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02: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子芸
論文名稱:高職學生會計學「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收益」迷思概念診斷工具發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developing an instrument to diagnose misconceptions of "long-term stock investment-investment revenue" of accunting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陳美紀陳美紀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商業教育學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財務金融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高職學生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收益迷思概念二段式診斷工具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學生會計學「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收益」之迷思概念,並藉以發展出二段式診斷工具。研究對象為中部地區一所高職學校學習過會計學Ⅲ之學生,由 67名二年級學生進行半開放式紙筆測驗施測,並選取其中7名晤談,再以36位三年級學生進行二段式診斷工具初稿施測,最後發展成迷思概念診斷工具。
迷思概念二段式診斷工具,經由施測分析後,採用庫李信度內部一致性分析,求得係數值為0.8465;而平均鑑別力指數為0.57,難度指數是0.41。由此可見,本研究所發展之迷思概念二段式診斷工具,可有效偵測出高職學生會計學「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收益」之迷思概念,以提供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之參考。
由研究結果中發現,高職學生會計學「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收益」具有之迷思概念如下:
一、現金股利方面:學生易將成本與市價孰低法 (或成本法)和權益法的分界點及貸方會計科目混淆,在金額計算上是否需認列股權比例常有疑惑,且不清楚清算股利之概念,而疏於考慮及認列。
二、股票股利方面:學生將股票股利與現金股利的會計處理相混淆,或誤為收到股利,即收入增加,長期投資亦隨之增加。在每股成本金額計算上,常不明白現金股利對成本的影響及漏計新發放之股票股數。
三、投資損益方面:學生將權益法、成本與市價孰低法(或成本法)的分界點淆混,造成會計處理或借貸科目相互顛倒;亦有人將投資獲利與現金股利視為相同交易事項;且在金額計算上不瞭解是否需認列股權比例。

關鍵字:高職學生、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收益、迷思概念、二段式診斷工具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Long-Term Stock Investment - Investment Revenue" of Accounting, and to develop a two-tier diagnostic instrument. Participants were chosen from the students in a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n middle Taiwan who had studied Accounting Ⅲ. 67 second-year students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semi-open-questionnaire test and 7 of them were then selected for interview. According to the data collected, a two-tier diagnostic instrument was designed, and 36 third-year students in the same school were then invited to try out the instrument.
The two-tier diagnostic instrument was examined by adopting the Kuder-Richardson reliability and internal consistency analysis. As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e coefficient was 0.8465, the item discrimination index 0.57, and the item difficulty index 0.41. This suggests that the diagnostic instrument can successfully diagno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Long-Term Stock Investment -- Investment Revenue"of Accounting and can thus be beneficial to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may have the following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Long-Term Stock Investment -- Investment Revenue" of Accounting:
1.Regarding cash dividend:Students tend to neglect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Cost or Lower of Cost (or Market Method)” and “Equity Method” and thus list a mistaken credit account. In addition, students often forget to consider the stockholding percentage when calculating the cash dividend. Moreover, many students do not really understand the idea of liquidating dividend and consequently do not take it into consideration at all.

2. Regarding stock dividend:Students tend to mix the accounting of stock dividend with that of cash dividend, or mistakenly regard earning dividend as an increase of income and an increase of long-term investment as well. Besides, when calculating the cost of each stock, students often fail to realize the influence of cash dividend on the cost or neglect the number of
those newly released stocks.
3. Regarding gain and loss:Some students neglect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Equity Method” and “Cost or Lower of Cost (or Market Method)”, which causes a mix-up in accounting as well as in both the debt and credit accounts. There are also some students who consider investment earning and cash dividend to be the same thing. Besides, when students are doing calculation,
again the stockholding percentage is often neglected here.

