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家祥著作
(1)散文
《文明荒野》,台中:晨星出版社,1990年6月初版。
《墾丁旅行日記》,台北: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1991年10月出版。
《自然禱告者》,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
《四季的聲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11月初版。
《徒步》,台北:天培文化,2004年3月初版。
(2)小說
《打領帶的貓》,台北:三三書坊出版,遠流發行,1990年2月初版。
《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台北:玉山社,1995年5月初版。
《小矮人之謎》,台北:玉山社,1996年七月初版。
《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台北:玉山社,1996年9月2版。
《倒風內海》,台北:玉山社,1997年10月初版。
《山與海》,台北:玉山社,1998年1月初版。
《窗口邊的小雨燕》,台北:玉山社,1998年7月初版。
《海中鬼影--鰓人》,台北:玉山社,1999年4月初版。
《深藍》,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
《魔神仔》,台北:玉山社,2002年4月初版。
《金福樓夜話》,台北:小知堂文化,2003年10月初版。
(3)繪本
《遇見一顆呼喚你的樹》,台北:方智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
《我住在哈瑪星的漁人碼頭》,台北:串門企業,2002年4月初版。
(4)編書及譯作
《柴山,我們的自然公園》,王家祥、涂幸枝主編,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1993年。
《真情書》,王家祥編,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7月初版。
《與孩子分享自然》,Jiseph Cornell原著,王家祥等譯,台北:張老師,1994年5月初版。
二、專著
(1)中文論著
王德威: 《眾聲喧嘩》,台北:遠流,1988年9月初版。
王德威: 《小說中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
王德威: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
王溢嘉: 《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1989年10月初版。
王勤田: 《生態文化》,台北:揚智,1995年4月初版
方祖燊: 《小說結構》,台北:東大,1995年10月初版。
古繼堂: 《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李福清: 《從神話到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何金蘭: 《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1989年8月1版。
何寄澎主編: 《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0年6月初版。
林幸謙: 《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台北:麥田,2000年7月初版。
吳明益: 《台灣自然寫作選》,台北:二魚文化,2003年7月2版。 吳錫德編: 《城市鄉土生態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9月初版。
姜道章: 《歷史地理學》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7月初版。
涂幸枝編: 《柴山主義》,台中:晨星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邱貴芬: 《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9月初版。
邱貴芬: 《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年9月初版。
周英雄、劉紀蕙編: 《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年4月初版。
馬森: 《燦爛的星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11月初版。
施淑: 《兩岸文集》,台北:新地,1997年初版。
許琇禎: 《台灣當代小說縱論》,台北:五南,2001年5月初版。
梅家玲編: 《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年10月初版。
張寶琴、邵玉銘編: 《 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5月初版。
張京媛編: 《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
張炎憲等編: 《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基金會,1996年8月1版。
彭瑞金: 《文學評論百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1998年8月初版。
彭瑞金: 《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3月初版。
游勝冠: 《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年7月初版。
陳碧笙: 《台灣人民歷史》,台北:人間,1993年9月初版。
陳芳明: 《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9月初版。
