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5 05: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歐宇承
研究生(外文):OU,YU-CHENG
論文名稱:生活世界中的埤塘識覺研究─以桃園縣大竹國小二、三與四年級學生為個案
論文名稱(外文):The perception of Piton in Daily life─The Case Study of second,third and forth grade in Dachu Elementary school,Luchu,Taoyuan.
指導教授:倪進誠倪進誠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5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摘 要
本研究以現象學為研究方法,並採用深入訪談的方式,去探討桃園縣的地理景觀─埤塘,並以桃園縣大竹國小二、三與四年級共12位學生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
而本研究目的是要瞭解兒童埤塘識覺的形成,並瞭解兒童的埤塘識覺與具體運思期之關聯以及瞭解兒童的埤塘識覺本質。
本研究發現兒童埤塘識覺的形成是因為與親人或朋友來埤塘從事許多活動,而識覺到埤塘中的環境元素,兒童在埤塘中運用到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等,以這些感官作為接收埤塘元素的中介器官,而在兒童的內心世界中形成對於埤塘的識覺。
當兒童在埤塘識覺到熟悉的事物時,會以同化的歷程來將埤塘中的事物同化進自己既有的基模之中,當識覺到自己陌生的環境元素時,則會出現調適的歷程。在本研究中的兒童會以「邏輯推理」來描述這些背景生物,並對於埤塘中所聽覺到的聲音與所嗅覺到的味道具有「守恆」的概念;並以「去集中化」概念,來視覺曾經在生活世界中經驗過的相關物體;對於埤塘中髒物、聲音以及臭味則具有「分類」的概念。
當分析兒童對於埤塘識覺的本質中,並歸納出這些本質後發現兒童對於埤塘識覺會有以下幾個主題,分別是遊樂與情感詮釋空間、探索與好奇的生活空間、恐懼與失連的隔離空間與多元與混雜的共存空間等。
目 錄
目錄Ⅰ
圖目錄Ⅲ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的重要性2
第三節 研究地區4
第貳章 文獻回顧9
第一節 探討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觀9
第二節 環境識覺12
第三節 生活世界中與水域識覺的相關研究25
第參章 研究構想與操作28
第一節 選取現象學的理由與方法論28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33
第三節 研究設計、對象與場域36
第四節 文本蒐集、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嚴謹性43
第肆章 學童埤塘識覺的形成與具體運思期之關聯分析51
第一節 來埤塘的動機與目的51
第二節 埤塘視覺的感官接收53
第三節 埤塘聽覺的感官接收59
第四節 埤塘嗅覺的感官接收61
第五節 埤塘味覺的感官接收63
第六節 埤塘觸覺的感官接收63
第伍章 埤塘經驗現象描述與還原分析67
第一節 遊樂與情感的生活空間68
第二節 探索與好奇的詮釋空間70
第三節 恐懼與失連的隔離空間80
第四節 多元與混雜的共存空間81
第陸章 結論、反思與建議91
第一節 結論91
第二節 反思97
第三節 建議99
參考文獻102
圖 次
圖1-1圖2-1圖2-2圖2-3圖2-4圖2-5圖2-6圖3-1圖3-2
桃園縣大竹國小學區埤塘分布圖8
感覺的範圍12
Kirk,W的地理環境圖解16
Harold and Margaret Sprout的環境關係圖18
環境四層次架構概念圖19
環境識覺研究概念圖22
個體之空間認知與行為典範24
研究架構圖33
研究流程圖35
參考文獻:
王文科編譯(1996)。皮亞傑式兒童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出版社。:pp.168-169。
王洪文(1988)。地理思想。台北:明文書局。
王培展(2004)。桃園農田水利會埤塘發展史。桃園大圳通水八十週年紀念專刊。
王財隱(2003)。中部地區國小學生環境災害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颱風、地震為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論。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2003)。質的研究方法。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石再添等(1983)。台灣北部與東部活斷層的地形研究。師大地理研究所(9):pp.21-23。
危芷芬譯(1995)。環境心理學。台北:五南。
李維倫譯(2004)。現象學十四講。心靈工坊:p.222。
李政修(2002)。復興鄉華陵村居民觀光衝擊識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論。
李彥霖(2003)。陂塘到大圳---桃園臺地水利變遷(1683-1945)。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論。作者自印。
李素卿譯(1999)。當代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沙依仁(1983)。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pp.135-148。
林會承、劉興朋(1996)。桃園之埤塘調查研究。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林怡君(2000)。「蘆竹鄉埤塘之環境識覺探討」。文化大學地理所碩論。
林文騫(1966)。桃園台地之水文與水利。文大地理研究所碩論。p.26。
林玉芬(2000)。工業區鄰近地區居民環境污染識覺及調適行為之研究--以中壢工業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岳修平譯(2000)。教育心理學。遠流出版社。
周念榮譯(2005)。人類發展學。巨流。pp.325~395
范佐東(1997)。桃園台地埤塘型態分布與運作機制之研究。台灣師大地理所碩論。
胡幼慧(2002)。質性研究。巨流。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麗文文化公司。pp.177~183
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報告(6):pp.203~242。
施添福(1990)。地理學中空間觀點。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報告(16):pp.115-138。
徐君臨(1988)。台灣東部漁民漁場空間認知與漁撈活動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桃園縣志(1962)。卷一土地志氣候篇。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印。
倪進誠(1992)。土地利用對於遊憩資源及其使用者影響之研究──以桃園海岸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倪進誠(2000)。外在作用力形塑下觀光空間的遊客行為之研究──以澎湖離島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作者自印。
