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隆彰(1999,3月)。學習型家庭氣氛塑造之道。載於教育部主辦之「學習型家庭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會議實錄(頁99-101),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方隆彰(2000)。學習型家庭氣氛塑造之道。載於楊碧雲(主編),學習型家庭指導人員手冊(頁78-83)。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王國馨(2002)。小大讀書會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淑芬(2002)。親子共學-客廳裡的讀書會。台北:幼獅。
王嘉龍(2001)。從教育部發起「全國兒童閱讀週」活動–談家庭親子閱讀活動。全國新書資訊月刊,39,8–9。王碧華(1992)。一個兒童文學活動的設計、實施與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蕙樺(2003)。親子讀書會帶領人帶領討論方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錫璋(2001)BRW–英國的寢前閱讀週。全國新書資訊月刊,39,14–15。王麗娜(2005)。社教機構舉辦「親子共學英語計劃」之成效研究-以台北市立圖書館親親分館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朱崑中(1996)。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與其自我觀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何雪玲、吳雅珍、黃南豪、潘卉筑、劉建宏、藍尹辰(2002)。台南市親子互動關係之調查研究。華醫論壇,6,19-29。佚名(2000)。加強學習型家庭的推展之社論。成人教育,55,1。
吳秀惠(1996)。親子溝通、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性知識、性態度及性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明玨(2000)。教育部推展學習型家庭之規劃。成人教育,55,36-45。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李文懿(1997)。台北市大學生親子溝通、同儕互動與性知識、性態度及性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坤珊、郭恩惠(2001)。閱讀四季:親子閱讀指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李賢華(2002)。為什麼要「親子共學」英文?載於親子共學英文父母手冊,23-25。台北:教育部。
沈美慧(2003)。協同式學習型家庭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谷瑞勉(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台北:心理。
周均育(2002)。兒童圖書館員、父母與幼稚園教師對幼兒閱讀行為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周忠信(2000)。學校推展兩性平等教育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家庭共學方案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周燦德(2000)。「學習型家庭方案執行策略彙編」司長序。載於學習型家庭方案執行策略彙編。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中心。
林玉慈(1999)。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生傳(1997)。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良姿(1991)。親子溝通型態對兒童焦慮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佳慧(2004)。低收入幼兒家庭親子共讀類型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武憲(2002)。大手牽小手,「學習」齊步走。載於宋建成(主編),親子共讀,齊步學習:九十一年度親子共學季‧圖書學習運用研習會專輯(頁16-20)。台北:國家圖書館。
林振春(1999)。學習型家庭的運作策略。載於教育部主辦之「學習型家庭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會議實錄(頁42-53),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林淑玲、廖永靜(1999)。學習型家庭理論與新課題。載於教育部主辦之「學習型家庭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會議實錄(頁5-17),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林麗惠(2003)。親子共學。家庭生活手記,13-16。台北:教育部。
林灑津(2002)。偏遠地區婦女教育方案規劃實施與評鑑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邱清泰 (1979)。從夫妻的溝通問題看促進親子溝通的方法。張老師月刊,3 ( 1 ),50-52。邱富琇(2004)。兒童之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邱瓊蓁(2003)。親子共讀繪本歷程之互動與詮釋-以岩村和朗之「十四隻老鼠」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邱獻輝(2000)。青少年家長「親子溝通諮詢團體」之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金瑞芝(2000)。親子共讀圖畫書之歷程:三歲與五歲組的比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193-208。
施秀玉(2003)。「家庭共學-親子團體」對親子互動之影響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柳雅梅(2002)。善用親子共讀活動,協助兒童抒發情緒。論文發表於崑山科技 大學幼兒保育系主辦之「2002 童書與兒童情緒輔導。」學術研討會,台南。