陳芳明: 《文學的典範》,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2月初版。
陳芳明: 《左翼台灣》,台北:麥田,1998年10月初版。
陳芳明: 《後殖民台灣》,台北:麥田,2002年4月初版。
陳國球、陳清僑、王宏志: 《書寫文學的過去:文學史的思考》,台北:麥田,1997年初版。
陳義芝編: 《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年12月初版。
陳學明: 《生態社會主義》,台北:揚智,2003年10月初版。
楊澤: 《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台北:時報,1994年11月初版。
楊照: 《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初版。
楊照: 《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初版。
葉石濤: 《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1999年10再版。
葉石濤: 《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廖炳惠編: 《回顧現代文化想像》,台北:時報,1995年12月初版。
廖炳惠等編: 《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4年4月初版。
劉紀蕙: 《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10月初版。
顏忠賢: 《影像地誌學》,台北:萬象,1996年10月初版。
蕭新煌: 《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反污染、生態保育與環境運動》,台北:圓神,1987年
9月初版。
關永中: 《神話與時間》,台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1997年3月初版。
(2)外文及翻譯論著
阿道.李奧波: 《砂地郡曆誌》(《A Sand County Almanac》),費張心漪譯,台北:新環境雜誌社,1987年2月初版。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擬仿物與擬像》,洪凌譯,台北:時報,1998年6月初版。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得起源與散佈》,吳璿人譯,台北:時報,1999年4月初版。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 《空間詩學》,龔卓軍、王靜慧譯,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8月初版。
布斯: 《小說修辭學》,華明、胡蘇曉等譯,北京:北大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一版。
陳光興: 《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唐維敏譯,台北:遠流,1998年8月初版。
Mike Crang: 《Cultural Geography》(《文化地理學》),王志弘等譯,台北:巨流,2003年3月。
Roger A. Caras: 《完美的和諧—人與動物的親密關係》(A Perfect Harmony—The Interwining Lives of Animals and Humans throughout History),陳慧雯譯,台北:天下遠見,1998年11月初版。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 《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葉篤莊等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年1月初版。
Robert Escarpit: 《文學社會學》,葉淑燕譯,台北遠流,1990 年12月初版。
安貝扥.艾柯(Umberto Eco): 《攸遊小說林》,黃寤蘭譯,台北:時報,2000年11月初版。
伊能嘉矩: 《平埔族調查旅行》,楊南郡譯,台北:遠流,1996年9月初版。
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 《歷史中的政治、哲學、愛欲》,馬海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David M. Fetterman: 《民族學誌》,賴文福譯,台北:弘智文化,2000年四月。
佛洛伊德: 《圖騰與禁忌》,楊庸一譯,台北:志文,1995年12月再版。
Bill Freedman: 《環境生態學》《Environment Ecology》,金恆鑣譯,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9月初版。
Samuel P. Huntington: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黃裕美譯,台北:聯經,1997年9月初版。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資本的年代-1848-1875》,張曉華譯,台北:麥田,1997年3月初版。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極端的年代-1914-1991》,鄭明萱譯,台北:麥田,1998年12月。
Fokkema、Ibsch合著: 《二十世紀文學理論》,袁鶴翔、鄭樹森、黃維樑等合譯,台北:書林,1987年11月初版。
弗雷德里克.詹姆遜(Fredric Jameson ): 《快感:文化與政治》,王逢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詹明信: 《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張旭東編、陳清僑譯,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12月初版。
