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0 03: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尹鳳珠
研究生(外文):YIN FENG CHU
論文名稱: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高雄縣一所國民中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n Promo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Kaohsiung County
指導教授:方德隆方德隆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成人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4
中文關鍵詞: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3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內涵,進而探討個案學校以行政支援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策略與行動歷程,俾供其他學校未來實務規劃與推展之參考。
本研究先藉由文獻探討,整理出與學校資訊教育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的理論,以作為研究的立論基礎。然後以問卷調查、會議研討、訪談、座談、研究日誌、錄音、錄影、觀察等方式蒐集個案學校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相關資料,探討可行之推動方式。
研究結果發現: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校長扮演著主導的角色,擬定具體可行的計劃與策略有助推動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學校行政人員的尊重與支持有利教師工作士氣的提昇,而高度熱誠與團隊合作是學校資訊教育推展的動力。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焦點是教學而不是資訊科技,教師個人的興趣、動機與習慣影響其運用資訊融入教學程度,而校內資訊專業人才是學校推動資訊教育的關鍵,以學校為本位的進修是比較有效的方式。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具體建議,以提供其他學校未來推動實務之參考:
1.對教育主管機關:經費補助學校購置資訊科技設備或辦理資訊研習、訂定鼓勵教師研發數位教材的辦法與機制、開發數位教材、教師資訊能力檢定採取分級制之方式。
2.對國中行政單位的建議:鼓勵教師自我進修成長、學校應多提供數位化教材製作環境與資訊化教學環境、每年輪流人員作教學觀摩。
3.對國中教師的建議:以終身學習的精神提升使用資訊媒體應用在教學的能力、將科技與人文配合以發展學生健全人格為目標。
4.對師資培育機構的建議:把行動研究納入職前教師培育計畫、開設相關必修資訊課程,辦理遠距資訊班,鼓勵教師學習。
The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way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instruction. It also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the administrative support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applied and the process they went through to promo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 Hopefully, it can provide other schools for making reference to plan and bring abou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 in the future.
With the related documentation and theory about school 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 the research tries to organize a research background. Then, after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from questionnaires, meetings, interviews, seminars, research records, recordings, videotaping and observing to see how the school work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 the research also probes the feasible ways to encourage i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incipal of a school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who can map out the practical plans and strategies. Moreover, the respect and supports from the administrators help improve teachers’ working morale and develop the school information education. The focu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 is on teaching, not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refore, a teacher’s interest, motive and habit will influence his/her way of utilizing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teaching. Besides, teachers who have expertise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crucial to develop the school information education, which also indicates that a school-based further studying is more effectiv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thesis,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other schools as reference:
1.For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y can offer money for schools to buy information equipments or hold seminars, establish a mechanism to encourage teachers to design materials and hold a test to examine teachers’ information abilities.
2.For the administrative teams at schools: They can push teachers for advanced learning. The schools also should provide teachers an environment to devise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use information equipments.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lso a good way to ask teachers to do teaching demonstration every year.
3.For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eachers should enhance their abilities in applying information equipments to their teaching and combine technology and humanities so as to build up students’ personalities.
4.For the teacher-fostering institutions: They should adopt action researches into teacher-fostering plans, set up obligatory courses abou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ong-distance learning classes as well as encourage teachers for further learning.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中資訊教育與教師資訊素養…………………………9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與實施…………………… 37
第三節 學校行政支援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探討 …………54
第四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相關研究 ………………………6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步驟 ………………………………………………75
第二節 研究場境 ………………………………………………82
第三節 資料蒐集 ………………………………………………91