胡美智、段慧瑩(2003)。親子共讀樂趣多。幼教簡訊,12,4-5。
唐榮昌(1994)。個人變項及家庭環境變項對幼兒早期閱讀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孫毓英(1986)。親子互動模式與青少年社會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徐儷瑜(1988)。小學兒童的生活適應與親子溝通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翁福元(1999)。從邁向學習社會談學習型家庭之社會支持網路的建構-一個研究的初步規劃。載於教育部主辦之「學習型家庭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會議實錄(頁107-123),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翁樹澍(1990)。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高淑清(2000,9月)。重建家庭平等對話與學習動力—夫妻溝通課程建構之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辦之「跨世紀展望未來:家庭教育課程規劃與方案推展」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315-353),嘉義。
康雅惠(2000)。為孩子多開幾扇窗。載於楊碧雲(主編),家庭共學樂融融(頁29-31)。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景然、吳芝儀譯(1999)。團體諮商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張瀞文(2002)。親子共讀魔法DIY。台北:匡邦文化。
張瀞文(2003)。從觀點轉化理論,「親子共讀」。全國新書資訊月刊,52,26-30。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學習型家庭手冊。台北:教育部。
莊芳榮(2002)。親子共學,終身學習的最佳場所-圖書館。載於宋建成(主編),親子共讀,齊步學習:九十一年度親子共學季‧圖書學習運用研習會專輯(頁6-7)。台北:國家圖書館。
陳明宜(2002)。親子共學英語與生命。親子共學英文父母手冊,9-11。台北:教育部。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淑雯(2003)。親子共讀團體輔導對健康家庭、親子關係和家庭氣氛輔導效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雅琴(2003)。「溝通分析親職團體」對國小母親親子溝通及管教方式之成效。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鼎華(1999)。學校推動學習型家庭。載於高雄市政府教育局(主編),學習型家庭(頁12-15)。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郭恩惠(2002)。親子甜蜜共學。載於親子共學英文父母手冊,16-18。台北:教育部。
曾志朗(2001)。閱讀四季:親子閱讀指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曾昭旭 ﹙2001﹚。為孩子的閱讀把關。載於林芝(主編)打開親子共讀的一扇窗,(頁97-106)。台北:幼獅。
曾淑枝(2003)。以學校為據點的學習型家庭教育推動之研究-以新竹市中小學建立學習型組織活化推動計畫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曾端真(1993)。家庭溝通與關係(下)。諮商與輔導,93,32-37。馮秋萍(1998)台灣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兒童課外閱讀行為研究:以國立政治大學附設實驗學校為例。私立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郁婷(1995)。親子溝通、因應方式與老年人幸福感之關係。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迺毓(1999)。學習型家庭的課題-家庭生活教育的啟示。載於教育部主辦之「學習型家庭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會議實錄(頁25-34),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黃迺毓(2001)。閱讀四季-親子閱讀指導手冊,7-19。教育部。
黃迺毓(2002)。學習家庭是最親密的組織。載於豐盛與甘甜-學習型家庭專刊,9-10。台北:教育部。
黃富順(1999)。學習型組織。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3)。家庭學習。載於教育部(主編),家庭生活手記(頁5-8)。台北:教育部。
黃榮村(2002)。部長的話-讓親子共學豐富親子相處的時光。載於宋建成(主編),親子共讀,齊步學習:九十一年度親子共學季‧圖書學習運用研習會專輯(頁4-5)。台北:國家圖書館。
黃齡瑩﹙2002﹚。家庭及學校與幼兒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楊如蒼(2003)。學習型家庭志工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其組織氣氛之研究-以新竹市中小學校建立學習型組織活化推動計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楊坤堂 (1993)。親子溝通的基本類型與技巧(上)。研習資訊,10(3 ),30-34。楊怡婷(1994)。幼兒閱讀行為發展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國賜(2000)。新世紀家庭教育的展望。成人教育,55,2-6。楊碧雲(2000)。台北市學習型家庭方案的推動。載於學習型家庭指導人員手冊,1-7。台北:教育局。
詹棟樑 (1983 )。親職教育理論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親職教育研究。台北:華欣。
廖永靜(1999)。跨越新世紀,家庭學習起。載於教育部(主編),學習型家庭手冊。台北:教育部。
廖永靜(2000)。學習型家庭建構芻議。成人教育,55,7-16。管淑華(2000)。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親子〝悅〞讀。2003 年11 月2 日。取自:http://tweb.gges.tp.edu.tw/080/A5.htm
