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11: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凱雯
研究生(外文):Kai-Wen Wu
論文名稱:國小中年級生命教育之實踐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Life Education Program for the Middle-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黃素雲黃素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85
中文關鍵詞:國小中年級學童生命教育方案質性研究
外文關鍵詞:the middle-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life education programqualitative stud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8
  • 點閱點閱:6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國小中年級生命教育之實踐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適合國小中年級的生命教育方案,並探討生命教育方案的實施對學童的影響,以及在教學過程中,瞭解國小中年級學童對此套生命教育方案的看法與回饋。本研究以台中市東興國小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男生20位,女生17位,全班共計37位學童,接受為期八週的生命教育方案,並採用質性研究的方法,透過實際教學的省思、觀察、訪談及活動學習單來收集現場資料,最後再以質化分析的方法做詮釋,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根據研究問題,主要發現如下:
一、發現的喜悅-學童的成長與蛻變
(一)在「人與自己」方面的改變情形:學童明白每一個人都是特別的,對自己更有信心;也越來越了解自己,想讓自己變得更好;並懂得愛惜自己的生命,不浪費生命;此外,也較不害怕死亡,遇到挫折,較有抗壓力;並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較少亂發脾氣。
(二)在「人與他人」方面的改變情形:學童懂得去關心別人,幫助別人;並且學會與同學和睦相處,學會多欣賞同學的優點,進而交到許多朋友,也學會關懷弱勢族群。
(三)在「人與自然環境」方面的改變情形:學童有愛護地球的意識,也有重視環保的觀念,並懂得減少污染,不浪費資源。
二、重拾教學的信心-自身的頓悟與覺醒:教學者學會運用更多的教學資源、教學方法來豐富自己的教學內涵;並能放下教學的權威,學習當個引導者、傾聽者,甚至是分享者的角色;此外,也能同理學童的感受,對學童有更多的包容與關懷。
三、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面臨的問題與困境:教學者應選擇適當的時間實施
生命教育;而在學習單的安排上,應審慎考量,儘量取得平衡;並且生命教育之內容應考慮學童真正的需要與感受。
最後,並根據本研究之發現,提出對未來研究與實務工作者之建議。
A Study of Life Education Program for the Middle-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Kai-Wen Wu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d design an appropriate Life Education Program for the middle-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o discuss its effects on the students, and to understand the middle-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feedbacks and ideas toward this Life Education Program.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37 fourth grade Taichung Municipal Tung-Xi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cluding 20 male students and 17 female students. They received 8-week Life Education Program. This study used qualitative methods, such as refle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worksheet to gather research data and information, then analyzed and interpreted the data, and finally made conclusions and provide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
1. The growth and changes of the students: As for the “individual and self” dimension, students understand that everyone is unique, and they should feel more confident in themselves. Besides, they are more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want to make themselves better. They know how to cherish their lives, and don’t waste lives. They are not afraid of death. When they encounter frustrations, they have more anti-pressure ability. They know how to control their emotion and rarely lose their temper. In the “individual and others” dimension, students start to care and help others. They learn how to get along with others well, and appreciate the merits of other classmates. Furthermore, they make friends with each other, and learn to give concern to a disadvantaged minority. In the “individual and nature” dimension, students learn to have the consciousness of loving the earth. They also emphasize the viewpoi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inally, they keep from pollutions and don’t waste resources.
2. The teacher’s awareness: The teacher learns to use mor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methods to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 The teacher learns to lay down the authority for teaching, and learn to be a listener, and a guide for students. The teacher learns to understand the feelings of students, and has more toleration and deep concern for students.
3.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The teacher should decide and choose appropriate teaching time schedule to teach Life Education Program, and should balance the number of worksheets. Finally, the teache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eet students’ need.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the implications of Life Education Program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were proposed.
