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16: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江蘭貞
研究生(外文):Lan-tsen Chiang
論文名稱:從照顧到陪伴-安寧護理人員回應臨終病患死亡焦慮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From Caring to Sharing-A Study on Hospice Nurses'' Response to Terminal Patients'' Death Anxiety
指導教授:蔡昌雄蔡昌雄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hsiung 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生死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人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4
中文關鍵詞:詮釋現象學臨終病人存在心理死亡焦慮安寧護理
外文關鍵詞:hospice nursingdeath anxietyexistential psychologyinterpretive phenomenologyterminal pati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4
  • 點閱點閱:16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6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5
本研究旨在探討安寧護理人員對臨終病患死亡焦慮之回應。研究者以參與觀察及深度訪談於研究場域收集田野文本,以詮釋現象學為研究方法,進行以存在心理為主要觀點之分析。本文嘗試揭露臨終病人死亡焦慮於病身處境之種種形貌及其意義,並詮釋安寧護理人員對此從照顧到陪伴的回應模式。

 安寧護理人員的回應如何做到從照顧到陪伴,主要來自於護理人員覺察其在照顧上「做」的極限困境,藉由對存在之自我反省、轉悟以及內斂的過程,將默會的存有知識轉化為一種「在」的陪伴品質。
This research aimed at presenting hospice nurses’ response on the death anxiety of terminal patients. The author collected field text by participating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With interpretive phenomenology as research method, the text is analyzed mainly based on existential psychology.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expose patients’ death anxiety at various embodiment and its meaning within their own terminal context. The nurses’ responses are interpreted as a process from caring to sharing.

How hospice nurses’ response can accomplish the process from caring to sharing? It starts from when hospice nurses are aware of their capability limit of “doing” while caring terminal patient. Through self refle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of their being, this tacit knowledge turned into quality sharing of their “be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界定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8
第一節 臨終過程的心理質變 8
第二節 安寧護理人員之靈性課題 11
第三節 安寧護理人員之陪伴關係 13
第四節 從存在心理的角度探討死亡焦慮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觀點的選擇 23
第二節 詮釋現象學方法的應用 26
第三節 研究場所及研究參與者 27
第四節 資料收集及分析步驟 30
第五節 研究倫理 33
 
第四章 死亡焦慮下病身處境的照顧 34
第一節 臨終病人存在根基的破碎 35
第二節 照顧「焦慮等待」的挫折 43
第三節 臨終病人身體照顧的極限 58
第四節 與在世存有分離之照顧衝擊 69
 
第五章 死亡焦慮下病身處境的陪伴 81
第一節 安寧護理人員在照顧困境中的轉悟 82
第二節 看見醫療技術知識的無能為力 92
第三節 面對生命苦痛經驗的反省與內化 104
第四節 存有知識的默會陪伴 115
 
第六章 討論與研究結論 128
第一節 討論 128
第二節 研究結論 133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34
 
參考文獻 138
中文部份 138
英文及譯書部份 141
網路資源 146
 
附錄 147
附錄一:訪談同意書 147
附錄二:護理人員訪談大綱 148
附錄三:詮釋現象學之文本分析 149
 
表目錄
表一 參與研究之臨終病人一覽表 29
表二 參與研究並接受訪談之安寧護理人員一覽表 29
表三 詮釋現象分析層次 31
 
圖目錄
圖一 存在心理之死亡焦慮概念圖 22
圖二 文本主題分析圖 32
圖三 安寧護理人員回應臨終病人疼痛層次圖 64
一、中文部份
 
王珉(2000)。田立克。台北市:揚智文化。
 
王萱萁(2003)。靈性照顧認知與經驗之探討-以中部某醫院安寧病房護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尹亞蘭(2003)。住院臨終病患使用宗教象徵物意義之詮釋現象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石世明(1999)。臨留之際的靈魂:臨終照顧的心理剖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花蓮。
 
