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福東(2001)。80年代美術群體風雲。藝術觀點,第9期,頁4-5。
石瑞仁(1993)。從耳目到心靈的藝術引渡—台北市立美術館雙年競賽展之回顧與前瞻。台北市立美術館編輯,台北現代美術十年(一)(頁36-48)。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朱沉冬(1975)。繪畫自述—傳統現代歷史。朱沉冬著,朱沉冬詩畫集(頁58-60)。高雄市:殷雷出版社。
朱剛(2002)。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李史冬(1990)。日照原野與霧迷斗室—評陳隆興與王萬春。炎黃藝術,第12期,頁36-37。
李再金今(1996)。紅心黑畫。雄獅美術,第301期,頁53-59。
李俊賢(1990)。寫於「炎黃藝評」之前—我的立場和角度。炎黃藝術,第11期,頁21。
李俊賢(1996)。台灣美術的南方觀點。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李俊賢(2001)。九○年代台灣當代藝術之邊陲意識—以高雄地區發展為例。林小雲、王品驊主編,流變與幻形:當代台灣藝術 穿越九○年代(130-151)。台北市:世安文教基金會出版。
李俊賢(2002)。新時代、新社會的藝術光華:「後解嚴時代的高雄藝術」策劃背景及理念。高雄市立美術館編輯,美術高雄2001:後解嚴時代的高雄藝術(頁11-24)。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宋清田執行編輯(1988),《我有畫要畫展覽專輯》
宋龍飛(1993)。後新古典陶藝的誕生。陶朋舍編輯,楊文霓陶作。高雄:陶朋舍,頁1-2。
呂清夫(1990)。台灣當代美術及其思潮(上)。炎黃藝術,第16期,頁8-13。
呂清夫(1993)。十年來國內藝壇的個性與群性。台北市立美術館編輯,台北現代美術十年(一)(頁6-11)。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孟昭儀(編整)(1995a)。到百貨公司逛畫廊。南方藝術,第9期,頁37-41。
孟昭儀(編整)(1995b)。南北連線座談….高雄。南方藝術,第9期,頁56-62。
林美秀(整理攝影)(1991)。民眾藝評:外而不外的演出—三人看外畫會。民眾日報。
林伯欣等著(1999)。戰後台灣美術中的東方優越論。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
林保堯(1993)。傳播媒體與資訊管理對台北這十幾年來的美術發展。臺北市立美術館編輯,台北現代美術十年(一)(頁118-125)。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林惺嶽(1993)。台灣美術風雲40年。台北市:自立晚報。
林惺嶽(1995)。五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市立美術館編輯,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生態(頁7-22)。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美術館簡介/展示廳介紹(2003)。2005年1月15日,取自http://163.29.104.5/default.aspx。
炎黃藝術(編輯)(1990)。筆墨中的台灣—童錦茂vs倪再沁。炎黃藝術,第8期,頁16-21。
胡亭(1993)。淨土與塵囂—管窺「花蓮計畫」。炎黃雜誌,第46期,頁42-43。
倪再沁(1995)。藝術家台灣美術:細說從頭二十年。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倪再沁(1995a)。高雄早期現代美術人物史—劉啟祥。南方藝術,第9期,頁102-115。
倪再沁編整(1995b)。高雄現代美術活動發展年表。南方藝術,第12期,頁88-100。
倪再沁(1987)。談未來高雄市立美術館發展之趨向。藝術界,第8期,頁7。
倪再沁(1989)。論李朝進的藝術創作。炎黃藝術,第1期,頁3-8。
倪再沁(1994)。南台灣現代陶藝的播種者—楊文霓。陶藝,第3期,頁52-61。倪再沁(1990)。牆與面目的變異—陳水財1990畫展。炎黃藝術,第10期,頁5-12。
胡永芬(1995)。九四年美術事面面觀。炎黃藝術,第65期,頁74-78。
洪根深(1999)。邊陲風雲—高雄市現代繪畫發展記事(一九七○-一九九七)。高雄市:高市中正文化中心。
洪根深(1989b)。建立台灣本土水墨畫:從傳統、社會、政治、土地、形式談起。藝術界,第20期,第3版。
洪根深(1989a)。洪根深短評─羅清雲畫展。藝術界,第18期,(無版數)。
吳婷玉(1994)。透視高雄知名建設公司的藝術收藏─宏總、長谷、寶成、王象互別苗頭。典藏藝術,第27期,頁200-203。吳梅嵩(1992)。大家一起來實驗—一九九二高雄實驗藝術展。雄獅美術,第255期,頁32。
唐小兵譯(1990)。Fredric. Jameson著。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市:當代。
高子衿(2001)。群雄並起,精神集體行動的年代—談師大及藝專的畫會團體。藝術觀點,第9期,頁26-31。高千惠(1995)。信仰超普普 精神新普普 搖滾後現代—台灣藝術信仰搖滾的十年回顧。藝術家,第238期,頁162-169。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台北市:五南。
高興(1999)。大地阿郎—論陳隆興的繪畫歷程。炎黃藝術,第11期,頁40-42。
孫旗譯(1980)。Sir Herbert Read著。現代繪畫哲學。台北市:東大,增訂初版。
展覽與交流/展覽策略(2003)。2005年1月15日,取自http://163.29.104.5/default.aspx。
梅丁衍(1993)。我看九○年代台灣美術發展的幾個特質。台北市立美術館編輯,台北現代美術十年(一)(頁56-68)。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陳才崑(編著)(1994)。大地飛鷹 葉竹盛的藝術軌跡。台北:商鼎。
陳水財(1989)。耕畫小坪頂—劉啟祥的藝術生涯。炎黃藝術,第3期,頁2-11。
陳水財(1990a)。胸中逸氣盡烟塵。炎黃藝術,第8期,頁4-15。
陳水財(1990b)。「歷史」與「現代」的糾葛—李俊賢的紐約心情。炎黃藝術,第9期,頁21-25。
