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甄蘋(1998)。壓迫中的解放與自由─一個諮商員的自我敘說、自我生成與專業實踐。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慧婉(2004,8)。我的學生是檳榔西施。載於基層教師協會、基進教育親師連線、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舉辦之「2004豔夏的騷動─論壇二:勞動爸爸vs服務業美眉─被夾扁的老師」會議論文集〈頁20-23〉,台北市。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65-305)。高雄:麗文。
古學斌(2001)。誰掌真相之匙?本地人類學者的一點看法和提醒【電子版】。文化研究,2。2003年12月28日,取自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_9.htm。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1)。Johnson,G,A.著。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台北:群學。
成虹飛(2003,3月)。淚人絮語。載於台灣行動研究學會,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舉辦之「行動研究方法」研討會論文集(頁19-20),台北市。
余德慧(1998)。生命史學。台北:張老師文化。
吳秉憲(2005)。變調的民俗活動─八家將。2005年5月5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9/19-28.htm.
李文英(2000)。身體的包袱─一位國小老師主體探究與身體教育實踐的故事。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玉霞(2003)。母職˙情慾˙我~一條從”孤絕”通向”擁抱”的活路。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秀菁(1999,3月10日)。家庭經驗反思系列二─我的勞動家庭(下)。台灣立報,10版。
易之新(譯)(2000)。Freedman. J. & Combs.G..著。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Narrative Therapy)。台北:張老師文化。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
林麗雲(1991)。中國人的貧窮文化。台北:張老師。
林麗雲等人(1991)。中國人的生命長河─反思與安頓。台北:張老師。
邱瑞鑾(譯)(2000)。Ermaux,A.著。位置(La place/Une femme)。台北:皇冠。
阿烏(1996)。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台中:晨星。
范信賢(2005,4月)。經驗摺鏡:在敘事中照見輪迴。文章發表於新竹師院教育研究所「竹林暢吟─ 教育行動研究:方法與實務研討會」,新竹市。
倪美貞(2001)。移民:一個國小女教師主體探索的故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夏林清 、鄭村棋(譯)(1996)。Watzlawic,P. Weakland,J.& Fisch,R著。變─問題的形成與解決(CHANGE─Principles of Problem Formation and Problem Resolution)。台北:張老師文化。
夏林清(2004)。「基進‧實踐‧文化」系列書序。載於Lewis, O.著。丘延亮(譯),貧窮文化─墨西哥的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Five families: 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頁Ⅰ)。台北:麗文。
夏林清(2004)。一盞夠用的燈 ~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131-156。夏林清(譯)(2000)。Argyris,C, Putnam,R & Smith,M,D著。行動科學(Action Science)。台北:遠流。
夏林清、王芳萍、周佳君(2002)。「與娼同行,翻牆越界」論壇報告實錄。應用心理研究,13,147-197。夏林清、洪雯柔、謝斐敦(譯)(2003)。Schön, A,D.主編。反映回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The Reflective turn: case studies in and on educational practice)。台北:遠流。
孫大川(1991)。與貧窮會晤。載於中國人的貧窮文化(頁2-15)。台北:張老師。
翁開誠(2000)。Freedman, J. & Combs, G. 著。序文。載於易之新(譯),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Narrative Therapy)(頁8-9)。台北:張老師文化。
張少強(2004)。扣連《貧窮文化》。導讀二。載於Lewis, O.著。丘延亮(譯),貧窮文化─墨西哥的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Five families: 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頁27-55)。台北:麗文。
張君玫(譯)(1999)。Denzin,K,N.著。解釋性互動論(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台北:弘智文化。
郭淑惠(2002)。左手與我的故事~一個生命教育的自我探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郭淑齡(1991)。失巢的雛鳥─流浪兒。載於中國人的貧窮文化(頁116-157)。台北:張老師。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孟瑩(1998)。被封住的嘴-由探究他人到自我探究。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曾慶台(2001)。面面俱到?處處保留?~一個國小男性教師的自我敘說。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基礎。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頁33-56)。台北:空大。
廉兮(2003,3)。我看行動研究論文指導的意義。載於台灣行動研究學會、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舉辦之「行動研究方法」會議論文集(頁33-36),台北市。
廖世德(譯)(2001)。Tomm,K.著。前言。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台北:心靈工作坊文化。
劉于甄(2004)。說一個我讀《貧窮文化》的故事。導讀一。載於Lewis, O.著。丘延亮(譯),貧窮文化─墨西哥的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Five families: 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頁1-25)。台北:麗文。
劉小菁(譯)(2002)。Close,T,H著。故事與心理治療(Metaphor in Psychotherapy─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Stories and Allegories)。台北:張老師文化。
劉北成、楊遠嬰譯(譯)(1992)。Foucault, M. 著。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prison)。台北:桂冠。
劉惠琴(2003,3月)。敘說與生命的實踐。載於台灣行動研究學會,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舉辦之「行動研究方法」研討會論文集(頁39),台北市。
蔡明璋(1996)。台灣的貧窮─下層階級的結構分析。台北:巨流。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Clandinin,J,D. & Connelly,M,F.著。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心理。
賴誠斌(2002)。詹姆斯狄恩之死。張老師月刊,291,58-65。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學員蕃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