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8 00: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嘉裕
研究生(外文):Chen Chai-Yu
論文名稱:科學探究教學模組設計、教學與精緻化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中年級「植物的認識與種植」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ction Research on the Design, Teaching and Elaborationof the Scientific Inquiry Module An Example Using the topic of “Cognition and Growth of Plants
指導教授:洪文東洪文東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數理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25
中文關鍵詞:科學探究教學模組植物的認識與種植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scientific inquiryteaching modulecognition and growth of plants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2
  • 點閱點閱:188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3
本研究主要是透過教學模組的設計、教學與精緻化的過程,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如何設計開發一套具有可行性與價值性的國小中年級「植物的認識與種植」科學探究教學模組。
研究者兼具教學模組的設計者、教學者與精緻化者的角色。而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的三年級四個班的學童(n=136)與四年級二個班的學童(n=66)。在質性資料上,研究者以教學活動設計、文獻探討、研究日誌、學生作品、教室攝影與觀察來發展、改進教學模組,並驗證教學模組的可行性與價值性;在量化統計上,則透過「學童科學學習興趣問卷」與「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自我評量表」來評估第一階段教學與第二階段教學的成效。
教學模組的開發歷經模組原型的設計開發、第一階段教學、第一次精緻化(模組新型的設計開發)、第二階段教學、第二次精緻化(精緻化後的教學模組的設計開發)五個歷程。在這五個歷程中,研究者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透過問題的形成、問題的診斷、行動方案、行動結果、問題的解決(或問題的再形成)五個歷程來逐次解決問題,其中問題主要考慮因素共有教學策略、課程、教學資源、教師、學生等五項。研究結果發現:
一、 所設計出教學模組的「原型」、「新型」、「精緻化型」,愈來愈能能符合科學探究教學的精神,且依所精緻化之教學模組確能進行科學探究式教學活動。
二、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問題的形成、問題的診斷、行動方案、行動結果、問題的解決(或問題的再形成)等五個歷程,能夠有效地解決科學探究式教學模組開發過程中的問題並進行精緻化。
三、 三年級學童經歷第一階段教學與第二階段教學,其科學學習興趣均有所提升。四年級學童在第二階段教學後,其科學學習興趣有所提升;再者,其科學探究能力亦有顯著性的提升。可驗證「植物的認識與種植」科學探究教學模組確能提升學童的科學興趣並增進學童的科學探究能力。
本研究的結果,亦對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及後續之科學教育研究提出一些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 feasible and valuable scientific inquiry module based on the topic of “cognition and growth of plants” through the procedure of the design, teaching and elaboration of teaching module.
The researcher is the designer, teacher and elaborator also. The subjects are 136 3rd graders and 66 4th graders. Qualitative data came from the teaching, literature review, teaching notes, student’s works, video-taping and observation in class. Quantitative data came from questionnaires of students’ science learning interest and self-assessment of scientific inquiry. The researcher evalu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hase-one and phase-two instruction by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ule includes five steps, they are (1) the design of the prototype, (2)phase-one instruction, (3)the first elaboration, (4)phase-two instruction, and (5)the second elaboration. Problems emerge during the instruction, taking five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teaching strategies, curriculum,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tion research is taken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rough the following five stages: the emergence of problems, the diagnosis, the action program, the outcome of actions, and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or the emergence of new problems). Here are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1. The prototype, neo-type and refined type of the developed teaching module conduct the scientific inquiry, and the elaboration of the module proves to be feasible.
