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育學會 (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市:教育部。
王文科(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巧媛(2004)。國民中學推動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白雲霞(2002)。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與模式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呂淑媛(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三民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宜臻(2002)。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課程設計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堅萍(1993)。國中新頒「生活科技」教育課程剖析。高市文教,50,26-28。李隆盛(1986)。我國國中階段工藝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工藝教育學會。
李隆盛(1996)。科技與職業教育的課題。台北:師大書苑。
李隆盛(2000a)。科技與人力教育的精進。台北:師大書苑。
李隆盛(2000b)。科技與人力教育的提升。台北:師大書苑。
李隆盛(2001)。科技與人力教育的新象。台北:師大書苑。
孟繼洛等(1993),中學「家政與生活科技」課程架構之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吳清山、林天佑(1999)。教育名詞:學校本位課程、三明治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28,74。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臺北,學富文化。
徐佑璋(2003)。九年一貫國民中學生活科技教師教學問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徐麗棻(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美如、郭昭佑(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理念與實踐反省。臺北市:五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陳文典(2003)。學校本位課程。2004年9月24日取自http://www.phy.ntnu.edu.tw/nstsc/doc/new/921121_22/book2/1.doc
張嘉育(1999a)。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張嘉育(1999b)。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1984)。國中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民國87年9月30日。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a)。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分析與展望。台北: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教育部(2000b)。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台北: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教育部(2001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手冊—理念、配套措施與行政篇。
教育部 (2001c)。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編。台北市:教育部。
許有鐘(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個案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童正德(2002)。國民中學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嘉義縣市兩所國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郭昭佑與陳美如(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指標建構初探。師大學報,46(2),193-212。
游宗穎(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情形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光雄、蔡清田 (1999)。課程設計- 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政傑、張嘉育(199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師天地,103,6-12。黃俊達(2002)。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校本位統整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盛豐(2002)。環境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學校本位行動研究-以電池回收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杏玲(2003)。台北縣國民中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現況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詹見平(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臺中縣「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譚為任(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課程領導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甄曉蘭(2001)。從課程組織的觀點檢討統整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課程與教學季刊,4(1),1-36。羅文基(1990)。技職教育專題研究。高雄:復文。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2000)。我國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現況之研究。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楊龍立(2001)。學校為本課程-設計與探討。台北:五南。
Fogarty, R.(1991/2003). How to Integrate the Curricula 2/E. 單文經、黃惠雯、陳宜宣、梁文蓁(譯)。課程統整的十種方法。台北:學富文化。
二、英文部分
Cohen, D. (1985).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In J.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1st ed). Oxford: Pergamon.
Creswell, J.W.(1998).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Eggleston (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 London:RKP.
Furumark, A. M. (1973). A Swedish approach to decentralized curriculum innovation. OECD/CERI, mimeographed.
Howell, K. W.& Nolet, V.(2000).Curriculum-based evaluation teaching and decision making(3ed.).U.S.A.:Wadsworth.
Marsh, C.,Day, C.,Hannay, L.& McCutcheon, G.(1990).Reconcep-
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London:The Falmer Press.
McMullen, I. (1973).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ECD/CERI, mimeographed.
Skilbeck,M.(1976).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In J.Walton & J.Welton(Eds),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Four case studies.London:Ward Lock Educational.
Stake, R. E. (1967). The countenance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eachers' College Record,68,523-540.
Treagust D.F.& Rennie L.J.(1993).Implementing Technology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A Case Study Involving Six Secondary Schools.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5 (1). Retrieved September 24, 2004, from http://scholar.lib.vt.edu/ejournals/JTE/v5n1/treagust.jte-v5n1.html
Walton, J. & Welton, J. (eds) (1976).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 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