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中國教育學會(1993)。《多元文化教育》,初版。台北市:台灣書店。
王馨瑩(2003)。《排灣族與魯凱族圖騰故事研究》。台東市: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王逢振(2000)。《文化研究》,初版。台北市:揚智出版社。
王秀雄(1995)。〈鄉土美術的特質與其鑑賞要點探釋〉。《多文化與跨文化視覺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5-225。台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0)。《屏東縣立文化中心「排灣族雕刻藝術館」研究規劃報告 台灣排灣族雕刻藝術之研究》,初版。屏東縣:屏東縣立文化中心「排灣族雕刻藝術館」。
伊誕‧巴瓦瓦隆(1996)。<排灣族宗教藝術--圖騰與崇拜>。《山海文化雙月刊》,13期,34-40。臺北市:中華民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
李莎莉(1998)。《臺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初版。台北市:南天出版社。
李莎莉(1997)。《台灣原住民傳統服飾》,初版。台北市: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元春 譯(1997)。《造型藝術的意義》,初版。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呂燕卿(1991)。<繪畫鑑賞教學之內涵與實施>。《新竹師院學報》,5期。新竹市:新竹師範學院。岑家梧(1996)。《圖騰藝術史》,初版。台北市:地景出版社。
宋龍飛(1985)。《民俗藝術探源(上、下冊)》,再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吳東龍(2004)。《穿越圖像的意識》。台南市:臺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林秀芹(2003)。《國小五年級排灣族學童平面幾何圖形概念之詮釋研究—以屏東縣某國小為例》。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
林建成(2002)。《臺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初版。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吳芝儀、李鳳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初版。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洪菁菁(2003)。《神話在教育情境中的意義與應用》。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洪英聖(1993)。《台灣先住民腳印》,初版。台北市:時報文化。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初版。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高德義(2001)。〈從殖民、同化到自決:全球原住民族的危機與轉機〉。《原住民教育季刊》,23期,4-26。台東市:台東師院原住民教育中心。浦忠成(2000)。《歲月、部落、原住民》,初版。台北市:台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孫大川(1993)。《久久酒一次》,三版。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初版。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榮瑞(2002)。《社區取向藝術教育統整課程設計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地區公共藝術為例》。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陳菁繡(2001)<走入社區環境的藝術課程>。《美育》,116期,18-25。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育淳(1999)。《大眾文化對兒童畫發展的影響》。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陳瓊花(1998)。<試探性研究—兒童與青少年在描述,表示喜好,和判斷一件藝術作品時的觀念傾向>。《國教輔導》,43期,1-19。台北市:國立師範大學。
陳肆明(1996)。<大同高中美術鑑賞>。《教師天地》,85期,74-78。台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陳奇祿(1992)。《台灣土著文化研究》,初版。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陳奇祿(1982)。《民族與文化》,再版。台北市:黎明文化。
陳奇祿(1961)。《臺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初版。台北市:南天出版社。
陳奇祿(1957)。<台灣屏東霧台魯凱族的家屋和木雕>。《考古人類學刊》,6期,17-34。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陳國均(1977)。《文化人類學》,初版。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許信雄(1994)。〈兒童對國畫的偏好之研究〉。《海峽兩岸兒童藝術教育的改革與研究論文集》,27-48。台北市:中華民國美術教育學會兒童美術教育研究中心。
許功明、柯惠譯(1994)。《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初版。台北市:稻香出版社。
許美智(1992)。《排灣族的琉璃珠》,初版。台北市:稻香出版社。
袁汝儀(1993)。<費德曼的發展心理學理論與藝術教育>。《美育》,5期,19-29。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初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修訂版第二十次印刷。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全成(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研習資訊》,6期,9-29。臺北縣: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研習資訊雜誌社。張耀宗(1996)。〈教科書中的原住民圖像〉。《原住民教育季刊》,4期,43-49。台東市:台東師院原住民教育中心。張錦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初版。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梁春生 譯(1989)。《藝術與鑑賞》,初版。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郭禎祥(1994)。<從高更到拉丁美洲—多元文化觀的省思>。《美育》,51期,37-43。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郭禎祥(1991)。<追求精緻的藝術教育-DBAE(上)>。《美育》,3期,3-9。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童春發(2001)。《排灣族史篇》,初版。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志彥(2000)。《台灣原住民裝飾圖紋在平面設計上之應用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再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楊裕富(2002)。《設計的文化基礎》,修訂版。台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
萬煜瑤(2005)。〈視覺場構成與美感:排灣族雕刻文本解析〉。《藝術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320-344。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趙惠玲(2000)。《美術鑑賞》,修訂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鄞秋華(1996)。〈百步蛇圖飾對排灣族的意義〉。《原住民教育季刊》,4期,56-61。台東市:台東師院原住民教育中心。潘小雪(2002)。〈藝術領域、探索與思維〉。4期,56-61。花蓮:花蓮師範學院。
蔡明潔(2003)。《排灣族與魯凱族視覺藝術圖像課程設計與解析—以屏東縣瑪家國中為例》。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劉淑真(2002)。《社區取向藝術教育課程發展與實施之個案研究—以南投縣竹山鎮為例》。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劉其偉(1997)。《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八版。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其偉 譯(1991)。<汎論文化人類學(24)--文化人類學與藝術研究 (續完)>。《藝術家》,189期,188-193。台北市:藝術家雜誌社。
鄭明憲(2003)。<兒童對視覺意象意義的建構>。《視覺藝術》,5期,1-22。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鄭明憲(1997)。<小學裡可行的藝術鑑賞教學模式>。《國教輔導》,6期,29-33。台中市:台中師範學院。鄭志明(1995)。《中國社會的神話思維》,初版。台北市:谷風出版社。
撒古流(1993)。《排灣族的裝飾藝術》,初版。屏東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董瓅璟(2001)。百步蛇圖紋對排灣族的意義。http://www.tmoa.gov.tw/action/artworld.htm,藝術世界你和我「博物館走向21世紀」專題講座。(2003年4月21日瀏覽)
簡芳菲(1999)。《排灣族雕刻中警察圖像的產生與意義》。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英文部分
Hurt, J. A. (1987). Assessing functional effectiveness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s used in text.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Journal, 85-94.
Irwin, R., Rogers, T. & Wan, Y.-Y.(1998). Reclamation, reconcili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rt practices of contemporary Aboriginal artists from Canada, Australia, and Taiwan.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Fall, 16, 61-72, USA.
Lark-Horovitz, B.(1937).On art appreciation in children, I: preference of picture subjects in gener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1(8), 572~598.
Moore, B. E. (1973). A description of children′s verbal responses to works of art in selected grades one through twelve.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14(3), 27~34.
McFee, J. K. (1961). Art in culture. Preparation for Art. 17-35.
Parsons, M. J. (1987). How We Understanding Art.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urken , M. & Cartwright, L. (2001) .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aunton, M. (1982). Aesthetic responses of young children to visual arts.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16(3),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