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淑貞(2001)。感官觀察活動與過程導向寫作教學對學童寫作表現與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萬清(1991)。教師引導討論與小組討論對學生寫作能力之影響研究。台南師院學報。
王萬清(1994)。認知觀點之寫作歷程與寫作教學。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
王萬清(1995)。寫作教學之寫作教學內容知識偏好與結構研究。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
王萬清(1997)。過程取向寫作教學在不同寫作環境中的效果研究。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
仇小屏(2001)。章法學在閱讀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仇小屏(2001)。非傳統作文命題探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仇小屏、藍玉霞、陳慧敏、王慧敏、林華峰(2003)。小學限制式寫作之設計與實作。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仇小屏(2001)。非傳統作文命題探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專題研究報告。
朱作仁(1993)。小學作文教學心理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江惜美(1997)。國小低年級編序作文教學探究。國教月刊, 卷44,1.2 期,40-45。杜淑真(1986)。國小作文教學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汪潮(1996)。中國語文獨寫結合心理學研究。課程論壇。香港:香港大學課程學系。第五期第五版。
李麗霞(1990)。新竹縣國小教師實施作文教學之現況調查。國教世紀。李麗霞(1988)。看圖作文與創造性主動作文教學法對國小學童早期作文能力之影響。臺南:久洋。
杜淑貞(1986)。國民小學作文教學探究。臺北:學生。
范曉雯(2002)。有關新式作文。國文天地,18 卷1 期,11-16頁。祝新華(1993)。語文能力發展心理學。中國:杭州大學出版社。
涂芝嘉(2001)。國小三年級國語科讀寫結合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韋志成(2001)。語文教學情境論。廣西教育出版社。
夏林清(1996)。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99-120)。台北。巨流出版社。
夏林清(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遠流出版社。
高敬文(1988)。「質的研究派典」之理論分析與實際運用。屏東:東益。
陳滿銘(1994)。作文教學指導。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陳滿銘:談幾種非傳統命題作文。國文天地。9卷11期。
陳弘昌(1992)。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秋瑤(2004)。作文新題型之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陳宇詮(2001)。引導兒童作文教學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取向。高雄:復文書局。
張新仁(1994)。注重過程之寫作教學策略。特教園丁,第九卷第三期,1-9 頁。張新仁(1999)。著重過程的寫作教學策略。北縣國教輔導,8,9-14。許美華(2001)。作文教學之「新」思— 引導式圖片聯想法。國教天地,第144 期,98-105 頁。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童丹萍(2003)。嘉義縣市國民小學國語文寫作教學實施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葉聖陶(1980)。略談學習國文。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教育部(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曾忠華(1998)。國文教學論叢.續編。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鄭博真(1996)。寫作修改教學策略對國小學寫作修改表現、寫作修改能力、寫作品質和寫作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雅泰(1995)。三年級創造性作文教學實施歷程與結果之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銘津(1991)。寫作過程教學法對國小學童寫作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銘津(1995)。文章結構分析策略對增進學童閱讀理解與寫作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榮昌(1979)。作文教學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歐用生(199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研習資料,11(2)1-6。
戴寶雲主編(1998)。實用小學語文教學90法。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
賴慶雄、楊慧文(1997)。作文新題型。台北:螢火蟲出版社。
簡楚瑛、王萬清(1988)。同儕互動對國小學生寫作能力之影響研究。初等教育學報,1 期,143-167 頁
羅秋昭。(1996)。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二、英文部分
Applebee, A. N. (1979). Trends in written composi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idwestSchool Improvement Forum, Milwaukee.
Bizzell, P. (1986). Composing process: An overview. In A. R. Petrosky and D.
Britton, J. (1978). The composing process and the functions of writing. In C. R. Copper & L. Odell (Eds.), Research on composing: Points of departure. Urbana, IL: National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Cohen, J.(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sciences(2nd ed.)Hillsdale, NJ:Erlbaum.
Emig,Janet A (1995). Feminine principles and women's experience inAmerican composition and rhetoric. Pittsburgh : University ofPittsburgh Press.
Draper, V. (1979). Formative writing: Writing to assist learning in all subject area (Curriculum Publication No.3). Berkeley: Bay Area Writing Project,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Halliday,M.A.K.(1978).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 In Mark S. K. Shum,Rethinking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reading---intgrating it with the training of oral and writing skills using a genre approach. Curriculum Forum,7.
Halliday,M.A.K.(1985). Languagge,context and text:Aspect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In Mark S. K. Shume,Rethinking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reading it with the training of oral and writing skills using a genre approach. Curriculum Forum,7.
Schon(1983).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London:Temple Smith .
Thomdike,E. L.(1932). The fundamentals of learning. New Youk:Teachers College Press.
Vygotsky, L. S., (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E. Hanfmann & G. Vakar, Trans.). New York: M. I. T. Press and John Wiley & Sons.
Woodworth,R. S.,&Schlosberg,H.(1965).Experimental psychology. New Youk:Holt,Rinehart & Win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