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5 12:36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江月英
研究生(外文):
Yueh-ying Chiang
論文名稱:
北門鄉蚵寮聚落「王爺」信仰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The Study of “Wang-Yieh” Belief in Keliao Settlement, Peimen Township
指導教授:
管志明
指導教授(外文):
Chih-Ming,KUA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
台灣文化研究所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2
中文關鍵詞:
民間信仰
、
王爺(神佛)
、
遶境
外文關鍵詞:
Folk Belief
、
Wang-Yieh (Deities)
、
Marching Trip
相關次數:
被引用:
7
點閱:1802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5
蚵寮位於臺南縣北門鄉,是臺灣西南沿海的聚落,共同組成聚落的七大戶頭來自相同的祖籍---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因此蚵寮聚落是一個由原鄉同祖籍的閩南漢人移居構成的聚落,相同的祖籍成為當時移民聚居的基礎,也是地緣組織的依據。在蚵寮聚落發展的過程中,三個次級聚落各因不同的原因發生,且在地緣關係的組成原則下,庄廟保安宮成為地方組織的中心。
「王爺」一詞在蚵寮地區泛指一般的神明,本文依俗沿用。蚵寮除了庄廟和三座角頭廟祀有王爺外,聚落中尚有許多祀奉在家宅的王爺,呈現神明眾多的現象,經過普查後,發現在有效調查的893戶中,祀奉在居民家宅中的王爺總計有135種,共314尊,且其來源有很多種不同的方式,顯現出聚落居民祀奉對象的多樣化,呈現出臺灣民間的多神信仰特質。
庄廟保安宮是蚵寮聚落的精神象徵,從保安宮主要的信仰活動,可以得見蚵寮居民的生活方式與信仰習俗。聚落中存在著將廟宇中的王爺請回家宅祀奉的習俗,依迎請日期的不同分為大年初四卜開爐和年中的神佛奉迎;關於居民迎請神佛的時間與原因,地方上在特定的婚喪節慶等時機,會迎請王爺回家供奉,且蚵寮居民在生活中的決策行為,與王爺信仰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遶境活動也是保安宮主要的信仰活動,意義在「鎮符驅邪」;第一個特色,就是在「大符」上豎立竹符,並請來王爺率兵鎮守,以維庄境平安。整個蚵寮聚落計有19處大符,分別位於蚵寮主聚落、三個次級聚落的庄界處,每處大符的形式不盡相同,所指定迎請率兵鎮守的王爺也不一樣,成為蚵寮地區特殊的信仰習俗。第二個特色,是參與保安宮甲申年(2004)遶境活動的神轎有46頂、神像323尊,數量相當多;這些神轎、神像分屬不同的單位,而其排列順序有特別的安排,自成一個人與神明共同遵守的秩序。
Keliao settlement is located at the south western coat of Tainan in Peimen Township. The settlement is composed of 7 great family clans with the same decent, all of them were original from Jinjian, Quanzhou-Fu, Southern Fukien, Mainland China. The settlement wa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geo-organization immigratio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Keliao village, three secondary settlements were appeared due to different reasons separately, and under the principle of geo-organization to villages formation, the village temple - Pao-An temple functionally became the center of local area.
The terminology “Wang-Yieh” generally means ordinary deities in Keliao area, so it is used conventionally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survey, it was found that among valid samples of 893 families, there are 135 types of “Wang-Yieh” enshrined in residences, with total 314 pieces. It shows the diversity of enshrined objects by villagers and the polytheism in folks in Taiwan.
Pao-An Temple is the spiritual symbol of Keliao settlement. The life style and belief custom are influenced by the main religious activities in Pao-an Temple. The custom of welcoming “Wang-Yieh” to be enshrined at home from the temple mainly happened in two occasions , January 4th in Chinese lunar new year and in the other periods of the year, for weddings, funerals and decision-making.
