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1995)。成人教育辭典。台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
王政彥(1998)。大學運用合作提供隔空推廣教育的可行性。載於1998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主編),1998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46-59)。嘉義: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
王贊欽(1994),平面編排美感評估。華岡印刷傳播學報,25,71-81。
田冠鈞(2003)。從提升企業員工生力的角度談數位學習。教育時論,125,17-26。
朱介英(2001)。色彩學—色彩計劃與配色。台北:美工科技。
朱作仁(1994)。教育百科辭典。台北:五南。
朱君毅、杜佐周(1933)。成人的學習。上海:商務印書館。
朱柏州(2002)。合作學習在網路教學上對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江綺雯等(1990)。高雄市成人對職業教育之需求調查研究分析報告書。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何祖鳳、陳俊榮與陳銘欽(1998)。網路教學系統評估準則之研究。遠距教育季刊,7,20-29。何榮桂、陳麗如(1998)。Web-Title之使用者介面設計。資訊與教育雜誌,64,21-28。余民寧(1998)。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余博主編(1992)。成人教育工作者崗位培訓教程—成人教育基礎。北京:氣象。
吳宏龍(2002)。透過網路學習環境知覺量表探究網路學習社群的效能─以提昇國中理化教師專業成長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吳秀梅(2002)。大學成人教師教學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吳明隆(1998)。電腦網路學習特性極其相關問題的省思。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709,23-39。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巫靜宜(2000)。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 2000之教學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佳穗(2004)。數位學習平台對不同年資之員工學習成果探討—以國內某公司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秀美(1995)。從學習理論談課程軟體設計。視聽教育,6,50-53。
林佳燕(2001)。大學生個人特質因素對色彩嗜好關係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林奇賢(1999)。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34-49。林孟鴻(2001)。應用歷程檔案建立網路學習輔助機制。中山大學資管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林忠信(2001)。網路學習應有的體認與作法。南投文教,15,91-93。林書堯(1993)。色彩學。台北:三民。
林書堯(1995)。色彩認識論。台北:三民。
林勝義(1993)。省市社會教育館成人教育功能之規劃研究摘要。成人教育研究摘要,2,39-105。
林鶴貞(2003)。國小五年級視覺藝術色彩教學研究-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之應用。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邱珍玫(2000)。中美大學成人教育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解析。台北:五南。
邱貴發(1998)。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師大書苑。
施能木(1998)。一個教學資源網路的建構與應用。視廳教育雙月刊,40(2),32-43。
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台北:華彩。
胡夢鯨(1997)。現代終生教育典範的形成及其歷史成因分析。成人教育學刊,1,83-126。夏光華(2001)。大學推廣教育之行銷策略探討。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祝勤捷(2002)。國小自然科教學網站內容與介面設計評估指標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高國斌(2002)。高齡化色彩意象與喜好度之調查研究。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高淑玲(2004)。色彩認知和配色感覺之研究─以改變配色形狀和面積比對色彩意象影響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高蓁瑩(2004)。不同族群於博物館網站介面操作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2002)。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總體規劃書。台北:行政院。
張仁政(1987)。色彩計劃(上冊)。台北:儒林。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教育部(1991)。發展與改進成人教育五年計畫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台北:教育部。
梅可望(2000)。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的具體途徑—建立高等教育回流教育制度專案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
許勝雄(2004)。互動式教學光碟版面表現形式與使用者喜好度之研究—以兒童英語教材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郭建宏(2001)。螢幕、極性、目標╱背景色彩組合對視覺敏銳與主觀偏好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郭淑芳、張基成(1998)。企業教育訓練實施遠距教學之途徑。遠距教育,7,30-37。野村順一(1985)。商品色彩論。東京:千創書房。
陳一平(1999)。完形心理學連續律與相似律內在機制探討。中華心理學刊,41(1),19-37。陳年興(1997)。以網際網路為基礎之學習得境。電腦學刊,9(2),16-32。
陳志樺(2002)。成人技職繼續教育參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陳佩宜(2004)。原住民數位學習之研究。龍華科技大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陳俊宏(1998),1996 / 1997國人色彩嗜好調查報告。載於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主編),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3-109)。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陳建雄(1999)。色彩辨識度與應用在使用者介面設計上的探討。工業設計,27(2),33-51。陳景堂(2004)。統計分析SPSS for Windows入門與應用。台北:儒林。