Key words: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Long-Term Stock Investment, Investment Revenue, misconceptions, two-tier diagnostic instrument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四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概念之探討………………………………………………7
第二節 迷思概念之探討………………………………………25
第三節 迷思概念之研究方式…………………………………32
第四節 會計學迷思概念及相關文獻探討……………………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51
第一節 研究流程………………………………………………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54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55
第四節 研究工具………………………………………………57
第五節 效度與信度……………………………………………61
第六節 資料處理………………………………………………6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69
第一節 高商學生會計學「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收益」
的迷思概念分析……………………………………69
第二節 探討高商學生會計學「長期股權投資-投資
收益」二段式診斷工具試題之形成與施測結
果分析……………………………………………1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83
第一節 結論………………………………………………183
第二節 建議………………………………………………187
參考文獻…………………………………………………………191
附錄一…………………………………………………………199
附錄二…………………………………………………………205附錄三…………………………………………………………217

表 次
表 2-1 科學概念的兩大典範 16
表 2-2 概念的類別 19
表 2-3 迷思概念之定義 27
表 2-4 迷思概念的來源 28
表 3-1 研究對象彙整表 54
表 3-2 會計學「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收益」之命題敘述 58
表 3-3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之雙向細目表 60
表 3-4 二段式診斷工具初稿之雙向細目表 62
表 3-5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編碼統計 64
表 3-6 晤談樣本編碼統計 64
表 3-7 庫李信度計算表 66
表 4-1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1題資料分析表 71
表 4-2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1題資料分析表 72
表 4-3 晤談第1題資料分析表 74
表 4-4 晤談第1題資料分析表 75
表 4-5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初稿第1題理由選項 76
表 4-6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2題資料分析表 77
表 4-7 晤談第2題資料分析表 80
表 4-8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初稿第2題理由選項 80
表 4-9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3題資料分析表 83
表 4-10 晤談第3題資料分析表 85
表 4-11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初稿第3題理由選項 86
表 4-12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4題資料分析表 88
表 4-13 晤談第4題資料分析表 91
表 4-14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初稿第4題理由選項 91
表 4-15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5題資料分析表 94
表 4-16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5題資料分析表 96
表 4-17 晤談第5題資料分析表 98
表 4-18 晤談第5題資料分析表 99
表 4-19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初稿第5題理由選項 100
表 4-20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6題資料分析表 102
表 4-21 晤談第6題資料分析表 105
表 4-22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初稿第6題理由選項 106
表 4-23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7題資料分析表 108
表 4-24 晤談第7題資料分析表 112
表 4-25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7題之分析表 112
表 4-26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8題資料分析表 114
表 4-27 晤談第8題資料分析表 115
表 4-28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初稿第8題理由選項 116
表 4-29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9題資料分析表 117
表 4-30 晤談第9題資料分析表 120
表 4-31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初稿第9題理由選項 120
表 4-32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10題資料分析表 122
表 4-33 晤談第10題資料分析表 123
表 4-34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初稿第10題理由選項 123
表 4-35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11題資料分析表 125
表 4-36 晤談第11題資料分析表 127
表 4-37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初稿第11題理由選項 127
表 4-38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12題資料分析表 130
表 4-39 晤談第12題資料分析表 132
表 4-40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初稿第12題理由選項 132
表 4-41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13題資料分析表 135
表 4-42 晤談第13題資料分析表 137
表 4-43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初稿第13題理由選項 137
表 4-44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14題資料分析表 139
表 4-45 晤談第14題資料分析表 142
表 4-46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初稿第14題理由選項 143
表 4-47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15題資料分析表 145
表 4-48 晤談第15題資料分析表 147
表 4-49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初稿第15題理由選項 147