石世明(2000)。對臨終者的靈性照顧。安寧療護雜誌,5(2),41-56。
 
石世明(2001)。伴你最後一程:臨終關懷的愛與慈悲。台北:天下文化。
 
石世明(2005)。用愛和慈悲相伴。與心靈共舞-臨終靈性陪伴研習會。台南市:新樓醫院。
 
江蘭貞(2004)。臨終處境下護病之靈性遭逢。安寧療護雜誌,9(1),91-98。
 
余德慧(2001)。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市:心靈工坊。
 
余德慧、石世明(2001)。臨終處境所顯現的具體倫理現象。哲學雜誌,37,60-86。
 
余德慧、石世明、李維綸、王英偉 (2002)。臨終過程心理質變論述的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編,第二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頁1-36)。嘉義市:南華大學。
 
余德慧、石世明、王英偉、夏淑怡(2003)。病床陪伴的心理機制:一個二元複合模式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編,第三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頁1-25)。嘉義市:南華大學。
 
余德慧、石家儀(2003)。生死學十四講。台北市:心靈工坊。
 
余德慧(2005)。縱深時間與沉默皺摺。生死學臨床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花蓮市:慈濟大學。
 
余玉眉、田聖芳、蔣欣欣(1994)。質性研究。台北市:巨流。
 
杜明勳(2003)。談靈性。護理雜誌50(1),81-85。 杜小眞(1994)。勒維納斯。台北市:遠流。
 
李翠鵑(2004)。跨越視覺世界的藩籬-盲人的知覺現象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林治國(2004)。論疼痛-以沙特《存在與虛無》之身體存有學為線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林素琴(2004)。癌末病患臨終階段照顧之現象學探討-從躁動不安到擬象轉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高宣揚(1999)。存在主義。台北市:遠流。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2月,225-285。
 
莫影慰(2003)。兩個世界的交接─臨終病人與照顧者的關係移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花蓮。
 
柏木哲夫(2000)。用最好的方式向生命揮別:臨終照顧與安寧療護。(曹玉人譯)。台北市:方智。(原作1997年出版)
 
張利中、林志龍、洪栩龍(2001)。醫學系與護理系學生自我概念落差與死亡焦慮之關係。醫學教育5(1),40-50。
 
徐南麗、王如華、黃璉華、劉雪娥、陳品玲、徐曼瑩等(1996)。護理研究導論。台北市:匯華。
 
許禮安(2000)。靈性照顧之我見。安寧療護雜誌,5(2),11-13。
 
許樹珍(2001)。護理專業與觀照倫理現象之探討。哲學雜誌,37,104-135。
 
許淳惠(2002)。不同依附型態之醫學院學生與非醫學院學生在死亡焦慮及害怕個人死亡歸因上之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台南。
 
許永政(2004)。成人學習者死亡態度之轉換學習歷程研究-以桃園縣社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解志熙(1997)。生的執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陳世琦(1999)。臨終機構的終極關懷。未發表。
 
陳杏佳(2001)。詮釋學理論與護理應用。護理雜誌48(1),89-94。
 
陳姵蒨(2005)。生命支柱的傾圮-脊髓損傷者疼痛知覺與調適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郭麗馨(2002)。生病陪伴歷程的體驗─一位兒癌母親的自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莊乙雄(2003)。安寧護理人員靈性成長的研究—以南部某教學醫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項退结(1986)。現代存在思想家。台北市:東大。
 
楊韶剛(2001)。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台北市:貓頭鷹。
 
齊力、林本炫(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蔣欣欣、張碧芬、余玉眉(2001)。從護理人員角色的創造探討護理倫理的實踐。哲學雜誌,37,88-103。
 
蔡昌雄(2002)。促發模式及其在臨終照顧應用的探討:以某區域教學醫院安寧病房的護理人員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編,第二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頁1-14)。嘉義市:南華大學。
 
蔡昌雄(2004)。田野經驗與詮釋現象學。南華大學第三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研習會」會議手冊。嘉義市:南華大學。
 
蔡昌雄(2005)。臨終陪伴的默會哲學-靈性相伴的知識論詮解。生死學臨床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花蓮市:慈濟大學。
 
蔡美麗(1990)。胡塞爾。台北市:東大。
 
蕭伃伶、盧美秀(1996)。臨床護理人員之組織承諾、組織留任與專業留任的相關性研究。護理研究,4(2),137-150。
 
劉長安(1995)。談安寧照護—護理人員應有的認識。護理雜誌42(4),91-95。
 
賴維淑(2002)。晚期癌症病患對臨終事件之感受與身、心、社會、靈性之需求。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護理研究所,台南。
 
