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2004)。總統大選民意調查。天下雜誌,302期。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華民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23)。高雄:麗文文化。
王嘉陵(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與困境:一所國民小學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手冊(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台北:教育部。
中華民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 麗文文化。
白雲霞(2003)。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與模式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白雲霞(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台北:高等教育。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李宏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 : 考用。
李坤崇(2001)。「國民小學學校總體課程計畫」的發展-以選用出版設教科書為主),國民小學學校總體課程計畫的發展歷程與實例,載於聲竹國小(主編),九年一貫課程教師研習手冊(頁3-37)。新竹:民富國小。
李錫津(1997)。學校本位之課程經營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與教學改革實務(頁1-24)。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生傳(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社會學評析。輯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課程之展望(頁1-28)。台北:揚智。
林秀美(2002)。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清江與蔡清田(1999)。國民教育階段學校課程發展之共同原則。師大校友,295,4-10。
林錦英、劉英淑、洪若烈、范信賢(2004)。學校層級課程評鑑規準及運作
方式之研發與試用研究-學校層級課程自我評鑑手冊(頁2)。台北:國
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新竹師範學院。
林佩璇(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極其影響因素之探討。載於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研習參考資料(頁76-93)。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林佩璇(2001)。台灣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與理念。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入課程新紀元(六)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20)。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台北:學富。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
吳清山、林天佑(1999)。教育名詞與學校本位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28,74。
周淑卿(2002)。教室層級的課程設計:課程實踐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49,1-9。周淑惠(1999)。一位國民小學教師國語科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台北市:弘智。
范信賢(1999)。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現況與問題探討」研究概要,研習資訊,16(4),6-17。范信賢、謝小芩(1999)。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學生主體性。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頁125-143)。台北:揚智。
郭明德(1998)。質化研究的探討及省思。教育研究,6,153-173。
徐麗棻(2003)。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高新建(199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立論基礎與理想情境。發表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主辦八十七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研討會,1998年12月。
高新建(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成功因素:綜合分析。發表於「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新建(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入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頁18-44)。
高新建(2001)。學校本位課程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88,15-23。
陳李綢 (2000)。個案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13。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如(1997),多元文化學校教育的建構。課程與教學季刊,1(2),119-138。陳美如(2001)。教師做為課程評鑑者:從理念到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4(4),93-112。陳美如、郭昭佑(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台北:五南。
陳慧淑(2002)。校本課程發展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麗莉(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仕絨國民小學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對九年一貫課程發展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8(6),16-34。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b)。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民小學實例。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許有鐘(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個案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文,未出版,台中市。張素真(2001)。建構專業的學校文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定位與釐清。師友,404,44-47。
張嘉育(1999)。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武雄(2003a)。教改怎麼辦?(上)。教育研究月刊,106,53-56。
黃武雄(2003b)。教改怎麼辦?(下)。教育研究月刊,106,70-89。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
黃政傑(1999)。永續的課程改革經營。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1999年12月18日。屏東悠活飯店。
黃政傑、張嘉育(1998)。教室本位的課程發展。教師天地,93,6-11。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曾振興(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太平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游宗穎(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情形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游家政(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評鑑。輯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 邁向課程新紀元( 二) (頁229-241)。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游家政、高新建、許信雄、許銘欽、張嘉育、薛梨真、葉興華、蔣嘉媛、鄭淑惠(主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台北:教育部。
單文經、高新建、蔡清田、高博銓譯(2001)。A. A. Glatthorn原著。校長的課程領導。台北:學富。
詹惠雪(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計畫的建構。顏啟麟(主持人),教育評鑑。第八次教育行政論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 : 揚智文化。
葉連祺(1999)。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意涵和取向。教師天地,103,21-29。楊龍立(2001)。學校為本課程-設計與探討。台北:五南。
蔡清田(1999)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進行學校課程總體營造。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上的應用。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頁279-303)。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3)。學校層次課程規劃與學校整體課程發展。現代教育論壇,9。
蔡進元(2003)。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可行策略-以高雄市展望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甄曉蘭、簡良平(2001)。學校自主發展課程之相關因素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6,53-80。甄曉蘭、鍾靜(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相關問題及其相應措施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7(1),1-16。
歐用生(1994):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歐用生(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1999年12月18日。屏東悠活飯店。
劉逸民(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與困境-苗栗縣網絃國民小學童詩發展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劉慶仁(2002)。績效責任:美國教育改革的趨勢。現代教育論壇,7。
鄧鈞文(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困境與解決之道。研習資訊,18(4),39-48。鄭呈因(1994)。國中理化科實習教師教學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鄭淵全(2001a)。竹師實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實踐。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叢書(72)-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做法。新竹:國立新竹師范學院。
鄭淵全(2001b)。創新教學之行政規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辦,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創新教學研討會。
鄭淵全(2002)。竹師實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學實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報,15,91-120。
鄭淵全(2003)。課程發展與教學創新。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盧美貴(2000)。啐啄同心─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領導及其配合措施。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頁242-278)。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鍾培音(2000)。一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動歷程~以一所小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蕭昭君譯(1997 )。Kenneth G. & Bennett Daviss原著。全是贏家的學校。台北:天下文化。
顏國樑(2001a)。由課程實施的觀點論影響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成效的因素及因應策略。載於新竹師院輔導叢書(72)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做法。(頁1-46)。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顏國樑(2001b)。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規劃與設計。載於新竹縣九十年度九
年一貫課程研習手冊,(頁14-32)。新竹:新竹市政府。
顏國樑(2003a)。從教育專業發展導向論實施教師評鑑的策略。載於國立教育集刊28集-教育專業發展專輯(頁259-286)。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顏國樑(2003b)。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國教世紀,205,93-106。顏曉湘(2003)。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調查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羅清水 (1998)。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5(5),1-8。羅清水 (2001)。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9(5),39—55。
饒見維(2000)。學校本位課程革新的「可能性」初探─ 以花師實小為例。
輯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學校本位經營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9-196)。花蓮: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饒見維(2001)。如何激發課程發展的士氣~學校本位課程的四個發展策略。研習資訊,18(1),1-6。顧瑜君譯(1998)。Harry F. Wolcott 著。質性研究寫作。台北:五南。
顧瑜君(2000)。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師專業成長。輯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學校本位經營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3-107 )。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二、英文部分
Beasley, B. (1981).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urriculum Perspective, 2(1), 53-56.
