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仁林文化(2004)。數學課本第十一冊。台中市:作者。
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數學課本第十一冊。台北市:作者。
王仁宏(2004)。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補校成人學生閱讀理解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佳文(1995)。國小六年級數學解未知數問題測驗之發展與學生在認知成份和錯誤組型之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春展(1997)。專家與生手間問題解決能力的差異及其在教育上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5(2),80-92。王雅蘭(2002)。國小聽覺障礙學生加、減法文字題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瑋樺(2001)。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加法文字題解題歷程與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古明峰(1999)。數學應用題的解題認知歷程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 6(3),63-77。向天屏(2000)。國中小學生成就目標導向、學習策略、自我跛足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朱中梧(2003)。國小一般能力資優生之數學解題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呂玉琴(1997)。國小新生數學解題策略的多樣化。研習資訊,14(2),62-67。吳明隆(2000)。SPSS 統計應用實務。台北市:松崗。
吳昭容(1990)。圖示對國小學童解數學應用問題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獨立研究。
吳訓生(2000)。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吳國銘(1994)。國小學童在動態評量中數學解題學習歷程與遷移效益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李仁豪(2003)。成就目標與學習行為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長柏(2002)。國小數學簡單機率解題實作評量與後設認知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俊彥(2004)。不同題目表徵型式的面積問題對國三學生解題表現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映伶(2002)。聽覺障礙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俐麗(1999)。探討從基模的層面評估國中小數學資優生的數學解題能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輪文,未出版。李國禎(2001)。國中學生對教師有效教學行為的知覺與其學習策略、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靜瑤(1994)。高雄市國二學生數學解題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岳修平(譯)(1998)。E. D. Gagné, C. W. Yekovich, & F. R. Yekovich 著。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市:遠流。
林文正(2002)。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能力、對教師自我調整教學之知覺、動機信念與數學課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明哲(1990)。國中學生數學解題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奕宏(1999)。「多元智能與問題解決整合型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表現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姿君(2000)。同儕互動中閱讀策略使用歷程之探討:以國小四年級國語科小組討論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美惠(1998)。題目表徵型式與國小二年級學生加、減法解題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桑瑜(2002)。高中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清山(譯)(1991)。R.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
林清山、張景媛(1993)。國中生後設認知、動機信念與數學解題策略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6,53-74。林清文(2003)。高中高職學生基礎學科自我調整課業學習策略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3,1-44。林淑菁(2003)。國小資源班學生正整數乘除文字題之圖示教學效果研究:以台北市一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碧珍(1990)。新竹師院輔導區國小數學科「怎樣解題」教材實施情況調查與學習成效研究。新竹師院學報,3,363-391。林蕙君(1995)。閱讀能力、說明文結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 解及閱讀策略使用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邵光華(無日期)。數學閱讀:現代數學教育不容忽視的課題。2004年5月11日,取自http://www.edu.cn/20010919/3002093.shtml
邱上真、王惠川、朱婉艷、沈明錦(1995)。解題歷程導向教學對國小四年級數學科低成就學生解題表現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235-271。邱琬婷(2001)。國民中學數學低成就與國文低成就學生數學解題歷程與錯誤類型之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南一書局(2004)。數學課本第十一冊。台南市:作者。
洪月女(譯)(1998)。K. S. Goodman 著。談閱讀。台北市:心理。
洪義德(2002)。不同表徵面積題目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解題表現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胡炳生(1997)。數學解題思維方法。台北市:九章。
范維杰(2004)。國一學生數學學習適應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唐偉成、江新合(1998)。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教學理念與模式。科學教育,8,12-28。
唐淑華(1989)。「語文理解課程」對增進國一學生數學理解能力與解答應用問題能力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徐建煌(2003)。國小學童分數文字題解題歷程與解題歷程錯誤類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徐惠玲(2001)。後設認知取向數學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殷春生(無日期)。聾校數學閱讀指導教學法實驗研究。2004年5月11日,取自http://www.lovebox.cn/gzsd/class/ArticleShow.asp?ArticleID=130
秦麗花(2003)。數學文本閱讀理解模式之建立及其驗證之研究:以角度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翁嘉英(1988)。國小兒童解數學應用問題的認知歷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涂金堂(1995)。國小學生後設認知、數學焦慮與數學解題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涂金堂(1999)。閱讀理解的推論歷程之研究。教育研究,7,129-141。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數學六上課本。台北縣:作者。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景媛(1994)。數學文字題錯誤概念分析及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7,175-200。張景琪(2001)。國小學童數學科學習信念、目標取向、學習策略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瓊友(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多元智能與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教育部(2000)。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劃。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作者。
曹宗萍(1988)。高屏地區國小兒童四則問題的解題過程表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53-90。曹博盛(1996)。以解題為導向的數學教學法。國立編譯館通訊,9(3),30-35。