表 4-50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16題資料分析表 149
表 4-51 晤談第16題資料分析表 152
表 4-52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初稿第16題理由選項 153
表 4-53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17題資料分析表 155
表 4-54 晤談第17題資料分析表 158
表 4-55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初稿第17題理由選項 158
表 4-56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18題資料分析表 160
表 4-57 半開放式紙筆測驗第18題資料分析表 162
表 4-58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初稿第18題理由選項 163
表 4-59 高商學生會計學「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收益」二段式診斷工具 試題之形成 165
表 4-60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第1題答題分析表 167
表 4-61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第2題答題分析表 168
表 4-62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第3題答題分析表 168
表 4-63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第4題答題分析表 169
表 4-64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第5題答題分析表 170
表 4-65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第6題答題分析表 171
表 4-66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第7題答題分析表 171
表 4-67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第8題答題分析表 172
表 4-68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第9題答題分析表 173
表 4-69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第10題答題分析表 173
表 4-70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第11題答題分析表 174
表 4-71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第12題答題分析表 175
表 4-72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第13題答題分析表 176
表 4-73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第14題答題分析表 176
表 4-74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第15題答題分析表 177
表 4-75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第16題答題分析表 178
表 4-76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第17題答題分析表 178
表 4-77 二段式診斷測驗工具第18題答題分析表 179
表 4-78 鑑別力評鑑標準 180
表 4-79 二段式診斷工具初稿之鑑別力及難度指數分析表 181


圖 次
圖 3-1 研究流程圖 52
圖 3-2 會計學「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收益」之概念圖 59
參考文獻
大美百科全書(1991)。光復書局,台北。
王文科(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作榮 & 饒達欽(2001)。技職教育的另類思維-綜合性學習。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2,18-19。
王淑妃(2004)。發展商職學生「存貨成本流動假設-後進先出法」迷思概念診斷工具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千華出版社。
吳明鋗(2001)。廿一世紀的會計教學挑戰。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61期,13-16。
吳裕益 & 陳英豪(1991):測驗與評量。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吳慶軍(1997)。從二元編碼理論探討山地學童光學概念的心智表徵及其再教學的意涵。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 86-2511-S-026-001)。
李世峰(2002)。高中學生應用勒沙特列原理判非均勻相系化學平衡的迷思概念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妍儀(2004)。國中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概念構圖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佳靖(2003)。 商業職業學校「計算機概論」教學內容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4,1-5。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李奉儒(2000)。概念。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八)。台北:文景書局。
李芳傑、林若娟、蔡柳卿、楊怡芳(2005)。會計學【Ⅰ】。台北:啟芳出版社有限公司。
周承岡(2002)。發展紙筆測驗以探究高中生對牛頓運動定律之迷思概念。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周談輝(2001)。技職教育前景下的學生生涯規劃。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4,2-5。
林世賢(2004)。商職學生「固定資產交換」迷思概念診斷工具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明軫(1994)。國小學童磁鐵與磁力性質迷思概念之初探。臺南師院學生學刊, 15, 223-250。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若娟、廖姿雅(2004)。會計學【Ⅲ】。台北:啟芳出版社有限公司。
林振霖(1993)。國中學生的分子概念為基礎的化學反應概念學習與診斷教學的研究。中華民國第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147-176。
林達森(2003)。概念圖的理論基礎與運用實務。花蓮師院學報,17,107-132。
林曉雯、王文科(2000)。臨床晤談。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十)。台北:文景書局。
邱弘毅(1998)。職前及在職國民小學教師的天氣概念及其相關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邱美虹(1993)。科學教科書與概念改變。科學教育學刊,163,2-8。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
邱照麟(2000)。國小學童「空氣」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施文雅(2004)。商職學生「呆帳的調整」迷思概念診斷工具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麗文文化。
徐享良(2000)。概念形成。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八)。台北:文景書局。
耿正屏(1993)。國中學生植物運輸概念的發展。教育學刊,4。
