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大維(1995)。健康的家庭系統之探討。學生輔導,40,90-101。王文科(1988)。兒童的認知發展導論。台北:文景。
王幼玲(2002)。跨越半世紀,生與不生仍是問題。張老師月刊,300,7-9。
王佩玲 (1993)。父親角色與兒童發展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32,52-57。
王浩威(1998)。台灣查甫人。台北:聯合文學。
王德琳(1994)。繼親家庭父母的管教方式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偏差行為影響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潔雯(2000)。我國國中補校教科書現代家庭科家庭概念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鍾和(1996)。繼親家庭子女生活適應及親子關係的探討。學生輔導,36,34-45。王鍾和、郭俊豪(1998)。祖孫家庭與親職教育。學生輔導,59,50-61。王麗容(1995)。婦女與社會政策。台北:巨流。
王覺興(2002)。單親家庭子女生涯發展與抉擇歷程之質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白秀雄(1978)。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
白怡娟(2004)。雙生涯家庭中的父親對父職角色認知與實踐歷程之研究。本文載於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309-326。
白怡娟、白秀娟(2002)。女性勞動、組織管理與性別平權。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0,102-111。
伍韋韋(2003)。繼親家庭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子互動之質性研究。中國文
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成虹飛(2001)。行動研究中閱讀/看的問題。本文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173-198。台北:揚智。
何斐綾(2001)。疏離也是一種危機?!---單親父子家庭兒童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余漢儀(1998)。社會研究的倫理。本文刊載於嚴祥鸞主編之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1-29。台北:三民。
吳秀碧(1986)。正確認識與協助單親家庭的兒童。輔導月刊,23(1)。吳佳玲(1995)。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與青少年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繼親家庭與生親家庭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碩士論文。吳美枝與何禮恩(2001)譯。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Jean Mcniff,Pamela Lomax和Jack Whitehead原著。嘉市:濤石文化。
吳淑玲(2001)。談圖畫書在讀書治療上的應用。美育,122,15-19。
吳就君 (1999)。婚姻與家庭。台北:華騰文化。
吳嘉苓(2001)。看見家的多樣性。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4,108-112。
吳瑾嫣(2000)。女性遊民研究:家的另類意涵。應用心理研究,8,台北:五南。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巫緒樑(2004)。打造多元的家庭--從北市開放同志申請寄養家庭談起。本文載於2004.10.16蘋果日報論壇。
李 誠(2000)。勞動市場彈性化與非典型雇用。行政院勞委會。
李玉冠(1999)。隔代家庭祖孫關係之探討--以台北縣低收入戶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李宜娟(2003)。談台灣幼兒英語教學之定位。幼教資訊月刊,156,17-21。
李怡真(2003)。離婚單親兒童之敘事研究---從繪本到生命故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奕慧&張晉芬(2003)。性別意識和男性家務參與的衝突:變遷和詮釋。本文為高雄醫學大學兩性家務分工研習會資料。
李美玲、楊亞潔、伊慶春(2000)。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台灣社會學刊,24,59-88。
李雅惠(2001)。單親婦女離婚歷程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李靜芳(1992)。兒童繪畫的探討。現代美術,45,60-63。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沙依仁(1994)。社會變遷中的家庭問題及其對策。社區發展季刊,68,45- 50。沈慶鴻(2001)。被遺忘的受害者---談婚姻暴力目睹兒童的影響和介入策略。社區發展季刊,94,241-251。狄明德(1999)。論家庭,從傳統到現代。應用心理研究,4,229-235。周華欣(2004)。家庭變貌2 - 全球趨勢:家庭不只有一種。天下雜誌,301,130-131。
周麗端(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林文寶(2000)。敘述、敘事與故事。兒童文學學刊,3,20-63。林月琴(1991)。繼親家庭親子關係與子女生活適應、友伴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玉山(1990)。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與兒童繪畫發展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芳萍(2004)。等待的心情。本文載於『媽媽就要回家嘍』導讀文章。
林冠宇(2000)。性侵害加害人的性格特徵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勝義(1994)。台灣家庭的結構變遷與轉型需求。社區發展季刊,68,41-44。林綠紅(2002)。性別、家庭與繪本---從繪本看家庭的樣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9,38-44。
林磯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瓊怡(2001)。單親家庭的福利需求分析---以嘉義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麗卿(1999)。童言童語非同小可---談幼兒敘事體之功能。國教世紀,187,28-35。林麗卿(2000)。敘事體在學前幼兒發展中之功能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3,149-186。邱珍琬(2003)。隱喻在諮商中的應用。輔導季刊,39(1),74-76。邱書璇(1995)譯。親職教育---家庭、學校和社區關係。Carol Gestwicki原著。台北:揚智。
