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內政部統計處(2004)。內政統計通報:93年第29週。內政部。
王大維(1995)。健康的家庭系統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40,頁90-101。王仁弘(2004)。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人際溝通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沂釗 (1994)。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柏元(1999)。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王英珠(1998)。阿德勒學派遊戲治團體對國小兒童行為困擾適應之輔導效果。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財印 (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王蓁蓁 (2000)。台北縣國中生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鍾和 (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王鍾和編(1986)。適應與心理衛生。台北:大洋出版社。
友緣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2002)。兒童生活適應力調查報告。2005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cpps.tpc.edu.tw。
司法院(2001)。少年暨兒童非行事件調查摘要分析。司法院統計處。
石樹培 (1991)。台北縣提前入學兒童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江宜珍(2003)。國小學童自殺意念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江睿霞(1994)。父母婚姻衝突對兒童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行政院(2003)。九十一年臺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統計結果。行政院主計處。
何秋蘭(1988)。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權威性格、自我概念、情緒穩定性、與國中學生生活適應的關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余德慧(1992)。中國人的父母經。台北:張老師。
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虹妮(1998)。單、雙親家庭青少年知覺之父母衝突、親子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淑茹(2000)。中輟生問題:談親子關係。嘉縣國教,35,頁66。
吳淑玲(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新華 (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編製報告。臺南師院學報,24,頁125-160。吳慧玲(2004)。單親學生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毓瑩(1997)。情緒智力的溝念-想法與方向。教育資料與研究,19,頁11-17。吳齊殷(2005)。家庭結構、教養實施與青少年的行為問題。台灣社會學研究第四期。2005.4.3,取自http://140.109.196.10/pages/publish/4rd/wuchiin_all.htm
吳麗卿(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呂俊甫(1997)。「EI、EQ情緒智慧和情緒教育」。台灣教育,559,頁9-11頁。
李乙明(1999)。高中數理資優班學生情緒智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孟儒(2001)。台南縣國民中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自殺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玟儀(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李美瑩(1994)。兒童年齡氣質、家庭氣氛與學業成績之相關。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雅怡(2003)。年級、城鄉別、出生序、建設性思考、情緒能力與國小高年級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雅芳(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周逸芬,陶淑玫編譯(1991)。Jane B.Brooks著。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林玉慈(1999)。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彥妤,郭利百加譯(1991)。V. J. Derlega, L. H. Janda著。心理衛生 : 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臺北市 : 桂冠。
林珠琴(2003)。國小資優生A型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薰香譯(1996)。Andreas Huber著。EQ情緒智慧。台中市:晨星。
邱皓政(2002)。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俞筱鈞編譯(1984)。鮑威爾著。適應心理學:人生週期之正常適應。
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
施秀玉(2003)。。家庭共學-親子團體。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蘭譯(2001)。Ledoux,J.著。腦中有情:奧秘的理性與感性。台北:遠流。
胡斐斐(1986)。家庭穩定性、母親教育程度、及子女性別對母親教養態度與兒童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孫育智(2003)。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孫淑琴(2000)。學童依附關係、內在運作模式和同儕衝突處理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翁幸如(1999)。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雙親衝突個案情緒感受、生活適應及親子關係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翁樹澍(1989)。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明珠(1999)。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傾向、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春興(1990)。成長中自我的探索。台北:東華。
張春興(1989)。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美惠譯(1996)。Golman著。EQ。台北:時報出版社。
張英陣、彭淑華(1998)。單親家庭的問題與社會政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4,頁12-30。張富湖(2002)。情緒教育課程對提升國中學生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教育部(2004)。縣市別各級學校校數統計(93學年度)-初步統計數:統計處。2004.12.15擷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htm。
梁靜珊(1997)。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資優生情緒適應行為之效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莫麗珍(2003)。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臺灣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莊麗雯(2002)。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莊耀嘉(1999)。家庭中人際互動結構與運作模式。本土心理學研究,12,頁3-46。許瓊心(1999)。。博物館家庭觀眾參觀行為與親子互動情形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7NTNU0205010。郭隆興(1997)。攻擊替代訓練對減少國小學童攻擊行為與增進生活適應效果之輔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陳立人、鄭宇樑(1994)。國小五、六年級學童之親子關係適應、班級人際關係與自我觀念之相關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5,頁1-18。
陳君山(2005)。團體組織與互動。2005.3.13,取自http://vschool.scu.edu.tw/sociology/dictionary/dictionary1.htm。
陳秀才(2001)。親子互動的價值初探。國教輔導 ,40(3),頁2-6。陳彥穎(2001)。國小高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昭廷(2002)。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資賦優異學生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淑雯(2003)。親子共讀團體輔導對健康家庭、親子關係和家庭氣氛輔導效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論文,未出版。陳瑩珊(2000)。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失落經驗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曉蕙(2000)。家庭系統與國中學生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端真(1998)。親職教育模式與方案。臺北市:天馬。