袁秀珍(2004)。商職學生「存貨錯誤對財務報表之影響」迷思概念診斷工具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馬君梅(1995)。前會計教育改進之建議。教改通訊,十三期,頁5。
高豫麟(2004)。完全中學會計「遞延項目調整」迷思概念診斷工具發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康瓊文(2004)。初級會計。台北:龍騰文化事業公司。
張川木(1995)。促進概念改變教學法(1)。科學教育月刊,185,21-27。
張文智(2003)。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河流地貌概念及其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張良誠(2002)。國小中高年級地心引力迷思概念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臺灣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89-112。
張春興、林清山(199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惠博(1999)。迷思概念的研究方法。「科學概念學習研究」研習會,行政院國科會主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承辦。
教育部商業類技職教育課程發展中心(1998)。商業職業學校會計事務科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台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盛承堯(1993)。國小自然科學溶液概念及迷思概念之探討。花蓮師範學院數理教育學報,2(6),1-44。
許榮富、黃芳裕(1995)。當今科學概念發展研究賦予科學學習的新意義。科學教育月刊,178,3-13。
許榮富(1990)。科學概念發展與診斷教學研究合作計畫芻議。科學發展月刊,18(2),150-157。
郭丁熒(1992)。追根究底談錯誤-有關學生錯誤的二十個問題。國教之友,44(2),17-23。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十三版)。台北:精華書局。
郭重吉(1988)。從認知的觀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352-378。
郭重吉 (1990)。學生科學知識認知結構的評估與描述。彰化師範大學學報,1,279-320。
郭重吉(1998)。概念改變的教學與研究。載於國立台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編,國民中學學生概念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14)。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教育學程。
陳李綢(2000)。晤談。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七)。台北:文景書局。
陳啟明(1991)。發展紙筆測驗以探究高一學生對直流電路的迷思概念。國立彰化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淑敏(1995)。 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4
陳淑敏(1995)。 Vygotsky「最近發展區」概念內涵的探討。國立屏東師範學報,8,505-526。
嵇雪蓮(2004)。會計學【Ⅲ】。台中:信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游恆山(1988)。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世傑(2000)。概念的改變。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八)。台北:文景書局。
黃台珠(19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6,44-56。
黃怡菱(2003)。職前及在職國中自然科教師氣體粒子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如(2004)。高職學生會計學「應付公司債溢、折價攤銷-利息法」迷思概念診斷工具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楊志強、洪文東(2002)。教學對概念改變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電磁鐵」單元為例。屏師科學教育,15,54-67。
葉威成(2002)。高雄市學生「物質、物體、物性之相關概念及概念圖式」的認知樣式、模式、層次與頻率分佈的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正田、侯啟娉(1999)。會計科目校外實習教育影響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2。
劉俊庚(2002)。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文獻分析-以概念構圖和後設分析模式探討其意涵與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雀純 (2004)。會計學【Ⅰ】。台北: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春來(2003)。探討國中對磨擦力的迷思概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鄭湧涇(2000)。專題討論(一)。 Using a diagnostic assessment instrument to assess unders-tanding of biology concepts。八十九年度自然科學概念學習研究工作坊研習手冊。
鄭麗玉(1998)。如何改變學生的迷思概念。教師之友,39(5),28-36。
鄭麗玉(2000)。認知與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賴明照(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槓桿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賴瑞芳(2001)。小學生月亮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鍾聖校(1993)。認知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鍾聖校(1994)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教育研究資訊:第2卷,第3期,89-110。
簡茂發(2000)。測驗題目。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七)。台北:文景書局。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蘇育任(1993)。「兒童的科學」研究之沿革與其對國小自然科教學之啟示。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集刊,1,91-104。
蘇育任(1994)。中部地區國小教師與師資班學生對放射性之迷思概念研究。初等教育研究集刊, 2, 83-98
Schwarzenberger(1984)。錯誤的重要性。數學圖,21,73-80。
Ausubel, D. P. (1968). Educac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Bruner,J.B.,Goodnow,J.J.and Austin G.A.(1977).A Study of Thinking.N.Y.John Wiley.
Bruner,J.S.(1961).The act of discovery.Harvard Education Review,31,21-32.
Carr, M. (1996). Interviews about instances and interviews about events. In D.V.Treagust, R Duit, & B. J. Fraser (Eds) ,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pp.32-43). New York: Teachers Collage Press.
Chi, M. T. H. (1992). Conceptual change within and across ontological .
