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1988)。兒女英雄傳。台北市:桂冠。
朱瑞祥 譯(1969)。社會現象學/個人主義與群體觀係。台北市:幼獅。Kwant,Remy C.。Phenomenology of Social Existence
朱孟勳 譯(2002)。波希。台北縣新店市:木馬文化。Alessia Devitini Dufour。Bosch
朱伯雄(2003)。世界美術全集系列─拉斐爾前派與象徵主義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李汝珍(1979)。鏡花緣。台北市:三民。
李士勛、徐小青 譯(2002)。班雅明作品選:單行道、柏林童年。台北市:允晨文化。Walter Benjamin。Einbahnstraβe & Berliner Kindheit um Neunzehuhundert。
汪聞賓(1993)。從科技整合的觀點談藝術史的研究方法。新竹師院學報第七期P145~164。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周文欽(1990)。研究方法概論。台北縣蘆洲市:空大。
邱彰 譯(1987)。西洋社會藝術進化史。台北市:雄獅圖書。Arnold Hauser。The Social history of art
洪凌 譯(1998)。擬仿物與擬像。台北市:時報。Jean Baudrillard。Simulacres et simulation。
張鈿富(1986)。行動研究法之研究。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張奠宇(2000)。西方版畫史。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唐荷(2003)。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姚燕、周惠 譯(2004)。圖像醫藥文化史。台北市:邊城。Bernt Karger-Decker。Die Geschichte der Medizin: von der Antike bis zur Gegenwart
陳秋瑾(1995)。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台北市:藝風堂。
陳瑞麟 譯(1998)。傅柯。台北市:桂冠。Merquior J. G.。Foucault。
陳樹升 撰。羅雅萱 譯(2003)。版「話」台灣。台中:台灣美術館。
葉至誠、葉立誠(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商鼎文化。
許德珩 譯(1999)。社會學方法論。台北市:台灣商務。Emile Durkheim。Les regles de la methode sociologique。
黃海鳴(2000)。從「身體」到「城市」的閱讀。台北市:北市美術館。
黃煜文 譯(2003)。.肉體與石頭。台北市:麥田。Richard Sennett。Flesh and Stone: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zation。
黃承德(2004)。剎那的遇合─時空與層次之版畫創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班。碩士楊耐冬 譯(1984)。百年孤寂。台北市:志文。Gabriel Garcia Marquez。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楊大春(1995)。傅柯。台北市:生智。
董強、曹勝操、苗馨 譯(2002)。西洋視覺藝術史─十九世紀藝術。台北市:閣林國際圖書。Nicole Tuffellic。
詹乃璇、周汶昊 譯(2002)。布希亞與千禧年。台北市:果實出版。Christopher Horrocks。
廖修平(1974)。版畫藝術。台北市:雄獅。
劉北成、楊遠嬰 譯(1992)。瘋癲與文明。台北市:桂冠。Michel Foucault。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 a history of insanity in the Age of Reason。
潘東波(2002)。美術史系列之一•20世紀美術全覽。台北縣:相對論出版。
鄭至慧 譯(1999)。瓶中美人。台北市:先覺。Sylvia Plath。The Bell Jar。
滕守尧、朱彊源 譯(2001)。藝術與視知覺。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Rudolf Arnheim。Art and Perception。
盧嵐蘭 譯(1991)。社會世界的現象學。台北市:桂冠。A. Schutz。The phenomenology of social world
薛絢 譯(1999)。空間地圖。台北市:臺灣商務。Margaret Wertheim。The pearly gates of cyberspace。
湯姆•安德森(2003)。根源、理由與結構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之架構。刊於國際藝術教育學刊第一卷第三期P27。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