2. The five stages of action research not only solve the problems but also elaborate the module effectively.
3. Third graders made progress science learning interest after phase-one and phase-two instruction. Fourth graders also made progress in science learning interest after phase-two instruction. Furthermore, students’ scientific inquiry ability improves significantly.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on instruction in the domain of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and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further.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 次 V
圖 次 VII
表 次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待答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科學活動與教學模組 11
第二節 科學探究(Inquiry)式教學 16
第三節 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植物的認識與種植」課程分析 40
第四節 綜合討論 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3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對研究對象 53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方式 5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0
第四節 資料的收集與分析處理 62
第五節 行動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1
第一節 教學模組原型的設計及第一階段教學與反思 71
第二節 研究第二階段(教學模組新型的設計及第二階段教學與反思) 129
第三節 研究第三階段(精緻化後的教學模組的設計與評估) 178
第四節 學習成效分析 1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17
第一節 結論 217
第二節 建議 226
參考文獻 231
一、中文部份 231
二、英文部分 236
附 錄
附錄一:國小植物課程概念圖 239
附錄二:國小「植物的認識與種植」課程概念圖 239
附錄二:國小「植物的認識與種植」課程概念圖 240
附錄三:「植物的認識與種植」教學模組原型 241
附錄四:「植物的認識與種植」精緻化後的教學模組 269
附錄五:學生科學學習興趣問卷(國小學生版) 322
附錄六:科學探究能力學生自我評量表 324
一、中文部份
毛松霖、張菊秀(1997):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對國中學生地球科學氣象單元學習成效之比較。科學教育學刊,5(4),461-497。
牛頓(2004a):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一冊。台北市:牛頓。
牛頓(2004b):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二冊。台北市:牛頓。
牛頓(2004c):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三冊。台北市:牛頓。
牛頓(2004d):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四冊。台北市:牛頓。
牛頓(2004e):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五冊。台北市:牛頓。
牛頓(2004f):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六冊。台北市:牛頓。
王美芬、熊召弟(2000):國民小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寶墉(1995):現代測驗理論。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任長松(2002):探究式學習18條原則。2002年4月5日取自 http://big5.sedu.org.cn/gate/big5/www.sedu.org.cn/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研究室。  
吳明龍(2000):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璧純(1996):國小低年級學童生活中的科學問題及其問題意識之探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編號:NSC85-2511-S-081B-001
李弘善譯(2001):評量與紀錄心智習性。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Arthur L. Costa & Bena Kalick.(2001).Assessing and Reporting on Habits of mind.
林曉雯(2003):科學探究評量之理論與實務。國立屏東師院學院究九十二學年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專長增能學分班「科學探究之教學評量」講義,屏東(未出版)。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
侯香伶(2002):科學探究活動中的科學本質面貌對國一生科學本質觀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南一(2004a):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一冊。台南市:南一。
南一(2004b):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二冊。台南市:南一。
南一(2004c):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三冊。台南市:南一。
南一(2004d):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四冊。台南市:南一。
南一(2004e):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五冊。台南市:南一。
南一(2004f):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六冊。台南市:南一。
姚如芬(2001)從學校本位教學模組之發展協助小學數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2001年海峽兩岸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9,185-208。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主編。
段曉林(1996):我的教學符合建構主義嗎?建構與教學,第二期。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網站。「on-line」.Available:http:/www.bio.ncue.edu.tw/。
段曉林譯(1996):科學活動.過程技巧和思考(Padilla, M.J.原著)。科學學習心理學, 301-320。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洪文東(2000):從問題解決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屏師科學教育,11,52-62。
洪文東(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與學習材料之研究與發展:提昇中小學生思考智能的能力,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 90-2511-S-153-011-X3)。台北,台灣: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洪文東(2003a):九十二年國小教師示範性「科學創意教學模組設計」第二次研習會研習手冊,屏東師範學院研習,2003/11/15。
洪文東(2003b):國小「酸鹼」與「氧化還原」教學模組設計及學童科學創造力之實作評量,屏東師院學報,18,1-37。
洪文東(2003c):九十二年國小教師示範性「科學創意教學模組設計」研習會研習手冊,屏東師範學院研習,2003/8/26。
洪文東(2003d):創造性問題解決化學單元教學活動設計與評估。科學教育學刊,11(4),407-430。
洪文東(2004a):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科學探究能力之培養研究—以探究式教學活動設計提升學生科學研究能力,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期中報告,(NSC 93-2511-S-153-004)。台北,台灣: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洪文東(2004b):「科學活動之設計」研習手冊,高雄縣鳳山市正義國小研習,2004/9/29。
洪振方(2003):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高雄師大學報,2003,15,641-662 。
洪碧霞(2004):國小數學科教學評量的改革與創新。2004年11月11日取自http:/www.nknu.edu.tw/~edu/item/item4-article41.htm。
秦麗花(2000):教師行動研究快易通。台南市;翰林出版社。
高慧蓮(2002):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與學習材料之研究與發展-提升中小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0-2511-S-153-009-X30。