龔卓軍(2001)。生病詮釋現象學─從生病經驗的詮釋到醫病關係的倫理基礎。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編,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嘉義市:南華大學。
 
龔卓軍(2002)。現象學論死亡:議題的提出。在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所編,第二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0)嘉義縣:南華大學。
 
二、英文及譯書部份
 
Ackerman,D. (1993)。感官之旅(A Natrual History of the Ssnses)(莊安褀譯)。台北市:時報文化。(原作1990年出版)
 
Benner, P.(1994).Interpretive Phenomenology: Embodiment, caring, and Ethics in Health and Illness.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Bishop, A.H. & Schudder, J.R. (1990). The Practical, Moral, and Personal Sense of Nursing – A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of Practice.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Bridge, D. (2003). Ethical Issues in Palliative Care。九十二年度安寧療護專業人員倫理與靈性工作坊學員手冊。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
 
Buber,M.(1989)。我與你(I and Thou)(陳維剛譯)。台北市:久大。(原作1957年出版)
 
Buscaglia, L. (2002) 。一片葉子落下來(The Fall of Freddie the Leaf: a Story of Life for All Ages(張秀琪、白森譯)。台北市:經典傳訊。(原作1982年出版)
 
Callanan, M. & Kelley, P.(1997)。最後的禮物(Final Gifts)(王明波譯)。台北市:正中。(原作1992年出版)
 
Cassidy,S.(1999)。幽谷伴行(Sharing the Darkness the Spirituality of Caring)(趙可式譯)。台北市:光啟。(原作1988年出版)
 
Crumbaugh, J.C. (1987) 。生命的主題-如何從意義分析中獲得自我實現(Everything to Gain: A Guide to Self-Fulfilment Through Logoanalysis)(游恆山編譯)。台北市:書泉。(原作1973年出版)
 
Corneau,G. (2004)。你有沒有看見我的馬?:心靈療癒的意義(LA GUERISON DU COEUR)(張穎綺譯)。台北市:張老師。(原作2000年出版)
 
Davy, J. & Ellis, S.(2002)。安寧照護的諮商技巧(Counselling Skills in Palliative Care)(張景然、郭柏秀、許馨仁譯)。台北市:弘智。(原作2000年出版)
 
Denzin, N.K. (1999)。解釋性互動論(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張君玫譯)。台北市:弘智。(原作1989年出版)
 
Doka, K.J. (1993). The Spiritual Needs of the Dying. In K.J. Doka, J.D. Morgan, Death and Spirituality (pp. 143-150). New York: Baywood.
 
Eliade, M. (2001) 。聖與俗-宗教的本質(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楊素娥譯)。台北市:桂冠。(原作1957年出版)
 
Gattuso,J.(2003)。關於靈性的12堂課(A course in life:the twelve universal principles for achieving a beyond your dreams)(張定綺譯)。台北市:經典傳訊。(原作2003年出版)
 
Glaser,B.G & Strauss,A.L.(1965).Awareness of Dying.New York: Aldire. Heidegger,M.(2002)。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王慶節、陳嘉映譯) 。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原作1953年出版)
 
Hennezel,M. D.(2002)。因為你聽見了我(La Mort Intime)。(吳美慧譯)。台北市:久大。(原作1995年出版)
 
Jorgensen,D.L. (1999)。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王昭正、朱瑞淵譯)。台北市:弘智文化。(原作1989年出版)
 
Kastenbaum,R(2002)。死亡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Death)(Second Edition )(劉震鐘、鄧博仁譯)。台北市:五南。(原作1976年出版)
 
Kauffman, J. (1993). Spiritual Perspectives on Suffering the Pain of Death. In K.J. Doka, J.D. Morgan, Death and Spirituality (pp.165-170). New York: Baywood.
 
Kessler,D(1998)。臨終者的權益(The Rights of the Dying:A Companion for Life’s Final Moments)(陳貞吟譯)。台北市:疾天。(原作1997年出版)
 
Kubler-Ross, E.(1969).On Death and Dying. New York : Touchstone.
 