Ben- Peretz, M., & Ben- Zion, D. (1986). Thirty years of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74096)
Brady, L. (1987).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nd ed). Sydney: Prentice Hall.
Blow, D. L. (1999). A study of roles parents play in the shar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La Verne dissertation:Unpublished.
Cohen, D.(1998)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In J. Husen & T. N.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1st ed). Oxford : Pergamon.
Craig, A. (1980). Teacher perceptions of curriculum autonomy. (ERICDocument No.ED 190498)
Delaney, R. K. (1999). Parent participation in district-level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A year in the life of a school distric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HD dissertation: Unpublished.
Eggleston, J.(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gland and Wales. In OEC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p.75-105) Paris: OECD.
Eggleston, J. (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 London: RKP.
Eisner, E. W. (1979). Humanistic trends and the curriculum field, In P. H.Taylor (Ed.): New directions in curriculum studies , London The FalmerPress.
Elliott, J. (1992).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Erffermeyer, E. S., & Martray, C. R.(1990). A goal-setting process forevaluation teacher leadershi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Goodlad J. I. (1979). Curriculum- The state of the field, Review ofeducational research, 39, 3 .
Graue, M. E.,& Walsh, D. J.(1998).Studying children in context:Theories, method, and ethics. Thousand Oaks, CA:Sage.
Hall, M. L.(1992). A case study of role expectations and role enactment of a principal,parents,and teachers in a school-based decision-making setting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Memphis State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Unpublished.
Harrison, M. (1981).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A personal viewpoint. Curriculum Perspective, 2(1), 47-52.
Harrop, M. F.(1999). Improving curriculum : Practices and problems that exist in local school settings.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dissertation: Unpublished.
Hirst, P. H. (1974). Knowledge and the curriculum. London: Routledge.196.
Knight, P. (1985). The practice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 ment.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7(1), 37-48.
Lawton, D. (1975). Class, culture and the curriculum, Routledge and KeganPaul.
LeCompte, M. D., Preissle, J., & Tesch, R. (1993).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 research (2nd ed.). New York: AcademicPress.
Lincoln, Y. S., & Guba, E. G.(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Sage.
Lunenburg, F. C., & Ornstein, A. C. (199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Concepts and practices. Belmont, CA: Wadsworth.
Marsh, C., Day, C., Hannay, L., & McCutcheon, G. (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Merriam, S. B.(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A 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Murphy, J.(1993). Restructuring schools. London: Villiers House.
OECD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rance: OECD.
Oliva, P. F. (1992).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3rd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icktte, F. D. (1979).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teacher-
oriented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cess. Unpublished ED. D.
Dissertation.Memphis State University.
Portigal, M.(1995).School-based decision making teams: Are schools ready? University of Calgary(CANADA). dissertation: Unpublished.
Robertson, P., Wohlstetter, P., & Monhrman, S. (1995). Generating curriculumand instruction innovations through school-based management.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1(3), 219-230.
Sabar, N. (1994).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t school level. In J. Husen & T.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2nd ed)(pp. 45-68). Oxford: Pergamon.
Saylor, J. G., Alexander, W. M., & Lewis, A. J. (1981). Curriculum planning: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4th ed) .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Winston.
Skilbeck, M. (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 J. Welton (Eds),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pp. 112-145). 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
Somekh, B.(1995) The contribution of action research to development in social endeavors: A position paper on a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1(3),339.356.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Stake, R. E.(1995).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U.S.A:Sage Publications,Ine.
Tobin, D.R. (1993). Re-deucating the corporation. Essex Junction: Oliver Wright Publication.
Tomas, I. D. (1978). A decision framework for school- based decision making.The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24(2), 63-68.
Tyler, R. W.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atkins, K.E., & Marsick, V.J. (1993). Sculpt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Lessons i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ystemic chan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2nd ed). London:Thousand Oaks, CA: Sage.
Zwick, D. A.(1996). Kentucky's school-base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s viewed by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teachers, and parents in eastern Kentucky in 1995.Ohio University PHD issertation:Un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