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王雅各(2004)。質性研究導論。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1-55)。台
北市:心理。
方素珍(1996)。祝你生日快樂。台北市:國語日報社。
方素珍(譯)。Katja . Reider著(2003)。是蝸牛開始的!。台北縣:三之三文化。
毛淑芳(2003)。宜蘭國小實施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白秀玲(2001)。生命教育之時代趨勢與實施。國教天地,146,38-43。丘愛鈴(2001)。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之設計。教育資料集刊,26,289-316。丘慧文、郭恩惠(譯)。Max.Lucado著(2000)。你很特別。台北市:道聲。
江宜珍(2003)。國小學童自殺意念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江福祐(2003)。國民小學高年級生死教育之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台東師範
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余淑娟(2001)。國小學童的死亡教育課程設計及其實施成效研究。台南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永裕(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基礎概念。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
叢(頁29-37)。台北市:心理。
吳佳娟(2001)。以兒童讀物進行生死教育之成效分析。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事穎(2004)。陪小四閱讀生命-由兒童讀物引導進入生命教育主題教學歷程
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新竹市。
吳重德(2001)。把這份情傳下去。台南市:能仁。
吳庶深(2001)。超越生命的困境。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51-53)
台北市:心理。
吳庶深(2002)。活出生命的彩虹-談生命教育的意義。研習資訊,19(5),17-22。吳庶深、黃麗花(2003)。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市:學富文化。
何福田(2001)。生命教育的由來與重要性。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
(頁3-10)。台北市:心理。
李月娥(2002)。慈濟教師應用靜思語教學實施生命教育之質性研究-台北市一
所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李麗珠(2003)。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以台中市一
所國小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千琪(2003)。生死教育輔導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死亡概念、死亡焦慮、生
命價值觀之影響。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南市。
林正忠(2003)。生命教育刻不容緩。師說,172,44-46 。
林崇德(1995)。小學生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瑞明(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生命教育課程意見調查之研究。台中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維姿(2004)。生命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生失落情緒適應之效果研究。台北市立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大觀(1997)。我還有一隻腳。台北市:遠流。
邱秀娥(2001)。國民小學教師生命教育相關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碧惠(2003)。多元化教學的生死教育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兒童死亡態度影響之
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紀孟春(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生生死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范敏雪(2003)。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國小音樂課程對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以一
國小五年級的班級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市。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83-126)。台北
市:心理。
姜鵬珠(2003)。何妨吟繡且徐行-生命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宗賢(2003)。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
以四年級「拜訪自然」單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嘉義縣。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
北市:心理。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
理論與實務(頁1-22)。台北市:寰宇。
孫效智(主編)(2004)。歌詠生命的旋律-九年一貫生命教育教案。台北市:幼
獅文化。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2004年10月13日,取自http://cws.qwp.ks.edu.tw/News/img_opt/%A4E%A6~%A4@%B3e%BD%D2%B5{%BC%C8%A6%E6%BA%F5%ADn.htm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芳玲(2000)。生命教育課程之探討。輔導通訊,55,29-34。陳明男(1990)。兒童發展。台北市:渤海堂文化。
陳明昌(2003)。國小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班六年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英豪(2000)。安頓人心的工作。2004年10月13日,取自
http://210.60.194.100/life2000/indexhomel.asp
陳春美(2004)。生命教育課程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知
覺表現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浙雲(2001)。學習,從生命開始。教育資料集刊,26,237-263。
陳國雄(2003)。國小生命教育課程實施現況與困境之探討-國小教師觀點。南
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質采(譯)。Betty.Ren.Wright著(2001)。我的姊姊不一樣。台北市:遠流。
連進福(2001)。引導孩子走出自己的路-談生命教育在國民小學的實施。載於
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155-165)。台北市:心理。
張振成(2001)。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教育資料與研究,39,49-52。張啟忠(2001)。學校推動生命教育之我見。屏縣教育季刊,8,20-24。張淑美(2001)。中學「生命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台北市:心理。
張湘君、葛琦霞(2000)。以童書在國小推行「生命教育」之可行性探討。載於
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73-298)。台北市:寰宇。
張甄芳(2004)。全民攜手拉起生命防護網。2004年5月15日,取自
http://ec.chinatimes.com/script/chinatimes/iscsttext.exe?DB=ChinaTimes.com&Function=ListDoc&From=3&Single=1
張輝道(2002)。生命教育體驗活動對國小學童攻擊行為與自我概念的影響之研
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許琳英(譯)。Walters, J. D.著(1999)。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
台北市: 張老師文化。
莊麗卿(2003)。生命教育之實踐-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
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月霞(1998)。兒童輔導與諮商-班級經營、專業諮商、輔導課程。台北市:
桂冠圖書。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4)。生命教育之課程設計。載於圓照寺大乘同修會、金倫佛學教育
學院(主編),得渡鼓鐘-九十三年度生命教育教師研習手冊(頁35-61)。
高雄縣:九華圖書社。
黃迺毓(譯)。Babette. Cole著(1999)。精采過一生。台北縣:三之三文化。
黃培鈺(2002)。生命教育通論。台北縣:新文京開發。
黃琝仍(2003)。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義良(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載於林思伶(主編),
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55-271)。台北市:寰宇。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
