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王文科 (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王文科、王智弘 譯 (2002)。《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B. R. Hergenhahn& Matthew H. Olson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of Learning, 6nd ed.
王文科 (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王佳煌、潘中道等 譯 (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W. Lawrence Neuman (2000).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中國教育學會 主編 (2000)。《跨世紀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白米社區發展協會 編著 (2004)。《繽紛花絮話白米:白米木屐的沿革與發展》。宜蘭縣:白米木屐村。
白米社區發展協會 編著 (1999)。《響屐村采風行》。宜蘭縣:白米木屐村。
朱堯麟 (2003)。〈宜蘭縣中小學實施博物館教育現況〉。《蘭陽博物》,第10期,頁20-33。伍振鷟、高強華 (1999)。《新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江麗莉等 譯 (1997)。《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Joe L. Frost (1992).Play and playscapes.
仰山文教基金會 編著 (1997)。《1997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紀事》。宜蘭市:宜蘭文化。
呂理政 (2002)。《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李靜芳 (2004)。〈美術館與社區文化的形塑─由對高雄市立美術館與其所在社區的觀察談起〉。《藝術教育與文化理解:InSEA(國際藝術教育學會)北京2004亞洲地區會議論文集》,頁195-201。北京:首都師範大學。
李平 譯 (2003)。《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台北市:遠流。Thomas Armstrong (2000).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 2nd ed.
李心瑩 譯 (2000)。《再建多元智慧: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台北市:遠流。Howard Gardner (1999).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 2nd ed.
谷瑞勉 譯 (2001)。《教室中的維高斯基:仲介讀寫教學與評量》。台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Lisbeth Dixon-Krauss (2000).Vygotsky in the classroom: mediated literacy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谷瑞勉 譯 (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Laura E. Berk, Adam Winsler (1995).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 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余振明 譯 (1997)。《教育的藝術:世界性的華德福教育》。台北縣:光佑文化。Roy Wilkinson (1975).Commonsense schooling :based on the indications of Rudolf Steiner.
林潔盈等 譯 (2001)。《博物館經驗》。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John H. Falk& Lynn D. Dierking (1992).The museum experience.
林振春、王淑宜 (2004)。《社區營造與傳播》。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林振春 (1999a)。《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林振春 (1999b)。《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林振春 (1998)。〈社教機構在社區總體營造中的角色〉。《社教資料雜誌》,期241,頁1-4。林振春 (1997)。〈博物館如何推動社區之終生學習〉。《博物館學季刊》,卷11,期4,頁17-26。林佩璇 (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
郎長芳等 編 (2005)。《FUN事書‧放肆書:生活點滴親職創作成果》。宜蘭縣:宜蘭縣家庭教育中心。
施良方 (1996)。《學習理論》。高雄市:麗文文化。
吳幸宜 譯 (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市:心理。Margaret E. Gredler (1991).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 theory into practice, 2nd ed.
吳明清 (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段慧瑩、黃馨慧 譯 (2000)。《不只是遊戲!:兒童遊戲的角色與地位》。台北市:心理。Janet R. Moyles (1989). Just playing?: the role and status of pla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袁方 主編 (2002)。《社會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馬信行 (1999)。《教育科學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徐震 (1997)。《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市:正中書局。
翁徐得、宮崎清 編著 (1996)。《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南投縣: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高申春 (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高強華 (2000)。〈個案研究法〉。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高慧芬 編 (1998)。《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實務研討會─學校利用博物館資源網路之建立》。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高新建 譯 (1997)。〈博物館的學習風格〉。《博物館學季刊》,卷11,期4,頁37-44。
郭俊賢、陳淑惠 譯 (1998)。《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市:遠流。Linda Cempbell,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 (1996).Teaching&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郭靜晃 譯 (2000)。《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點的詮釋》。台北市:洪葉文化。Fergus P. Hughes (1999).Children, play, and development, 3nd ed..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琳 (2002)。〈白米木屐村的文化產業行銷〉。《蘭陽博物》,期8,頁34-38。陳其南 (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期241,頁5-7。陳佳利 (2004)。〈社區博物館運動:全球化的觀點〉。《博物館學季刊》,卷18,期4,頁43-57。陳伯璋 (1987)。《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許水德 (2002)。〈社區營造與社區學習〉。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編。《社區營造與社區學習》。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曾于珍等 譯 (2005)。《博物館學─德語系世界觀點》。台北縣:五觀。Friedrich Waidacher (1999).Handbuch der Allgemeinen Museologie.
張譽騰 (1999)。〈社區博物館的精神〉。《文化視窗》,期10,頁12-19。張壽山 主編 (1992)。《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市: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黃光雄、王培光、曾火城 等著 (1992)。《教育概論》。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黃光雄、簡茂發 主編 (2000)。《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淑芳 (1997)。《現代博物館: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台灣省立博物館。
馮施鈺珩等 譯 (2003)。《學習者、學習與評估》。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Patricia Murphy (1999).Learners,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楊亮功 (1971)。《教育學研究》。台北市:台灣商務。
葉玉珠等著 (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鄭谷苑、郭俊賢 譯 (2004)。《學習原理:心智、經驗與學校》。台北市:遠流。John D. Bransford (2000).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蔡宏進 (1985)。《社區原理》。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劉婉珍 (2002)。《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劉婉珍 (1999)。〈廿一世紀美術館與中小學校的合作〉。《美育月刊》,107期,頁26-31。劉婉珍 (1997)。〈美術館與學校的合作與互動〉。《博物館學季刊》,卷11,期3,頁11-18。潘中道、黃瑋瑩、胡龍騰 譯 (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Ranjit Kumar (2000). Research Methodology: a step by step guide for beginners.
慕思勉 (1999)。台灣的異質地方─90年代地方或社區博物館的觀察。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羅欣怡 (1997)。博物館與社區發展─社區博物館之興起及其問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
羅欣怡 (2002)。〈新時代地方博物館運動─從蘭陽博物館及宜蘭縣博物館家族談起〉。《博物館學季刊》,卷16,期1,頁47-52。顧漢新 (1998)。〈談社區文化〉。西域區文化文物局編。《社區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Bandura, Albert (1997). Self- 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 W.H. Freeman and Company.
Davis,J. & Gardner H. (1999). Open windows, open doors. In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 (2nd.,ed.) By Eilean Hopper-Greenhill..London: Routledge.
Hein, George, E. (1999). The constructivist museum. In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 (2nd.,ed.) By Eilean Hopper-Greenhill..London: Routledge.
Hein, George, E. (1998). Educational theory. Learning in the Museum. London: Routledge.
Hopper-Greenhill, E. (2000). The rebirth of the museum. Museum and the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PP151-162.
Hopper-Greenhill, E. (1991). A new communication model for museum. Museum Language. (ed.) By Gaynor Kavanagh..Leicester: Routledge.
Kolb, Davi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Roberts, L.C. (1997). From knowledge to narrative: Educators and changing museum.Washington & London: Routledge.
Rogoff, Barbaba (1990). Apprenticeship in Think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in, Robert,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ed.).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