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關專書與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中島利郎編:《日據時期台灣文學雜誌總目》,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年。
文訊雜誌社主編:《現代詩學研究討論會論文集》,台北:文訊月刊社,1984 年。
文訊雜誌社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月刊社,1996 年。
文訊雜誌社主編:《鄉土與文學(「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台北:文訊月刊社,1994 年。
王曉波:《台灣史和中國近代民族運動》,台北:帕米爾書店,1986年。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14刷。
王乃信等譯:《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7)》,台北:創造出版社,1989年。
王嘉良等《中國新文學現實主義型態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
白少帆等撰:《現代臺灣文學史》,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加州:蓬島文化,1980年。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年。
羊子喬、黃勁連主編:《鹽分地帶文學選集(一)》,台北:自立晚報社,1988年。
羊子喬、林佛兒、杜文靖主編《鹽分地帶文學選》,臺北市:林白出版社,1979年。
羊子喬,陳千武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台北:遠景出版,1982年。
羊子喬:《蓬萊文章台灣詩》,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年。
羊子喬:《該是春天為我們開門的時候》,台北:台笠出版,1995年。
羊子喬:《收成》,台北:鴻蒙文學出版公司,1985年。
李南衡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1-5》,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
李敏勇編:《傷口的花─二二八詩集》,臺北:玉山社,1997年。
李漢偉:《台灣新詩的三種關懷》,台北:駱駝出版,1997年。
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台北:玉山社,1996年。
吳新榮著、張良澤主編:《吳新榮全集(卷1—8)》,台北:遠景,1981年。
吳新榮著、黃勁連、呂興昌編訂:《吳新榮選集1—3》,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初版。
吳新榮:《吳新榮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級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7月初版。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
吳潛誠:《島嶼巡航:黑倪和台灣作家的介入詩學》,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11月。
吳潛誠:《感性定位:文學的想像與介入》,台北:允晨文化,1994年初版。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92年。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呂興昌:《台灣詩人研究論文集》,台南市: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年。
宋水田:《「吾鄉印象」的鄉土美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1995年
東方文化書局:《新文學雜誌叢刊複刻本》,台北:東方文化出版,1974年。
林芳年:《林芳年選集》,台北市:中華日報出版,1983 年。
林柏雄:《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台原,1993年。
林瑞明:《臺灣文學的歷史考查》,台北:允晨文化,1996年。
林瑞明:《臺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文化,1996年。
林衡哲:《雕出台灣文化的夢》,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
林金悔編:《鹽分地帶文化Ⅰ》,台南縣:漚汪文化基金會,2003年。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年。
施懿琳:《吳新榮傳》,南投:台灣省文獻會初版,1999年。
施懿琳:《跨語、漂泊、釘根:台灣新文學研究論集》,高雄市:春暉,2000 年。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2003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成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94年。
張文智:《當代文學的台灣意識》,台北:自立,1993年6月。
張宗漢:《光復前台灣之工業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5月。
張深切《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台北:文經社,1998年。
張良澤編:《王詩琅全集卷9—台灣文教:台灣文學重建的問題》,高雄:德馨室,1979年11月。
胡民祥編:《先人之血 土地之花》,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 年。
