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4 11: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於樺
研究生(外文):TasiYuHua
論文名稱:國小四年級自然科教材教法及本體論認知類型的實徵研究案例
論文名稱(外文):a
指導教授:林財庫林財庫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物理學系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物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2
中文關鍵詞:機械典範
外文關鍵詞: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典範的轉移是人類文明中第三次重大而深遠的變遷。而科學思想上的典範正是造成工業革命等重大變革的主要原因。因而典範的學習自然是學校教學中重要的課題。
本研究是將當今自然科學中最基本而重要的「自然科學典範」的本體論融入自然科教學中,重新編寫教材,並以知識經濟論裡提倡的「knowing what」、「knowing why」、「knowing how」、「knowing who」四種探究知識的方式進行教學。
本研究採用方便樣本,以研究者任教學校的六個班級共207位小學四年級學生為樣本,並分為實驗組、對照組、空白組三組。其中實驗組學生以研究者新編實驗教材進行教學,而對照組、空白組學生則接受一般傳統的教學。最後再以量表測試本實驗教學的成效。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經過實驗教學,實驗組學生在真空、動、系統三個理論向度的本體論信念皆有所提昇,並優於對照組、空白組學生
二、 經過實驗教學,實驗組學生在WHAT、連斷兩個理論向度的認知層次也有所提昇,並優於對照組、空白組學生。
三、 實驗教學前後,實驗組高分組學生在真空、HOW、系統理論向度的認知層次達顯著差異;實驗組中等分數學生在動、連斷兩個理論向度的認知層次達顯著差異;實驗組低分組學生在WHAT、WHY理論向度的認知層次達顯著差異

由上述知,本研究所採用的實驗教學法在提昇小四學生對物質本體的本體論信念及認知樣式皆有成效。但礙於人力及時間的不足及本研究其他的限制,故對本研究結果不宜做過度的推論。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及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第三節 研究限制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概念的本質和形成
第二節 物質微粒理論
第三節 本體論在科學學習的意涵
第四節 知識論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步驟
第一節 研究理念
第二節 研究流程
第三節 研究樣本分析
第四節 研究工具的發展
第五節 資料的處理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施測量表分析
第二節 教材研究分析
第三節 教學成效
第四節 學生認知類型比較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參考文獻
林財庫、林慧潔(2003)。高雄市國中小學生氣體迷思概念的認知類型、層次、頻率分佈及認知發展的分析研究。科學教育學刊,第11卷第三期,頁297-330。
黃慶明。知識論(三)知識的分析。鵝湖月刊,第16卷,第8期,總號188,頁2-11。
楊文金(1992)。在職國小教師對基本電路之概念研究。中華民國第八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編彙,頁31-54。
李嘉齡(2001)。實證主義死了嗎?從知識論觀點探討實證主義之更迭及其對教育研究方法的影響。國民教育研究學報,第7期,頁167-191。
許良榮(1997)。本體論在科學學習的意涵。國教輔導,第37卷第1期,頁17-20。
黃慶明。知識論(一)懷疑與確定性。鵝湖月刊,第16卷,第6期,總號186,頁18-30。
王欣宜(1997)。杜威的「知識論」與「課程論」之研究對現今國小教育之啟示。國教之聲,第31卷,第1期,民86年10月,頁40-46。
吳宗立(1997)。杜威知識論及其教育涵義探析。人文及社會學科通訊8卷2期,民國86年8月,頁116-125。
林慧潔(2002)。高雄市中小學生與氣體相關概念及概念圖知認知類型、模式、層次、頻率分佈以及認知法展的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嘉惠(2003)。高雄市國三學生與物質微粒模式之相關概念及概念圖式之認知樣式、模式、層次及頻率分佈的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煒珽(2002)。高雄市中小學生與液體相關概念及概念圖示之認知樣式、模式、層次、頻率分佈以及認知發展的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顏世發(2002)。高雄市中小學生與固體相關概念及概念圖示之認知樣式、模式、層次、頻率分佈以及認知發展的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皓政(2003)。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二版三刷)。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鍾聖校(2002)。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教材教法(初版三刷)。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道環譯(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孔恩原著,1962)。台北:遠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Fritjof Capra著,蔡伸章譯(1986)。轉捩點---科學、文化與新興文化(初版)。台北:牛頓出版社。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昭明(民86)。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鍾聖校(民79)。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Miller、Riel等(1996),Measuring what people know—Human capital accounting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Pairs: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c1996,Washington,D.C. OECD publ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center〔distributor〕
Mintzes,j., Wandersee, J., & Novak, J. (1998). Meaningful learning in science: The Human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In G.D. Phye (ed.). Handbook of Academic Learning.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Mintzes,j., Wandersee, J., & Novak, J. (1997). Meaningful learning in science: The Human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In G.D. Phye (ed.). Handbook of Academic Learning.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Wolf, A. (1935). A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Philosophy in the 16th & 17th Centuries, London: George Allen Unwin Ltd.
Andersson, B. (1990). Pupils’ conceptions of matter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age 12-16).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18, 53-85.
Schecker,H.P.(1992).The paradigmatic change in mechanics:Implication of historical processes for physics education. Science and Education,71-76
Harre, R.(1986).Varieties of reali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