高慧蓮(2005):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科學探究能力之培養研究:科學探究能力之評量(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3-2511-S-153-006-。
康軒(2004a):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一冊。台北市:康軒。
康軒(2004b):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二冊。台北市:康軒。
康軒(2004c):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三冊。台北市:康軒。
康軒(2004d):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四冊。台北市:康軒。
康軒(2004e):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五冊。台北市:康軒。
康軒(2004f):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六冊。台北市:康軒。
張靜儀(1995):自然科探究教學法。屏師科學教育,1,36-45。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郭明堂(1995):國小自然科學探究教學的析論。國教天地,109,56-63。
陳文典(2001):「生活化課程」的特質、功能與設計。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綱要閱讀,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3-26。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法。台北市:南宏出版社。
黃志賢(2003):科學探究教學模組對國小中年級兒童科學本質觀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婉玲(2005):以科學探究教學模組提升國小中年級學童科學過程技能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湃翔(1995):科學探究的實驗室教學。高雄:高雄文教,109,56-63。
黃鴻博(2000):兒童科學探究活動遭遇問題的探討。台中師院學報,14,389-409。
楊榮祥(1985):生物科教學模式研究,台北:高立圖書公司。
樊琳、李賢哲(2002):以「專題研究」培養國小職前教師科學探究過程與教材開發能力之研究。師大學報,47(2),105-126。
蔡綺文(2003):國小自然科建構式與食譜式探究教學比較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魯慧敏(2005):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生觀察力之行動研究—以校園植物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翰林(2004a):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一冊。台南市:翰林。
翰林(2004b):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二冊。台南市:翰林。
翰林(2004c):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三冊。台南市:翰林。
翰林(2004d):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四冊。台南市:翰林。
翰林(2004e):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五冊。台南市:翰林。
翰林(2004f):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習作、教學指引第六冊。台南市:翰林。
賴慶三、楊繼正(2001):國小自然資源教學模組的發展研究。國立北師範學院學報,14,673-704。
顏弘志(2004):從建構主義看探究教學。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39,1-14。
顏瓊芬、黃世傑(1999):職前生物教師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過程之研究。科學教育,10,46-64。
二、英文部分
AAAS(1989).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Washington, D.C:AAAS Publication.
Anderson, J. R.(1983). Science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Anderson, J. R.(1990).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3rd Ed.,N.Y.:W. H. Freeman and company)
Byber, R. W. & Landes, N. M. (1988).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curriculum study(BSCS). Science and Children,25(8),36-37.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Basingstoke:The Falmer Press.
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Baston:D.C. Heath.
Guba,E.G.,& Lincoin,Y.S. (1989).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Newbuury Park,CA:Sage.
Hand, B. (1996). Diagnosis of teachers’ knowledge bases and teaching roles when implementing constructivist teaching/learning approaches. Improving teaching learning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212-221.
Kemmis,S.& Mc Taggart,R (Eds.). (1988).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3rd.cd.Austral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Lawson, A. E. (1995). Science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Marzano, R. J., Brandt, R. S., Hughes, C. S., Jones B. F., Presseisen, B. Z., Rankin, S. C., & Suhor, c. (1989). Dimensions of thinking—A framework for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cNiff, J. (1997). Action Research: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Routledge.
Norman G. Lederman(2002). Scientic Inquiry:As A Means to Integrate Subject Matter?九十一年南區科學課程教材教法及教師智能研習會手冊,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
NRC. (1996a).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NRC. (1996b) .The Role of Scientists i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achers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NRC. (2000). Inqui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A Guid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This report is also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nap.edu.
Palincsar, A. S.,Magnusson,S. J. gutter,& Vincent, M. (2002).supporting guided-inquiry instruction.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4(3),88-91.
Piaget, J., & Inhelder, B. (1969).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Basic Books.
Puckett, M.B., & Black, J.K. (1994). Authentic assessment of the young child celebrating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New York: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Reynolds, D., Doran, R., Allers, R., & Agruso, S. (1996). Alternative assessment in Science:A teacher’s guide. Buffalo:University of Buffalo.
Yager, R. E. (1992). Viewpoint:What We Did Not Learn From The 60’s About Science Curriculum Refor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9(8),905-910
Yager, R. E. (1993).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93(3),145-15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