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按筆劃排列,由少至多)
一、高中國文教科書部分
李振興等編。高中國文第一冊。三民書局。93年7月初版三刷。
李振興等編。高中國文第二冊。三民書局。93年1月初版二刷。
李振興等編。高中國文第三冊。三民書局。93年2月修正初版五刷。
李振興等編。高中國文第四冊。三民書局。93年1月初版二刷。
李振興等編。高中國文第五冊。三民書局。93年7月初版三刷。
李振興等編。高中國文第六冊。三民書局。93年2月修正初版三刷。
宋隆發主編。高中國文第一冊。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91年8月修訂版二版。
宋隆發主編。高中國文第二冊。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92年2月修訂版二版。
宋隆發主編。高中國文第三冊。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92年8月修訂版三版。
宋隆發主編。高中國文第四冊。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92年2月第三版。
宋隆發主編。高中國文第五冊。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92年8月第三版。
宋隆發主編。高中國文第六冊。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92年2月第二版。
何寄澎主編。高中國文第一冊。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91年6月第六版第一刷。
何寄澎主編。高中國文第二冊。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91年2月第三版第一刷。
何寄澎主編。高中國文第三冊。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91年6月第三版第一刷。
何寄澎主編。高中國文第四冊。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90年12月第二版第一刷。
何寄澎主編。高中國文第五冊。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91年6月第二版第一刷。
何寄澎主編。高中國文第六冊。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91年6月初版。
黃志民等編。高中國文第一冊。東大圖書公司。92年2月初版二刷。
黃志民等編。高中國文第二冊。東大圖書公司。93年1月初版二刷。
黃志民等編。高中國文第三冊。東大圖書公司。93年8月修正初版二刷。
黃志民等編。高中國文第四冊。東大圖書公司。93年2月初版一刷。
黃志民等編。高中國文第五冊。東大圖書公司。93年8月初版一刷。
黃志民等編。高中國文第六冊。東大圖書公司。94年2月初版一刷。
葉國良主編。高中國文第一冊。南一書局出版。91年8月修訂改版。
葉國良主編。高中國文第二冊。南一書局出版。92年2月修訂改版。
葉國良主編。高中國文第三冊。南一書局出版。93年8月修訂版。
葉國良主編。高中國文第四冊。南一書局出版。92年2月再版。
葉國良主編。高中國文第五冊。南一書局出版。93年8月修訂改版。
葉國良主編。高中國文第六冊。南一書局出版。92年2月初版。
董金裕主編。高中國文第一冊。康熙圖書網路股份有限公司。92年8月修訂四版。
董金裕主編。高中國文第二冊。康熙圖書網路股份有限公司。93年2月修訂三版。
董金裕主編。高中國文第三冊。康熙圖書網路股份有限公司。92年8月修訂三版。
董金裕主編。高中國文第四冊。康熙圖書網路股份有限公司。93年2月修訂三版。
董金裕主編。高中國文第五冊。康熙圖書網路股份有限公司。92年8月修訂二版。
董金裕主編。高中國文第六冊。康熙圖書網路股份有限公司。93年2月修訂二版。
國立編譯館主編。高級中學國文第六冊。國立編譯館。88年1月改編三版。
二、專書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85)。大辭典。 台北:三民。
李美枝(1980)。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社會心理學。台北:揚智。
李小江等(2002)。文化、教育與性別──本品土經驗與學科建設。江蘇:人民。
施良方(1996)。課程理論。高雄:麗文。
張春興、林清山(198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馨濤譯(2002)。校園中的女學生──探究年輕女孩自尊與自信的缺口。台北:女書文化。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安邦譯(1987)。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趙居蓮譯(1995)。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
劉秀娟 (2001)。兩性教育。台北:揚智。
三、期刊論文
王雅各(1995)。國民小學美勞教材中的性別意涵:一個多元文化觀點的實例研究。多文化與跨文化視覺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頁91-133。
王儷靜(2002)。教學原理教科書裡的性別訊息:What is not said and what is said。檢視大專教科書性別意識研討會論文。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女性學學會主辦。
方朝郁(2000) 教科書性別偏見檢核規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方朝郁、謝臥龍(1999)。教科書性別偏見現象與其檢規準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6期。頁77-86。
古敬恆(2001)。性別字的時空演變。漢字文化。第三期。頁21-23。
古玉英(2003)。國小啟聰班國語科教科書性別角色之內容分析。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江麗莉(1994)。我國坊間幼稚園教材中兩性社會角色之評析。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主辦。
朱淑雅、黃儒傑、葉雪枝、廖裕月、蕭敏華(1997)。國民小學一年級(上)社會科教科書內容分析。國民教育月刊。37卷3期。頁39-54。李元貞(1993)。體檢小學教科書─主題體檢:兩性觀。台北:台灣教授協會。
李曉蓉 (2002)。五四前後女性知識分子的女性意識。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頁2-3。何倩茹(2000)。性別歧視在漢語言和文字中的反映。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一卷增刊。2000年12月。頁99-100。
吳嘉麗(1997)。從性別角度看國中數理化教科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2期。頁58-65。
呂興忠(1999)。土地、性別、教科書----高中國文課本的再檢討。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4.21-4.23,高雄醫學院),頁257-270。
林惠枝(2000)。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美和(1993)。變遷社會中的婦女問題與教育政策。社教雙月刊。第58期。頁8-13。徐諶(1998)。他&她一樣珍貴--陳皎眉學務長談兩性平等教育。師友。371期。頁4-7。
徐綺穗(2000)。檢視國小教科書之性別意識──以自然科第七冊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第13期。頁239-254。