許家驊(1994)。國小二年級學生改變型數學文字題錯誤偵測表現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淑玫(2000)。國小六年級閱讀小組實施交互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郁智(2000)。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和劉子鍵(2004)。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運用。台北市:五南。
陳立玲(2002)。動態評量對國小二年級數學學習障礙兒童數學解題之應用成效。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立倫(2000)。兒童解答數學文字題的認知歷程。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怡君(1994)。臺北區公立高中學生學習策略、學業興趣及性向與英、數兩科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明彥(2002)。國小學童語言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亭君(2004)。探討國三學生的工作記憶容量與讀、解計算題與圖文題表現之關連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美芳(2001)。數學學習障礙和閱讀障礙關係探究之子計畫三:數學學習障礙者的數學閱讀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未出版。
陳健彬(2003)。國民小學各學科評量與多元能力的灰關聯分析及數學學業的預測。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淑琳(2002)。國小二年級國小學童乘法文字題解題歷程之研究:以屏東市一所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湘琪(1999)。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自我調整學習與解題表現之關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雅文(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理解策略量表編制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陸正威(1998)。同儕交互指導數學解題方案對國小學童數學解題表現、數學焦慮及後設認知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陳密桃(1990)。國民中小學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程炳林(1991)。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程炳林(2001)。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及驗證。師大學報:教育類,46(1),67-92。
程炳林(2002)。大學生學習工作、動機問題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3(2),79-102。項必蒂(1991)。師院生學習教育心理學之動機與策略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黃俊仁(2003)。國小五年級國小學童對有情境的數學文字題解題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敏晃(1986)。如何解數學題?數學解題策略簡介。科學月刊,18,515-522。黃敏晃(1987)。數學解題的教學:近25年來的回顧。數學傳播,11(4),26-43。
黃敏晃(1991)。淺談數學解題。教與學,23,2-15。黃淑娟(2003)。原住民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智淵(2003)。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國小學童閱讀歷程中自我調整學習與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嶸生(2002)。合式閱讀理解策略輔助系統對國小學童閱讀能力和 策略運用的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瓊儀(1996)。相互教學法對國小高年級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後設認知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芷芳(1994)。國小不同後設認知能力兒童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 理解策略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瑞智(1994)。國小五六年級不同能力國小學童數學解題的思考過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楊榮昌(2002)。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國小學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葉淑美(2002)。合作故事圖解教學法對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佩雲(1998)。兒童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劉佩雲(2000)。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驗證。教育與心理研究,23, 173-206。劉信雄(1992)。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劉貞宜(2000)。數學資優生的解題歷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湘川、許天維、林原宏(1993)。問題解決的研究教學。國教輔導,33(2),13-18。
劉潔玲(2002)。香港初中學生的閱讀理解研究:成績落後學生的閱讀問題及認知策略教學的成效。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學院教育學部未出版哲學博士論文。(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UMI NO. 3066597)
歐雅萍(2002)。國小學童設計實驗能力與後設認知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佳錚(1998)。國小學生工作記憶與數學解題歷程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宗玫(1995)。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應用問題解題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淑芬(1995)。國民中學聽覺障礙學生學習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翠華(1996)。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學習型態與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秀真(1998)。學習策略訓練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兒童學習適應、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之影響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盧青延(1993)。我國國民中學補習學校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數學課本第十一冊。台南市:作者。
賴香如(2004)。高高屏地區後期中等教育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志偉(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數學領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慧齡(2004)。國小一年級國小學童解減法文字題表現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謝毅興 (1991)。兒童解數學應用問題的策略。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韓淑儀(2004)。二三年級國小學童使用算式表徵與數學文字題解題之關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藍雅慧(2002)。知情意整合的國中生數學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藍慧君(1991)。學習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與理解策略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顏榮義(2001)。國一一般資優生的解題歷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魏麗敏(1996)。影響國小學童數學成就之自我調節學習與情感因素分析及其策略訓練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讓數學閱讀走進課堂(2003)。2004年5月11日,取自http://www.qdjj.net
貳、西文部份
Alexander, J. E., & Heathington, B. S. (1988). Assessing and correcting classroom reading problems.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Little, Brown College Division.