第四節 資料分析 ………………………………………………9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推動策略與做法………………95
第二節 學校組織運作與推動學校本位進修歷程……………99
第三節 資訊科技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教學研究……145
第四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行政運作的推動現況與困難……1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59
第二節 建議……………………………………………………162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164
參考書目…………………………………………………………166

附錄

附錄4-2-1 高雄縣立大木國中「資訊融入教學研習活動」意見調查表…178
附錄4-2-2 大木國中九十三學年度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習學員前置能力調查表…180
附錄4-3-1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動機問卷 …………………181
附錄4-3-2 學生學習風格預試問卷 ………………………………182
附錄4-3-3 教學活動滿意度問卷調查 ……………………………184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千倖(1998)。落實資訊教育-從教育學程中的資訊教育課程教學設計著手。視聽教育,34(4),14~19。
天下雜誌(2000)。海闊天空專輯:網上學習。台北:天下文化。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全世(2001)。從教育改革來看資訊教育所扮演的角色。資訊與教育,83,52-62。
尹玫君(2000)。國小教師的網路教學素養與培育。資訊與教育,79,13~19。
王宗斌(1999)。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即學習型態對學習績效的影響─網頁設計時地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裕方(1998)。電腦態度與學習績效的影響因素探討─中學生網頁製作教學的實地實驗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曉璿(1998)。從 NII 對社會的影響----談現代教師的基本電腦素養。菁莪季刊,10(2),10-15。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18-24。
中川正樹著,陳映君譯(2002)。資訊教育。資訊與教育,87,49-56。
方德隆(2001)。課程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文化。
方德隆譯(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Allan C. Ornstein & Francis P Hunkins著)。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18-24。
台北市教育局(1998)。台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台北:出版者。
古淑美、朱延平(2000)。資訊科技融入數學科實地教學之研究。中華民國第十四屆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江百川(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推展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榮桂(2001)。他山之石可攻錯~亞太地區(臺、港、新、日、韓)資訊教育的發展與前瞻。資訊與教育,81,1~6。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48。
何榮桂、陳麗如(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內涵與精神。資訊與教育,85,22~28。
何榮桂、籃玉如(2000)。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77,22~28。
何進雄(1998)。學校行政領導。台北:商鼎。
李雪莉(2000)。老師不能退縮。天下雜誌,特刊29,92-93。
李榮馨(2004)。高職工業類科學生學習風格與數學科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隆盛(1996)。談資訊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73,23-24。
李德竹(2000)。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1-25。
沈水柱(2004)。國中校長課程領導之行動研究-以大穆降國中九年一貫數學課程銜接教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沈慶珩(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概念、應用與活動設計。教育
資料與圖書館學,42(1),139-155。
周惠文(1999)。網路合作學習環境對英語拼音學習成效之影響。資訊與教育,72,57-76。
林玉惠(1992)。電腦輔助英文作文教學:課程設計評估。國立清華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地(2000)。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南師院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高雄:復文。
林治強(2002)。以最佳情境落實「資訊融入教學」。師友月刊,423,21~24。
林美和(1996)。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的關係。社教雙月刊,73,7-12。
林菁(1999)。「兒童資訊素養之研究」,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3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正己(2001)。從英特爾 e 教師計畫談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5,15-21。
吳正己、陳美靜(1998)。職前教師電腦基本能力的培育。台灣教育,572,20-27。
吳百薰(1998)。國小學生學習風格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百薰(1998)。學習風格理論探究。國教輔導,37(5),47~53
吳青蓉(1999)。跨世紀的教學革命: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竹縣文教,19,16-26。
吳明隆(1993)。國民小學學生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美(1996)。課程改革和資訊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74,32-39。
吳清山(2000)。學校行政。台北:心理。
吳清基編(2001)。學校行政新論。台北:師大書苑。
吳遠輝、吳正己(2002)。網際網路的教學應用-以國小數學科為例。
資訊與教育雜誌,88。21-27。
吳麗花(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專業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鐵雄(1993)。臺灣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之調查研究(報告編號:NSC81-0301-H003-02)。台北:國科會。
邱貴發(1992)。電腦素養教學的主要課題—尋找持久性的電腦素養知識與技能。台灣教育,495,36-41。
夏如春(2002)。國小課程使用資訊科技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從資訊教師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倪惠玉(1995)。國民小學教師科技素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雄市教育局(1998)。高雄市資訊教育白皮書。高雄:出版者。
高雄市教育局(2001)。高雄市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能力指標。檢索日期:2004.10.22。取自:http://digschool.nknu.edu.tw/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64,68-84。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
秦夢群(2000)。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教育部(1998)。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中小教師資訊基本素養短期指標。檢索日期: 2004.10.22。取自:http://www.edu.tw。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教育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b)。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教育部
陳神勇(2003)。澎湖縣國小教師應用網路教學現況及其意願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政源(2002)。國民中學職業試探課程學習成效提升策略之研究。91年度鼓勵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論文集,229-236。
