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台北:巨流。
方德隆(1998)。國民中小學多元文化教育之課程設計模式。高雄師範大學報,9,187-205。
王志菁(1998)。從教育機會均等的精神論美國的在家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台北:揚智。
王雪峰(2004)。美國教師教育面臨多元文化的挑戰。教育研究月刊:中外教育新知別冊,46-54。
王嘉陵(2003)。Giroux思想中教育的可能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學會教育研究,11,11-19。
卯靜儒(2002)。個人的/政治的:艾波的權力、知識與教育。載於蘇峰山編,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頁77-115。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卯靜儒(2004)。從新馬克思主義到後結構主義:課程社會學研究的再概念化。教育研究集刊,50(1),119-142。石素錦(2003)。國小英語教學師生言談互動模式的探討。高雄師大學報,15,419-446。江原武一(2000)。多元文化教育之國際比較。東京都:玉川大學。
牟中原、汪幼絨(1997)。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李奉儒(2004)。閱讀Paulo Freire:批判教學論的發軔與理論主張。教育研究月刊,121,22-35。吳雅惠(2000)。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其運作課程之個案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1,171-192。宋文里譯(2001)。教育的文化。台北:遠流。
宋佩芳(2001)。師資培育機構與職前教師多元文化觀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編號:NSC89-2413-H032-020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做比較。台灣師大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李文益(2003)。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業成績、成就抱負:台東師院學生的貫時性因果分析。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李威伸(2003)。文化資本與學校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國中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苹綺譯(1999)。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台北:心理。
李錦旭譯(1989)。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教育改革與經濟生活的矛盾。台北:桂冠。
沈六(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識型態與理論。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47-70。台北:台灣書店。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台北:心理。
周平(無日期)。「國之貴族」--權力場域中的精英學校。2005年1月20日,取自mail.nhu.edu.tw/~edusoc/bourdieu/content.htm
周珮儀(1999)。從社會批判到後現代—季胡課程理論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德禎(2001)。排灣族教育:民族誌之研究。台北:五南。
林美慧(2003)。文化回應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以一個泰雅族小學五年級社會科教室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林清江譯(1978)。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森富(2001)。社經背景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俞智敏、陳光達、王淑燕譯(2002)。文化。台北:巨流。
紀惠英、劉錫麒(2000)。泰雅族兒童的學習世界。花蓮師院學報,10,65-100。范信賢(1997)。文化資本與學校教育:波狄爾觀點的探討。研習資訊,14(2)。板橋: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6-139。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Bourdieu Pierre)。台北:生智。
張君玫、劉鈐佑譯(1995)。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建成編(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苑。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學富。
張盈堃(2001)。性別與教育:批判教育學觀點。台北:師大書苑。
張茂桂(2004)。多元文化論述在台灣,教育研究月刊,117期。pp.101-106。
張樹倫(1995)。社會中的多元文化教育。人文及社會學會科教學通訊,6(2)。23-35。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畢恆達(2002)。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莊明貞(1993)。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與實施。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225-249:台灣書店。
莊明貞(1997)。道德教學與評量: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台北:師大書苑。
莊明貞、潘志煌(2004)。批判理論及其在課程研究應用之評析。教育研究月刊,121,36-55。莊勝義(1998)。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研究與實踐—回顧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頁403-454),台北:揚智。
莊勝義(2004)。多元文化與台灣社會。載於吳鳳技術學院舉辦之「中山思想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專刊(頁193-210),嘉義。
許誌庭(2000)。國小教師對「文化再製」現象的知覺性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陳伯璋(1987)。課程研究與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陳志強(2004)。文化再製過程中教師教育信念的成因與影響之分析。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社會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枝烈(1994)。排灣族文化之田野研究及其對國小社會科課程設計之啟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珊華(2004)。研究小學生文化資本之累積與作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美如(1998a)。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學校知識:多元文化學校知識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30,36-48。陳美如(1998b)。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學校教育:多元文化學校知識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憶芬(2001)。師資培育中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探究。中等教育,52(4),84-97。
陳曉佳(2004)。台灣地區國中學生文化資本、習性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膺宇(1993)析判思考在多元文化教育上的意義。收錄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
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店。pp.251-279。
