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田哲益(1996)。台灣古代布農族的社會與文化(上)。台灣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田哲益(2002)。台灣布農族文化。台北:師大書苑。
全中鯤(2000)。少數民族兒童學校教育問題探討-以花蓮縣某泰雅(德魯固)族國小及其學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余德慧(1998)。生命史學。台北:張老師文化。
吳天泰(1996)。泰雅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看法。原住民教育季刊,4,22-34。吳景雲(2004)。高等教育原住民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宋文里(譯)(1999)。C. R. Rogers著。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台北:桂冠。
宋嘉行(2004,1月)。二十世紀觀看兒童的主流方式。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2004年1月5日,取自http://iwebs.edirect168.com/main/html/lipo1/1043.shtml
李春慧(2004)。花蓮縣萬榮鄉布農族學生族群認同階段性發展之研究。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李苹綺(譯)(1998)。James A. Banks著。多元文化教育概述(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台北:心理。
周珮儀(1999)。從社會批判到後現代-季胡課程理論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屈文義(2005,1月15日)。女學生拒紮衣,老師「剪」銳氣遭家長抗議。東森新聞報。2005年1月15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5/01/15/124-1741780.htm
林忠信(2004)。國小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學生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林麗雪(2005,1月10日)。家長建議:老師也穿制服,體會寒風刺骨滋味。聯合新聞網。2005年1月10日,取自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2452232.shtml
俞懿嫻(2000)。從文化哲學論現代文化教育的困境。載於但昭偉、蘇永明(主編),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頁1-46)。台北:五南。
穿針引線看家庭:從性別、政經、教育三面向(1999,3月31日)。台灣立報,10版。
范信賢(2003,10月)。尋找一種親近性關係的教育研究:經驗、敘事與探究。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舉辦之「質性研究工作坊:敘事研究與教育實踐」研討會論文集(頁5-36),花蓮。
夏林清(1996)。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99-120)。台北:巨流。
孫大川(1995)。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文化。
孫智綺(譯)(2002)。Patrice Bonnewitz著。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Premiéres leç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台北:麥田。
書耐(2001)。當原住民教師遇上原住民學生-我不要他們只會唱歌、跳舞。原住民教育季刊,23,98-103。高旭平(譯)(1994)。Jacques Maritain著。面臨抉擇的教育(Education at the crossroads)。台北:桂冠。
張芬芬(2001)。研究者必須中立客觀嗎:行動研究的知識論與幾個關鍵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1-32)。台北:揚智。
張琇喬(2000)。台灣布農族學生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以南投縣信義鄉為例。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許文忠(1998)。山地布農族學童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郭奕伶(2003)。一個台灣,兩個世界:「贏者圈」外的社會變貌。商業周刊,800,80-87。
陳枝烈(2001,12月)。文化差異與兒童學習的關係。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舉辦之「九年一貫課程與多元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3-68),花蓮。
陳健一(1998)。拉庫(化名)地誌。未出版手稿。
陳貽寶(譯)(1998)。Ziauddin Sardar著。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台灣新店:立緒。
陳儒晰(2000,12月)。學生與階級:新馬克思主義的分析。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舉辦之「多元文化、身份認同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23-544),花蓮。
陶蕃瀛(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載於翁開誠(主編),應用心理研究第23期(頁33-48)。台北:五南。章勝傑(2002)。台東一布農部落國中輟學生歸因歷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3,91-136。
傅鉛文(2003年,1月8日)。競爭之外。哲學小ㄅㄠˋ,52。2003年2月25日取自: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file/philpaper/20030108141516.html
游美惠(2001)。階級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恵(編著),多元文化教育(頁85-111)。台灣蘆洲:空大。
黃冠盈(2001)。從文化差異面向探討原住民國中新生之學校適應:以三位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黃宣衛(1987)。阿美族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僅納鹿角部落的例子。載於中國人權協會(主編),台灣土著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頁167-216)。台北:大佳出版社。
黃應貴(1992)。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楊茂秀(2001)。說故事是一種送禮的行為。載於故事的呼喚(頁14-18)。台北:遠流出版社。
葉家寧(2002)。台灣原住民史-布農族史篇。台灣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撒古流.巴瓦瓦隆(1998)。跨世紀文化扎根運動-部落有教室。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霍斯陸曼.伐伐(1997)。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台北:稻鄉。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
簡成熙(2000)。多元文化教育的論證、爭議與實踐:從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論起。載於但昭偉、蘇永明(主編),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頁81-132)。台北:五南。
譚光鼎(1995)。台灣土著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習行為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6),102-114。譚光鼎(1997)。從文化與心理層面論原住民教育目標。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中心(主編),第三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67-489。
譚光鼎(2000)。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譚光鼎(2002)。台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台北:師大書苑。
古采艷、徐崑山(2005,1月10日)。冷颼颼!只能穿制服薄外套,校規引爭議。TVBS新聞。2005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darialin20050110123454
田哲益、全妙雲(1998)。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台北:臺原。
朱岑樓(主編)、彭懷真等(譯)(1991)。Peter J. O'Connell著。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2)。Jean McNiff, Pamela Lomax & Jack Whitehead著。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You and your action research project)。台灣嘉義:濤石文化。
周業謙、周光淦(譯)(1999)。戴維.賈里、朱莉亞.賈里著。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俞智敏、陳光達、王淑燕(譯)(1998)。Chris Jenks著。文化(Culture)。台北:巨流。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2003)。Altrichter, Posch &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an introduction to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台北:遠流。
夏林清、洪雯柔、謝斐敦(譯)(2003)。Donald A. Schön主編。反映回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The reflective turn:case studies in and on educational practice)。台北:遠流。
張建成、湯仁燕(1998)。發展台灣原住民教育的幾點思考。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主編),台灣原住民文化與教育之發展(頁53-75)。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陳詩茹、陳雅宣(2005,5月)。一間國小兩個世界:英語城鄉差距縮小版──嘉義三興國小(上)(下)。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2005年5月4日、5日,取自http://publish.lihpao.com/Feature/2005/05/03/05H05031/index.html
賈馥茗(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台北:景文。
劉北成、楊遠嬰(修訂譯)(1999)。Foucault, M著。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Surveiller et punir)。北京:三聯。
劉美慧、洪麗卿(2001,12月)。概念構圖與文化學習:三個不同文化脈絡之比較。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舉辦之「九年一貫課程與多元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9-122),花蓮。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D. Jean Clandinin & F. Michael Connelly著。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心理。
瞿海源、許木柱(譯)(1987)。維特.巴諾著。心理人類學(Culture and personality)。台北:黎明。
二、西文部份
Bennett, C. I. (1995).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Lather, P. (1986). Research as praxi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6(3), 257-275.
Nieto, S. (1992). Affirming diversity: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ew York:Longman.
Ogbu, J. U. (1993). Difference in cultural frame of refer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6(3), 483-506.
Taylor, C. (1994). Multiculturalism: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incheloe, J. L., & Steinberg, S. R. (1997).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