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1999)。台灣養兒有心沒方法?。天下雜誌1999教育特刊海闊天空Ⅲ 21世紀從0開始,27,86-92。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四版)。台北:師大書苑。
王雅玄、陳幸仁(1998)。符號互動論—社會學方法論之應用。菁莪,10,49-58。
幼教希望論壇(2004)。熱門幼教話題1/14 養小孩太沈重(二)費用篇。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4月29日。網址:http://yoyo.ettoday.com/yoyo/article/262-2624.htm
伍鴻麟(2002)。桃園縣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及親師互動情形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法規資料庫(2005)。幼稚教育法。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5月3日。網址: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70007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5)。托兒所設置辦法。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5月3日。網址: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D0050004
行政院內政部兒童局(2004)。歷年托兒所所數及招收幼童概況。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8月16日。網址:http://www.cbi.gov.tw/pdf/930712090312.pdf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2004)。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民國93年至140年人力推計。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8月16日。網址:http://www.cepd.gov.tw/indexset/indexcontent.jsp?topno=1&linkid=8
吳明清(2002)。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初版十七刷)台北:五南。
吳春助、林淑女(1992)。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與家長溝通之調查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畢業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1996)。共創學校與家長會雙贏局面。北縣教育,13,14-19。巫永森(2002)。幼兒教育券政策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谷瑞勉(1989)。幼兒教師流動狀況探析。屏東師院學報,2,99-13。周淑惠(1999)。親師合作之個案研究—以北市某國小五年甲班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周雅容(1996)。象徵互動論與語言的社會意涵。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75-97)(一版)。台北:巨流。
周愫嫻(1996)。家長會與學校的對話關係。北縣教育,13,20-24。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
林明地(1998)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與校務:台灣省公私立國民中小學校長的看法分析。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5月30日。網址:http://www.epa.ncnu.edu.tw/epforum/vol2/2-8.pdf
林明地(2000)。質的研究實力舉隅:校長領導的參與觀察。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51-91)。高雄:麗文文化。
林美玲(1993)。象徵互動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現代教育,30,20-45。林彩岫(1991)。影響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自主性的因素。台中師院學報,5,79-92。
洪福財(1996)。如何強化學校家長會的功能。教育資料文摘,37,148-174。洪瑩潔(2004)。學齡前兒童家長教育選擇權與選擇行為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孫立葳(2000)。幼兒園經營-品質指標之理論與實務(二版一刷)。台北:五南。
孫立葳(2001)。幼兒園品質的把關者需要什麼?。國教世紀,196,47-50。徐綺穗(1996)。從人際溝通的互動模式探討親師溝通的障礙與對策。初等教育學報,9,207-227。
高強華(2000)。個案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91-308)。台北:師大書苑。
高敬文(1988)。質的研究派典之理論分析與實際應用。屏東:東益。
康淑雲(2004)。台北市幼稚園家長教育選擇權之調查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杏如(1983)。幼稚園托兒所行政管理手冊(四版)。台北:信誼。
張美麗(1985)。幼兒家長老師專家對幼兒教育的意見與期望比較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振宇(1984)。家庭教育(十二版)。台北:三民。
敖韻玲(1996)。現代父母。台北:心理。
教育部統計處(2004)。各級學校概況簡表(80~92學年度)。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8月3日。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service/sts4-4.htm
許金義(1972)。台北市幼兒家長對於教育幼稚教育意見之調查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巧俐(1993)。幼教服務市場與行銷策略之實証研究-以大台南地區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耀隆(1999)。國民小學親師合作之研究—一個班級之個案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初版一刷)。台北:洪葉文化。
陳向明(2003)。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初版三刷)。台北:五南。
陳怡如(2003)。我國幼兒教育券政策執行成效評估-家長與業者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怡君(2003)。「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影響之探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通訊,13,50-61。
陳俊升(2003)。幼兒教育市場消費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地區家長選擇幼兒教育機構的歷程為例。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奎熹(1998)。教育社會學的發展與主要理論。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淑美(2004)。嘉義市幼兒教育券實施成效及對家長選擇幼稚園影響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游銀泉(1996)。彰化地區幼教服務市場消費行為之實證研究。雲林:國立雲林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迺毓(1990)。幼教老師專業精神及角色扮演。幼兒教育年刊,3,171-172。
黃迺毓(1992)。家庭教育(初版五刷)。台北:五南。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初版一刷)。台北:心理。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廖鳳瑞(1995)。成長出自內在力量—幼教老師成長的訣竅。新幼教,3,61-65。
漢菊德(1996)。如何扮演好園長的角色?。新幼教,12,22-25。
趙康伶(2002)。我國實施幼兒教育券之研究-以高屏兩縣為例。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趙聖秋(1998)。國民小學家長與教師親師溝通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修吉(1986)。培育優秀兒女的家庭教育(七版)。台中:青峰。
劉朝芳(2000)。幼兒教育券實施之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歐陽誾(1989)。我國國小小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東鐘(1999)。符號互動論在教育上的應用之探討。國教之聲,32,33-45。蔡春美、張翠娥、陳素珍(2000)。幼教機構行政管理-幼稚園與托兒所實務。台北:心理。
蔡純姿(1997)。共創孩子的快樂童年—親師合作的理論與實務初探。公教資訊,1,16-21。蔡瑜文(2003)。台北市幼稚園家長對學前教育選擇權之認知與實踐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孟忠(2001)。我國幼兒教育券實施成效及其對家長教育選擇權影響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淑文(2000)。國小一年級導師因應親師衝突方式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瑞隆(2000)。符號互動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之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35-153)。高雄:麗文文化。
鄧運林(1997)。開放教育新論。高雄:復文。
賴清標(1985)。國民小學附設幼稚園之調查研究。台中師專學報,13,55-98。
鍾美英(2002)。國小學生家長參與班級親師合作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鍾榮中(2003)。幼教服務市場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彰化:私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鍾蔚起(1989)。簡介符號互動論及其在教育上之應用。教育文粹,18,18-29。簡楚瑛(2001)。幼稚園園長與托兒所所長角色及其所處園、所文化環境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4,135-166。Katz, L. G.(1977, 1984)∕廖鳳瑞譯(1986)。專業的幼教老師。台北:信誼。
外文部分
Caldwell, S. D.(1986). Effective practices for principles’ inservice. Theory Into Practice, 25(3), 174-178.
Kontos, S. & Fiene, R.(1997). Child care quality, compliance with regulations,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 the Pennsylvania. In Deborah Phillips(Ed.), Quality in Child Care: What Does Research Tell Us(pp.57-79).D.C.:NAEYC.
Liu, W. P., Yeung, A. S. & Framer, S.(2001). What do parents want from day care service? Perspectives from Australia.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6, 385-393.
Orden, C. K. & Richards, I. A.(1923). The Meaning of Meaning.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Powell, D. & Stremmel, A.(1989). The relation of early childhood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to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hild care worker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4, 339-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