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1: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和寬
論文名稱:中學生傳播科技概念量表發展之研究
指導教授:游光昭游光昭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1
中文關鍵詞:科技概念傳播科技CLD理論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7
  • 點閱點閱:29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在科技教育的學習領領域裡,科技概念的學習已廣受重視,目前國內並無一套標準化的評量工具來評量學童的科技概念學習情形,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發展一份適合國內中學生的傳播科技概念量表。本研究依量表的發展原則發展出預試題目,並選定北、中、南三區六所高中的高一學生做為預試樣本,有效樣本為623人。樣本學生除考量地域上的不同外也考量到學生的知識背景上的差異,以期將樣本廣泛性擴大。將預試結果進行資料分析後,刪除調整不適當的題目,選題後完成正式的「中學生傳播科技概念量表」,計50題。本量表共分為電腦傳播、圖文傳播、影像傳播、通訊傳播等領域,配合具體、辨識、類推、活用等概念發展階層構成雙向細目表。在信度考驗方面採折半信度與庫李信度來考驗量表的內部一致性;在效度方面,本研究建立了邏輯效度與內容效度。研究發現,「中學生傳播科技概念量表」具有信度與效度。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V
表次 V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中學階段傳播科技教育的內涵架構探討 8
第二節 概念的意義與分類階層 24
第三節 傳播科技量表的發展過程 36
第四節 S-P表學習成就評量 43
第五節 總結 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步驟 51
第二節 研究工具 57
第三節 研究樣本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量表題目發展 60
第二節 題項分析 64
第三節 信度分析 73
第四節 效度分析 74
第五節 預試結果分析 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80
第二節 建議 8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87
二、西文部份 90
附錄一 中學階段傳播科技概念項目專家問卷 93
附錄二 中學階段傳播科技概念項目專家名單 98
附錄三 中學生傳播科技概念量表專家問卷節錄 99
附錄四 中學生傳播科技概念量表預試題目教師名單 101
附錄五 中學生傳播科技概念量表預試題目 102
附錄六 中學生傳播科技概念量表 111
一、中文部份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2003)。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李堅萍(1998)。科技概念的傳達—談小學科技教育。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1(1),15-17。
李隆盛(1998)。概技概念的形式。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1(12),1。
李隆盛(1993)。橫看成嶺側成峰--「技學」面面觀。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13,18-20。
宋志雄(1992):探究國三學生酸與鹼的迷思概念並應用以發展教學診斷工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余民寧(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
林生傳(1994)。概念學習與發展的階次模式理論研究(一)—概念發展水準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林生傳(1995)。概念學習與發展的階次模式理論研究(二)—概念教學的實驗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林生傳(1996)。概念教學對概念發展的實驗效果—階次理論模式的概念教學實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12,31-70。
林建仲(1997)。成就測驗的編製。發表於八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國中生活科技測驗與評量研討會(一)「測驗與發展」。
周文欽(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心理出版。
吳齊殷編譯(1999)。量表發展:理論與應用。台北:弘智文化,譯自Devellis, R. F.。
徐妙琴(1994)。國中學生科技素養量表之發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藝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徐綺穗(1995):概念教學模式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8,199-218。
邵瑞珍、皮連生(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洪志明(1993)。蒸餾實驗技能之概念學習模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陳英豪、吳裕益(1996)。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
郭生玉(2000)。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游光昭(1993)。傳播科技之內涵。中學工藝月刊,26(10),10-15。
黃光雄、簡茂發(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家政與生活科技課程標準。Retrieved June 25, 2003, From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JE/EDU8476001/business/2214i.htm?search
教育部(1995)。高級中家政與生活科技課程標準。Retrieved June 25, 2003, From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SCHOOL/EDU7362001/i1301/course/current/subject_21.htm?open
教育部(2005)。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Retrieved June 25, 2003,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SCHOOL/EDU7362001/i1301/course/update/index.htm?open
黃台珠(19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6,44-56。
鄭昭明﹙1997﹚。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桂冠。
熊召弟(1994)。學童對生物概念學習之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趙寧(1996)。概念學習的性質-屬性與程序研究。社會教育學刊,24,81-103。
羅文基(1990)。技職教育專題研究。高雄:復文。
歐陽鍾仁(1991):科學教育概論。台北:五南書局。

二、西文部份
Barden, R.,& Hacker, M.(1990).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New York:Delmar.
Beasley W. & Heikkinen, H.W. (1983). Mental practice as a technique to improve laboratory skil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60(6), 488-489.
Daiber, R., Litherland, L., & Thode, T. (1991). In M. Dyrenfurth & M. Kozak (Eds.), Technological literacy. 40th Yearbook of the Council on Technology Teacher Education (pp. 209-211). Peoria, IL: Glencoe.
Dyrenfurth, M. J.(1984). Literacy for a technological world.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No.ED 241 715)
Hales, J. A.,& Snyder,J F.(1981).Jackson’s Mill Industrialarts curriculum theory. Charleston,WV: West Virginia Board of Education.
ITEA.(1998).Technology for All Americans Project:A rationale and structurefor the study of technology. Retrieved June 25, 2003, from http://scholar.lib.vt.edu/ TAA/Phasei. Html
ITEA.(2002). ITEA/Gallup Poll Reveals What Americans Think About Technology. Retrieved June 25, 2003, from http://www.iteawww.org/editorpage/NewsReleaseGallup.pdf.
Jones E. Ronald & Robb L. Janet (1986). Discovering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Florida : H.B.J.
Klausmeier, H. J. (198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th ed.). New York:Haper & Row
Maine, S. D.(1990).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Maine Curriculum Guide. (ERIC Document No.ED 326 667)
Moore, C., & Martin, B. T.(1989).South Carolina guide for industrial technology education. South Carolin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unnally, J.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 Y. McGraw Hill.
Pacey, A.(1983). The cultur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Pedras, M. J.,& Jackson, C.(1991).Elementary School Technology Education: A Modular Rosource Package.(ERIC Document No.ED 330 301)
Pella, M. O. (1966). Concept learning in science. The Science Teacher, 33(1) , 31-34.
Piaget, J., & Lnhelder, B. (1969).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Basic Books.
Robert S. D., Ian S. G., & Campbell J. M.(2002).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Understandings of Technology Concepts. 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14(1), 1-16.
Rogers, E. M., & Shoemaker(1971).Communication of innovation.New York :Free.
Seymour, R. D.,Ritz, J. M.,& Cloghessy, F. A.(1987).Exploring communications. South Holland, IL:GoodHeart Willcox.
Seymour, R. D.(1990). Conceptual Model for Communication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Programs at the High School Level. Communication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CTTE:39th Yearbook.
Tennyson, R. D., Woolley, F. R., & Merrill, M. D. (1972). Exemplar and nonexemplar variables which produce correct concept classification behavior and specified classification erro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3, 144-152.
Tennyson, R. D. & Coochiarela, M. J. (1986). An empirically 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 for teaching concept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6(1), 40-71.
Theodorson, S. A.(1986). A moder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New York:Casswll.
Wright, R. T. ,(1996). Technology systems. South Holland, IL: Goodheart-Willcox .
Wright, R. T., & Lauda, D. P. (1993). Technology education—A position statement. The Technology Teacher, 52(4)3-5.
Wright, I.,& Sterry L. A. eds.(1984).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 IL: Lansin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