陸雅青(1998)。兒童畫中用色現象之探討。載於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主編),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9-142)。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傅清雪(2003)。廣播節目製播人員成人教育素養與節目品質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湯永成(1998)。色彩的象徵性與視覺語言之探討。台灣美術,4,18-29。
童鼎鈞(2001)。觀測參數對色差知覺之影響—以ABS塑膠材料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黃久溫(1999)。運用3D立體動態模擬探討色彩對開放空間的認知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印刷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仁竑(2003,4月)。網路教學平台上合作學習工具之設計與開發。論文發表於WISCS 2003網路教學系統平台與內容標準化學術研討會,高雄。
黃世析(2000)。建立流行色彩意象空間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貝玲(2000)。經線上學習的發展看企業線上訓練。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3月刊。黃孟元、黃嘉勝(1999)。遠距教育的定義、演進及其理論基礎分析。視聽教育,4,8-18。
黃明月(1997)。博物館與自我導向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31-36。黃振隆(1994)。終生教育新論。台北:心理。
黃富順(1985)。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高雄:復文。
黃富順(1994a)。美國的大學成人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1994b)。我國社會教育發展現況與評估之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富順(1995)。成人教育辭典。台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
黃富順(1997)。從大學成人教育的發展論我國師範學院推廣教育功能的發揮。成人教育雙月刊,39,2-11。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台北:五南。
黃雅萍(2004)。數位學習產業人才培育之內涵與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18,108-119。楊國德(1997)。終身學習社會—二十一世紀教育新願景。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賜(1990)。從終身教育的理念析論未來的成人教育學。台北:台灣。
楊國賜(1998)。我國大學成人教育的政策及發展方向。載於1998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主編),1998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7-20)。嘉義: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楊朝祥(1984)。技術職業教育辭典。台北:三民。
葉青林(1998)。色差與色面積因素對物體色彩調和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資策會(譯)(2001)。Merrill L., Thomas W. P., & Aberdeen Group。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計畫。台北:資策會。
資策會推廣服務處(2004)。技術尖兵雜誌,5月號。
翟本瑞(2001)。資訊社會中教育模式變遷之研究。台北:揚智。
歐立成(1997)。色彩差異與面積因素對色彩調和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鄭元孝(2001)。高齡者對色彩辨識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蕭慧津(2001)。國中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之研究—以終身學習四面向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賴宛瑜(1998)。色彩組合與面積因素。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賴俊邦(1999)。建立台灣色彩意象空間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謝瑜萱(2004)。河川生態工法之網路化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中華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鍾宜智(2001)。推展與落實網路學習之探討。文教新潮,6(2),24-27。魏惠娟(2001)。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羅倫新(1994)。多媒體設計。台北:松崗。
嚴貞(1998)。色彩與字體。台北:北星。
蘇維雅(譯)(2002)。Tay V.。多媒體技術與應用。台北:麥格羅.希爾。
鐘兆慧(2002)。國小兒童色彩排序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二、英文文獻
Ashman, A. F., & Conway, R. N. F.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educ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Bown, L., & Okedara, J. T. (198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Adult education. Lbadan: University Press Limitid.
Carter, D. (1998). Logos of America’s Largest Companies. New York: Art Direction Book Co.
Cheskin, L. (1954). How to Colortune Your Home. New York: Macmillan.
Cooper, W. H. (2000). Unfair comparis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1, 179-184.