胡萬川編:《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縣:台灣省政府文化處出版,1998 年6月。
梁明雄:《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
黃勁連:《文學的沈思》,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局,1997年出版。
黃勁連:《偓促兮城市》,臺北:台笠,1993年。
黃勁連:《鹽的傳人—鹽分地帶散文選集》,台北市:水芙蓉,1982年出版。
黃勁連:《放膽文章拼命酒》,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出版。
黃勁連編:《南瀛文學選(1—9)》,台南縣:台南縣文化中心,1991年。
黃武忠:《日據時代台灣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
黃展人編:《文學理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
黃重添等:《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禾,1992年。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91。
詹澈:《土地,請站起來說話》,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3年。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莊淑芝:《臺灣新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莊柏林:《莊柏林詩選》,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莫渝:《台灣新詩筆記》,台北:桂冠,2000年11月。
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市:聯合文學,1995年。
連溫卿:《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稻鄉,1988年。
趙天儀等編:《混聲合唱:「笠」詩選》,高雄:春暉,2001年再版。
郭水潭著,羊子喬編:《郭水潭集》,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劉崇稜:《日本文學概論》,臺北:水牛,1994年。
劉登翰等著:《台灣文學史》,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 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0年1月1版1刷。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年。葉石濤:《走向臺灣文學》,台北:自立,1990年。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台北:五南,2003年。
葉榮鐘:《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
陳明台:《台灣文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1997年初版。
陳明台:《強韌的精神—台灣文學研究論集》,高雄:春暉,2004年。
陳益裕:《南瀛人物誌》,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初版。
陳昌明:《編織意義的網絡》,台南:市立圖書館,2004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陳芳明:《左翼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陳少廷編:《台灣新文學運動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年。
鍾肇政著、莊紫蓉編:《臺灣文學十講》,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11月。
龔師顯宗:《廿卅時代新詩論集》,台南:鳳凰城圖書公司,1984年9月再版。
聯合報編輯部編:《寶刀集—光復前台灣作家作品集》,台北:聯合報社,1981年10月。
小森陽一著、陳多友譯《日本近代國語批判》,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艾勒克‧博埃默著、盛寧、韓敏中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11 月初版。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4年。
H‧泰勒著、沈啟余譯:《藝術哲學》,台北:洪氏,1975年。
盧卡奇著、呂正惠譯:《現實主義論》,雅典出版社,1988年10月初版
濱田篤郎著、曾維貞譯《疾病的世界地圖》,台北:時報文化,2005年。
廚川白村著、魯迅譯《苦悶的象徵》,台北:昭明,2000年。
傑姆遜:《後現代主義文化理論》,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年。
E. Patricia Tsurumi 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年。
二、期刊、研討會論文
王詩琅<臺灣民俗學的開拓者池田敏雄兄>,《臺灣風物》第31卷2期,1981年。
羊子喬:〈鹽分地帶的文學旗手—郭水潭〉,《聯合文學》16卷8期(188期),2000年6月。胡珊:〈鹽分地帶文學的核心人物--郭水潭先生〉,《南瀛文獻》37卷,1993年4月。李魁賢:〈殖民地詩人的典型〉,《笠詩刊》185期,1995年2月。
呂興昌:〈吳新榮《震瀛詩集》初探〉,「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1994年11月。
林芳年:〈抗戰時期的鹽分地帶文學人物—兼談我前半輩子的文學活動〉,《文訊月刊》第7、8期,1984年2月。黃琪椿:〈農村與社會主義思想—吳新榮日治時期詩作析論〉,「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1995年11月4、5日。陳千武:〈臺灣的新詩精神(Esprit Nouveau)〉,《臺灣文學評論》第1卷第1期,2001年7月。