倪進誠(2004)。空間行為研究。未發表文章。
高淑清(2000a)。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pp.95-132。麗文文化公司。
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2005)/VAN MANEN(1997)原著。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嘉義:濤石。
張汝倫(1997)。現象學方法的多重涵義。哲學雜誌(20):pp.90-115。
張長義(1977b)。地景等級之分析-旅遊資源價值之研究。台大地理研究報告。第九期:pp.23-31。
張長義(1980)。環境識覺與自然災害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 (5):pp.57-60。
張長義(1984)。基隆市山坡地居民對災害調適行為及因應措施之研究。工程環境會刊(5):pp.1-12。
張長義(1993)。蘭陽平原洪患區土地利用災害識覺及環境調適之研究(二)。國科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81-41號。
張長義(1996)。雲嘉南海岸地區土地利用、災害識覺及環境調適之研究—口湖鄉個案(四)。國科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86-54號。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東華書局。pp.87-97。
莊稼嬰,默瑞•湯瑪斯,汪欲仙(1998)。兒童發展心理學。三民書局:pp.307-310。
陳芳惠(1979)。桃園台地的水利開發與空間組織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5):pp.49-77。
郭建志(2001)。桃園台地陂塘人文地景之延續性研究-以中壢青埔特定區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論。
陳鳳儀(1998)。基隆港環境意象研究-兒童個案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論。
陳鸞鳳(2004)。台灣的水文。新竹師院網路e學園。
黃國彥校閱(2003)。教育心理學。心理出版社。
農業工程研究中心(2003)。「桃園石門埤塘水源利用檢討」-專題報告書初稿。
楊志鵬(1984)。桃園台地池塘面積與坡度之關係。師大地理碩論。
楊淑玲(1993)。蘆竹鄉埤圳灌溉系統之演化及其在農業生態上的意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教育。(19):pp.45-65。
楊淑玲(1994)。桃園台地水利社會空間組織的演化。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楊雲龍(1995)。蘭陽平原環境災害識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萬全(1993)。水文學。師大地理系所出版。p.308。
楊語芸譯(1994)。心理學。台北:桂冠。p.160
蔡美麗著(1990)。《胡塞爾》台北︰東大出版。
蔡漢生(1986)。從台北市民之識覺及行為論高架道路對都市空間的衝擊。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廖仁義譯(1997)。胡塞爾與現象學。台北:桂冠。pp.148-168。
廖振順(1989)。研究龍潭鄉水利灌溉設施的發展
歐家瑜(1999)。都市社區居民空間識覺形成之研究—以台北市成功國宅婦女的活動空間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論。
歐陽鍾玲(1982)。心智圖在地理學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教育(8):pp.63~70。
歐陽鍾玲(1983)兒童空間概念的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9):pp.166-204。
歐陽鍾玲(1986)。識覺及認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教育(12):pp.100~102。
歐陽鍾玲(1987)。行為地理的內涵與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報告(13):pp.151~166。
歐陽鍾玲(1999)。國小鄉土地理教學: 孩童鄉土空間意識的形成與範圍的認定。第三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
潘桂成(1995)。人本主義地理學與形而上學之差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23):pp.73-82。
潘朝陽(1987)。地理學方法論中的非實證論傳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3):pp.167-192。
謝定芳(1997)。都市公園綠地之環境識覺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論。
穆佩芬(1996)。現象學研究方法。護理研究(4卷2期):pp.195-201。
蕭秀玲、莊慧秋、黃漢耀譯(1991)。環境心理學。心理出版社。
鐘啟泉,黃志成(1999)。美國教學流派。商鼎文化出版社。







英文文獻:
Brookfield, H.C.(1959).On the Environment as Perceived .Progress in Geography,(1)p.57
Bredo, E.&Feinberg, W.(1982).Knowledge and values in social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Gregg, C.E.(2004).The perception of volcanic risk in Kona communities from Mauna Loa and Hualalai volcanoes, Hawaii, Journal of Volcanology and Geothermal Research (130)pp. 179-196
Dahlberg, K.,& Drew, N.(1997).A life world paradigm for nursing research. Journal of Holistic Nursing,15(3)pp.303-317
Dominic Habron(1998).Visual perception of wild land in Scotland,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42)pp.45-56
Downs, R.M.(1970).Geographic Space Perception: Past Approaches and Future Prospects, Progress in Geography,(2)pp.70-81
Downs, R.M. and Stea, D.(1977),Maps in Minds. New York: Harper & Row.
