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5 01: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佳蓉
研究生(外文):Yang Chia Jung
論文名稱:排灣族國小六年級學童對族群圖像認知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in Sixth Grade Paiwan Tribe Students’ Cognition of Ethic Pictures
指導教授:徐秀菊徐秀菊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4
中文關鍵詞:排灣族族群圖像認知
外文關鍵詞:Paiwan tribeethnic pictureCogni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摘 要
台灣先後被西班牙、荷蘭、明、清和日本統治過,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其傳統文化也隨著這樣的殖民史逐漸剝落。時至今日,原住民族對該族文化的了解還有多少呢?本研究以族群圖像為主軸,選擇圖像文化最豐富的排灣族為例,並選取仍保存濃厚文化的太陽村(化名)的太陽國小(化名)作為研究對象,想了解太陽村族群圖像的文化涵義與教育意涵及排灣族國小六年級學童對族群圖像的認知程度及來源。
為達此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訪談法,訪談問題以費德曼的藝術批評四程序(描述、分析、解釋、判斷)來編製,最後再將資料編碼、分析。在學童的族群圖像認知部分,本研究採圖像學學者帕諾夫斯基(Panofsky)的圖像詮釋三層次來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在圖像意涵的探究方面,族人會用其宗教信仰重新詮釋該族族群圖像,為一受外來宗教影響、具有時代性的現象。學童的族群圖像認知方面,十一位受訪者中全數達到圖像詮釋三層次的第一層次,而第二層次則隨各張圖而不同,大致說來每位學童至少都有一張圖有第二層次的程度。最後,從研究者蒐集的資料看來,尚不能看出六年級的學童有第三層次的回答,因此本研究建議此部分可由教育引導,或由學童長大後自行探索、溯源。
然而,根據研究者深入訪察,發現隨著時代的不同,傳承方式也產生了改變。台灣原住民靠著口耳相傳的方式將文化傳遞下去。但是從研究者蒐集的資料看來,現今的排灣族學童習得文化的最大學習管道為學校課程,這應是一種文化的變動,尚不能稱之為文化的流失。
排灣族國小六年級學童對族群圖像認知之研究
The Study in Sixth Grade Paiwan Tribe Students’ Cognition of Ethic Pictures
Abstract
Taiwan was ruled by Spain , Holland ,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Japan, s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aboriginal living on this land peels off the history of colonizing gradually. But, even to this day, how much do they still know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 ?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ethnic pictures. The researcher chooses PAIWAN because of its abundant picture culture, and chooses the Sun primary school (assumed name ) of the Sun Village (assumed name ) that still keeps thick cul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t the same time, he wants to investigate the cultural meaning and educational meaning of ethnic picture of the Sun Village, and sixth grad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ognition degree and sources of ethnic pictures.
In order to reach the research purpose, this research chooses the way of interview. And the interview questions are sequenced according to the four procedures (describe , analyze , explain , judge ) of art criticism of Feldman , then, he encodes , analyses the materials afterwards . In the students' cognition of the ethnic picture, this research uses the iconographical interpretation three levels of scholar Panofsky 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find, in the aspect of picture meaning, the clansmen interprets ethnic pictures again with their religious belief, which is a phenomenon with era nature and influenced by foreign religions. In the students' cognition of ethnic pictures, eleven interviewers reach the first level in the three levels, and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level differentiates from every picture. But each student reaches the second level at least a picture. All in all, in the third level, according to the material , the sixth grad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an’t response it because of the lack of the information, so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that this aspect should be guided by education or be searched when the children grow up.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deep investigation, the researcher finds that the way of succession changes with era. The aboriginal in Taiwan transmit their culture by the way of talking with mouth and ear. But from the data that the researcher collects, nowadays most Paiwan students learn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course of school. And this should be a kind of change of culture, not being called a loss of culture.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3
第四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5
