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方朝郁(1998)。教材中的性別偏見。高雄教育簡訊,18:8-90。方朝郁(1999)。教科書圖文之性別偏見與其檢核規準。本文發表於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主辦,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承辦「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1999年4月21日~4月23日。
方朝郁、謝臥龍(1999)。教科書性別偏見現象與其檢視準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6:77-86。
方朝郁(2000)。教科書性別偏見檢核規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方德隆(1999)。校園夫子性別意識型態的重塑。本文發表於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主辦「1999性別與兩性研討會」,1999年5月19日~5月21日。
方德隆(2000)。國民小學教科書性別意識的檢視。本文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主辦「千禧年全國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
方美玲(2002)。漫談文化再製。2002年5月2日,取自http://216.239.35.100/search?q=cache:nvM0sDCh6sUC:mail.nhu.edu.tw/~society/e-j/15/15-6.htm+Bourdieu&hl=zh-TW&lr=lang_zh-CN|lang_zh-TW&ie=UTF8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21-22。
王石番(1996)。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石計生(1993)。意識形態與台灣教科書。台北:前衛,36,47-57。
王振寰、瞿海源 (2000)。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
王雅各(1999)。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雅各(1999)。性屬關係(上)、(下)。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慧靜(2001)。國民小學國語科教科書中父母角色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王慧鈴(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兒童性別角色認同及其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王瓊慧(2003)。台中縣國民小學學生校刊閱讀行為的探討。國立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江麗莉(1989)。從兒童讀物看兩性角色的發展。本文發表於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暨清大社會人類學研究所主辦之「性別角色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47-66。
江麗莉(1994)。我國坊間幼稚園教材中兩性社會角色之評析。本文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主辦「兩性平等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1994年5月19日。
宋踐等(譯)(1993)。Mead(1935)著。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台北:遠流。
何應傑、沈添鉦(2003)。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揚智,164,418-424,454-457。
林昱貞(2001)。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兩位國中女教師的性別意識與實踐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林碧雲(2001)。轉化課程的試煉--兩性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林珮淳(2000)。古代三寸金蓮與現今「美容塑身」的探討。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0:81-89。
李元貞(1994)。江文瑜、吳密察編。體檢國小教科書:兩性觀。台北:前衛,171-177。
李芳懿(2002)。論「知識/權力」在性別符號的運作:從社會建構觀點到後現代觀點。本文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主辦的「性別、知識與權力研討會」,2002年5月23日~5月24日。
李美枝(1995)。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鴻麟(2001)。意識形態對中共就業安全政策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小英(2000)。科學、文化與性別—女性主義的詮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吳書昀(2002)。性別意識的發展歷程—以婦運參與者為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嘉麗(1998)。從性別角度看國中數理化教科書。兩性平等教育期刊,2:58-65。
吳嘉麗(1997)。國小自然科內容檢視。本文發表於台北市政府主辦「體檢國小教科書」座談會,1997年6月14日。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易言嬡(2003)。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家有青少年子女的父母親職經驗之性別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信誼基金會(1991)。幼兒讀物之概念分析研究—以自我概念、人際互動及自然生態為例。信誼基金學前教育研究C1-09。
洪淑敏、方德隆(2003)。國小低年級學童性別角色觀及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洪萬生(1997)。國小一年級數學教科書評論:一個兩性平權全觀點。本文發表於台北市政府主辦「體檢國小教科書」座談會,1997年6月14日。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施悅欣、陸偉明(2003)。教師與學生之性別意識:以一個性別相關課程為場域。女學學誌14期:性別、醫療與身體,台北:正中書局,275-312。柯勝文(譯)(2000)。 Thomas R.Dye 著。社會科學導論:權力與社會。台北:桂冠,265-266。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1995)。 Pamela Abbott and Claire Wallace著。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14-16。
施忠連(譯)(1991)。 Mclellan,D.著。意識形態。台北:桂冠,2、7。
范淑娟(1991)。兒童電視收視行為與職業性別刻板印象之相關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教育局(2003a)。高雄市九十二學年度國民小學校園出版品競賽實施計畫、評審名冊。2004年5月28日取自鳳林國小首頁/輔導園地/資料分享/高雄市國民小學校園出版品專區 http://www.flps.kh.edu.tw/fd/index_0.htm