A marching trip is also the main religious activity in Pao-An Temple. Its purpose is “to get rid of the evil spirit by garrison and charms”. There are 19 “Big Charms” across Keliao village, with the location of the main village and of the border of three secondary villages. The shapes of “Big Charms” are various and the assigned “Wang-Yieh” with leading arms are different as well. It becomes special religious custom in Keliao area. The other feature is that there were 46 "sedan chairs", 323 carved statues of deities in the marching trip of Pao-An Temple. They were specially arranged of an order obeyed by both deities and human-being.
中文摘要 ………………………………………………………… ⅰ
英文摘要 ………………………………………………………… ⅱ
誌 謝 ………………………………………………………… ⅳ
目 次 ………………………………………………………… ⅴ
表 目 次 ………………………………………………………… ⅵ
圖 目 次 ………………………………………………………… ⅷ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文獻探討……………………………………………… 8
第二章 蚵寮聚落的組成背景……………………………… 17
第一節 地理與歷史背景……………………………………… 17
第二節 七大戶頭與庄廟保安宮……………………………… 24
第三節 次級聚落與主聚落的信仰…………………………… 30
第三章 蚵寮聚落的王爺祀奉行為…………………………… 39
第一節 祀奉在廟宇的王爺…………………………………… 39
第二節 祀奉在家宅的王爺…………………………………… 44
第三節 神像的由來與神明的背景故事……………………… 61
第四章 蚵寮聚落主要的信仰活動…………………………… 67
第一節 大年初四卜開爐……………………………………… 67
第二節 年中的神佛奉迎……………………………………… 73
第三節 遶境活動……………………………………………… 97
第五章 結論…………………………………………………… 115
參考書目 ………………………………………………………… 117
附錄 ………………………………………………………… 123
一、專書
1.Donald Light,Jr 、Suzanne Keller合著、林義男譯,《社會學》,臺北市:巨流,1988。
2.仇德哉,《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3.文崇一、許嘉明、瞿海源、黃順二,《西河的社會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六號,1975。
4.方淑美,《南瀛地形誌》,臺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局,2000。
5.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2000。
6.王嵩興,《龜山島---漢人漁村社會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十三,1967。
7.向翔,《哲學文化學》,上海市: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7。
8.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台北市:武陵,1998。
9.呂大吉主編,《宗教學通論》,臺北市:博遠,1993。
10.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縣板橋市:稻鄉,1992。
11.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下)》,台北市:允晨文化,1992。
12.李亦園,《田野圖像》,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9。
13.李亦園,《宗教與神話》,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8。
14.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市:巨流,1985。
15.李明仁、江志宏,《東北角漁村的聚落和生活》,臺北縣板橋市:北縣文化,1995。
16.李桂玲編著,《台港澳宗教概況》,北京:東方,1996。
17.林美容,《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市:自立晚報,1993。
18.林美容編,《臺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1997。
19.林國平、彭文宇,《福建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20.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臺北縣板橋市:北縣文化,1995。
21.林聖欽等撰述;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2。
22.林衡道,《台灣歷史民俗》,台北市:黎明文化,1988。
23.韋伯著,劉援、王予文譯,《宗教社會學》,臺北市:桂冠,1993。
24.徐正光主編,《漢人與周邊社會研究》,臺北市:唐山,2001。
25.徐曉望,《福建民間信仰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26.郭肇立主編,《聚落與社會》,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1998。
27.彭明輝,《舉頭三尺有神明:中和地區的寺廟與聚落發展》,臺北縣板橋市:北縣文化,1995。
28.曾景來,《台湾宗教と迷信陃習》,臺北市:南天,1939初版,1995二刷。
29.渡邊欣雄著、周星譯,《漢族的民俗宗教》,臺北市:地景,2000。
30.黃文博,《尋找北門嶼》,臺北市:常民文化,1996。