陳世明(1995)。台灣現代藝術發展的可能性──覺與美。台北市立美術館編輯,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生態(頁57-76)。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陳秉璋、陳信木(1993)。藝術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陳瑞文(1999)。藝術表現裡的文化批判—從台灣當代的社會性藝術之現實意識論起。現代美術學報,第2期,頁5-28。陳瑞文上課筆記(2002a)
陳瑞文(2002b)。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陳瑞文(2002c,12月)。遊牧‧流變‧擴張──2002美術高雄:一種互為主體的視野。論文發表於「2002國際華人藝評會議」,高雄。
陳瑞文(2004)。阿多諾美學論:評論、模擬與非同一性。台北縣:左岸文化。
陳榮發(1987a)。對美術館之期盼。藝術界,第8期,頁5。
陳榮發(1987b)。「異」之七人展。藝術界,第10期,頁32。
陳榮發(1988)。高雄現代藝術推廣月。藝術界,第13期,無頁碼。
陸蓉之(1991)。台灣牌•一九九○。藝術家,第239期,頁135-145。
陸蓉之(1993)。台北現代美術十年。臺北市立美術館編輯,台北現代美術十年(一)(頁130-136)。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陸蓉之(2003)。前衛美術與台灣意識、環境的互動。2004年12月8日,取自http://sql.tmoa.gov.tw/art/html/2-5/main-1.htm
游崴(2001)。讓藝術集體出軌,在街頭外遇。藝術觀點,第9期,頁15-20。黃光男(1995)。現代美術的發展與美術館的角色。台北市立美術館編輯,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生態(頁161-186)。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黃海鳴(1991)。1991年前衛藝術圈的觀察。藝術家,第239期,頁251-258。黃耀輝譯(1994)。Rius著文字繪畫。馬克思。臺北縣新店:立緒文化。
黃瑞祺(2001)。馬學與現代性。臺北市:允晨文化。
黃瑞祺(2003)。後學新論: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台北縣:左岸文化。
黃麗絹譯(1994)。Robert. Atkins著。藝術開講。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張晴文(2001a)。1980年代集體發聲的台灣美術。藝術觀點,第9期,頁10-14。張晴文(2001b)。熾熱‧現代‧高雄─高雄地區80年代的畫會運動。藝術觀點,第9期,頁43-45。張詠雪(1994)。用大自然做道場。倪再沁編輯,回塑者:倪再沁環境藝術集(頁 43-60)。高雄市:串門藝術。
曾顯男(2003)。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民眾參與藝文活動之探討。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統計資料)。
曾曬淑(1996)。超越地域的原創性—洪根深落籍高雄以來藝術變化的歷程。雄獅美術,第301期,頁64-69。傅孟麗(1999)。抒情與詩意—冷香飛上詩句,李朝進以畫抒情。典藏藝術,第81期,頁146-151。楊小濱(1995)。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台北市:麥田。
楊文霓(1999)。創作自述。楊文霓著,跨越之旅:楊文霓陶作。高雄縣:高雄縣立文化中心,頁8-9。
葉玉靜主編(1995)。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九0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台北市:雄獅圖書。
葉朗主編(1993)。現代美學體系。台北市:書林。
蔡佩君、徐明松譯(1998)。Peter. Burger著。前衛藝術理論。台北市:時報文化。
廖春鈴(2003)。前衛:六○年代台灣美術發展。2004年10月4日,取自http://www.tfam.gov.tw/explore/art_2_3.asp?article_id=1380
蕭孝(1995)。水—女性集結。藝術家,第238期,頁526-530。
蕭瓊瑞(1990)。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與台灣地方性風格的形成—一個史的初步觀察。炎黃藝術,第14期,頁8-18。
鄭水萍(1995)。高雄藝術生態的回顧。雄獅美術,第296期,頁18-31。
蔣勳(1996)。洪根深的二十年探索。雄獅美術,第301期,頁60-69。橋23˚5(2000)。展覽印刷文宣。
謝里法(1998)。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謝東山(2001)。八○年代台灣前衛美術。藝術觀點,第9期,頁46-53。賴瑛瑛(1996)。複合藝術—六○年代台灣複合藝術研究。台北:國泰文化事業公司。
欒棟,關寶艷譯(1991)。Marc. Jimenez著。阿多諾:藝術,意識形態與美學理論。台北市:遠流。
簡丹(1994)。企業界紛紛投身畫廊業─為了實現夢想、成就理想。典藏藝術,第24期,頁128-131。藝術界(編輯)(1987)。高雄市現代會學會成立意義。藝術界,第12期,第1版。
藝術界(編輯)(1988)。《藝術界》,第16期。
羅門。三人行聯展畫集序。劉其偉、李德、朱沉冬著(頁3-4),三人行畫集。高雄縣鳳山市:心臟詩刊社出版,台北市:藝術家雜誌總經銷。
龔義昭(1997)。危機在哪裡?。南方藝術,第23期,頁20-23。
西文部分
Burger, Peter(1984).The theory of the avant-garde(S.Michael, Trans.).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Habermas, Jurgen(1990).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 Twelve lectures(F.Lawrence, Trans.).Cambridge : Polity Press
Held, David(1990).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eory : Horkheimer to Habermas.Cambridge, UK : Polity Press :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