Kubler-Ross, E., Kessler, D.(2002)。 用心去活-生命的十五堂必修課(Life Lessons)(張美惠譯)。台北市:張老師。(原作2000年出版)
 
Lair, G.S. (1996). Counseling the Terminally Ill: Sharing the Journey. Washington: Taylor & Francis.
 
Lashley, M.E. (1994). Being Called to Car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Lella, J. W. (1997). Death Walks the Wards : Dying in the Hospital. In Morgan, J. D. (Ed.), Readings in Thanatology (pp.117-140).New York: Baywood.
 
Ley,D. C.H.L. (1993). Spiritual Care in Hospice. In K.J. Doka, J.D. Morgan,Death and Spirituality(pp.171-179).New York: Baywood. Lugton, J. & Kindlen, M.(2003)。安寧照護-護理角色(Palliative Care-The Nursing Role)(陳玉婷、陳施妮、陳瑞貞、楊翠雲、賴才雅譯)。台北市:五南。(原作1999年出版)
 
Maddocks, I.(2003)。緩和醫療照顧手冊(Palliative Care:A Guide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蘇富雄、張宏哲譯) 。台北市:五南。(原作2001年出版)
 
Manen, M. V. (1999)。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 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台北市:濤石。(原作1997年出版)
 
Maxwell, J.A. (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譯)。台北市:心理。(原作1996年出版)
 
May, R.(2001)。創造的勇氣(The Courage to Create)(傅佩榮譯)。台北市:立緒。(原作1969a年出版)
 
May, R.(2001)。愛與意志(Love and Will)(彭仁郁譯)。台北市:立緒。(原作1969b年出版)
 
May,R.(2004)。焦慮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nxiety)(朱侃如譯)。台北市:立緒。(原作1977年出版)
 
Moran, D. (2005) 。現象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蔡錚雲譯)。台北市:桂冠。(原作1999年出版)
 
Neimeyer, R.A., Braunt, D.V. (1995). Death Anxiety. In H. Wass, R.A. Neimeyer, Dying: Facing the Facts (3rd ed., pp.49-88). Washington, D.C.: Taylor & Francis.
 
Pascal, B.(1987)。沉思錄(Pensees)(孟祥森譯)。台北市:水牛。(原作1657年出版)
 
Pettigrew, J. (1990). Intensive Nursing Care: The Ministry of Presence Critical Care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 503-508 Schutz, A. (1991)。社會世界的現象學(The Phenomenology of Social World)(盧嵐蘭譯)。台北市:桂冠。(原作1932年出版)
 
Sherwood,G. D.(2000). The Power of Nurse-Client Encounters. Journal of Holistic Nursing, 18(2), 159-175.
 
Sokolowski,R.(2004)。現象學十四講(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李維倫譯)。台北市:心靈工坊。(原作2000年出版)
 
Taylor,E.J.(2002).Spiritual Care:Nurs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Tillich,P.(1990)。生之勇氣(The Courage to Be)(胡生譯)。台北市:遠流。(原作1952年出版)
 
Toombs,S.K.(2000)。病患的意義-醫生和病人不同觀點的現象學探討(The Meaning of Illness)(邱鴻鍾、陳蓉霞、李剑譯)。青島市:青島出版社。(原作1999年出版)
 
van den Berg, J.H. (2002)。病床邊的溫柔(Psychology of the Sickbed)(石世民譯)。台北市:心靈工坊。(原作1952年出版)
 
Wilber,K.(2002)。恩寵與勇氣(Grace and Grit)(胡茵夢、劉清彥譯)。台北市:張老師。(原作1991年出版)
 
Yalom,I.D.(2003)。存在心理治療(上)死亡(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Death)(易之新譯)。台北市:張老師。(原作1980a年出版)
 
Yalom,I.D.(2003)。存在心理治療(下)自由、孤獨、無意義(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Freedom, Isolation, Meaninglessness)(易之新譯)。台北市:張老師。(原作1980b年出版)
 
網路資源:
 
Kunz, G.(2002). What Makes Therapy Therapeutic. Retrieved May, 26th, 2005, from http://www.meaning.ca/meaning_therapy/presentation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