臧玉美(2001)。上海市小學家庭學習狀況的調查分析。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主辦之「兩岸家庭教育2001學術」研討會實錄(頁51-68),嘉義大學。
趙以橙(1999)。學習型家庭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市教育局主辦。頁69-70。
趙梅如(1999)。主題情境測驗的編製及其在父母效能課程中對親子溝通效果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趙惠美(2004)。親子共學美語圖畫書運用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幼兒教育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劉美君(2002)。「英語」飄飄,處處聞!-談親子如何共學英語。載於郭恩惠(主編),親子共學英文–父母手冊(頁26-28)。台北:彩虹。
劉漢玲(2004)。推動親子共讀活動與幼兒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劉鎮寧(2000,9月)。學校本位的學習型家庭方案規劃與實踐之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辦之「跨世紀展望未來:家庭教育課程規劃與方案推展」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119-148),嘉義。
練淑婷(2002)。溝通學習團體對偏差行為青少年親子溝通之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蔡孝穗(2005)。以英文童書帶領親子共學英語之歷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家宇(2002)。「學習型家庭方案」參與者的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蔡培村(1999)。家也是個創作劇場-談學習型家庭組織。載於高雄市政府教育局(主編),學習型家庭(頁6-7)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蔡順慈(1999)。學習者兼推動者效益倍增。載於教育部主辦之「學習型家庭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會議實錄(頁96-98),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談麗梅(2001)。兒童閱讀運動中教師推行信念、學校策略與兒童閱讀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碧招(2004)。親子共讀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蕭寶玉(1996)。美國家庭識字方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戴維揚(2002)。親子共同建構生命教育。載於郭恩惠(主編),親子共學英文–父母手冊(頁19-21)。台北:彩虹。
謝秀芬 (1986)。家庭與家庭服務。台北:五南。
謝淑貞(1993)。學齡前子女家庭中與食物營養有關的親子溝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鍾鳳嬌(1997)。親子溝通對幼兒社會行為的影響。台東師院學報,8,133-176。
鍾肇騰(2000)。學習型家庭建構的另類思考-從社區到家庭。成人教育,55,23-28。魏美芬(1985)。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魏惠娟(1998)。我國家庭共學方案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魏恵娟(1999a)。學習型家庭方案-從理論到實踐。台北:五南。
魏惠娟(1999b)。學習型家庭的規劃與實施策略。載於教育部主辦之「學習型家庭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會議實錄(頁56-70),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羅樊妮(2004)。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饒夢霞(2001)。建立全方位閱讀-饒夢霞的共讀雙贏策略。載於林芝(主編)打開親子共讀的一扇窗(頁124-132)。台北:幼獅。
英文部分
Alexander, J. F. (1973). Defensive and supportive communication in criminaland deviant familie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40,223-231.
Arnold,D. H., Lonigan, C.J., Whitehurst, G.J., & Epstein, J.N. (1994). 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picture-book reading: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to a videotape training forma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6, 235-243.
Barnes, H. L., & Olson, D. H. (1985).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and the circumplex model. Child Development, 56(2), 438-447.
Berk, Laura. E. & Winsler, Adam.(1995). 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 : 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ashing : Nation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Bigner, J. J., (1986). Parent-child Relations. New York: Macmillan.