Driver, R., Guesne, E., & Tierghien, A. (1985). Some features of children’s idea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In Driver, E. Guesne, & Tiberghein (Eds.), Children’s ideas in science. (pp. 193-201).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Fisher (1985) Fisher, K. M. (1985). A misconception in biology: amino acids and transl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2(1), 53-62.
Gilbert,J.K.,& Osborne,R.J. & Fensham,P.J.(1982). Children’s science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teaching. Science Education,66(4),623-633.
Gilbert, J. K., & Watts, D. M. (1983). Concepts, Misconceptions and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Changing Perspectives in Science Education.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10, 61-98.
Gronlund, N. E.(1982). Constructing achievement tests(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Gronlund, N. E.(1988).How to construct achievement tests(4th ed.).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Haury,D.L.(1993).Assessing student performance in science. ERIC ED 359068.
Haury,D.L.(1993).Assessing student performance in science. ERIC ED 359068.
Klausmeir,H.J.,Ghatala,E.S., & Frayer,D.A.(1974).Conceptu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 Connitive Approach.New York:Academic Press.
Nicoll,G.(2001).Areport of undergraduates’bonding misconcep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3(7),707-730.
Novak, J. D., & Gowin, D. B. (1984). Concept mapping for meaningful learning. In Learning how to learn, (pp. 15-54).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dom,A.L.,& Barrow,D.B.(1995).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two-tier diagnostic test measuring college biology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diffusion and osmosis after a course of instruction.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32(1),45-61.
Posner, G. J., Strike, K. A., Hewson, P. W., & Gertzog, W. A . (1982). 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 Toward a theory of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66 (2) ,211-227.
Redish, E. F. (1994). The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studies for teaching physic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62(6), 796-803 .
Thagard, P. (1992). Conceptual revolu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reagust, D. F. (1995). Diagnostic assessment of students’ science knowledge . In S. M. Glynn (Ed.), Learning Science in the Schools : Research Reforming Practice(pp.326-345).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Trembath, R. J.(1980) Decting and classify the origins of science misconceptions. EDU253 395.
Vosniadou,S.(1994). Capturing and modeling 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 change. Learning nd Instruction,4,45-69.Wandersee, J.H.(1990). Concept mapping and the cartography of cogni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10), 923-936.
Williams, D. Z. (1995). Implementing change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In: C. P. Baril (Ed.), Change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A Research Blueprint. (pp. 3-10). Federation of schools of Accountancy.
White, R. & Gunstone, R. (1992). Probing understanding. The Flmer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楊志強、洪文東(2002)。教學對概念改變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電磁鐵」單元為例。屏師科學教育,15,54-67。
2. 郭重吉 (1990)。學生科學知識認知結構的評估與描述。彰化師範大學學報,1,279-320。
3. 陳淑敏(1995)。 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4
4. 郭重吉(1988)。從認知的觀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352-378。
5. 許榮富(1990)。科學概念發展與診斷教學研究合作計畫芻議。科學發展月刊,18(2),150-157。
6. 許榮富、黃芳裕(1995)。當今科學概念發展研究賦予科學學習的新意義。科學教育月刊,178,3-13。
7. 張川木(1995)。促進概念改變教學法(1)。科學教育月刊,185,21-27。
8. 邱照麟(2000)。國小學童「空氣」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9.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
10. 邱美虹(1993)。科學教科書與概念改變。科學教育學刊,163,2-8。
11. 林達森(2003)。概念圖的理論基礎與運用實務。花蓮師院學報,17,107-132。
12. 林明軫(1994)。國小學童磁鐵與磁力性質迷思概念之初探。臺南師院學生學刊, 15, 223-250。
13. 周談輝(2001)。技職教育前景下的學生生涯規劃。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4,2-5。
14. 吳明鋗(2001)。廿一世紀的會計教學挑戰。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61期,13-16。
15. 王作榮 & 饒達欽(2001)。技職教育的另類思維-綜合性學習。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