目 次
目次………………………………………………………………………I
表次………………………………………………………………………IV
圖次………………………………………………………………………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生命教育之意義、目的與內涵………………………………7
第二節 國小生命教育之目的與內涵…………………………………15
第三節 國小生命教育之實施與教學…………………………………19
第四節 國小生命教育之相關研究……………………………………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41
第一節 質的研究取向…………………………………………………41
第二節 研究現場………………………………………………………4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49
第四節 生命教育方案之設計…………………………………………51
第五節 蒐集資料的方法………………………………………………58
第六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61
第七節 研究的可信賴度………………………………………………64
第八節 研究倫理………………………………………………………66
第四章 生命教育方案的實施歷程……………………………………67
第一節 群體生活………………………………………………………68
第二節 愛護環境………………………………………………………78
第三節 愛與關懷………………………………………………………85
第四節 生命之美………………………………………………………92
第五節 接納異己………………………………………………………98
第六節 熱愛生命…………………………………………………… 104
第七節 尊重他人…………………………………………………… 114
第八節 接納自我…………………………………………………… 121
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28
第一節 生命教育方案實施對學童的影響………………………… 128
第二節 生命教育方案實施的問題與困境………………………… 16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92
第一節 結論………………………………………………………… 192
第二節 建議………………………………………………………… 198
參考書目……………………………………………………………… 204
壹、中文部分……………………………………………………… 204
貳、西文部份……………………………………………………… 211

附錄…………………………………………………………………… 213
附錄一 給家長的一封信(通知單)…………………………… 213
附錄二 教學省思日誌…………………………………………… 214
附錄三 教室觀察日誌(給實習老師)………………………… 215
附錄四 生命教育方案設計……………………………………… 216
附錄五 課程回饋單(給學童)………………………………… 277
附錄六 自我評量表……………………………………………… 278
附錄七 同儕互評表……………………………………………… 280
附錄八 生命教育教學回饋單 (給學童) ……………………… 281
附錄九 實施後問卷(給家長)………………………………… 282
附錄十 學童的訪談大綱………………………………………… 284
附錄十一 實習老師的訪談大綱 ………………………………… 285



表 次
表2-1 生命教育的目的…………………………………………………10
表2-2 教育行政機關推展生命教育計畫之總目標……………………15
表3-1 資料之編碼方式…………………………………………………62表4-1 生命教育方案之教學重點………………………………………67
表5-1自我評量表課程內容喜歡程度摘要表……………………… 164
表5-2自我評量表-學童喜歡生命教育方案的原因摘要表……… 165
表5-3自我評量表-學童不喜歡生命教育方案的原因摘要表…… 167
表5-4課程回饋單-學童對各單元喜歡或不喜歡程度摘要表…… 170
表5-5課程回饋單-學童對各單元喜歡或不喜歡的原因摘要表… 173
表5-6學童以後再參加生命教育課程的意願程度及原因摘要表… 176
表5-7自我評量表-學童想要對老師說的話彙整摘要表………… 178
表5-8生命教育教學回饋單-學童對教學方法的看法摘要表…… 182
表5-9生命教育教學回饋單-學童對老師教學的看法摘要表…… 187
表6-1生命教育教學回饋單-學童陳述自我的改變摘要表……… 192
表6-2實施後問卷-家長自陳孩子的改變摘要表………………… 194



圖 次
圖2-1 生命教育的目標…………………………………………………9
圖2-2 生命教育的具體內容……………………………………………11
圖3-1 研究架構圖………………………………………………………49
圖3-2 研究進度甘梯圖…………………………………………………50
圖3-3 資料整理和分析關係圖…………………………………………61
圖3-4 質性資料分析之要素……………………………………………62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王雅各(2004)。質性研究導論。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1-55)。台
北市:心理。
方素珍(1996)。祝你生日快樂。台北市:國語日報社。
方素珍(譯)。Katja . Reider著(2003)。是蝸牛開始的!。台北縣:三之三文化。
毛淑芳(2003)。宜蘭國小實施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
會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白秀玲(2001)。生命教育之時代趨勢與實施。國教天地,146,38-43。
丘愛鈴(2001)。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之設計。教育資料集刊,26,289-316。
丘慧文、郭恩惠(譯)。Max.Lucado著(2000)。你很特別。台北市:道聲。
江宜珍(2003)。國小學童自殺意念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福祐(2003)。國民小學高年級生死教育之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台東師範
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余淑娟(2001)。國小學童的死亡教育課程設計及其實施成效研究。台南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永裕(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基礎概念。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
叢(頁29-37)。台北市:心理。
吳佳娟(2001)。以兒童讀物進行生死教育之成效分析。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
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事穎(2004)。陪小四閱讀生命-由兒童讀物引導進入生命教育主題教學歷程
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新竹市。
吳重德(2001)。把這份情傳下去。台南市:能仁。
吳庶深(2001)。超越生命的困境。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51-53)
台北市:心理。
吳庶深(2002)。活出生命的彩虹-談生命教育的意義。研習資訊,19(5),17-22。
吳庶深、黃麗花(2003)。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市:學富文化。
何福田(2001)。生命教育的由來與重要性。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
(頁3-10)。台北市:心理。
李月娥(2002)。慈濟教師應用靜思語教學實施生命教育之質性研究-台北市一
所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李麗珠(2003)。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以台中市一
所國小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千琪(2003)。生死教育輔導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死亡概念、死亡焦慮、生
命價值觀之影響。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南市。
林正忠(2003)。生命教育刻不容緩。師說,172,44-46 。