Baker, L., & Brown, A. L. (1984). Metacognitive skills and reading. In P. D. Pearson, R. Barr, M. L. Kamil, & P. B. Mosenthal (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pp. 353-394). New York: Longman.
Baron, M. L. (2002). Teaching reading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0(3), 24-28.
Begle, E. G. (1973). Mathematics reading ability. SMESG working paper NO. 1. CA: Stanford University Mathematics Educational Study Group.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42 415)
Borasi, R., & Siegel, M. (2000). Reading count: Expanding the role of reading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ardelle-Elawar, M. (1992). Effects of teaching metacognitive skills to students with low mathematics ability.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8, 107-121.
Carroll, D. W. (1999). Psychology of language(3r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DeCorte, E., & Verschaffel, L. (1991).Som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olution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word problems. In K. Durkin & B. Shire (Eds.), Language i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 117-130). Milton Keynes,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Flavell, J. H. (1981). Cognitive monitoring. In W. P. Dickson (Ed.), Children's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pp. 35-60).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Flick, L. B., & Lederman, N. G. (2002). The value of teaching reading in the context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School Science & Mathematics, 102(3), 105-106.
Fuentes, P. (1998).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mathematics. Clearing House, 72(2), 81-89.
Garner, R. (1988). Metacognition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Norwood, NJ: Ablex.
Henney, M. (1970). Improving mathematics verbal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through reading instru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Anaheim, CA, May 6-9).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44 243)
Irwin, J. W. (1991).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processe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Jacobs, J. E., & Paris, S. G. (1987). Children’s metacognition about reading: Issues in definition, measurement, an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2, 257-278.
Kramarski, B., Mevarech, Z. R., & Lieberman, A. (2001). Effect of multilevel versus unilevel metacognitive training on mathematics reaso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4(5), 292-298.
Lester, F. K. (1980).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In R. J. Shumway (Ed.),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 286-318).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Lipson, M. Y., & Wixson, K. K. (1997).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of reading and writing disability: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New York: Longman.
Low, R., & Over, R. (1983). Gender differences in solution of algebraic word problems containing irrelevan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5, 331-339.
Marshall, S. P. (1981). Sex differences in sixth grade children’s problem solv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65th Los Angles, CA, April 13-17).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00 649)
Mastropieri, M. A., & Scruggs, T. E. (1997). Best practices in promot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8, 197-213.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 : Little, Brown.
Mayer, R. E. (1992).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2nd ed.). New York: W. H. Freeman.
McKenna, M. C., & Robinson, R. D. (2002). Teaching through text-reading and writing in the content area. Boston: Allyn & Bacon.
National Council of Supervisors of Mathematics. (1977). Position paper on basic mathematical skills. Arithmetic Teacher, 25, 19-22.
Pintrich, P. R. (2000).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M. Boekaerts, & P. R. Pintrich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g (pp.13-39). San Diego, CA: Academic.
Polya, G. (1945). How to solve i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eed, S. K. (1999). Word problems: Research and curriculum reform.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Rumelhart, D. E. (1980). 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 In J. T. Guthrie (Ed.), Comprehens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reviews (pp.3-26).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Schoenfeld, A. H. (1985).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Orlando, FL: Academic.
Schunk, D. H., & Zimmerman, B. J. (1994).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Issues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Thomasenia, L. A. (2003). Reading mathematics: More than words can say. The Reading Teacher, 56(8), 786.
Wakefield, D.V. (2000). Math as a second language. The Educational Forum, 64, 272-279.
Weinstein, C. E., & Mayer, R. E. (1986) . The teaching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M.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pp. 305-327). New York: Macmillan.
Whittaker-Brown, A. N. W. (2001). Strategies for success in mathematics problem-solving: Perspectives of third grad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an urban elementary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Fielding Graduate Institute.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UMI NO. 3022126)
Wolters, C. A. (1998).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college students’ regulation of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2), 224-235.
Zimmerman, B. J. (1989).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 329-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