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孔繁鐘、孔繁錦編譯(民87)。DSM-IV 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台北:合記圖書。
孔繁鐘、孔繁錦編譯(民89)。DSM-I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台北:合記圖書。
王韻齡(民92)。以「壓力-素質」的觀點探討中學生的「自殺危險性」之影響因子。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艷萍(民88)。女性憂鬱症患者生病及復原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白秀玲(民89)。青少年憂鬱症的探討與治療。國教新知,第47卷第2期,第33-38頁。何雪珍(民87)。護理科應屆畢業生憂鬱傾向及其與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殺傾向之相關性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奉儒等(民90)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
李欣南、廖亞雯、潘志泉(民92)。憂鬱症及其藥物治療。台灣醫界,第46卷第9期,第35-38頁。
李芝儀、李奉儒譯(民88)。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素芬(民91)。憂鬱症患者早年家庭經驗及其影響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杜仲傑、沈永正、楊大和、饒怡君、吳幸宜 譯(民93)。變態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沈詠萱、詹其峰、呂碧鴻(民92)。青少年憂鬱症。基層醫學,第18卷第4期,第84-90頁。阮美蘭(民84)。憂鬱症認知治療的處理。輔導季刊,第31卷第2期,47-51頁。周桂如(民91)。兒童與青少年憂鬱症。護理雜誌,第49卷第3期,第16-23頁。林生傳(民92)。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林美吟(民90)。如何幫助憂鬱症的兒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第十期,第157-176頁。
林美李(民92)。台北市高中生憂鬱程度及其相關因素。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美珠(民79)。憂鬱症患者家庭功能。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梅鳳(民90)。認知行為治療團體對憂鬱症患者的衝擊與治療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博士學位論文。邱一峰(民84)。國中生憂鬱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性別、年級、家庭狀況、鬱卒、憂鬱與尋求幫助、自殺傾向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文彬(民90)。兒童憂鬱症的認知療法。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3卷第1期,第79-92頁。邱鈺茹(民89)。青少年之生活事件與憂鬱症狀。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姜忠信、洪福建譯(民89)。認知治療的實務手冊-以處理憂鬱和焦慮為例。台北:揚智出版社。
柯慧貞(民91)。憂鬱症的認知心理治療--理論與技巧。學生輔導通訊,第80期,第68-75頁。洪美連(民88)。校園憂鬱症問題的探討。諮商與輔導,第165期,第12-15頁。洪錚蓉(民91)。藍色憂鬱風在校園。諮商與輔導,第204期,封底裡。胡幼慧(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徐世杰(民92)。青少年憂鬱與社會畏懼、雙親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翁素月(民92)。憂鬱症患者性別、非理性信念、生活壓力與其憂鬱程度之關係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網站(民92)。憂鬱與憂鬱症現況調查。民92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examine/survey.asp?This=44&Page=1
高源令(民89)。懼學症(School Phobia)與憂鬱症(depression)的輔導與治療,建中學報,第6期,第253-263頁。
張春興(民78)。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素凰(民81)。憂鬱性歸因理論前瞻性研究方式的驗證-以大學生為樣本的探討。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張高賓(民89)。校園憂鬱症之輔導。國教天地,第142期,第51-54頁。張學善(民92)。認知治療在憂鬱個案上的應用。國教天地,第153期,第105-113頁。張璣如(民79)。中年憂鬱症婦女母親角失落感之相官社會性素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梁雅舒、張育嘉、羅振豐、趙文煜 譯(民92)。認知治療-基礎與進階。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郭志通(民90)。憂鬱症之診斷標準與協助治療策略。諮商與輔導,第181期,第14-18頁。郭靜靜(民93)。青少年憂鬱傾向、生活壓力、冒險行為對其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陳杏容(民90)。青少年因應壓力行為之探討-憂鬱情緒與偏差行為。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陳昌蘭(民90)。陽光照不到的青春--憂鬱傾向青少年人際問題的歸因與因應之探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采蕙(民92)。探討認知行為團體治療對憂鬱症病患憂鬱及自尊之影響。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柏齡(民89)。國中生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陳錫銘(民80)。認知行為取向團體諮商對國小憂鬱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靜芳(民93)。理情團體治療對改善門診憂鬱症患者非理性信念及憂鬱症狀之成效探討。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傅純貞(民92)。憂鬱症患者的偏差信念與婚姻衝突因應、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曾秋玲(民87)。台灣國中生的自我落差、學業成就與憂鬱、焦慮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曾慧雯(民87)。門診憂鬱症患者之社會支持與希望狀態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君瑜、許文耀(民92)。青少年憂鬱量表編製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第26期,第167-190頁。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楊大和、饒怡君譯(民92)。短期認知行為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楊浩然(民91)。青少年憂鬱疾患及憂鬱症狀之追蹤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流行病學組博士論文。葉怡君(民88)。憂鬱情緒對情緒性訊息處理的影響。