高雄市教育局(2003b)。高雄市九十二學年度國民小學校園出版品競賽優勝名冊。http://www.flps.kh.edu.tw/ 行政公佈欄 92/11/6
教育部(2004a)。行政院院會93.03.31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草案。2004年5月28日,取自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 http://www.gender.edu.tw/index.htm/行政法令。
教育部(2004b)。我國性別平等教育邁向法制新里程。2004年6月9日,取自教育部電子報 NO.035/93年6月4日 http://epaper.edu.tw/035/important.htm
陳玉珍(2003)。澎湖縣國小教師對電視媒體中性別意識型態的解讀與性別條等教育實施態度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研士論文。陳玉珊(2003)。獅湖校園出版品奪雙料冠軍。取自國語日報92年11月7日南部版地方新聞版。
陳伯璋(1995),歐用生(主編)。多元文化的課程發展。新世紀的教育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編著)(1988)。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168-172。
陳怡如(2003) 。兒童圖畫書閱讀行為與其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陳珮琦(2000)。1989-1999年臺灣地區兒童圖畫書中兩性角色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莊明貞(1997)。體檢社會科新版教科書之兩性偏差與歧視。本文發表於台北市政府主辦「體檢國小教科書」座談會,1997年6月14日。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莊明貞(1998)。國小自然科新課程的性別論述,兩性平等教育期刊,2:30-50。
莊明貞(1999)。國小自然科教科書內容符合兩性平等教育原則檢視報告:第一冊至第三冊。國民小學低年級教科書內容是否符合兩性平等原則檢視報告書,教育部編印,1999年6月。
莊明貞、林碧雲(1997)。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性別角色偏見之分析,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113-117。
莊明貞(2003)。國小自然科新課程的性別論述,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137-153。
莊敏琪、林烘煜(2003)。流行漫畫成長團體對青少女性別角色多元化形塑之探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畢恆達(2003)。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本文發表於台大女性學會、清華大學性別與社會研究室、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所主辦的「意識、認同、實踐—2003年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2003年9月27、28日。
許誌庭(2000)。國小教師對「文化再製」現象的知覺性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婦女新知基金會(1988)。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教科書中的性別歧視系列。載於婦女新知,第71-73、76-78期。
婦女新知基金會(1988)。兩性平等教育手冊。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
婦女新知基金會(1997)。體檢國小教科書座談會摘要。教師天地,90:35-45。
張志明、湯維玲(2003)。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語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湘君(1998)。童書的女性角色需要現代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119-122。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1)。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玨、王舒芸、白慧娟(1997)。國小道德與健康科教科書內容檢視。本文發表於台北市政府主辦「體檢國小教科書」座談會,1997年6月14日。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張清秀(2004)。為性別教育法創下里程碑。2004年6月9日取自台灣日報電子報 http://www.taiwandaily.com.tw/news.php?news_id=21863
張嘉育(1998)。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張盈堃(2001)。殘缺文本的原還—教科書性別知識的生產、審查與删削。婦女與兩性學刊,12:139-165。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型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正中書局,54。
張錦華等(譯),John Fiske原著(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180-181,184,188-189。
黃玉梅(1989)。兒童讀物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5、10-12、54-56,
黃政傑(主編)(1988)。生活與倫理課本教些什麼。教育理想的追求。111-123。
黃政傑(1993)。社會變遷、意識型態與學校課程。文化變遷與教育發展。中國教育學會,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主編,96-119。
黃政傑(1994)。兩性教育與課程設計。本文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主辦「兩性平等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1994年5月19日。
黃紀螢、練乃華(2003)。無性別商品下反女性刻板印象廣告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婉君(1998)。國小新版國語科性別意識形態之內容分析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莉娟、徐守濤(2003)。從少年小說中看性別意識的啟蒙--以紐伯瑞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麗琴(1986)。性別角色與社會意識型態:論變遷中婦女地位。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所碩士論文。黃瑞褀(2001)。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302。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11-16。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性別意識型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98-100。
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型態、媒體視讀教育與性別教育。取自2001 第六屆婦女國是論壇發表論文,http://taiwan.yam.org.tw/nwc/nwc6/leisure/leisure05.htm
