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3 22: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馬婉華
研究生(外文):Ma Wan Hua
論文名稱:融入數學史教學對高一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數學歸納法」單元為例
指導教授:左太政左太政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系
學門:數學及統計學門
學類:數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6
中文關鍵詞:數學史數學學習成就數學學習態度數學歸納法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6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比較使用「融入數學史教學」與「傳統教學」對高一學生學習數學歸納法單元之數學學習成效,並探討學生對於融入數學史教學的感受,希望藉此透過自編融入數學史教材,提供高中教師未來在數學教學上之參考。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研究設計採不等組前後測設計。研究樣本取自高雄縣一所公立高中一年級兩班共87名學生,指派其中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控制組,實驗組實施融入數學史教學,控制組實施傳統教學。教學實驗為期八節課,內容為高一數學科「數學歸納法」單元,教學實驗完成後,將蒐集的資料分為量的分析和質的研究兩部分進行探討。在量的分析上,選擇合適的統計方法考驗比較兩種教學法對學生數學學習成效的影響;在質的研究上,透過回饋問卷及訪談記錄,分析探討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的學生對於教學實驗的想法與感受。研究結果主要獲得以下幾點結論:
一、針對高中數學科數學歸納法單元,學生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與「傳統教學」兩種不同的教學法之後,在數學學習成就上並無顯著的差異。
二、針對高中數學科數學歸納法單元,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與「傳統教學」兩種不同的教學法對高、中、低分群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均無顯著的差異。
三、針對高中數學科數學歸納法單元,學生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與「傳統教學」兩種不同的教學法之後,在數學學習態度上達到顯著的差異。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的學生,其數學學習態度表現,明顯優於接受「傳統教學」的學生,因此,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態度的正向改變達到顯著。
四、針對高中數學科數學歸納法單元,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與「傳統教學」兩種不同的教學法對高、中分群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均無顯著的差異。
五、針對高中數學科數學歸納法單元,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與「傳統教學」兩種不同的教學法對低分群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達到顯著的差異。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的低分群學生,其數學學習態度表現,明顯優於接受「傳統教學」的低分群學生,因此,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的低分群學生在數學學習態度的正向改變達到顯著。
六、針對高中數學科數學歸納法單元,實驗組學生大多喜歡或不排斥融入數學史的教材。
七、針對高中數學科數學歸納法單元,實驗組學生大多肯定融入數學史教學對學習的幫助。
八、針對高中數學科數學歸納法單元,實驗組學生大多肯定融入數學史教學能產生學習興趣。
謝詞 Ⅰ
論文摘要 Ⅱ
目錄 Ⅳ
表次 Ⅵ
圖次 Ⅸ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假設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融入數學史教學的理論基礎 9
第二節 融入數學史教學的原因及理由 11
第三節 融入數學史教學的挑戰與困難 13
第四節 融入數學史教學的方法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8
第一節 研究設計 1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7
第四節 研究過程 31
第五節 資料處理 3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6
第一節 融入數學史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成就的影響 36
第二節 融入數學史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態度的影響 47
第三節 實驗組學生對融入數學史教學之回饋問卷的探討 55
第四節 晤談資料的分析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結論 76
第二節 建議 78
參考書目 79
中文部份 79
英文部份 83
附錄 84
附錄一 融入數學史教材 84
附錄二 數學歸納法成就測驗預試試題 98
附錄三 數學歸納法成就測驗正式試題 100
附錄四 數學學習態度量表 102
附錄五 接受融入數學史教學之回饋問卷 105
附錄六 晤談原案 107
附錄七 同意書 116
一、中文部分
井竹君等譯(1998)。E.T. Bell著(1937)。大數學家。台北:九章。
林志全(2002)。融入數學史教學對高二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二項式定理」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裡。
林星秀(2001)。高雄市國二函數課程GSP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義明(2004)。數學史融入教學對國一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樣式與規律」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義男(1993)。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6),157-211。
列志佳(1996)。運用數學史於數學教育的初步調查研究。數學教育,(2),21-22。
李虎雄等編著(2004)。高級中學數學課本(第一冊)。台中:康熙圖書。
李虎雄等編著(2004)。高級中學數學習作(第一冊)。台中:康熙圖書。
李虎雄等編著(2004)。高級中學數學學習手冊(第一冊)。台中:康熙圖書。
李虎雄等編著(2004)。高級中學數學教師手冊(第一冊)。台中:康熙圖書。
李國偉(1977)。數學本質與數學教育。數學傳播,2(2),7-13。
李國偉(1978)。數學本質。數學傳播,2(3),17-21。
李默英(1983 )。性別、年級、數學學習態度、性別角色與數學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永耀(2002)。融入數學史教學對高一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對數」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河內塔。九章出版社。檢索日期:93.10.6。取自http://ccmp.chiuchang.com.tw/toy/hanoi/hanoi.html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洪萬生(1984)。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科學月刊,15(5),371-376。
洪萬生(1989)。數學史與數學教學-打開數學教育研究的一個新方向。中等教育,(6),22-24。
洪萬生(1996)。數學課程的文化衝擊。科學月刊,27(12),1027-1031。
洪萬生(1998)。HPM 隨筆(一)。HPM 台北通訊,1(2),9-12。