林崇德(1995)。小學生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瑞明(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生命教育課程意見調查之研究。台中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維姿(2004)。生命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生失落情緒適應之效果研究。台北市立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大觀(1997)。我還有一隻腳。台北市:遠流。
邱秀娥(2001)。國民小學教師生命教育相關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碧惠(2003)。多元化教學的生死教育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兒童死亡態度影響之
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紀孟春(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生生死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探討。南華大學生
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范敏雪(2003)。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國小音樂課程對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以一
國小五年級的班級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市。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83-126)。台北
市:心理。
姜鵬珠(2003)。何妨吟繡且徐行-生命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宗賢(2003)。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
以四年級「拜訪自然」單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嘉義縣。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
北市:心理。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
理論與實務(頁1-22)。台北市:寰宇。
孫效智(主編)(2004)。歌詠生命的旋律-九年一貫生命教育教案。台北市:幼
獅文化。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2004年10月13日,取自http://cws.qwp.ks.edu.tw/News/img_opt/%A4E%A6~%A4@%B3e%BD%D2%B5{%BC%C8%A6%E6%BA%F5%ADn.htm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芳玲(2000)。生命教育課程之探討。輔導通訊,55,29-34。
陳明男(1990)。兒童發展。台北市:渤海堂文化。
陳明昌(2003)。國小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班六年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英豪(2000)。安頓人心的工作。2004年10月13日,取自
http://210.60.194.100/life2000/indexhomel.asp
陳春美(2004)。生命教育課程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知
覺表現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浙雲(2001)。學習,從生命開始。教育資料集刊,26,237-263。
陳國雄(2003)。國小生命教育課程實施現況與困境之探討-國小教師觀點。南
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質采(譯)。Betty.Ren.Wright著(2001)。我的姊姊不一樣。台北市:遠流。
連進福(2001)。引導孩子走出自己的路-談生命教育在國民小學的實施。載於
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155-165)。台北市:心理。
張振成(2001)。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教育資料與研究,39,49-52。
張啟忠(2001)。學校推動生命教育之我見。屏縣教育季刊,8,20-24。
張淑美(2001)。中學「生命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台北市:心理。
張湘君、葛琦霞(2000)。以童書在國小推行「生命教育」之可行性探討。載於
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73-298)。台北市:寰宇。
張甄芳(2004)。全民攜手拉起生命防護網。2004年5月15日,取自
http://ec.chinatimes.com/script/chinatimes/iscsttext.exe?DB=ChinaTimes.com&Function=ListDoc&From=3&Single=1
張輝道(2002)。生命教育體驗活動對國小學童攻擊行為與自我概念的影響之研
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許琳英(譯)。Walters, J. D.著(1999)。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
台北市: 張老師文化。
莊麗卿(2003)。生命教育之實踐-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
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月霞(1998)。兒童輔導與諮商-班級經營、專業諮商、輔導課程。台北市:
桂冠圖書。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4)。生命教育之課程設計。載於圓照寺大乘同修會、金倫佛學教育
學院(主編),得渡鼓鐘-九十三年度生命教育教師研習手冊(頁35-61)。
高雄縣:九華圖書社。
黃迺毓(譯)。Babette. Cole著(1999)。精采過一生。台北縣:三之三文化。
黃培鈺(2002)。生命教育通論。台北縣:新文京開發。
黃琝仍(2003)。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
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義良(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載於林思伶(主編),
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55-271)。台北市:寰宇。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
理論與實務(頁241-253)。台北市:寰宇。
黃憶如(2004)。一位國小教師的生命教育理念與實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方案對攻擊行為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貞屏、林茂立、許維素、黃惠美(譯)。C. L. Thompson & L. B. Rudolph著(1995)。
兒童諮商理論與技術。台北市:心理。
曾文秀(2003)。死亡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兒童死亡知識、死亡態度之影
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市。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2004年10月13日,取自
http://210.60.194.100/life2000/indexhome1.asp
曾志朗(2004)。生命不能等到明天過後-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使命。載於圓照
寺大乘同修會、金倫佛學教育學院(主編),得渡鼓鐘-九十三年度生命教
育教師研習手冊(頁17-26)。高雄縣:九華圖書社。
曾端真(2000)。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台北市:天馬。
詹明欽(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
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詹棟樑(2004)。生命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廖秀霞(2001)。生死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南