陳明敏(2003)。臺海兩岸前期中等教育國文教科書性別偏見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研究所碩士論文。曾靜瑩(2000)。國民小學低中年級社會科新課程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粟慧文(2003)。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內容分析──以語文領域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畢恆達(1999)。建立安全與無性別偏見之校園空間。發表於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高雄醫學院主辦。
黃政傑(1988)。生活與倫理課本教些什麼。教育理想的追求。台北:心理。
黃政傑( 1994 )。兩性教育與課程設計。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主辦。
黃婉君(1998)。國小新版國語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內容分析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莊明貞(1997)。國小自然科新課程的性別論述。性別與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辦。
莊明貞、林碧雲(1997)。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性別角色偏見之分析--以第一、二冊為例。國民教育月刊38卷1期。頁7-20。莊明貞(1998)。國小自然科核心課程的性別論述。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3期。頁30-50。
潘世松、王燕(2002)。漢語詞語的性別歧視論略。江西社會科學。第六期。頁68-70。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形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第12期。頁91-125。歐用生(1994)。兩性平等的道德課程設計。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主辦。
楊錦蘭(2000)。成人基本教育教材性別意識型態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詹正信(2000)。台灣教科書選用制度之探究,教科書往何處去?─教科書制度研討會論文。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國立臺北師範學院主辦。
鄭世仁(2000)。教育大辭典(六)。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景文。
蕭昭君(2002 )。國小師資培育教導的是誰的知識?教育專業課程教科書性別內容的初步檢視。檢視大專教科書性別意識研討會論文。女性學學會、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主辦。
謝小芩(1994)。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之性別意識形態分析。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主辦。
謝小苓(1996)。兩性與教育機會-以兩所台北國中為例。收錄於謝臥龍主編兩性、文化與社會,155-178。台北:心理。
謝小芩(1999)。檢視國中新版教科書報告。教育部委託研究。
謝臥龍(1997)。從兩性平權教育的觀點探討教學互動歷程中的性別偏見。教育研究。第54期。頁37-43。謝臥龍、駱慧文(1997)。國中科學教育教學方法與課堂互動中性別差異。性別與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所主辦。1997年12月19日,台北:台灣大學。
謝臥龍(1998)。兩性平等教育的意涵與反思,高市文教。頁38-43。
魏惠娟(1994)。國中國文教科書兩性形象與角色之分析。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主辦。
蘇芊玲、劉淑雯(1997)。檢視國小一年級國語科新教材兩性觀。體驗國小教材座談會。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蘇芊玲(1997)。從教材看女性的教育處境。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
婦女新知(1998)。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教科書的性別歧視系列。載於婦女新知第71、72、76、77、78期。
貳、外文部分:
Bebermeyer,J.& Edmond,M.(1995).Reflecting Equity and Diversity.MI:Grand Rapids.
Chambliss、M. J . 、R. C. Calfee(1999).Textbooks for learning.London:Blackwell.
Fear-Fenn、Marcia and others (1986). Sex Equit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Monograph vol. 1 No. 3)
Erikson (1968).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2nd ed.). NY,NY: Norton.
Havighurst、R. J.(1966). Developmental Tasks and Education(3rd ed.). NY,NY : Mckay.
Klein、S.S.(1985)、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Ed.)Baltimore and London: John Hopking University Press.
Miller、Susan W.,Comp.(1980)Resources for Achieving Sez Equity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CA:Los Angeles Community College District.
Noddings、N.(1984). 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eley、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ogers(1983). 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s. Columbus、OH: Merrill.
Sadker,M.& Sadker,D.(1982).Sex Equity Handbook for Schools (2ndEd.).New York: Longman.
Sadker、M et al. 、(1989). Gender and educational equality. In J. A. Banks、& C. A. M. Banks (Eds.)、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pp. 106_123). Boston: Allyn & Bacon.
Scott,K.P & Schau,C.G.(1985).Sex equity and sex bias in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In Klein,S.S .(Ed.)(1985)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PP.218-232).Baltimore and London: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aunders、M. (1982) Multicultural teaching. London: 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