陳千武:〈論吳新榮先生的文學思想〉,「吳新榮文學作品討論會」論文,1997年3月15日。
葉石濤:〈吳新榮文學的特色及其貢獻〉,「吳新榮文學作品討論會」論文,1997年3月15日。
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夏潮雜誌》2卷5期,1977年5月。葉笛:〈鹽分地帶的詩魂 —吳新榮〉,《創世紀詩刊》133期,2002年12月。
葉笛:〈紮根於鄉土深耕的詩人 —試論鹽分地帶前輩詩人吳新榮〉,「吳新榮文學作品討論會」論文,1997年3月15日。
葉笛:〈臺灣新詩的萌芽和發展 —日據時代二0年代詩壇的鳥瞰〉,《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季刊》10 期,1995年10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第四章—文學左傾與鄉土文學的確立〉,《聯合文學》16卷3期(183期),1990年1月。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第五章—三0年代的文學社團與作家風格〉,《聯合文學》16卷4期(184期),1990年2月。陳芳明:〈台灣文學史第六章—寫實文學與批判精神的抬頭〉,《聯合文學》16卷5期(185期),1990年3月。陳芳明:〈台灣文學史第七章—皇民化運動下的四0年代文學〉,《聯合文學》16卷7期(187期),1990年5月。陳芳明:〈吳新榮與日據時期左翼文學〉,「吳新榮文學作品討論會」論文,1997年3月15日。
陳芳明:〈賴和與台灣左翼文學系譜〉,《聯合文學》11卷6期,1995年4月。
陳芳明:〈台灣左翼詩學的掌旗者 —吳新榮作品試論〉,「南台灣文學會議」論文,1994年7月。
陳芳明:〈台灣左翼詩學: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一個轉折〉,「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1995年11月4、5日。
陳瑜霞:〈日治時期郭水潭詩歌—「融合」觀的形成及實踐軌跡〉,《南台應用日語學報》第3號,2003年6月。
陳政彥:〈日據時期新詩中臺灣人民形象初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6期,1990 年6 月。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台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台灣史研究》,第7卷第2 期,2000 年12 月。
陳祈伍:〈吳新榮新詩探析--以「臺灣文藝」、「臺灣新文學」之詩為例〉,《南榮學報》復刊5號,2001年8月。陳萬益:〈誰能料想三月會做洪水—二二八小說《怒濤》與《反骨》合論〉,「中華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系列第一次會議:台灣文學的歷史經驗」論文,台中:東海大學,1994年5月。
陳貴麟:〈現代詩賞析的五個步驟〉,《台北師院語文集刊》第5期,2000年9月。
三、報紙副刊
王昶雄:〈千尺深潭愈離愈遠—懷念郭水潭兄〉,《聯合報》37版,1995.4.1。
杜文靖:〈至性至情的台灣詩人—悼念郭水潭先生〉,《自立晚報》23版,1995.4.18。
郭水潭口述、陳豔秋筆錄:〈不死的詩魂—憶登山〉,《自立晚報》10版「鹽村詩人王登山追悼特輯」,1982.9.24。
葉石濤:〈吳新榮文學的特色及貢獻〉,《台灣新民報》13版,1997.1.22。
謝玉玲:〈老作家郭水潭—推動鹽分地帶文學的手〉,《聯合報》34版(鄉情),1995.6.13。
四、錄音資料:(收藏於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中心圖書館」)
羊子喬:〈郭水潭在台灣文學史的座標〉,第廿一屆鹽分地帶文藝營,1999年。
彭瑞金:〈以鹽分地帶作家為例說台灣新文學之緣起與發展〉,第廿屆鹽分地帶文藝營,1998年。
葉笛:〈從郭水潭作品談他的文學思想〉,第廿一屆鹽分地帶文藝營,1999年。
錦連:〈郭水潭生平軼事拾遺〉,第廿一屆鹽分地帶文藝營,1999年。
五、學位論文:
林慧姃:《吳新榮研究— 一個台灣知識分子的精神歷程》,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5年7月。黃琪椿:《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想之關係初探(1927—1937)》,清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1994年。
趙勳達:《台灣新文學》(1935~1937)的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成大台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陳淑容:《一九三0年代鄉土文學‧臺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2000年6月。陳沛淇:《日治時期新詩之現代性符號探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鄭雅黛:《冷澈的熱情者─吳新榮及其作品研究》,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藤岡玲子:《日治時期,在台日人詩人研究—以伊良子清白、多田南溟漱人、西川滿、黑木謳子為範圍》,成大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六、網路資訊
林祺瀁:〈70年代臺灣現代詩壇本土論述初探〉,該文刊載於「台灣文學傳播研究室」網站,1995年。
徐志平:〈台灣文化研究教材編撰—光復前的新詩〉,該文刊載於「台灣文化研究」網站,2002年08月06日。
蘇敏逸:〈從抒情風格和現實關懷論吳新榮、郭水潭詩風的差異〉,該文刊載於「台灣文學研究工作,2000年11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