31.黃文博,《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市:常民文化,1997。
32.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市:眾文圖書,1989。
33.增田福太郎,《台湾本島人の宗教》,臺北市:南天,1935。
34.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臺灣宗教論集》,南投市:省文獻會,2001。
35.潘英,《臺灣拓殖史其族姓分布研究》,臺北市:自立晚報,1992。
36.蔡相煇、吳永猛編著,《臺灣民間信仰》,臺北縣蘆洲市:空大,2001。
37.謝石城、陳清誥編,《臺灣省臺南縣市寺廟大觀》,1963。
38.謝高橋,《社會學》,臺北市:巨流,1982。
39.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市:聯經,1979。
40.鍾華操,《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初版,1988三版。
41.蘇黎明,《泉州家族文化》,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0。
42.鄭志明,《臺灣民間的宗教現象》,臺北縣:大道,1996。
二、期刊論文
1.木內裕子,〈廟宇活動與地方社區:以屏東縣琉球鄉漁民社會為例〉,《思與言》,第25卷第3期,1987,頁257-272。
2.王世慶,〈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第23卷第3期,1972,頁1-38。
3.王見川、李世偉,〈戰後以來臺灣的「宗教研究」概述〉,《臺灣文獻》,第51巻第3期,1990,頁185-201。
4.石再添,〈臺灣西南部嘉南洲潟海岸的地形及其演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27期,1979,頁1-46。
5.石再添,〈臺灣西部海岸線的演變及海埔地的開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第6期,1980,頁1-33。
6.吳新榮,〈臺南縣寺廟神概況〉,收錄於《臺灣宗教》,臺北市:眾文,1995,頁501-567。
7.呂理政,〈宗教信仰與社會生活:談臺灣民間信仰的幾個面向〉,《民俗曲藝》,第69期,1991,頁5-22。
8.李亦園,〈臺灣傳統的社會結構〉,收錄於《臺灣史蹟源流》,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1,頁209-226。
9.李翹宏、莊英章,〈夫人媽與查某佛:金門與惠東地區的女性神媒及其信仰比較〉,收錄於《從週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臺北市: 中研院族所,1997,頁63-87。
10.林美容,〈台灣民間信仰的社會面〉,收錄於《人類學與台灣》,台北縣板橋市:稻鄉,1989,頁65-77。
11.林美容,〈高雄縣王爺廟分析:兼談王爺信仰的姓氏說〉,《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 期,1999,頁107-133。
12.林美容,〈從祭祀圏到信仰圏〉,收錄於《台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市:玉山社,1996,頁289-320。
13.林瑋嬪,〈血緣或地緣?台灣漢人的家、聚落與大陸的故鄉〉,刊於陳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2002,頁93-151。
14.施振民,〈祭祀圏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 期,1973,頁191-206。
15.施添福,〈臺灣傳統聚落的血緣構成〉,《宜蘭文獻雜誌》,第47期,2000,頁3-28。
16.唐美君,〈臺灣傳統的社會結構〉,收錄於《臺灣史蹟源流》,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1,頁227-241。
17.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臺灣西南部嘉南平原的海岸變遷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第6期,1980,頁1-33。
18.莊英章,〈臺灣鄉村的建醮儀式:一個漁村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9期,1970,頁131-150。
19.莊英章、李翹宏,〈房頭神與宗族分支:以惠東與鹿港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 期,1999,頁203-232。
20.許嘉明,〈祭祀圏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巻第6期,1978,頁59-68。
21.郭水潭,〈北門郡的地理歷史概觀〉,收錄於《民俗臺灣.第七輯》,臺北市: 武陵,1998,頁101-109。
22.陳其澎,〈臺灣傳統聚落文化的表徵〉,收錄於《聚落與社會》,臺北市:田園城市,1998,頁155-184。
23.陳敏璜,〈日據時期北門郡概況〉,《南瀛文獻》,第41卷,1996,頁145-198。
24.陳漢光,〈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第23卷第1期,1972,頁85-104。
25.程俊南,〈北門鹽場史略〉,《南瀛文獻》,改版第1輯,2002,頁236-251。
26.溫振華,〈清代一個臺灣鄉村宗教組織的演變〉,《史聯》,第1卷第1期,1980,頁91-107。
27.董芳苑,〈台灣民間信仰之認識〉,收錄於《探討台灣民間信仰》,臺北市:常民文化,1996,頁134-147。
28.董芳苑,〈台灣民間信仰社會功能剖析〉,《歷史月刊》,第86期,1995,頁74-80。
29.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之調查與研究〉,《臺灣風物》,四十四卷一期,1994,頁15-29。
30.劉枝萬,〈臺灣之瘟神信仰〉,收錄於《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市:聯經,1983,頁225-234。
31.劉枝萬,〈臺灣之瘟神廟〉,收錄於《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市:聯經,1983,頁235-284。
32.劉枝萬著,余萬居譯,〈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風物》,第39巻第1期,1989,頁79-107。
33.蔡文輝,〈臺灣廟宇占卦的一個研究〉,《思與言》,第6卷第2期,1968,頁85-88。