第一節 族群圖像相關研究................................................5
壹、排灣族族群圖像的文化涵義............................................5
貳、族群圖像相關研究..................................................15
第二節 族群圖像認知相關理論與研究......................................22
第三節 族群圖像的藝術教育意涵..........................................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4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34
壹、研究對象.........................................................34
貳、研究場域.........................................................34
第二節 研究方法......................................................36
壹、文獻分析法.......................................................36
貳、參與觀察法.......................................................36
參、訪談法...........................................................37
第三節 研究流程......................................................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40
壹、研究者蒐集的圖....................................................41
貳、訪談大綱.........................................................43
參、P.P.T...........................................................45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46
壹、資料處理.........................................................46
貳、資料分析.........................................................47
參、三角檢定法.......................................................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49
第一節 太陽村族群圖像的文化涵義與教育意涵...............................49
壹、百步蛇圖像的文化涵義與教育意涵......................................49
貳、人頭紋的文化涵義與教育意涵.........................................56
參、人像紋的文化涵義與教育意涵.........................................62
肆、鹿紋的文化涵義與教育意涵...........................................67
伍、太陽紋的文化涵義與教育意涵.........................................71
陸、陶壺(甕)圖像的文化涵義與教育意涵..................................73
柒、小結............................................................76
第二節 學童對族群圖像的認知............................................81
壹、基本圖形的認知....................................................81
貳、族群圖像的認知....................................................87
參、圖像的感覺(解釋)................................................98
肆、圖像的判斷......................................................105
伍、如何分辨男女圖像.................................................111
陸、人像紋的不同處及偏好.............................................112
柒、圖像的偏好......................................................115
捌、小結...........................................................117
第三節 學童的圖像認知來源............................................122
壹、圖像意義認知來源................................................122
貳、看過類似圖像的地方..............................................125
參、小結..........................................................1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9
第一節 結論.......................................................129
第二節 建議.......................................................134
第三節 研究省思....................................................136
參考書目..........................................................138
附錄一............................................................144


















表 次
表2-1-1 排灣族圖像象徵意義整理………………………………………………9
表2-1-2 圖像詮釋三層次…………………………………………………………12
表2-1-3 排灣族族群圖像之文化符碼……………………………………………14
表2-1-4 族群圖像相關研究………………………………………………………20
表3-4-1 成人訪談內容大綱………………………………………………………44
表3-4-2 學童族群圖像認知訪談內容大綱………………………………………45
表4-1-1 太陽村族群圖像的文化涵義與教育意涵………………………………80
表4-2-1 學童看到的圖形次數統計………………………………………………82
表4-2-2 學童所看到的文化符碼…………………………………………………82
表4-2-3 學童看到的圖像次數統計………………………………………………85
表4-2-4 學童回答的圖像意義次數統計…………………………………………88
表4-2-5 學童回答與成人相符的圖像數統計……………………………………92
表4-2-6 學童回答的圖像象徵次數統計…………………………………………93
表4-2-7 學童回答與成人相符的圖像數統計……………………………………96
表4-2-8 學童對圖像的感覺………………………………………………………99
表4-2-9 學童對第一張圖的判斷…………………………………………………105
表4-2-10 學童對第二張圖的判斷………………………………………………106
表4-2-11 學童對第三張圖的判斷………………………………………………107
表4-2-12 學童對第四張圖的判斷………………………………………………108
表4-2-13 學童對第五張圖的判斷………………………………………………109
表4-2-14 學童對第六張圖的判斷………………………………………………110
表4-2-15 學童對圖像的偏好……………………………………………………116
表4-2-16 成人對圖像的偏好……………………………………………………117
表4-2-17 學童對每張圖的評價一覽表…………………………………………120