陳文欽(2003)。資訊科技融入高職會計學教學成效之實證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7,331~349。
陳立祥(1999)。教育部推展資訊教育政策。資訊科技在中小學教育之應用研討會手冊。私立淡江大學。
陳炎清(2002)。E世紀的學校再造。師友月刊,426,65~69。
陳美靜(1998)。國中教師電腦基本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英煌(2003)。一位國中理化教師面對九年一貫課程即將實施的自我成長行動研究。 國立台中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陳振榮(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對學童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泰安(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師資訊素養能力之探究。資訊與教育,91,50~59。
陳啟展(2002)。國小高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資源網站製作。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新舜(2000)。在職教師資訊素養內涵與進修方式及課程之探討。資訊與教育,80,17。
陳麗如(2001)。NETS 對中小學學生資訊基本能力發展的啟示。資訊與教育,85,29-44。
郭閔然(2002)。中等學校教師資訊素養與資訊融入教學之研究—以大高雄地區為例。高雄義守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富源(2001)。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的困境與因應,研習資訊,18(3),40-48。
張一蕃(1998)。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國家政策雙週刊,175,9-10。
張文嘉(2003)。學校環境與教師個人背景對資訊融入教學之影響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張臺隆(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校長資訊素養與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情形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張瓊文(2000)。以電腦融入國語科教學提升學習興趣之研究。檢索日期:2004.11.22。取自: http:// teach.eje.edu.tw/data/ chiung/2000629037/行動研究2.htm。
溫嘉榮(1999)。資訊與電腦網路科技對教師的衝擊。資訊與教育,72,10~14。
溫嘉榮(2003)。教師如何將資訊融入學科成為教學工具。教育研究月刊,105,75-81。
溫嘉榮、吳明隆(199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松崗。
溫嘉榮、施文玲(2002)。從網路學習理論觀點談教師在科技變革中的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91,90~99。
黃政傑(2001)。課程行動研究的問題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育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223~239。台北:揚智。
黃淑蘭(2002)。國中小教師資訊應用基本素養之指標建構及初探模式驗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富順(1993)。我國成人識字教育之研究摘要。成人基本教育研究專集。台北:教育部社教司。
黃漢龍(2000)。資訊網路時代下-教師角色的轉換。師友月刊,401,31~34。
黃漢龍(2001)。資訊教育環境下可行的補救教學措施探討。資訊與教育,85,94-103。
新竹市載熙國小(1999)。電腦資訊科技對國民小學美勞科教學與學習成效影響成果報告。檢索日期:2004.11.30。取自:http://content.edu. tw/melt/primary/artlab/sj_dc/。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高等教育。
葉東鳴(2002)。網路興起後教師應有的認知與成長。師友月刊,424,44~47。
葉連祺(2000)。中小學教師行動策略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35,10~15。
鄭彩鳳(1999)。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歐用生(2000)。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22-32。
潘世尊(2004)。行動研究的開始與參與者。教育研究資訊,12(1),
135~158。
蔡孟珍(2001)。全面提昇教師資訊素養-教學、生活、學習三合一。屏縣教育季刊,6,26-30。
蔡清田(2000a)。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2)。透過行動研究實施九年一貫課程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93,51~67。
蔡培村(1996)。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麗文。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麗文。
蔡秉燁、鍾靜蓉(2002)。資訊化教學系統設計之模型建置。資訊與教育,90,72~82。
蔡美華譯(2003)。行動研究法(Geoffrey E. Mills著)。台北:學富文化。
蔡志禮、何榮桂編(2001)。新加坡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資訊與教育81,88-92
蔡明蒼(2002)。高中學生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蔡政道(2001)。台灣、香港與新加坡資訊教育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蔡進雄(2003)。學校行政與教學研究。高雄:復文。
蔡馥嬪(2004)。國民小學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行政支援因素之探討。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元當(2002)。E校園網路資訊系統規劃與建置-以國立花蓮高工為例。技術及職業教育,71,15~19。
廖癸欽(199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9001,1-15。
賴阿福(2000)。二十一世紀資訊科技在教育上應用的新趨勢。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教學活動參考資料,18-24。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32~40。
魏立欣譯(2004)。教育科技融入教學(Roblyer.M.D.著)。台北:高等教育。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78,60~66。
劉慶仁(1996)。美國科技智能挑戰計畫。檢索日期:2004.10.25。取自:http://www.houstoncul.org/ecs/ecs96/atic.txt。
劉慶仁(2000)。美國教育改革研究。台北:教育資料館。
賴錦緣、吳正己、何榮桂(2001)。新加坡資訊科技建設計畫。資訊與教育,81,93-104
賴錦緣(2001)。ISTE 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及其對師資培育資訊課程規劃之啟示。資訊與教育,85,45-54。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琇玲、陳碧姬、郭閔然(2002)。由教師資訊素養談資訊融入之道。資訊與教育,92,87-95。
戴建耘、黃國峰(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線上教導者建置模式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資訊與教育雜誌,72,26-40。
譚文雄(2002)。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運用科技與資訊能力指標」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良諭(2002)。資訊融入教學模式探討。師友月刊,425,76~78。
簡良諭(2002)。國中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綜男(1999)。互動式多媒體輔助教材在電腦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韓善民(1998)。資訊基礎建設~加速篇。資訊與教育雜誌,68,14-16。
韓善民(2001)。我國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81,7-12。
FIND資訊網(2004)。「連結新加坡」計畫的基礎環境建設。檢索日期:2004.12.22。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news /0105_news_disp.asp?news_id=2612。

【英文部分】
Becky Smerdon et al. (2000). A Report on Teachers’Use of Technology, NCES2000-102,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ielefeldt, T. (200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er Education: A Close Look. National Educational Computing Conference 2000,Atlanta,GA.
