。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鍾夢蓉(2002)。當泰雅族學童「遇到」科學家―探討不同族群背景學童之科學家意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秀月(1992)。學習科學課程的新模式。國教之友,44(2),39-42。
鍾聖校(1994)。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教育研究資訊,2(3),89-110。二、西文部份
Albert, D. M.(1987).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Heat in Children. Science Education, 62(3), 389-399.
Anderson, J. B. & Smith, A. D.(1986). Children’s conception of light and color: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unseen rays, Research Series , 166.
Arnon, V. C.(1971) . The Nature of concepts: A Point of View, Theory into Practice, 10(2), 101-108.
Bar. V.(1989). Children’s views about the water cycle. Science Education, 73(4), 493-494.
Cedric, J. L. & Erickson, L.(1989). A study of tertiary physics students’ conceptualizations of sou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1 , 491-501.
Costa, V. B.(1995). When science is “another world”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lds of family, friends, school, and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79, 313-333.
Eaton, J. F., Anderson, C. W., & Smith, E. C.(1984). Student’s misconception interfere with science learning : Case studies of fifth-grade student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 84 , 364-379.
Fetherstonhaugh, A., Happs, J., & Treagust, D.(1987). Student Misconception about Ligh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evalent Views Found in Western Australia, France, New Zealand,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17, 139-148.
Golberg and McDermott(1986). Not all the wrong answer give misconceptions: Examples From Interview On Geometrical Optic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42 553)
Guense, Sere, and Tiberghien(1983). Investigations on Children’s Conceptuons in Physics: Which Method from Which Resul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42 553)
Gilbert, J. K., & Zylbersztajn, A.(1985).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cience education: The Case Study of Force and Move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7(2), 107-120.
Hashweh, M.(1988). Descriptive studies of students conceptions in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8), 731-743.
Karrqvist, R., & Anderson, B.(1983), How Swedish Pupils, Age 12-15, Understand Light and Its Properties.,European Journal Science Education, 5(4), 387- 402.
Kuethe, L . J.(1963). Science concepts : A study of “ sophisticated ” errors . Science Education ,47 ,361-364.
Monk, J. D.(1991). Genetic epistemological notes on recent research into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ligh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3(3), 255-270.
Maddock, M. N.(1981). Science education: an anthropological view point.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8, 1-26.
Pella, M. O.(1963). Concept learning in science, The Science Teacher, 33(9), 31-34.
Piaget, J.(1929).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Romey, W. D.(1968). Inquiry Techniques for teaching Science. Prentice-Hall. Inc.144-145. New Jersey: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Toulmin, S. E.(1972). The collective Use and Evolution of Concepts. Human Understanding, Volum 1.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iser, M., & Kippman, D.(1988). The Differentiation of Heat and Temperature: an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Microcomputer Models on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03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