Courtney, S. (1989). Defining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David, S., Desmond, K., & Borje, H. (1995). Dista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Croom Helm.
Deleon (1970). Aser What is New in Adult Education? A Tentative Answer. Convergence, 3, 2-6.
Dennis, P. & Trudy, W. (1996). Color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ETR & D, 44(3), 19-35.
Gibb, J.R. (1960). Learning theory in adult education. United States: Falmer.
Greenberg, G. (1998). Distance Education Technologies: Best Practices for K-12 Settings. IEE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Magazine, 35(4), 36-40.
Guilford, J. P. (1954). Psychometric Methods. New York: McGraw Hill.
Hall, B. (1997). Web-Based Training Cook Book.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Hopper, S. & Hannafin, J. (1991). The effects of group composition on achievement, interaction, and learning cooperative instruction. ETR & D, 39(3), 21-38.
Hussen, T., & Postlethwaite, T. N. (1985). The International Encylopedia of Education.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Jarvis, P. (1985). The sociology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London: Croom Helm.
Johnson, E. A. (1994).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chromatic differential: The Measurement of the meaning of colo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aual Conference of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ajun.
Keegan, D. (1986). The foundations of distance education. London: Croon Helm.
Khan, B. H. (1997). Web-Based Instruction (WBI): What is it and Why is it? Web-bas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 5(6), 11-17.
Knowles, M. S. (1989). The Making of An Adult Educator: An Autobiographical Journey.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Knox, A. B. (1977). Adult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Kristof, R., & Satran, A. (1995). Interactivity by Design: Creating & Communication with New Media. CA.: Mountain View Adobe Press.
Lai, S. H. (2000). Using Web Resources. Bulleti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33, 1-9.
Liveright, A. A. & Haygood (1968). The Exeter Papers report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Adult Education.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beral Education for Adults, Exeter.
Mevarech, Z. R. (1993). Who benefits from cooperative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Computing Research, 9(4), 451-464.
Michopoulos, A. (1983). Foundations of lifelong learning. Maryland: College park.
Moore, M. G., & Kearsley, G. (1996). Distance Education: A System View. Belmont: Wadsworth.
Morgan, B. (1975). Methods in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Inter State Printers and Publishers Inc.
Nielsen, J. (1997). Usability Engineering. 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
Passmore, D. L. (2000). Impediments to adoption of web-based course delivery among university faculty. ALN Magazine, 4(2).
Piccoli, G., Ahmad, R., & Lves, B. (2001).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s Training. MIS Quarterly, 32(2), 401-426.
Relan, A., & Gillani, B. G. (1997). Web-Based Instru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New Jersey: Web-Based Instruction.
Roblyer, M. D. (2003).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New Jersey: Merrill Prentice Hall.
Rosenberg, M. J. (2001). 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y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 New York: MaGraw Hill.
Schifter, C. C. (2000). Faculty participation in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A case study of motivating and inhibiting factors. JALN, 4(1), 25-31.
Smith, P. L., & Regan, T. J. (1993). Instructional Design. New York: Macmillian Publishing Co.
Smith, R. M. (1982). Learning how to learn: Applied learning theory for adults. New York: Cambridge.
Spenkelink G.P.J., Besuuen K., & Brok J. (1993). An instrument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he visual quality of displays. Behaviou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2(4), 249-260.
Squires, D. (1991). Learning through multi-user network CAL. Computer & Education, 16(1), 87-91.
Stephen, M. A., & Stanley, R. T. (2001). Multimedia for Learning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Teaster, P., & Blieszner, R. (1999). Education Gerontology. New York: MaGraw Hill.
Wedemeyer, C. A., & Najem, C. (1969). AIM: From Concept to Real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yracuse University: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beral Education for Adults—Articulated Instructional Media Program, Wisconsin.
Winn, W., & Everett, R. J. (1979). Affective rating of color and black-and-white pictures. ECTJ, 27(2), 14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