Richard Kearney: 《Modern Movements In European Philosophy》second edition,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4。
Toril Moi : 《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陳潔詩譯,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6月1版。
George E. Marcus&Michael M. Fischer: 《文化批判人類學》,林徐達 譯,台北桂冠,2004年4月 初版。
Lester W. Milbrath: 《Envision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learning our way out》,鄭曉時譯,台北:天下文化,1994年11月初版。
卡爾.曼海姆(Karl Mannheim): 《意識型態與烏扥邦》,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9月初版。
Julie Rivkin&Michael Ryan: 《Literary Theory:An Anthology》Blackwell Publishers,1998。
羅蘭巴特: 《神話學》,許薔薇等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
羅蘭巴特: 《流行體系(二)流行的神話學》,敖軍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
W. Lawrence Neuman: 《社會研究方法》,朱柔若譯,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5月。
Holmes Rolston: 《環境倫理學--對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Environmental Ethics --Duties to and Values in The Natural World》),王瑞香譯,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12月初版。
Edward W. Said: 《東方主義》,蔡源林譯,台北:立緒,1999年9月初版。
Edward W. Said: 《文化與帝國主義》,蔡源林譯,台北:立緒,2001年1月初版。
Rosemarie Tong: 《女性主義思潮》,刁筱華譯,台北:時報1996年11月初版。
扥多羅夫: 《巴赫金、對話理論及其他》,蔣子華、張萍譯,天津:百花文藝,2001年1月第1版。
Dwnnis H. Wrong: 《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高湘澤、高全余譯,台北:桂冠,1994年7月初版。
Michael Wood: 《沉默之子—論當代小說》,嚴韻譯,台北:麥田,2001年9月初版。
三、學位論文
(1)博士論文
蕭義玲: 《台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台灣師大國文所,1998年6月。
陳明柔: 《典範的更替/消解與台灣八0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東海大學中文系,1999年6月。 邱珮萱: 《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2002年6月。 吳明益: 《當代臺灣自然寫作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年6月。
董恕明: 《邊緣主體的建構--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年6月。 (2)碩士論文
李國生: 《戰爭與台灣人:殖民政府對台灣的軍事人力動員》,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7年。 簡義明: 《台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 許尤美: 《台灣當代自然寫作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 李炫蒼: 《現當代台灣「自然寫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8年。 林民昌: 《當代台灣小說文本知識的構成》,成大藝研所,1998年。
莊嘉玲: 《臺灣小說殖民地戰爭經驗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2002年。 陳秋萍: 《原住民文學中的自我認同與主體重建》,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年。 蔡逸雯: 《台灣生態文學論述》,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2003年。 三、期刊論文
張惠娟: 〈樂園神話與烏扥邦—兼論中國烏扥邦文學的認定問題〉,《中外文學》第15卷第3期,1986年8月。
涂幸技: 〈梵谷型的狂熱份子記王家祥〉,《文訊》56期,1990年6 月,頁108-109。
胡萬川: 〈關於樂園和失樂園神話的一些探討〉,《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抽印本,漢學研究中心,1995年4月。
王建元: 〈從美學到批判教育理論:後現代台灣小說與啟蒙小說的嬗變〉,張錦忠譯,《中外文學》第23卷第11期,1995年4月。 王家祥: 〈台灣本土自然寫作中鮮明的「土地」〉,《中外文學》第23卷第12期276號,1995年12月。
楊儒賓: 〈道家原始樂園思想〉,收錄於《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3月。
馮品佳: 〈華美成長小說〉,《幼獅文藝》,1996年6月。 廖咸浩: 〈有情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1996年7月。 廖咸浩: 〈西方成長小說的試煉〉,《幼獅文藝》,1996年7月。