34.鄭志明,〈台灣民間宗教的文化意識〉,《歷史月刊》,第86期,1995,頁69-73。
35.鄭志明,〈近五十年來臺灣地區民間宗教之研究與前瞻〉,《世界宗教:傳統與現代性》學術研討會,2001,頁1-19。
36.盧嘉興,〈臺南縣鹽場史略〉,收錄於《輿地纂要》,南瀛文獻叢刊第二輯,臺南縣政府,1981,頁197-208。
37.戴炎輝,〈清代臺灣鄉莊之建立及其組織〉,《臺灣銀行季刊》,第13卷第3 期,1962,頁267-285。
38.顏芳姿,〈泉州三邑人的祖佛信仰〉,《民俗曲藝》,第88期,1994,頁3-28。
三、學位論文
1.王櫻珠,《王蕭宗族與北社尾聚落的發展》,國立臺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李依玲,《北門聚落之空間構成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3.李香嬅,《戰後茄萣居民的經濟生活與宗教活動》,國立臺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4.陳宏田,《台南地區王爺信仰研究------兼論城鄉差異》,國立臺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5.程俊南,《臺灣漢人庄頭的社會構成研究》,國立臺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四、方志文獻
1.丸井圭治郎,《臺灣宗教調報告書第1卷》,臺北:臺灣總督府,大正8年。
2.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下卷)》(中譯本),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3.《泉州府誌》(影印本)(乾隆二十八年),臺南市:登文印刷局。
4.昭和八年《臺南州祠廟名鑑》,1933。
5.清.方鼎等修、朱升元等簒,《福建省晉江縣誌》,據乾隆三十年刊本影印,成文出版社。
6.臺南縣政府,《臺南縣志,卷三政制志》,臺南縣新營:臺南縣政府,1980。
7.瞿海源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南投市:省文獻會,1992。
五、地圖
1.北門鄉行政區域圖,臺南縣北門鄉公所出版,1994。
2.周鍾瑄,《諸羅縣志》山川總圖,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范咸,《重修台灣府志》諸羅縣圖,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臺灣府輿圖纂要》嘉義縣圖(清同治十二年),臺灣文獻叢刊第181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夏獻綸,《臺灣輿圖》嘉義縣圖,臺灣文獻叢刊第45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臺灣地區像片基本圖「蚵寮」,中華民國航空測量及遥感探測學會,2003。
7.臺灣地區像片基本圖「鯤江橋」,中華民國航空測量及遥感探測學會,2003。
8.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繪製,明治37年(1904)。
六、田野蒐集資料
1.台閩地區六桂宗親聯誼會委員會,《六桂堂族譜彙編》,高雄市:六桂堂宗祠,1989。
2.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民國88年神佛奉迎登記簿》,1999。
3.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民國89年神佛奉迎登記簿》,2000。
4.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民國90年神佛奉迎登記簿》,2001。
5.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民國91年神佛奉迎登記簿》,2002。
6.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民國92年神佛奉迎登記簿》,2003。
7.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大將公開爐登記簿》,1998-2004。
8.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天上聖母開爐登記簿》,1998-2004。
9.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伍府千歲開爐登記簿》,1998-2004。
10.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朱府千歲開爐登記簿》,1998-2004。
11.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池府千歲開爐登記簿》,1998-2004。
12.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岳府千歲開爐登記簿》,1998-2004。
13.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金府千歲開爐登記簿》,1998-2004。
14.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紀府千歲開爐登記簿》,1998-2004。
15.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組織章程》,1998。
16.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註生娘娘開爐登記簿》,1998-2004。
17.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遊巡大王開爐登記簿》,1998-2004。
18.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遊巡大王開爐登記簿》,1998-2004。
19.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齊天大聖開爐登記簿》,1998-2004。
20.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觀音佛祖開爐登記簿》,1998-2004。
21.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鰻苗位置契約書》,2002。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台南地區王爺信仰研究--兼論城鄉差異
2.