理論與實務(頁241-253)。台北市:寰宇。
黃憶如(2004)。一位國小教師的生命教育理念與實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方案對攻擊行為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貞屏、林茂立、許維素、黃惠美(譯)。C. L. Thompson & L. B. Rudolph著(1995)。
兒童諮商理論與技術。台北市:心理。
曾文秀(2003)。死亡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兒童死亡知識、死亡態度之影
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市。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2004年10月13日,取自
http://210.60.194.100/life2000/indexhome1.asp
曾志朗(2004)。生命不能等到明天過後-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使命。載於圓照
寺大乘同修會、金倫佛學教育學院(主編),得渡鼓鐘-九十三年度生命教
育教師研習手冊(頁17-26)。高雄縣:九華圖書社。
曾端真(2000)。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台北市:天馬。
詹明欽(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
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詹棟樑(2004)。生命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廖秀霞(2001)。生死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南
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1997)。兒童輔導原理。台北市:心理。
鄭文安(2001)。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種植」和「養
殖」主題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鄭宏財(2001)。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策略-以國小為例。載於郭聰貴(主編),
生命教育(頁109-125)。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
鄭崇趁(2000)。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現代教育論壇,6,642-645。
鄧運林(2001)。認識生命教育。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21-27)。
台北市:心理。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
的理論與實務(頁37-48)。台北市:寰宇。
蔡振傑(2003)。閱讀教學中實施生死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死亡態度
影響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潘慶輝、吳明燕、吳慧屏、涂淑安、陳心瑩、陳瑞育、郭永明(2002)。玩出好
心情-情緒教育動起來。台北縣:三之三文化。
劉明松(1997)。生死教育的推展與實施。台灣教育月刊,580,7-11。
劉清彥、郭恩惠(2003)。圖畫書的生命花園。台北市:宇宙光。
錢永鎮(200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初探。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
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27-149)。台北市:寰宇。
錢永鎮(2002)。思考與體驗-生命教育。學生輔導,79,124-146。鍾靜(1997)。愛在北小-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手冊。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謝文綜(2003)。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的態度與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戴晨志(1999)。人際溝通高手。台北市:時報文化。
蕭育(2003)。體驗生命之美-論教師的生命教育教學。師說,172,50。
簡茂發(2001)。我對生命教育的體認與看法。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
叢(頁25-27)。台北市:心理。
羅文基(2001)。新世紀的教改議題-生命教育。翰林文教,17,p.6-7。
蘆蕙馨(2004)。參與觀察。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57-80)。台北市:
心理。
貳、西文部分
Alexandrin, J. R. (2003). Using continuous constructive classroom evaluatio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676249)
Brynildssen, S. (2002). Character education through children’s literatur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69929)
Cochran, D. S., & Dolan, J. A. (1984). Qualitative research: An alternative to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communi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309722)
David, E. P. (1989). The current crisis in education:professional incompetence or
cultural failurei. In The moral & spiritual crisis in education:a curriculum for
justice and compassion in education (pp. 1-13). Granby, MA: Bergin & Garvey.
Davis, J. (1998). Young childre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futur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578137)
Flinders, D. J. (2003).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No study left
behind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671359)
Gilness, J. (2003). How to integrate character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677921)
John, V. M. (1982). Introduction. In Varieties of qualitive research. (pp. 11-29). Beverly Hills, CA: Sage.
Peterson, R. L., Skiba, R., & Clearing, H. (2001). Creating school climate that
prevent school viole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621141)
Pardales, M. J. (2002). So, how did you arrive at that decision? connecting moral
imagination and moral judg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678369)
Rushing, J. H. (1984). Combi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with the teaching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306451)
Ralston, S. M., Kirkwood, W. G., & Burant, P. A. (2003). Helping interviewees tell
their stor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674363)
Schultz, J. B. (1994). Facts of life: secondary school course readies teens
for everyday adult responsib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480504)
Stipek, D., Ann, S., & Weishaupt, L. (1999). Life lessons: an embedded
Classroom approach to preventing high-risk behaviors among preadolesc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590073)
Seidman, I. E. (1991). A structure for in-depth,phenomenological interviewing. In Interviewing as qualitive research. (pp. 9-20).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Winsor, D. A. (1993). What makes good qualitative research ? analyses of four
excellent qualitative stud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468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