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1997)。兒童輔導原理。台北市:心理。
鄭文安(2001)。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種植」和「養
殖」主題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鄭宏財(2001)。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策略-以國小為例。載於郭聰貴(主編),
生命教育(頁109-125)。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
鄭崇趁(2000)。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現代教育論壇,6,642-645。
鄧運林(2001)。認識生命教育。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21-27)。
台北市:心理。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
的理論與實務(頁37-48)。台北市:寰宇。
蔡振傑(2003)。閱讀教學中實施生死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死亡態度
影響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潘慶輝、吳明燕、吳慧屏、涂淑安、陳心瑩、陳瑞育、郭永明(2002)。玩出好
心情-情緒教育動起來。台北縣:三之三文化。
劉明松(1997)。生死教育的推展與實施。台灣教育月刊,580,7-11。
劉清彥、郭恩惠(2003)。圖畫書的生命花園。台北市:宇宙光。
錢永鎮(200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初探。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
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27-149)。台北市:寰宇。
錢永鎮(2002)。思考與體驗-生命教育。學生輔導,79,124-146。
鍾靜(1997)。愛在北小-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手冊。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謝文綜(2003)。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的態度與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戴晨志(1999)。人際溝通高手。台北市:時報文化。
蕭育(2003)。體驗生命之美-論教師的生命教育教學。師說,172,50。
簡茂發(2001)。我對生命教育的體認與看法。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
叢(頁25-27)。台北市:心理。
羅文基(2001)。新世紀的教改議題-生命教育。翰林文教,17,p.6-7。
蘆蕙馨(2004)。參與觀察。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57-80)。台北市:
心理。













貳、西文部分
Alexandrin, J. R. (2003). Using continuous constructive classroom evaluatio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676249)
Brynildssen, S. (2002). Character education through children’s literatur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69929)
Cochran, D. S., & Dolan, J. A. (1984). Qualitative research: An alternative to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communi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309722)
David, E. P. (1989). The current crisis in education:professional incompetence or
cultural failurei. In The moral & spiritual crisis in education:a curriculum for
justice and compassion in education (pp. 1-13). Granby, MA: Bergin & Garvey.
Davis, J. (1998). Young childre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futur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578137)
Flinders, D. J. (2003).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No study left
behind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671359)
Gilness, J. (2003). How to integrate character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677921)
John, V. M. (1982). Introduction. In Varieties of qualitive research. (pp. 11-29). Beverly Hills, CA: Sage.
Peterson, R. L., Skiba, R., & Clearing, H. (2001). Creating school climate that
prevent school viole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621141)
Pardales, M. J. (2002). So, how did you arrive at that decision? connecting moral
imagination and moral judg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678369)

Rushing, J. H. (1984). Combi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with the teaching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306451)
Ralston, S. M., Kirkwood, W. G., & Burant, P. A. (2003). Helping interviewees tell
their stor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674363)
Schultz, J. B. (1994). Facts of life: secondary school course readies teens
for everyday adult responsib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480504)
Stipek, D., Ann, S., & Weishaupt, L. (1999). Life lessons: an embedded
Classroom approach to preventing high-risk behaviors among preadolesc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590073)
Seidman, I. E. (1991). A structure for in-depth,phenomenological interviewing. In Interviewing as qualitive research. (pp. 9-20).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Winsor, D. A. (1993). What makes good qualitative research ? analyses of four
excellent qualitative stud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46851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