表4-2-18 學童的判斷原因………………………………………………………121






















圖 次
圖2-1-1 文化符碼………………………………………………………………….13
圖2-2-1 從普遍性到獨特性間的發展區域……………………………………….24
圖3-3-1 研究流程圖………………………………………………………….……39
圖4-1 百步蛇紋類別………………………………………………………..……..49
圖4-2 人頭紋類別…………………………………………………………………56
圖4-3 人像紋類別…………………………………………………………………62
圖4-4 鹿紋類別……………………………………………………………………67
圖4-5 太陽紋………………………………………………………………………71
圖4-6 陶壺…………………………………………………………………………73
圖4-3-1 學童圖像認知來源圖……..……………………………………………128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中國教育學會(1993)。《多元文化教育》,初版。台北市:台灣書店。
王馨瑩(2003)。《排灣族與魯凱族圖騰故事研究》。台東市: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王逢振(2000)。《文化研究》,初版。台北市:揚智出版社。
王秀雄(1995)。〈鄉土美術的特質與其鑑賞要點探釋〉。《多文化與跨文化視覺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5-225。台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0)。《屏東縣立文化中心「排灣族雕刻藝術館」研究規劃報告 台灣排灣族雕刻藝術之研究》,初版。屏東縣:屏東縣立文化中心「排灣族雕刻藝術館」。
伊誕‧巴瓦瓦隆(1996)。<排灣族宗教藝術--圖騰與崇拜>。《山海文化雙月刊》,13期,34-40。臺北市:中華民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
李莎莉(1998)。《臺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初版。台北市:南天出版社。
李莎莉(1997)。《台灣原住民傳統服飾》,初版。台北市: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元春 譯(1997)。《造型藝術的意義》,初版。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呂燕卿(1991)。<繪畫鑑賞教學之內涵與實施>。《新竹師院學報》,5期。新竹市:新竹師範學院。
岑家梧(1996)。《圖騰藝術史》,初版。台北市:地景出版社。
宋龍飛(1985)。《民俗藝術探源(上、下冊)》,再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吳東龍(2004)。《穿越圖像的意識》。台南市:臺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林秀芹(2003)。《國小五年級排灣族學童平面幾何圖形概念之詮釋研究—以屏東縣某國小為例》。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
林建成(2002)。《臺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初版。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吳芝儀、李鳳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初版。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洪菁菁(2003)。《神話在教育情境中的意義與應用》。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洪英聖(1993)。《台灣先住民腳印》,初版。台北市:時報文化。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初版。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高德義(2001)。〈從殖民、同化到自決:全球原住民族的危機與轉機〉。《原住民教育季刊》,23期,4-26。台東市:台東師院原住民教育中心。
浦忠成(2000)。《歲月、部落、原住民》,初版。台北市:台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孫大川(1993)。《久久酒一次》,三版。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初版。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榮瑞(2002)。《社區取向藝術教育統整課程設計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地區公共藝術為例》。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
陳菁繡(2001)<走入社區環境的藝術課程>。《美育》,116期,18-25。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育淳(1999)。《大眾文化對兒童畫發展的影響》。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
陳瓊花(1998)。<試探性研究—兒童與青少年在描述,表示喜好,和判斷一件藝術作品時的觀念傾向>。《國教輔導》,43期,1-19。台北市:國立師範大學。
陳肆明(1996)。<大同高中美術鑑賞>。《教師天地》,85期,74-78。台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陳奇祿(1992)。《台灣土著文化研究》,初版。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陳奇祿(1982)。《民族與文化》,再版。台北市:黎明文化。
陳奇祿(1961)。《臺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初版。台北市:南天出版社。
陳奇祿(1957)。<台灣屏東霧台魯凱族的家屋和木雕>。《考古人類學刊》,6期,17-34。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陳國均(1977)。《文化人類學》,初版。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許信雄(1994)。〈兒童對國畫的偏好之研究〉。《海峽兩岸兒童藝術教育的改革與研究論文集》,27-48。台北市:中華民國美術教育學會兒童美術教育研究中心。
許功明、柯惠譯(1994)。《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初版。台北市:稻香出版社。
許美智(1992)。《排灣族的琉璃珠》,初版。台北市:稻香出版社。
袁汝儀(1993)。<費德曼的發展心理學理論與藝術教育>。《美育》,5期,19-29。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初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修訂版第二十次印刷。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全成(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研習資訊》,6期,9-29。臺北縣: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研習資訊雜誌社。
張耀宗(1996)。〈教科書中的原住民圖像〉。《原住民教育季刊》,4期,43-49。台東市:台東師院原住民教育中心。