Burrell , N. ,& Fitzpatrick, M. A. (1990). Psychological reality of marital conflict. In D. Cahn (Ed.), Intimates in conflict(pp. 167-185).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Celano, M., Hazzard, A., McFadden-Garden, T., & Swaby-Ellis, D. (1998). PromotingEmergent Literacy in a Pediatric Clinic: Predictors of Parent-Child Reading.Children's Health Care, 27, 171-183.
Chang, C. (2000). Narrative performance across contexts and over time: Preschool
Chinese children and mothers.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U. S. A.
Deacon, R. E. & Firebaugh, F. M. Family Resource Management-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Allyn and Bacon, INC, 1988.
DeLoache, J.S. (1984). What’s this?Maternal questions in joint picture book reading with toddl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 No. ED 251176)
Dickinson, D.K. (1991). Book reading with preschoolers: Co-construction of text at home and at school. (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 No. ED 329338)
Gordon, T. (1975).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The tested new way to raise responsible children. New York: Plume Books.
Haden, C. A., Reese, E., & Fivush, R. (1996). Mothers’ extratextual comments during
storybook reading: Stylistic differences over time and across texts. Discourse
Processes, 21,135-169.
Hale, C. & Windecker, E. (1992). Influence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during reading on preschoolers’ cognitive ab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 No. ED 360083)
Mezirow, J. (1991). Transformative dimension of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ezirow, J. (1994). Understanding transformation theory. Adult Education Quaterly. 44,222-232.
Mezirow, J. (1996). Contemporary paradigms of learning. Adult Education Quaterly.
46(3), 158-172.
Miller, P. J., Wiley, A. R., Fung, H., & Liang. C. (1997). Personal storytelling as a medium of socializa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68, 557-568.
Minami, M., & McCabe, A. (1995). Rice balls and bear hunts: Japanese and North
Ameruc an family narrative patterns.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22, 423-445.
Moschis, G. P. (1985).The role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in consumer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Journal of Consumer Reasearch,11 , 898-913.
Mullen, M. K., & Yi, S. (1995).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alk about the past :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Cognitive Development, 10,407-419.
Ninio, A & Brunner, J. (1978). The achievement and antecedents of labeling.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5, 1-15.
Olson, D. H. (1993).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Assessing family functioning. In .F. Walsh (Ed. ), Normal family. Process (2nd ed. ).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Olson, D. H., Russell, C. S., & Sprenkle, D. H. (1983).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VI. Theoretical update. Family Process, 22, 69-83.
Palan, K. M. (1998). Relationships betweem 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consumer activities of adolesc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Marketing Science, 26(4), 338-349.
Papalia, D. E., Olds, S. W., & Feldman, R. D. (1999). A child’s world. NY:WCB/McGraw-Hill.
Payne, A.C., Whitehurst, G.J., & Angell, A. L. (1994). The role of home literacy
enviro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bil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9, 427-440.
Ritchie, L. D. (1991).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 epistemic analysis and conceptual reinterpret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8,548-565.
Satir, V. M. (1972). Peoplemaking.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Seung Hwa Jwa Ph.D(2005,April).Maternal Scaffolding of Korean Play Context.Dr. Tsu-She Lue(Chair),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Play: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Sponsored at National Tainan University, Tainan.
Trenholm, S., & Jensen, A. (1992)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2nd ed. ), 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
Trenholm, S., & Jensen, A. (1996).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3nd ed. )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Pub.
Vincent, C.(2000).Including Parents?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Wertsch, J. V., & Hichmann, M. (1987). Problen solving in social interaction: A microgenetic analysis. In M. C. Hickmann(Ed.), Social and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and thought (pp.251-266). San Diego,CA: Academic Press.
Whitehurst, G. J., Falco, F. L., Lonigan, C. J., Fischel, J. E., DeBaryshe, B. D., Valdex Menchaca, M. C., & Caufield, M. (1988). 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4, 552-559.
Wood, D., Bruner, J., & Ross, G.(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Child Psychiatry, 17, 181-191.
Wood, D., Wood, H., & Middleton, D. (1978).An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four face-to-face teaching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 13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