葉郁菁(民83)。英國小學兒童性別認同差異之個案研究。初等教育學報, 7, 311-334。
楊清芬(民84)。國小男生與女生的校園生活。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巧玲(2004)。插花的女人—台灣的教育社會學教科用書。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7。
楊錦蘭(2000)。成人基本教育教材性別意識型態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楊蘭儀(1993)。女性主義與心理分析—Chodorow論母藉再製。政治大學歷史學所論文。趙珠吟、王麗菱(2003)。觀光旅館餐飲經理人員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工作平等態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秀娟(1998)。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8)。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文化。
劉貞蘭、陳志彬(1999)。檢視國小社會科教科書性別歧視與偏見,本文發表於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通訊,9。
蔡文輝(1985)。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蔡培村(1998)。師資培訓與教學小組:師資與教學相輔相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2-25。
歐用生(1994)。兩性平等的道德課程設計。本文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主辦「兩性平等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1994年5月19日。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91-125。歐用生(1988)。國民小學教科書中的性別意識型態。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255-272。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謝小芩(2001)。台灣的性別教育:回顧與前瞻。2004年4月30日,取自第六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區域論壇/教育http://taiwan.yam.org.tw/nwc/nwc6/education/08.htm
謝小芩、王秀雲(1994)。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之性別意識型態分析,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集,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台大婦女研究室、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主辦。
謝小芩(1997)。性別與科學教育。發表於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所主辦的性別與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九日。台北:台灣大學。
謝臥龍(1997)。從兩性平等教育的觀點探討教學互動歷程中的性別偏見。教育研究,54:37-43。魏惠娟(1994)。國中國文教科書兩性角色與形象之探討。本文發表於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台大婦女研究室、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主辦之「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1994年5月19日。
簡先得,(1995)。政治意識型態與中國大陸小學教科書內容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文化教育組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蘇芊玲(1998)。家庭—兩性平等教育的基石,本文發表於教育部主辦之「全國家庭教育研討會」,1998年3月11、12日。
蘇建文、程小危、柯華葳、林美珍、吳敏而、幸曼玲、陳李綢、林惠雅、陳淑美(1991)。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羅瑞玉、白博仁(2000)。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載於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Ι(頁270-295)。
西文部份
Abu,N.J.et al.(1983).Identification and elimination of sex stereotypes in and from school texbooks.Some Suggestions for Action in the Arab World.(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29 443).
Algoe, S. B., Buswell, B. N., & DeLamater, J. D. (2000). Gender and job status as contextual cu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 of emotion. Sex Roles, 42(3-4), 183-208.
Apple ,M .W.(1989). The culture and commerce of the textbook. In Teachers and Texts:81-105. New York:RKP.
Basow,S.A.(1992).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3rd.)California: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Basow, S. A.(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初版)(劉秀娟、林明寬譯)。台北: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2 )。
Chodorow,Nancy (1978). The reproduction fo mothering :Psychology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Califom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nti, N. E., & Kimmel, E. B. (1993). Gender and cultural diversity bias in developmental textbooks. Resources in Education, ERIC/TASS, #ED 359 478.
Evans, L., & Davies, K. (2000). No sissy boys here: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masculinity in elementary school reading textbooks . Sex Roles, 42, 255-270.
Fairclough,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Fagot, B. I. (1981). Male and female teachers: Do they treat boys and girls differently? Sex Roles, 7, 263-271.