張錦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初版。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梁春生 譯(1989)。《藝術與鑑賞》,初版。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郭禎祥(1994)。<從高更到拉丁美洲—多元文化觀的省思>。《美育》,51期,37-43。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郭禎祥(1991)。<追求精緻的藝術教育-DBAE(上)>。《美育》,3期,3-9。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童春發(2001)。《排灣族史篇》,初版。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志彥(2000)。《台灣原住民裝飾圖紋在平面設計上之應用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再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楊裕富(2002)。《設計的文化基礎》,修訂版。台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
萬煜瑤(2005)。〈視覺場構成與美感:排灣族雕刻文本解析〉。《藝術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320-344。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趙惠玲(2000)。《美術鑑賞》,修訂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鄞秋華(1996)。〈百步蛇圖飾對排灣族的意義〉。《原住民教育季刊》,4期,56-61。台東市:台東師院原住民教育中心。
潘小雪(2002)。〈藝術領域、探索與思維〉。4期,56-61。花蓮:花蓮師範學院。
蔡明潔(2003)。《排灣族與魯凱族視覺藝術圖像課程設計與解析—以屏東縣瑪家國中為例》。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劉淑真(2002)。《社區取向藝術教育課程發展與實施之個案研究—以南投縣竹山鎮為例》。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劉其偉(1997)。《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八版。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其偉 譯(1991)。<汎論文化人類學(24)--文化人類學與藝術研究 (續完)>。《藝術家》,189期,188-193。台北市:藝術家雜誌社。
鄭明憲(2003)。<兒童對視覺意象意義的建構>。《視覺藝術》,5期,1-22。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鄭明憲(1997)。<小學裡可行的藝術鑑賞教學模式>。《國教輔導》,6期,29-33。台中市:台中師範學院。
鄭志明(1995)。《中國社會的神話思維》,初版。台北市:谷風出版社。
撒古流(1993)。《排灣族的裝飾藝術》,初版。屏東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董瓅璟(2001)。百步蛇圖紋對排灣族的意義。http://www.tmoa.gov.tw/action/artworld.htm,藝術世界你和我「博物館走向21世紀」專題講座。(2003年4月21日瀏覽)
簡芳菲(1999)。《排灣族雕刻中警察圖像的產生與意義》。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英文部分
Hurt, J. A. (1987). Assessing functional effectiveness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s used in text.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Journal, 85-94.
Irwin, R., Rogers, T. & Wan, Y.-Y.(1998). Reclamation, reconcili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rt practices of contemporary Aboriginal artists from Canada, Australia, and Taiwan.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Fall, 16, 61-72, USA.
Lark-Horovitz, B.(1937).On art appreciation in children, I: preference of picture subjects in gener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1(8), 572~598.
Moore, B. E. (1973). A description of children′s verbal responses to works of art in selected grades one through twelve.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14(3), 27~34.
McFee, J. K. (1961). Art in culture. Preparation for Art. 17-35.
Parsons, M. J. (1987). How We Understanding Art.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urken , M. & Cartwright, L. (2001) .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aunton, M. (1982). Aesthetic responses of young children to visual arts.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16(3), 9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全成(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研習資訊》,6期,9-29。臺北縣: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研習資訊雜誌社。
2. 陳肆明(1996)。<大同高中美術鑑賞>。《教師天地》,85期,74-78。台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3. 呂燕卿(1991)。<繪畫鑑賞教學之內涵與實施>。《新竹師院學報》,5期。新竹市:新竹師範學院。
4. 24. 楊開煌,〈中共統戰會議之分析-兼論兩岸學界對統戰之研究〉,《遠景季刊》,台北:遠景基金會,第2卷第2期,2001年,頁97-134。
5. 35. 張惠玲,〈中共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之戰略考量評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7期,2002年7月15日,頁4-16。
6. 22. 紀碩鳴,〈中國輸出繁榮輸進國際規範〉,《亞洲週刊》,第16卷第20 期,2002年,頁13-15。
7. 20. 楊明賢 ,〈大陸旅遊政策探討〉,《交流雜誌》,第7期,1993年,頁83-85。
8. 21. 楊明賢 ,〈大陸旅遊概況及政策之檢討〉,《觀光教育》,第12卷第3期,1994年,頁67-71。
9. 鄞秋華(1996)。〈百步蛇圖飾對排灣族的意義〉。《原住民教育季刊》,4期,56-61。台東市:台東師院原住民教育中心。
10. 郭禎祥(1991)。<追求精緻的藝術教育-DBAE(上)>。《美育》,3期,3-9。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11. 32. 紀碩鳴,〈溫家寶力挺 香港要自強〉,《亞洲週刊》,第28期,2003年7月13日,頁28-32。
12. 鄭明憲(1997)。<小學裡可行的藝術鑑賞教學模式>。《國教輔導》,6期,29-33。台中市:台中師範學院。
13. 高德義(2001)。〈從殖民、同化到自決:全球原住民族的危機與轉機〉。《原住民教育季刊》,23期,4-26。台東市:台東師院原住民教育中心。
14. 郭禎祥(1994)。<從高更到拉丁美洲—多元文化觀的省思>。《美育》,51期,37-43。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15. 張耀宗(1996)。〈教科書中的原住民圖像〉。《原住民教育季刊》,4期,43-49。台東市:台東師院原住民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