洪榮正(2003)。展臂迎接新台灣之子。師友月刊,438,72-74。洪慧娟(2001)。幼兒說故事內容及結構之分析研究----以一個全語言幼稚園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幼慧(1996)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2002)。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質性研究。台北:五南。
范書菁(1999)。低收入戶單親家長的問題與社會支持網絡---以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范瓊方(1995)。幼兒繪畫心理分析與輔導---家庭動力繪畫的探討。台北:心理。
倪美貞(2004):穿梭N度空間的女人。台北:女書。
唐先梅(1998)。從家庭發展觀點探討雙薪家庭兩性工作及休閒時間之分配。社會文化學報,6,75-112。唐維敏(1996)譯。大眾傳播研究方法。K.B.Jensen與N.W.Jankowski原著。台北:五南。
夏林清(1997)譯。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台北:遠流。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翁士恒(2000)。說故事治療:如何說一個有效的故事。學生輔導,68,48-53。
翁毓秀(1994)。兒童虐待指標與處遇策略。學生輔導,35,30-37。翁儷綺(1998)。幼兒建構故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淑清、吳秋鋒(2005)。多元思維模式對家庭教育資源整合之啟示與積極做法。教師之友,46-2,33-49。張子芬(1990)。幼兒故事概念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東華書局。
張軍紅、陳素月、葉秀香(1998)譯。孩子的一百種語言。Loris Malaguzzi原著。台北:光佑。
張家榮(2004)。台灣的跨國遷徙及移入的勞動人口特質:2000年戶口及住宅普查分析。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鈺珮(2003)。文化差異下跨國婚姻的迷魅以花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生命經驗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梁志彬(2004)。男受刑人父職角色認知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畢恆達(2000)主編。家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8,台北:五南。
畢恆達(2003)。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載於國立清華大學主辦2003年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意識、認同、實踐>論文集。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與實踐,38-40。台北:高等教育。
莊珮瑋(2001)。台中市單親家長對其國小子女課後照顧安排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莊瓊惠(1994)。幼兒說故事內容與結構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美瑞(1997)。國中學生的家庭概念分析。家政教育學報,1,21-41。陳政見(2000)。談父職角色。教師之友,41(1),54-60。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雅鈴(2004)。新台灣之子---外籍新娘子女教養問題。幼教資訊,160,25-27。陳琬如(2003)。三個繼親家庭兒童的主觀經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陳靜雁(2003)。單親母親之母職經驗與內涵。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陳麗如(1996)。國小低年級兒童繪畫表現模式及其影響因素之多重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卒(1997)。以質化方式探索兒童繪畫內容與社會環境間的關係。本文載於一九九七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藝術與文化認同之研討會論文集,177-189。
陳麗華(2004)。未婚單親媽媽在單親歷程中的逆境突破。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章英華(1994)。台灣的家庭研究。社區發展季刊,68,35-40。
曾慧佳(1995)。師範生對家庭一詞之概念剖析與引導之探討。人文及社會學會科教通訊,6(4),144-153。
游美惠(2001):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1。馮 燕(2002)。如何健全家庭功能、提升家庭品質。本文摘錄自http://volnet.moi.gov.tw/sowf/23/fer.htm,94年2月6日。
黃孟嬌(1998)譯。孩子說的故事---了解童年的敘事。Susan Engel原著。台北:成長基金會。
黃怡瑾(2002):家庭與性別角色之初探:以父母性別角色態度為核心。本文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台北:五南。
黃郁紋(2003)。國民小學一年級國語教科書家庭概念之內容分析。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郇媖(2002)。幼兒文學概論。台北:光佑。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迺毓(1998)。家庭概論。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黃迺毓(2003)。用愛療傷。本文載於萱萱的日記專刊,5-6。
黃堅厚(1994)。我國家庭現代化的展望。社區發展季刊,68,26-30。黃淑容(2004)。生命的嫁接---隔代教養家庭祖孫生活重要事件與依附關係之敘說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瑞琴(1993)。幼兒的語文經驗。台北:五南。
黃群芳(2003)。他(她)是怎麼看?怎麼想?談婚姻暴力目睹子女眼中的暴力家庭。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黃德祥(1999)。親職教育。台北:偉華書局。
黃慧貞譯(1985):學前教育。費妮博士(Stephanie Feeney)原著。台北:桂冠。
黃慧貞譯(1994):發展心理學。黛安娜.巴巴利亞.莎莉.歐次(Sally W.Olds Diane E.Papalia)原著。台北:桂冠。
黃慧真(1994)譯:兒童發展。黛安娜.巴巴利亞.莎莉.歐次(Sally W.Olds Diane E.Papalia)原著。台北:桂冠。