English, P.W. and Mayfield R.C.(1972).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in English and Mayfield, eds. pp.211-213
Golledge, R.G. and Stimson, R. J.(1990).Analytical Behavior Geography, New York : Croom Helm.
Gold, J.R.(1980).An Introuction to Behavioural Geograph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iorgi,A.(1997).The theory,practice,and evaluation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method a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cedure. Journal of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28(2)pp.235-260.
Heidegger, M.(1962).Being and time. New York:Harper & Row.
Kirk, W.(1951).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he Concept of the Behavioral Environment, Indian Geographical Journal, Silver Jubille, pp.97-99,pp.152-160
Laska (1990).The hazards of one's faith-- hazard perceptions of South Carolina Christian clergy, Environment Mirilia Bonnes and Gianfranco Secchiaroli(1995)Environmental Psychology。SAGE Publication
Lowenthal, D.(1961).Geography,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 a Geographical Epistemolog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51(3)pp.241-260
McAndrew, F.T.(1993).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Mileti, Dennis.(1980). Human Adjustment to the Risk of Environmental Extremes. Sociology and Social Research(64)pp. 327-347.
Mirilia Bonnes and Gianfranco Secchiaroli(1995).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SAGE Publication
Piter Roovers, Martin Hermy, Hubert Gulinck(2002).Visitor profile, perceptions and expectations in forests from a gradient of increasing urbanization in central Belgium,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59)pp.129-145
Reginald G. Golledge and Robert J. Stimson(1997). Spatial Behavior: A Geography Perspective, The Guilford Press
Robert, L Ryan(1998).Local perceptions and values for a Midwestern river corridor,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42) pp.225-237
Sampei Yamashita(2002).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of water in landscape--use of Photo-Projective Method to compare child and adult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a Japanese river environment,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62)pp.3–17
Schiff, M. R.(1971).The definition of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in Sewell, W. R. D. and Burton, I. ed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i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anada, Ottawa, pp.7-12
Simon Bell(2000).Landscape pattern, perception and visualization in the visual management of forest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54)pp.201-211
Sonnenfeld,J.(1972).Geography, Perception, and the Behavioral environment, in English, P.W. and R.C. Mayfield, eds., Man, Space and Environ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244-251
Sprout, H. and M. Sprout(1965).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Human Affairs, Princeton: Pricepton University Press,pp.28-30
Tommy Gargling(1991).Environmental Cognition and action---An Integrated Approach。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od, L.J.(1970).Perception Studies in Geography, Transactions,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ical,(50)p.131
Wright, J.K.(1947). Terrae Incognitate: The Place of the Imagination in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27(1)pp.1-1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