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葉翠羽、柯慧貞(民77)。憂鬱症認知治療。國防醫學,第7卷第2期,第142-145頁。廖小慧(民90)。憂鬱症母親的生命敘說:內在運作模式的探討。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廖鳳池(民79)。「行動研究法」簡介。諮商與輔導,第60期,第5-9頁。廖鳳池(民79)。認知治療的理論與技術。台北: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趙芳玫(民91)。高中職學生的焦慮與憂鬱傾向之探討-以台北縣地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劉念肯(民88)。憂鬱症與心理治療。諮商與輔導,第165期,第2-7頁。劉明倫、陳美如、劉光中(民83)。憂鬱症的認知治療。國防醫學,第19卷第2期,第19-21頁。劉淑慧譯(民85)。諮商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潘淑滿(民9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蔡美華譯(民92)。行動研究法。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蔡嘉慧(民87)。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黎士鳴等人譯(民92)。認知治療法概論。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簡明建(民88)。憂鬱症的診斷及治療。諮商與輔導,第165期,第8-11頁。二、英文部分
Alloy, L.B.(1988).Cognitive processes in depression. New York : Guilford Press.
Beck,A.T., Rush,A.J.,Shaw,B.F. & Emery,G.(1979).Cognitive therapy of depressio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Beck,Judith S.(1995).Cognitive therapy : Basics and beyond. New York : Guilford Press.
Castonguay,L.G., Goldfrien,M.R., Wiser,S.,Raue,P.J. & Hayes,A.M.(1996). Predicting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A study of unique and common factor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4(3), 497-504.
Gaffan,E.A., Tsaousis,I. & Kemp-Wheeler,S.M.(1995). Researcher allegiance and Meta-Analysis: The case of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3(6), 966-980.
Garamoni,G.L., Reynolds III,C.F., Thase,M.E., Frank,E. & Fasizka,A.L.(1992). Shifts in affective balance during Cognitive therapy of major depress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0(2), 260-288.
Hayes,A.M., Castonguay,L.G. & Goldfried,M.R.(1996). Effectiveness of targeting vulnerability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Cognitive therap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4(3), 623-627.
Hollon,S.D., Shelton,R.C. & Davis,D.D.(1993).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Conceptual issues and clinical efficac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1(2), 270-275.
Hollon,S.D., Shelton,R.C. & Loosen,P.T.(1991).Cognitive therapy and pharmacotherapy for depress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9(1), 88-99.
Ingram, R.E. (2003) .Origins of Congitive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7(1), 77-88.
Iselin,M.G. & Addis,M.E.(2003).Effects of etiology on perceived helpfulness of treatments for depression.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7(2), 205-222.
McNamara,K. & Horan,J.J.(1986). Experimental construct validity in the evaluation of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treatments for depress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3(1), 23-30.
Pace,T.M. & Dixon,D.N.(1993). Changes in depressive self-schemata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following Cognitive therap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0(3), 288-294.
Simons,A.D., Gordon,J.S., Monroe,S.M. & Thase,M.E.(1995). 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ic, social, and biologic factors in depression: Effects on outcome and course if Cognitive therap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3(3), 369-377.
Thayer,J.F., Rossy,L.A., Ruiz-Padial,E. & Johnsn,B.H.(2003).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7(3), 349-364.
Whisman,M.A., Miller,I.W., Norman,W.H. & Keitner,G.I.(1991). Cognitive therapy with depressed inpatients: Specific effects on dysfunctional cognition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9(2), 282-288.
Wilkes,T.C.R., Belsher,G., Rush,A.J., Frank,E. and associates.(1994).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ed adolescents. New York : Guilford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