楊佳穎(2003)。養家者模式興衰下的女性與勞動:歷史的建構與解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楊雅華(2003)。請戴上綠色眼鏡進入我的翡翠城堡: 運用優勢觀點探討離婚單親家庭兒童的生活世界。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楊麗晴(2000)。父母離婚兒童的生活適應之主觀經驗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葉郁菁(2001)。從兒童畫中分析國小學童性別角色之認同。初等教育學報,14,259-292。
廖鳳瑞(1995)譯。專業的幼教老師。Lilian G. Katz原著。台北:信誼。
褚杏子(2000)。婚姻暴力下女性被害者之研究---以女性主義觀點出發。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劉 宜(2001)。小學『反性騷擾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娟(2001)。台灣教師婚姻暴力意象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宴伶(2003)。從孩子的故事更了解孩子---分析阿俊的班學童口述自創故事的文學特性、內涵及呼應現實生活之關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嘉萍(2005)。雙生涯家庭需求與資源。教師之友,46-2,50-57。歐仁榮(2003)。家庭環境/家庭結構對高職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台南市高級職業學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政霖(2002)。父母管教態度與少年犯罪相關性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敏玲、余曉雯(2003)譯。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D.Jean Clandinin 與 F.Michael Connelly原著。台北:心理。
鄭予靜(2004)。台灣爸爸的父職經驗—分析台越跨文化家庭之親職互動。暨南國際社會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鄭思嬌、陳皎眉(1994)。已婚職業婦女的生活壓力與自我狀態對身心健康之影響。婦女與兩性學刊,5,47-67。
蕭昭君(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昭君(2002):透過行動研究尋找再出發的點。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7,12-15。
蕭昭君(2004):班級教學性別平等教育行動研究的可能面向?。本文載於高雄市92學年度各級學校性別平等教育輔導員初階研習會資料。
蕭興宗(2003)。小學生家庭暴力防治團體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賴美言(2002)。唱不停的離合?!-一個女性單親家庭的敘說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賴澤涵&陳寬政(1985)。我國的家庭研究與家庭問題。本文載於蔡文輝和蕭新煌主編之台灣與美國社會問題第六章。
賴璟慧(2002)。歡迎意外訪客---孩子多,歡樂也多。張老師月刊,300,24-27。龍冠海(1976)。社會學。台北:三民。
戴 蒂(1998)。家庭概念之對話分析。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依蓉(2000)。兒童福利概論。台北:啟英文化。
謝高橋(1994)。社會變遷與家庭資源。社區發展季刊,68,31-34。簡妤儒(2002)。一家三口,就是簡單的幸福---張景然行過無子女的漫漫長路。張老師月刊,300,11-16。藍慶煌(1999)。性侵害加害者之社會心理剖繪研究---以近親相姦(亂倫)為主要探討對象。國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顏 蔭(1993)。國小學童繼親家庭概念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羅斐諭(1996)。一群被遺忘的受害者---目睹婚姻暴力的子女。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蘇芳瑩(2000)。由報紙內容分析家庭概念之變遷。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顧燕翎(1996)。從移植到生根:婦女研究在臺灣(1985-199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241-268。顧燕翎、鄭至慧(1999)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
網站部分
兒童性侵害防治-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網
http://childsafe.isu.edu.tw
兒童性侵害防治-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網
http://childsafe.isu.edu.tw
內政部
http://www.moi.gov.tw
自由電子新聞網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feb/28/life/family-2
行政院主計處。線上檢索資料。
http://www.dgbas.gov.tw/
繪本部分
朱家故事(1986)。文/圖:Anthony Browne。譯:漢聲雜誌。漢聲出版。
好事成雙(2000)。文/圖:巴貝柯爾。譯:郭恩惠。格林文化出版。
我有兩個家(2002)。文:Maria Martinez i Vendrell。圖:Roser Capdevila。譯:邱孟嫻、蕭心玫。艾閣萌全美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星星快飛把想念送給媽媽(2002)。文/圖:邱柏愷。上澤社出版。
記憶的項鍊(2000)。文:Eve Bunting。圖:Ted Rand。譯:劉清彥。三之三文化出版。
家族相簿(2001)。文:Sylvia Deinert與Tine Krieg。圖:Ulrike Boljahn。譯:洪翠娥。和英出版社出版。
萱萱的日記(2003)。文:劉清彥。圖:宋珮。道聲出版社出版。
媽媽就要回家囉(2004)。文:凱特.班克斯。東方出版社出版。
我出生的那一天(2003)。文:Jamie Lee Curtis。圖:Laura Cornell。譯:徐幼鳳。格林文化出版。
媽媽,外面有陽光(2003)。文/圖:徐素霞。和英出版社出版。
最好的朋友(2001)。文/圖:瑪格麗特.威爾德。譯:陳綺文。遠流出版社出版。
Daddy's Roommate(1990)。文/圖:Michael Willhoite。Alyson Wonderland出版。
Heather Has Two Mommies(1989)。文:Lesléa Newman。圖:Diana Souza。Alyson Wonderland出版。
家庭大不同(2004)。文/圖:陶德.帕爾。譯:林良。上誼文化出版。
