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王裕雄(2002)。媒體關係策略研究─以彰化縣政府為例。彰化: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夢娟(2004)。澎湖縣政府行政室新聞課主題研討報告—簡述收文作業之流程。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12月12日。網址:http://www.phhg.gov.tw/chinese/DEPART/SECRET/4_46.htM
田志剛(2001)。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議會記者與議員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余穎(1997)。地方政府消息來源與記者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三重市為例。臺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五南。
吳明隆(2005)。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統計應用學習實務(第二版)。臺北:知城。
吳清山(2004)。學校行銷管理的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47,23—47。李東園(1999)。新聞的採訪與編輯。「新聞編輯與寫作」講習會。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12月04日。網址:http://studwww.nou.edu.tw/~jss/jan.htM
李金銓(1994)。大眾傳播理論。臺北:三民書局。
李茂政(1980)。當代新聞學。臺北:正中書局。
沈怡(1995)。新聞「製造業」?--新聞的耗弱失控症。載於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頁107-10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林宏宜(2002)。政府公共關係人員與媒體記者互動之研究—以臺北市警察、消防機關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臺北:五南。
林瑜霜(2003)。2002年臺北市長選舉候選人新聞媒體守門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萬億(2004)。校園危機管理與公共關係。北縣教育,47,35-42。林睿俐(2001)。企業負責人、公關人員與媒體從業人員之公共關係互動模式之研究。彰化: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邱金蘭(1988)。我國主要企業公共關係負責人角色認知與新聞界接觸關係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皓政(2002)。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洪啟昌(2004)。教育行政機關媒體應對與公眾發言。北縣教育,47,51-60。紀效正(1989)。政府官員與記者互動新聞之研究-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臺北:五南。
國立高雄科技第一大學(2004)。新聞稿撰寫要領。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12月12日。網址:http://www.nkfust.edu.tw/~set10/rules/rule3_6.HTM。
張心宇(2002)。報紙影劇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研究-以「搖頭性派對」事件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孟起(1999)。如何與記者打交道—媒體時代的形象塑造。臺北:智庫文化。
張明輝(2002)。企業管理理論在學校經營與管理的應用。教師天地,120,28-36。教育部(2005)。教育統計指標。上網查詢日期:2005年4月22日。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al/seriesdata.xls
莊克仁(2000)。我國博物館與媒體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陳美秀(2002)。地方首長、公關人員與媒體關係之研究(以1998-2001南投縣政府為例。彰化: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喻靖媛(1994)。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關聯性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喻靖媛、臧國仁(1995)。記者及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之關聯。載於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頁201-236)。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彭家發、馮建三(1996)。新聞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彭懷恩(2001)。「傳播與社會」課程講述要點。世新遠距教學同步遠距教學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12月04日。網址:http://cc.shu.edu.tw/~distance/dist/classinfo/oldclass/8602cs01/inforMation.htM
黃光國(1989)。中國人的權力遊戲。高雄:巨流。
黃深勳、曾勝雄、王昭正、陳建和、許雅智(1999)。觀光行銷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葳威(1995)。自主權與選擇消息來源之偏向。載於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頁33-5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楊昭瑾(2004)。如何行銷校園新聞—從記者的角度思考。北縣教育,47,65—72。臧國仁(1995)。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載於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頁代序xii-代序xx)。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劉和然(2004)。縣市政府教育局府會聯絡人角色與運作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臧國仁、鍾蔚文、楊怡珊(2001)。新聞工作者的社會智能:再論記者與消息來源之互動。新聞學研究,69,2-45。趙伯良(2002)。閱聽人、媒體及發言人互動之研究-以軍事發言人為例。彰化: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駿州(1995)。公關人員如何選擇記者—政府公關新聞管理策略之研究。載於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頁157-16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潘俊程(1993)。臺中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臺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國華(2002)。地方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探討:以新竹市府會新聞路線為例。臺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宏財(2001)。從非營利組織的行銷觀點談學校公共關係的建立。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12 (1),127-142。
鄭貞銘(1981)。新聞學與大眾傳播學。臺北:三民。
鄭瑞城、羅文輝(1988)。電視新聞消息來源人物之背景與呈現方式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線上檢索日期:94年2月20日。網址:http://www.jour.nccu.edu.tw/Mcr/0050/05.htMl
蕭維龍(2003)。證券業公關與媒體互動模式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闕淑茹(2000)。我國大學校院公關負責人與媒介關係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羅文輝(1995)。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載於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頁15-2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蘇蘅(1995)。消息來源與新聞價值。載於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頁59-8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二、英文部分
Bagin, D., & Gallagher, D. R. (2001) /洪福財、謝如山、林曜聖譯(2003)。學校與社區關係。臺北:五南。
Bagin, D., & Gallagher, D. R. (2001). Th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 (7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Fiore, D. J. (2002). School-community relations. New York: Eye On Education.
Gans, H. J.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Gieber, W. (1964). News is what a newspaperman makes it. In L. Dexter. & D. M. White (Eds.), People society and mass communication (pp. 3-44).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Grunig, J. E., & Hunt, T. (1984) . Managing public relations. New-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Grunig. J. E., & Grunig. L. A. (1992). Model of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In J. E. Grunig (Ed.), Excellence in public re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pp. 285-326).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runig. J. E., & Grunig. L. A. (1994). Public relation, media relation, and marketing. 傳播文化,3,83-113。
Kowalski, T. J. (2000). Public relation in school. New Jersey : Upper Saddle River.
McClellan, T., & Gann, N. (2002). Schools in the spotligh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Piros, J. (2002). Improve your media relations skills. ABI/INFORM Trade & Industry, 419,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