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瑞仁(1993)。從教師自我評鑑探討影響教師文化的因素。台灣省第三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269-414。
王慧蘭(1993)。國民中學教育人員道德教育觀調查研究。高雄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何琦瑜(2003)。家長與老師品格教育大調查。天下雜誌,7,42-47。沈 六(2004)。論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台灣教育,625,2-16。
林 煌(1991)。道德判斷與道德價值取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琪明(2004)。品德本位校園文化之營造—美國推動經驗與啟示。台灣教育,625,30-38。
李素真、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8。
李鴻章(2000)。出身背景、教育程度與道德判斷之相關研究。教育研究資訊,8(2),147-171。邱玉玲(1999)。國小道德教育之迷失與落實。台灣教育,11,21-25。
邱紹一、李介至(2004)。西方品格教育對我國中學品德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20,44-52。林怡禮、陳嘉彌(2001)。青少年問題行為與對策--42個案例討論。台北:揚智。
周慧菁(2003)。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天下雜誌,7,34-38。胡毓洋(2004)。國民中學學生道德判斷發展與道德標語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柯瓊華(2004)。台中市國中學生道德價值觀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施宜煌(2000)。道德教育內涵及教學之探討。國教輔導,39(4),29-33。段玉裁〈1999〉。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陳鏗任(2003)。香港中小學教科書公民教育內涵之分析。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迺臣(主編)(2000)。教育導論。台北:心理。
陳淑美(1999)。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之德行觀點及其教學分析。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訊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光輝、詹棟樑(1998)。各國公民教育。台北:國立編譯館。
陳木金(1997)。國小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聰文(1993)。專科學校企業倫理教學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英豪、吳裕益、李坤崇(1988)。師專升級新制師院生生活適應與教學態度之比較研究。台南:台南師院初教系。
陳聰文(1981)。角色替代能力、同儕互動與道德判斷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3,49-110。教育部(2004)。2005-2008 教育施政主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2003全國教育發展會議。取自:教育部網站,http://teach.eje.edu.tw/9CC/declare/content.php?ID=312。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張憲庭(2003)。從倫理觀點探討國民小學校長道德與價值領導。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春興、林清山(2000)。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鳳燕(1994)。教師道德推理測驗效度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曾榮光(1994)。非殖民化的公民教育—97以後香港學校公民教育的構思。教育學報,22(2),237-248。
越莉莉(主編)(2002)。職業道德,東北:東北財經大學。
黃德祥(2003)。學生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教育論壇研討會,嘉義大學。
黃德祥、洪福源(2004)。美國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台灣教育,625,17-29。
黃仁祺(2003)。大學生工作價值觀類型與職業道德判斷之研究。台灣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單文經(2000)。兼論道德氣質的成分與道德教育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5,169-183。楊韶剛(2004)。從道德相對主義到核心價值觀—學校道德教育轉向的心理學思考。教育研究,288,33-37。
楊國賜(2004)。加強社會公民教育,重建社會秩序。台灣教育,627,2-13。
楊素英(2002)。高雄市國民小學道德教育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趙素娟(2000)。公民概念的澄清與公民教育理論與實踐之探討。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詹棟樑(2001)。德育教育。台北:五南。
蔣碧君(2000)。國民中學道德教育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魯潔、王逢賢(2000)。德育新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劉行五(2003)。青少年搶奪犯罪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薛光祖(2000)。中、美道德教育的比較與分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2),6-15。簡妙娟(1997)。郭爾堡之道德發展論對我國當前道德教育之啟示。訓育研究,36,13-22。簡成熙(1998)。正義倫理學與關懷倫理的辨證: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第三屆「當代教育哲學」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歐美研究所主辦。
二、英文部分
CEP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from:http://www.character.org/principles .
Covell, K. & Howe, R. B. (2001).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3 Rs: Rights,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0, 29-41.
Gibbs, L. & Earley, E. (1994). Using children literature to develop core value. Phi Delta Kappa Festback(Whole NO.362). Retrieved MAY 22, 2004 from http://www.Cortland,edu/c4n5rs/12pnt_iv.asp
Jones, P. (198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le behavior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Canadian secondary school.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8(10), 2500.
Kohlberg, L., & Turiel, E. (1971). Mor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education. In G. S. Lesser(Ed.),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18-32. Illionis: Glenview.
Kohlberg, L. (1973). Contributions and development psychology to education: Examples from education. Education Psychologist, 10, 2-14.
Kohlberg, L. (1975). The cognitive-development approach to moral education. Phi-Delta Kappan, 6, 670-677.
Kohlberg, L. (1976). Moral stages and moralization: The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pproach. Moral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Theory, Research and Social Issues, ed. Thomas Lickona, New York, 34-35.
Lickona, T. (1993) 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3), 6-11.
Lickona, T. (1996). 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s Character Educatio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5(1), 93-101.
Lickona, T. (2003).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Ten essential virtues. The Fo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0(1),1-3.
McClellan, B. E. (1992). Schools and the shaping of character: Moral education in Americ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2310).
Otten, E. H. (2000). Charact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44932).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2).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trategic plan 2002-2007. Retrieved Jan.29, 2004, from http://www.ed.gov/about/reports/strat/plan2002-07/plan.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