陳鴻銘譯(1998)。與小孩對談。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陳麗華(2000)。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台北:五南。
陳麗華、王鳳敏及彭增龍(2004)。社會行動取向的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踐—以「風華再現洲子灣」課程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1),75-100。
傅光鴻(2001)。學校文化的社會學分析----布迪厄之文化再生產觀點之啟示。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單文經(1997)。美國多元文化教育落實於課程與教學的作法:以愛荷華州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4),151-168。單文經(2000)。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與教育作法。載於張建成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頁199-225。台北:師大書苑。
彭秉權譯(2005)。批判教育學的議題與趨勢。高雄:麗文。
彭懷真(1987)。進入社會學的世界。台北:洞察。
游美惠(2000)。多元文化/女性主義/教學。載於「多元文化、身分認同與教育」
學術研討會,頁89-104。花蓮市:花蓮師範學院。
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基礎。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33-55。台北市:空大。
湯仁燕(1997)。多元文化社會的教師角色與師資培育,載於歐用生主編,新世紀的教育發展。頁319-334。台北:師大書苑。
馮朝霖(2000)。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
黃文俊(2004)。家庭環境、文化資本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黃幸美(2003)。兒童的問題解決思考研究。台北:心理。
黃政傑譯(1997)。多元文化課程。台北:師大書苑。
黃庭康(2002)。葛蘭西:國家權力與文化霸權。載於蘇峰山編,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頁1-33。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黃庭康(無日期)。布爾迪厄《學術人》(Homo Academicus)導讀。
2005年1月20日,取自mail.nhu.edu.tw/~edusoc/bourdieu/content.htm
黃敏純(2003)。鄉土文化課程的政策、轉換與實際:文化、認同與教育的分析觀點。教育研究資訊,11(5),p29-58。
黃森泉(2000)。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
黃道琳譯(1976)。文化模式。台北:巨流。
黃嘉雄、楊嵐智(2002)。國民中小學閩南語課程綱要之評析。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頁321-351。台北:揚智。
曾慧敏(2003)。認知取向的教學,載於葉玉珠、高源令、修慧蘭、曾慧敏、王珮玲、陳惠萍著,教育心理學(頁263-308),台北:心理。
楊傳蓮(2000)。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素養指標初步建構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1,143-170。楊瑩(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過程與回應典範。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125-164。台北:台灣書店。
楊瑩(1999)。教育機會均等。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頁270-313)。台北:師大書苑。
詹棟樑(1993)。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際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21-46。台北:台灣書店。
劉育忠(2002)。自覺、批判與轉化:從批判教育學中「抗拒」概念之意涵試論其在課程改革中之實踐途徑。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頁211-229。台北:揚智。
劉芝良(2004)。原漢族群共學校實施原住民教育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劉美慧(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與實際。花蓮師院學報,8,173-199。劉美慧(2000a)。建構文化回應教學模式—一個多族群班級的實驗。花蓮師院學報,11,(115-142)。劉美慧(2000b)。建構文化回應教學模式—一個多族群班級的實驗。載於國立花蓮師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主辦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7-166),花蓮市。
劉美慧(2001)。文化回應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4(4),143-152。
劉美慧(2003)多元文化課程轉化:三個不同文化脈絡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5),3-28。劉美慧、陳麗華(2000)。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花蓮師院學報,10,101-126。劉康盛(2004)。學校潛在課程之民族誌研究-資本的差異與實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劉蔚之(1991)。一個山地學校的多元文化教育之俗民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蔚之(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思想之研究。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71-99。台北:台灣書店。
蔡文輝、李紹嶸(2001)。社會學概要。台北:五南。
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台北:心理。
蔡慧君(2002)。原住民知識菁英之學校經驗與族群認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玉卿(1998)。落實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以英國牛津一個教育方案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2),77-94。鄭金洲(1997)、美國批判教育學之批判,比較教育研究,5,15-18。
鄭棨元、陳慧慈譯(2001)。全球化與文化。台北:韋伯。
蕭昭君譯(1994)。童年的消逝。台北:遠流。
蕭昭君(2000)。誰需要多元文化教育?一個師資培育者的反思與告解。載於國
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主辦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99-336),花蓮市。
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批判教育學導論 –校園生活。台北:巨流。
謝明杰(1998)。知識/權力的空間:對一所學校課外活動實施的個案探討。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戴維揚(1999)。文化交融與英語教學-從Matthew Arnold 和Nietzsche談起。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4),32-45。
簡良平(2002)。中小學學習領域課程決定之困境:以兩所九年一貫試辦學校為例。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頁77-108。台北:揚智。
譚光鼎(1997)。族群關係與教育。花蓮師院學報,7,265-288。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譚光鼎、林明芳(2002)。原住民學童學習態式的特質:花蓮縣秀林鄉泰雅族學童之探討。教育研究集刊,48(2),233-261。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2001)。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空大。
二、英文部分
Apple, M.(1979).Ideology and curriculum. Lodon: Routledge.