張惠娟: 〈山色空濛雨亦奇---烏扥邦研究近貌〉,《中外文學》第25卷第3期,1996年8月。 王鴻佑: 〈追尋臺灣歷史原貌的漫長歷程--關於王家祥的歷史小說〉,《新觀念》95期,1996年9月。 王鴻佑: 〈在文明與荒野之間靜心觀察與思考--王家祥要做個自然禱告者〉,《新觀念》95期,1996年9月。 林韻梅: 〈王家祥<小矮人之謎>評述〉,《東台灣研究》第2期,1997年12月。
李振亞: 〈歷史空間/空間歷史:從《童年往事》談記憶與地理空間的建構〉,《中外文學》第26卷第10期,1998年3月。 楊照: 〈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台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收於《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4月初版。
蕭瑞莆: 〈書寫軀體:論超現實主義與(後)現代之主體性〉,《中外文學》第27卷第2期。1998年7月。 陳萬益: 〈保育文化與生態良知--李奧波的啟示〉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編《台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麗文,1999年7月。
李進益: 〈人世間的虛擬實境- -古典文學中的鬼故事〉,《人本教育札記》,1999年8月。
陳昌明: 〈人與土地:台灣自然寫作與社會變遷〉,收錄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何寄澎主編,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0年6月初版。
邱韻芬: 〈田野經驗、民族誌書寫,與人類學知識的建構〉《考古人類學刊》,台大人類學研究所2000年7月。
許尤美: 〈以自然為道場的修行者〉,《台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中海大學中文系主編,台北:文津,2002年1月2版。
陳莉榛: 〈藝術治療在憂鬱症的介入效果〉,《東南學報》24期,2002年1月。 陳淑卿: 〈書寫原住民歷史災難--「倒風內海」的空間歷史與「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的歷史空間〉,《聯合文學》357期,2002年2月,「災難、創傷與記憶:第二十五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專輯(下)」。
林佩儀: 〈藝術媒介與敘事治療之結合與應用〉,《諮商與輔導》200期,2002年8月。 艾蘭•普瑞德(Allan Pred): 〈結構歷程和地方- -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收於《空間的文化形式和社會理論讀本》,夏鑄九、王志弘編譯,台北:明文,2002年12月再版。
簡光明、簡銘宏: 〈王家祥《山與海》析論〉,《高雄文化研究》創刊號,2003年。
李宇宙: 〈疾病的敘事與書寫〉,《中外文學》第31卷第12期,2003年5月。 Molly H. Mullin: 〈鏡子與視窗:人類與動物關係的社會文化研究〉,陳玉雲譯,《中外文學》第32卷,第2期,2003年7月。
楊銘塗: 〈台灣自然導向文學與本土荒野保護〉,收錄在《城市鄉土生態文學》,吳錫德主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9月初版。
五、報刊評論及訪問
王家祥: 〈我所知道的自然寫作與台灣土地〉,《自立晚報》1992年8月28日-30日19版。
吳錦發: 〈歷史的正面與反面我看王家祥的小說集<<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台灣時報》副刊,1995年6月9日。
陳健一: 〈當代情境植入歷史空間〉,《中華日報》42版,1995年6月22日。
彭瑞金: 〈穿越歷史的小說--王家祥的<<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民眾日報》28版,1995年7月8日。
包黛瑩: 〈王家祥寫作路上轉個彎〉,《中國時報》39版,1996年5月9日。
邱婷: 〈藉"小矮人之謎"說故事給原住民聽--王家祥投入田野寫歷史〉《民生報》15版,1996年5月12日。
李子寧: 〈民族誌,素材,小說家想像--<小矮人之謎>〉,《聯合報》43版,1996年9月2日。
郭玉敏: 〈採訪當代成名作家訪談錄--訪王家祥〉,《台灣新文學》第六期,1996年12月,頁30。
楊光: 〈逐漸建立一個自然寫作傳統--李瑞騰專訪劉克襄〉,《文訊雜誌》1996年12月,頁96。
陳仁勇: 〈王家祥化身窗口的小雨燕〉,《拾穗雜誌》555期,1997年7月,頁38-41。 吳錦發: 〈四季的聲音〉,《中國時報》42版,1997年12月12日。
劉克襄: 〈倒風海內〉,《中國時報》42版,1997年12月18日。
莊裕安: 〈軟泥上的耳朵《四季的聲音》〉,《聯合報》47版,1997年12月22日。
塞琳娜: 〈一個失婚男人的情慾告白--《窗口邊的小雨燕》〉,《中央日報》26版,1998年 9月 7 日。
董成瑜: 〈王家祥:在新風格中得到釋放〉,《中國時報》43版,1998年9月17日。
阿盛: 〈自然的禱告者--王家祥〉,《自由時報》41版,1999年3月5日。
曹宗銘: 〈台灣歷史小說寫作新領域〉,《聯合報》14版,1999年 5月 6 日。
周佩蓉: 〈為臺灣織寫傳說的青年--專訪王家祥〉,《文訊》163期,1999年5月,頁86-88。 李鹽: 〈王家祥在哈瑪星擺攤賣畫〉,《中國時報》23版,2001年7月25日。
戴勝: 〈王家祥忙著製作導論手冊〉,《中國時報》39版,2001年11月9日。
高雄福華沙龍: 〈文學異象--王家祥的圖書世界個展〉,《藝術家》321期,2002年2月,頁521。
王昕: 〈「作家的成長秘密」--自然作家王家祥〉,《小作家月刊》97期,2002年5月,頁11-13。
吳明益: 〈異文化的糅合〉,《中國時報》23版,2002年 6月 16 日。
彭雙俊: 〈會診創作的原動力—醫學與人文的交叉點:疾病誌〉,《中國時報》開卷版,2004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