Boethel ,M., Dimock, K.V., & Hatch, L. (1998). Putting technology into the classroom:A guide for rural decision maker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22150).
Dexter, S.L., Anderson, R.E., & Becker, H.J. (1999). Teacher’ views of computers as catalysts for changes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1(3), 221-239.
Dias, L.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27(3),10-13.
DiBartola, L.M., Miller, M.K., & Turley, C.L. (2001). Do learning style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affect learning outcome? Journal of Allied Health, 30(2), 112-115.
Dunn, R., & Dunn, K. (1994). Teaching young children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grades K-2. Massachusetts: Simon & Schuster.
Eisenberg, M.B., & Berkowitz, R.E. (1990). Information problem- solving:The big six skills approach to library & information skills. Norwood. N. J.: Ablex Publishing Corp.
Hoffman,B.(1997).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schools. Education Digest,62(5),51-55.
Houghton,M.(1997). State Strategies for Incorporating Technology into ducation.Washington,DC: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
Jessica,K.(1999). One-Computer classroom in the curriculum:Part of the process.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6(5), 42-47.
Jonassen, D.H. (1996).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
Kolb, D.A. (1985). Experiential learning :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Prentice-Hall,Inc.,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Leggett, W.P.,& Persichitte, K.A. (1998). Blood,sweat,and TEARS:50 years of technology implentation obstacles.Tech Trends,43,33.
McClure, C.R. (1994). Network literacy:A role of librarie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117.
Mehlinger, H.D. (1996). School refor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Phi Delta Kappan, 6, 400-407.
Mountain Brook City School(2003).”Mountain Brook Schools Technology Curriculum Goals.”http://www.mtnbrook.k12. al.us/curr/cf/tech/techgoals.pdf.
Sprague, D., & Dede, C. (1999). If I teach this way, am I doing my job?. Constructivism in the classroom.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1),6-9.
Richie, D. (1996). The Administrative Role in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NASSP Bulletin,80,42-52.
Swisher, K. (1994). American Indian learning styles survey: An assessment of teacher’s knowledge.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ssues of Language Minority Students, 13, 59-7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韓善民(2001)。我國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81,7-12。
2. 韓善民(1998)。資訊基礎建設~加速篇。資訊與教育雜誌,68,14-16。
3. 簡良諭(2002)。資訊融入教學模式探討。師友月刊,425,76~78。
4. 戴建耘、黃國峰(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線上教導者建置模式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資訊與教育雜誌,72,26-40。
5. 謝琇玲、陳碧姬、郭閔然(2002)。由教師資訊素養談資訊融入之道。資訊與教育,92,87-95。
6. 賴錦緣(2001)。ISTE 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及其對師資培育資訊課程規劃之啟示。資訊與教育,85,45-54。
7. 賴錦緣、吳正己、何榮桂(2001)。新加坡資訊科技建設計畫。資訊與教育,81,93-104
8.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78,60~66。
9.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32~40。
10. 廖元當(2002)。E校園網路資訊系統規劃與建置-以國立花蓮高工為例。技術及職業教育,71,15~19。
11. 蔡志禮、何榮桂編(2001)。新加坡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資訊與教育81,88-92
12. 蔡秉燁、鍾靜蓉(2002)。資訊化教學系統設計之模型建置。資訊與教育,90,72~82。
13. 蔡清田(2002)。透過行動研究實施九年一貫課程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93,51~67。
14. 蔡孟珍(2001)。全面提昇教師資訊素養-教學、生活、學習三合一。屏縣教育季刊,6,26-30。
15. 潘世尊(2004)。行動研究的開始與參與者。教育研究資訊,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