洪萬生(1999)。HPM 隨筆(二)。HPM 台北通訊,2(4),65-67。
洪振方(1999)。從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建構科學史融入科學教學的範例。1999年科學史、哲與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暨研習會論文彙編,29-38。
姚如芬(1993)。高雄地區高中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其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培菁(2002)。融入數學史教學對國一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平方根的意義」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徐道寧(1986。數學歸納法。新竹:凡異。
馬婉菁(2003)。高雄市高中一年級學生數學科網路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生玉(199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慧琳(2002)。緣數學史探討數學學習中的情意與信念。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英娥(1992)。電腦輔助教學在國中數學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啟文(2001)。古代數學文本在課堂上的使用—工作單的使用為例。台北市數學教師校際交流活動《數學專業成長研習報告彙整》。
陳建丞(2002)。融入數學史教學對高一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和角公式」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淑清(2003)。融入數學史教學對國二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商高定理」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許長輝(2004)。數學史融入教學對國三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圓形」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毅英(1998)。從課程角度探討數學史在課堂中之運用。數學教育,(6),8-9。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 (1998)。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雪萍(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參加校外數學補習之背後因素與對數學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霓(2003)。融入數學史教學對國三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等比數列」與「等比級數」兩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葉翠珍(2001)。高一學生數學歸納法瞭解狀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淑芬(1992)。數學史在數學教育中的重要性。數學傳播,16(3),16-22。
楊淑芬(1992)。從皮亞傑的認識論談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的關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世紀編輯小組主編(1997)。曾煥華譯。周東川審定。十大數學家。台北:銀禾。
劉健飛,張正齊(1989)。數學五千年。台北:曉園。
劉雲齊編著(2003)。數學溯源-數學名詞的故事。新竹:凡異。
數學史The History of Math. 檢索日期:93.10.6。取自
http://www.math.isu.edu.tw/history/m_history_23.html
戴久永。數學世家柏努利家族。檢索日期:93.10.6。取自
http://episte.math.ntu.edu.tw/articles/mm/mm_04_2_21/index.html
謝佳叡(2003) 。數學雜談--從數學歸納法談起。HPM 台北通訊,6(8、9)。檢索日期:93.10.6。取自http://math.ntnu.edu.tw/~horng/letter/vol6no89c.htm
蕭文強(1976)。數學發展史給我們的啟發。抖擻,17,46-53。
蕭文強(1992)。數學史與數學教育:個人的經驗和看法。數學傳播,16(3),23-29。
Fauvel J. G.(1998).What can Mathematics Teachers do with History? 數學教育,第7期(12/98),73-74。
Johann Bernoulli. 檢索日期:93.10.6。取自http://www.dyu.edu.tw/~mfht206/history/17/17switzerface/JohannBernoulli/JohannBernoulli.html
二、英文部分
Fauvel, J. (1991). Using Histor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11(2), 3-6.
Hubert Kennedy(2002). Life and Works of Giuseppe Peano. San Francisco:Peremptory Publications.
J J O'Connor and E F Robertson. Giuseppe Peano. 檢索日期:93.10.6.取自
http://www-groups.dcs.st-and.ac.uk/~history/Mathematicians/Peano.html
Klein , F. (1945). Elementary Mathematics from an advanced standpoint : Arithmetic. Algebra. Analysis. New York : Dover Publication.
Poincare , H. (1946).The Foundations of Science : science and hypothesis , thevalue of science , science and method. Lancaster, PA : The Science Press.
Wikipedia. Giuseppe Peano. 檢索日期:93.10.6. 取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Giuseppe_Peano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楊淑芬(1992)。數學史在數學教育中的重要性。數學傳播,16(3),16-22。
2. 洪萬生(1996)。數學課程的文化衝擊。科學月刊,27(12),1027-1031。
3. 洪萬生(1984)。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科學月刊,15(5),371-376。
4. 李國偉(1977)。數學本質與數學教育。數學傳播,2(2),7-13。
5. 蕭文強(1992)。數學史與數學教育:個人的經驗和看法。數學傳播,16(3),23-29。
6. 林義男(1993)。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6),157-211。
7. 29. 潘浙楠,「預防性品質保證手法在擬定維修策略上之研究」,中國統計學報,第39卷,第3期,第233-264頁,2001。
8. [3] 朱博湧、洪堯勳,「從宏碁管理的創新淺談建設科技島政府應有的作法」, 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三卷三期,民86。
9. 15. 陳明郁、葉瑞徽,「年齡相關維修成本下產品之主動維護保護策略」,工業工程學刊,第19卷,第4期,第11-16頁,2002。
10. [28] 饒忻、王建翔與蔡謀行,『多買方多賣方時間導向行動代理人自動協商栛式之研究』,中原學報,第30卷,第四期,pp.461-473,12月2002。
11. 11. 杲中興,朱煦,「訓練模擬器的開發與展望」,航太工業通訊,第41期,第49-55頁,2001。
12. 6. 沈育樹、宮大川,「整合性管理系統設計」,工業工程學刊,第20卷,第4期,337-354,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