北門聚落之空間構成分析
3.
戰後南鯤鯓代天府的發展與演變
4.
台灣邢府千歲信仰之研究─以台南、高雄、屏東、台東為範圍
5.
Yin-ChuWang
6.
路竹地區王爺信仰之研究
7.
北門鄉國小學童家長居住意識與環境識覺之探討
8.
王船信仰之文化傳承研究 ─以下茄萣金鑾宮為例
9.
板橋北天宮信仰活動之考察
1.
28.董芳苑,〈台灣民間信仰社會功能剖析〉,《歷史月刊》,第86期,1995,頁74-80。
2.
25.程俊南,〈北門鹽場史略〉,《南瀛文獻》,改版第1輯,2002,頁236-251。
3.
37.戴炎輝,〈清代臺灣鄉莊之建立及其組織〉,《臺灣銀行季刊》,第13卷第3 期,1962,頁267-285。
4.
36.盧嘉興,〈臺南縣鹽場史略〉,收錄於《輿地纂要》,南瀛文獻叢刊第二輯,臺南縣政府,1981,頁197-208。
5.
34.鄭志明,〈台灣民間宗教的文化意識〉,《歷史月刊》,第86期,1995,頁69-73。
6.
33.蔡文輝,〈臺灣廟宇占卦的一個研究〉,《思與言》,第6卷第2期,1968,頁85-88。
7.
32.劉枝萬著,余萬居譯,〈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風物》,第39巻第1期,1989,頁79-107。
8.
29.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之調查與研究〉,《臺灣風物》,四十四卷一期,1994,頁15-29。
9.
14.施振民,〈祭祀圏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 期,1973,頁191-206。
10.
11.林美容,〈高雄縣王爺廟分析:兼談王爺信仰的姓氏說〉,《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 期,1999,頁107-133。
11.
7.呂理政,〈宗教信仰與社會生活:談臺灣民間信仰的幾個面向〉,《民俗曲藝》,第69期,1991,頁5-22。
12.
2.王世慶,〈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第23卷第3期,1972,頁1-38。
13.
1.木內裕子,〈廟宇活動與地方社區:以屏東縣琉球鄉漁民社會為例〉,《思與言》,第25卷第3期,1987,頁257-272。
14.
23.陳敏璜,〈日據時期北門郡概況〉,《南瀛文獻》,第41卷,1996,頁145-198。
15.
24.陳漢光,〈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第23卷第1期,1972,頁85-104。
1.
台南地區王爺信仰研究--兼論城鄉差異
2.
戰後南鯤鯓代天府的發展與演變
3.
北門鄉蚵寮聚落歷史變遷
4.
嘉義縣布袋鎮地區王爺信仰之研究
5.
路竹地區王爺信仰之研究
6.
王船信仰之文化傳承研究 ─以下茄萣金鑾宮為例
7.
台灣王爺信仰的傳說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主的考察
8.
東港東隆宮溫王爺與迎王傳說研究
9.
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形態
10.
蘇厝甲王爺信仰之研究
11.
台灣邢府千歲信仰之研究─以台南、高雄、屏東、台東為範圍
12.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13.
新竹新豐地區池府王爺信仰研究
14.
小琉球王船信仰之研究
15.
灣裡地區王船祭典與人群關係之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