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王文科編譯(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莉惠(1989)。幼兒教師引導行為與幼兒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靜珠(1990)。幼稚教育。台中:著者。
吳知賢(1986)。如何利用發問增進教室的參與感。台灣教育,421,頁15-17。
李駱遜、翁麗芳(1988)。我國幼稚園課程現況之調查與分析。國教學報,1,頁189-2020。谷瑞勉(1999)。幼稚園班級經營:反省性教師的思考與行動。台北:心理。
周淑惠(1999)。幼兒教材教法:統整性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院。
周淑惠(2003)。淺談幼兒教學中的鷹架搭構。國教世紀,206,13-18。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
林怡伶(2000)。幼稚園師生問答歷程之描述—以一個大班的小組活動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南。林朝鳳(1997)。幼兒教育原理。高雄:復文。
林琴芳(2001)。師生口語溝通之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林翠湄(等合譯)(1996)。Joanne Hendrick 著。幼兒全人教育。台北:心理。
林慧芬(1999)。幼教實習生教室談話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年刊,11,147-166。林慧芬(2003)。幼兒園教室的言談分析—誰主導了教室的發言?。實踐學報,34,頁1-42。洪碧霞(譯)(1983)。Trevor Kerry著。有效的發問技巧,復文,高雄。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質性研究,141~158。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夏金波(1983)。「小組團體討論」解析。輔導月刊,19(3),27-28。桂冠編輯室(譯)(1999)。Carol Seefeldt編。幼教課程—當代研究的回顧。台北:桂冠。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高儷育(2000)。一個幼稚園班級內「團體討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玉成(1984)。教師發問技巧。台北:心理。
張佩瑛、蔣治邦(2000)。課堂內師生問答互動之研究:國小數學課問答互動中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處理的關係。教育心理研究,23,頁99-122。
張靜文(1997)。幼稚園教室中討論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陳千惠(1998)。幼兒教保活動設計。台北:啟英。
陳冠潔(2002)。一位幼稚園教師在主題式課程中引導行為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娟娟等著(2001)。新手教師上路囉。台北,信誼基金。
陳埩淑(2002)。「課的結構」之研究—以國中三年級歷史科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雅美(1998)。幼稚園教師實施團體討論之研究:二個不同教室之比較。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曾守德(編譯)(1989)。教育人種誌研究方法論。台北:五南。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意貞(2003)。國小教室言談之個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絹文(2000)。啟智學校語文課教室言談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黃慧貞(譯)(1998)。Diana E. Papalia & Sally Wendkos Olds著。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台北:心理。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Jack R. Fraenkel & Norman E. Wallen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心理。
廖鳳瑞(譯)(1987)。Katz, L. G. 著。專業的幼教教師。台北:信誼。
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敏玲(2001)。團體討論、幼兒教育與幼教人。成長幼教季刊,47,18-20。蔡敏玲(2002)。教育質性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台北:心理。
蔡敏玲(2004)。我看教育質性研究創塑意義的問題與難題:經歷、剖析與再脈絡化。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1),493-518。
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Cazden, C. B.著。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台北:心理。
鄭明長(1997)。國小教室活動中的師生關係—社會交換理論觀點。國教世紀,174,53-59。鄭明長(2002)。發問對教學歷程之影響初探。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87-114。
盧素碧(1990)。幼兒教育課程理論與單元活動設計。台北:文景。
賴美蓉(2001)。教師講述故事時的師生言談互動—以幼稚園班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錢清泓(1996)。在熟悉與陌生之間的一堂課:國小本土語言教學課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簡楚瑛(2003)。從課室言談與課程結構看教育改革的契機。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主辦童年沃野的變遷與創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資料(二),頁37-80。
羅採姝(1997)。幼兒園師生互動歷程分析—從一個教師的觀點。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羅鳳珍(2004)。師生口語互動之反思—以一個幼稚園大班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嚴祥巒(1996)。參與觀察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英文
Bogdan & Biklen(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 Bosten, MA: Allyn and Bacon.
Cazden, C. B.(1986). Classroom discourse. In M.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pp. 432-463). New York: Macmillan.
Collins, J. P. (1982). Discourse style, 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Journal of Reading Behavior, 14:429-437.
Davies, I. K.(1981). Instructional techniqu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Eilam, B. & Shoham, E. (1997). A Field-Grided Exercise for the Study of Heterogeneous Classroom Conversa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5(3), 295-307.
Gall, M. D. (1970). The use of questions in teach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0, 707-721.
Garcia, E. E. (1987). Instructional discourse in an effective kindergarten classroom: a case of study. The annual meeting of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ilingual rducation.
Graesser, A. C., Bower, C.&Hacker, D. J. (1997). An anatomy of naturalistic Tutoring. In Hogan, K.&Pressly, M. (Ed.) Scaffolding student learning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and issues, Massachusetts: Bbrookline books.
Lemke, J. L. (1990). Talking science: Lanaguage, learning, and values.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mpany.
Macbeth, D. (2003). Hugh Mehan’s Learning Lessons reconsider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aturalistic and Critical Analysis of Classroom Discours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03, 239-280.
Mehan, H. (1979). Learning lesson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hilips, S. (1972). Participant structures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Warm springs children in community and classroom, in Cazden, J. V. P. & Hmyes, D. (Eds.), Function of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 370-394.
Wells, G., (1993). Reevaluating the IRE sequence: A proposal for the articulation of theories of activity and discourse for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5, 1-37.
Woods(1986). Inside School-Ethnography in Education Research. London: RKP.
Zahorik, J. A. (1990). S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in Teach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6, 6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