Frasher,R,Walker,A.(1972). Sex role in nearly reading texbook. The Reading Teacher,25,pp741-749.
Goodlad, John I.(1979). The scope of curriculum field. In J. I. Goodlad et al. 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 New York: McGraw-Hill.
Goss, G. (1996, February) . Weaving girls into the curriculum. Paper Presented in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of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 ,Chicago, IL.
Harding, J.(2000)。性與身體的解構(初版)(林秀麗譯)。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原著出版年:1998)。
Hayibor ,B & Peterat,L.(1995).Gender equality and secondary school home economics texbooks.Canadian Home Economics Journal,45(3),102-108.
Kim,H.(1987).Sex role stereotyping in elementary reading in Korea.Unpublished
Kirk,L.et al.(1985).Confronting the stereotypes:kindergarten to grade 4.Volume I.(ERIC Douce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29 443).
Koblinsky, S. G., Cruse, D. F, & Sugawara, A. I. (1978). Sex role stereotypes and children's memory for story content. Child Development, 49, 452-458.
Lerner, R. M. & Shea, J. A.(1982). Social behavior in adolescence. In B. B. Wolman (ed.) Handbook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03-525. Englewood Cliffs, N. J.:Pretice-Hall, Inc.
Levy, G. D., Sadovsky, A. L., & Troseth G. L. (2000). Aspects of young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gender-typed occupations. Sex Roles, 42, 993-1006.
Longman.Frazier,N. & Sadker,M(1973).Sex bias: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exism in school and society.New York.
Margulis, L. & Sagan, D.(1993)。性的歷史(初版)(潘勛譯)。台北: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91)。
Mclellan,D.(1995).Ideology.Buckingham : Open University Press.
Mead, M.(1990)。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二版)(宋踐等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63)。
Michel, A.(2000)。女權主義(初版)(張南星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79)。
Miller,J.L.(1993).Constructions of curriculum and gender.In Biklen,S.K.,&Pollard,D.Gender and education:Ninety-second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Chicago.
Osler,Audrey.(1994).Still hidden from history? Th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n recently published history texbook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500 319).
Potter,Ellen F.&Rosser,Sue V.(1992).Factor in life science texbooks that may deter girls’ interest in science.( ERIC Douce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450 710).
Powlishta, K. K. (2000). The effect of target age on the activation of gender stereotypes. Sex Roles, 42, 271-282.
Sadker,M. et al.(1993).Gender and educational equality.In Banks,J.A.,&Banks,C.A.M. Multicultrual education.(2nd ed.) Massachusetts.
Saykanic,Donna.M.(1993).Improving library resources in an elementary media center by assuring greater ethnic and gender diversit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5 317).
Schaffer,D. R.(1994).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USA: CA.
Serbin & Connor (1979). Sex-typing of children's play preferences and patterns of cognitive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34, 315-316.
Smith, E. R. & Mackie, D. M. (2001) Social psychology 莊耀嘉 王重鳴譯。台北:桂冠出版社。
Spence, J. T.(1985). Gender ident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cepts of masculinity and feminity. In T. B. Sonderegger(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Vol. 32, pp. 59-95). Lincoln:Univ. of Nebraska Press.
Thompson, E.H., and Pleck, J. (1987). The structure of male role norms. In M. Kimmel (Ed.), Changing men, new directions in research on men and masculinity.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Walford,G.(1983).Science texbook images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sexual division in society.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Vol.1,No.1, pp65-72.
Washington Office of the State Superintend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 , Clympia.( 1996).Washington models for the evaluation of bias content in instructional material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10 339).
Weitzman, L., & Rizo, D. (1974). Biased textbooks. Images of males and females in elementary school textbooks in five subject area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West, Candace and Don H. Zimmerman. (2002) “Doing Gender”, in Sarah Fenstermaker & Candace West (eds.), Doing gender, doing difference. New York: Routled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