Apple, M.(1982). Education and Power. Boston: Rouledge & Kegan Paul.
Apple, M.(1990).Ideology and Curriculum.New York and London: Rouledge.
AU. K. & Jordan, C.(1981). Teaching reading to Hawaiian children: Finding a culturally appropriate solution. In H. Trueba, G. Guthrie, & K. Au(Eds.), Culturaiiy and the bilingual classroom: Studies in classroom ethnography(pp.139-52). Rowley, MA:Newbury House.
Banks, J. A.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 A. Banks
& C.A. M. Banks(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pp. 1-
7)(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ank, J. A. (ed.). (1995).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Bernstein, B(1977).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Volume 3:Toward a Theory of
Educational Transmissions.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Bourdieu, P(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241-258。
Bourdieu, P(1990). In other words: Essays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M. Adamson. Trans.). Oxford: Polity Press.
Coleman, J. S.(1968).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38(1):7-22.
Dilg. M.(2003). Thriving in the Multicultural Classroom: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Effective Teaching,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Doll, W. E.(1993). A Post 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N. Y.: Teachers
College.
Ford, T.(1999). Becoming multicultural: personal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t hrough
critical teaching. New York: Falmer Press.
Gay, G. (2000).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Thero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iroux , H. A(1988).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Massachusetts: Bergin & Garvey Publishers.
Giroux , H. A(1992).Bordeer crossing : Cultural workers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Lodon & New York: Routledge.
Giroux , H. A(2000). Can Critical Pedagogies Interrupt Rightist Policies? Educational Theory, 50(2):112-137.
Gollnick, D. M.(1980).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Viewpoint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56,1-17.
Grant, C. A. & Sleeter ,C. E.(1994).Teaching the Exceptional and the Culturally Different. In C.A. Grant. & C. E. Sleeter.(Eds)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pp41-84).New York:Macmillan.
Grant, C. A. & Sleeter ,C. E.(1998).Our Choice :Education That Is Multicultural and Social Reconstructionist. In C. E. Sleeter. &C.A. Grant.(Eds)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pp207-213).London:Merrill.
Jackson, F. R. (1994). Seven strategies to support a culturally responsive pedagogy. Journal of Reading, 37(4), 298-303.
Jordan, C. (1985). Translating culture: From ethnographic information to educational program.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16 ,105-23.
Kanpol, B.(1994). Critical Pedagogy:an introduction. South Hadley, Mass.:Berbin & Garvey Publishers.
Ladson-Billings, G. (1994). The dreamkeepers . San Francisco:Jossey-Bass.Menchaca, V. D. (2001). Providing a culturally relevant curriculum for Hispanic childre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8 (3), 18-20.
Ladson-Billings, G. (1995) . 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ly relevant pedagogy. Ame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2(3):465-491.
Larkin. J. M. (1995).Curriculum themes and issues in multi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In Joseph M. Larkin & Christine E. Sleeter(eds.). Developing multi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a, pp.1-16.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Leistyna, P. (2002). Defining and designing Multiculturalism:One school systems efforts.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Neito, S.(2000). Affirming diversity: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3rd edition)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Noel, J. R.(1995). Multi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 : From awareness through emotions to ac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Vol. 46. Issue 4.
McLaren, P(2003).Life in Schools-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New York: Longman.
Ogbu, J.U.(1995).Cultural problems in minority education: Their interpretations and comsequences-part one: Theortical background. The Urban Review, 27(3).189-205.
Phuntsog, N.(1999).The magi of culturally responsive pedagogy: In search of
the Genies Lamp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26(3):97-113.
Tiedt, P. & Tiedt, I.(1995). Multicultural teaching: a handbook of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4th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Timm, J. T.(1996). Four perspective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175-197. Belmont, Calif.: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Vallance, E(1983). Hiding the Hidden Curriculum: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Language of Justific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ducational Reform. In Henry Giroux & David Purpel(Eds). The Hidden Curriculum and Moral Education: Deception or Discovery.California: Berkeley.
Wlodkowski, R. J. & Ginsberg, M. B.(1995).Diversity of Motivation: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San Francisco: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