我想有個家(2002)。文:Eve Bunting。圖:Ronald Himler。譯:劉清彥。東方出版社出版。
英文部分
Borduin C. M., Mann B. J., Cone L., & Borduin B. J.(1990):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family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Genetic sychology,151, 33-43.
Baumrind,D.(1994). Current patent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 Psychology Monographs , 4(1), 1-103
Bronwyn ,D.(1996),”Becoming Male or Female” in Jackson, S. and Scott, S.(eds.),Gender:A Sociological Reader, 280-290,Routledge.
Charlesworth, R., Burts, D., vanMeerveld K., Stanley W. B., & Delatte J. ( 1989) . Young children’s concept of family: cognitive development level, gender, and ethnic comparisons. Journal of Social Studies Research, 13(1), 15-27.
Crosbie-Burnett, M. (1984). The centrality of the step relationship: A challenge to family theory and practice. Family Relations , 33, 459-464.
Day, E. D. & Remigy M.(1999). Mexican and French children’s conceptions about family: A development approach.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0(1), 95-112.
Despres,C.(1992). The meaning and experience of home in shared housing. In Giuliani, M.V.(Ed.). Home:Social, temporal, and spatial aspects. San Giuliano Milanese, Italy:Progetto Finalizzato Edilizia, 53-66.
Despres,C.(1991). The meaning of home:Literature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 8(2), 96-115.
Gilby, R. L., & Pederson, D. R. (198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s concept of the family.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 14, 110-121.
Golombok,S.& Fivush,R.(1994) Families. Gender development.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50-168.
Goodman, K. (1989). Whole-Language Research : Foundations and Development.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0(2), 207-221.
Goodman, Y. (1989). Roots of The Whole-Language Movement.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0(2), 113-125.
Johnson,A. G.(1997)The Gender Knot: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Ch.10‘Unraveling the Gender Knot’,232-254, Temple Univ. Lamb.
E. M. (1986). The father’s role: Applied perspectives. N. Y. : 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Newman, J. L., Roberts, L. R., & Syre, C. R. (1993). Concepts of family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ffect level, gender, and family
structur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29(6), 951-962.
Neubauer,P.B.(1996)Reciprocal effects of fathering on parent and child. The Psychology of Men. New Heaven,RI:Yale University Press.,229-244.
Pleck , H. E. & Pleck , H.J. (1996). Fatherhood ideals in the united states: Historical dimensions. In M. E. Lamb(Ed.),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Toronto Canada: John Wiley & Sons, Inc. ,33-49.
Schwartz,L.L.(1992).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divorc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4),324-332.
Thorne,B.(1992) Feminism And The Family:Two Decades of Thought. The Family:Some Feminist Question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3-29.
Westland,E.(1993). Cinderella in the Classroom:Children’s Responses to Gender Roles In Fairy-Tails. Gender&Education, 5(3),237-249.
White, M.(1998). “The pink’s run out!” The place of artmaking in young children’s construction of the gendered self. In:Nicola Yelland (ed.)Gender in Early Childhood. London: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