曾肇文(1996)。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游雅吟(1996)。兒童認知能力、理解多重情緒能力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馮朝霖(1997)。盡天地情性,參天地化育—論EQ與生命實踐。哲學雜誌,19,4-15。黃月美(1995)。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及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玟萃(2004)。突破逆境-單親子女的危機與轉機。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佳儀(2003)。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灣北區高年級學童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91PCCU0115003黃牧仁譯(1999)。兒童到青少年的友誼發展。台北:五南。
黃保勝(1997)。台中巿國民小學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悅菁(2003)。臺中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鈺城(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雅婷(2000)。國中女生早晚熟與身體意象、自尊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8NCUE0331003。黃詩殷(2003)。受保護處分少年家長人格特質、教養態度、親子關係與家庭環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麗晴(2000)。父母離婚兒童的生活適應之主觀經驗探討。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詹珮宜(2000)。智障學生之國小正常手足的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廖大齊(2004)。南投縣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廖鳳瑞(1995)。「收視行為與親子互動的關係研究報告」。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編印。
劉志龍(2004)。讀書輔導對偏遠地區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宗幸(1999)。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對兒童知覺的雙親婚姻衝突影響兒童生活適應歷程之調節效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美吟(1997)。台南市離異家庭國中生生活適應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劉郁梅(2001)。國民小學級任教師之情緒智慧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劉修全(1997)。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 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玉瑟(1994)。資優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潘玉鳳(2003)。親子關係團體之父母教養與互動歷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松瑜(2003)。國中生父母親教養知覺、家庭生活適應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俊傑(1999)。父母參與及教師參與對學生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蔡恆翠(2004)。國中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春美、翁麗芳和洪福財(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台北市:揚智文化。
蔡淑玲(2001)。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鄭碧招(2003)。親子共讀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翠娟(1997)。國小學童的學習適應、焦慮人格特質及其相關背景變項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 ,頁119-156。鄭麗珍(2002)。議題六:如何健全家庭功能提昇生活品質。2005.4.4,取自http://sowf.moi.gov.tw/23/clcr.htm。
蕭瑞玲(2001)。國小學童情緒調整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賴怡君(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發展、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賴嘉鳳(1999)。青少年氣質與父母管教態度對親子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靜瑩 (1999)。國中生A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繆敏志(1990)。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79NCCU2331029。謝品蘭(1992)。單親家庭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以離婚分居家庭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鍾筱萍(2003)。通勤家庭中父母管教方式、親子互動關係與子女憂鬱及焦慮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簡茂發、蔡玉瑟、張鎮城(1993)。國小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測驗年刊,40,頁271-290。羅芝芸(1999)。兒童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羅品欣(2003)。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羅國英(1996)。青少年前期的同儕關係:親子關係的延續、競爭或彌補?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4,頁35--78。羅國英(1997)。青少年至成人前期之親子關係的測量(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6-2413-H-031-004-G11)。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羅婉麗 (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蘇妙玉(2001)。國小高年級一般與單親兒童人格及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蘇慧君(1996)。三代同住家庭代間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貳、西文部份
Chess, S.A., & Thomas, A.(1987). Know your child. New York: Basic Book.
Cooper, M. L., & Shaver, P. R. (1998). Attachment style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5), 1380-1397.
De Beauport, E. & Diaz, A. S.(1996).The three faces of mind: Developing your ment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intelligence. Wheaton, Illinois: Quest Books.
Ketsetzis,M., Ryan, B.A.& Adams, G.R.(1998)。Family processes,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nd child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school-based social adjust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60(2), 374-388.
Lieberman, M., Doyle, A. B., & Markiewicz, D. (1999).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n security of attachment to mother and father in late childhood and early adolescence: Associations with peer relations. Child Development, 70(1), 202-213.
Nunn, G. D., Parish, T. S. & Worthing, R. J.(1983). Perceptions of personal and familial adjustment by children from intact, single-parent, and reconstituted families. Psychology in Schools, 20(4), 166-174.
Salovey, P., & Mayer, J. D. (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3), 185-211.
Shapiro, L.E.(1997).How to raise a child with a high EQ. NewYork:Harper Collins.
Smith, C. A., & Lazarus, R. S. (1990). Emotion and adaptation.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 609-637).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Steiner, C., & Perry, P. (1997). Achieving emotional literacy: A personal program to increase you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Avon Books.
Weisinger, H. D. (1998).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t work: The untapped edge for succes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