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木村惠次、江崎通修 (1998)。「假說設定,檢證,評價,意思決定」的思考行為。第二十屆日本創造年會論文集。東京:日本創造協會。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田振榮、陽琪、湯誌龍 (2001)。機械創造力之特性及發展模式之相關研究。技職教育新意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編號:A3。17~19。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全國知識經濟發展會議總結報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1)。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民國九十年至九十三年)。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李賢輝 (1997)。交通大學遠距教學課程-概論認知心理學。2002/12/10取自:http://140.112.2.84/~theatre/course/ctu_mvc/ctumvc0c.htm。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李瑞慶 (1999)。技術創新類型、技術能力對技術創新績效之影響。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誠祥 (2002)。高職工科學生合作學習與機械力學學習成效及班級氣氛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林幸台 (1974)。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展立 (2000)。傑出科技創作學童創造特質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建平 (1984)。作文和繪畫創造性教學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影響。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邱浩政、葉玉珠(1999)。技術創造力的定義。2003/2/8取自:http://tim.nccu.edu.tw/croci/result1.htm。
邱皓政 (2003)。組織創新的認知歷程。創造力與創意設計師資培育計畫書-商 學類計畫書。台北: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中程教育改進計畫。
吳千華(1999)。專題製作之創意發展研究子計劃一-專題製作之教學研究。國科會計劃:NSC 88-2519-003-001。
吳世清 (2002)。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芝儀、廖梅花譯 (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台北:濤石
吳明雄、葉榮木、屠名正、鍾協衡、張宗憲(1999)。專題製作發想活動設計之研究。1999國際科技教育整合思考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師院。
吳明雄、陳昭儀 (1998)。我國發明人發明方法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創號,107-111頁。吳明雄 (2000)。我國發明人相關能力及性向與發明方法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吳俊諆、蕭述三(1998)。開放式創意機械工程設計課程之成效評估與課程改善。國科會計劃:NSC 88-2519-S-008-002。
吳清山 (2000)。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教育名詞-基礎理論。第34期。第13篇。
金仁秀(Linsu Kim,2000)。模仿是為了創新(劉小梅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查子秀、施建農、周林(1997)。超常與常態學生技術創造力的比較研究。1997海峽兩岸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台灣師大特教系。
洪榮昭 (1988)。創意領先。45頁。台北:張老師文化。
洪榮昭、康鳳梅、林展立 (2003)。傑出科技創作學童特質分析-以機器人競賽為例。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第48卷。第2期。
洪榮昭、許書務(1998)。專題製作對科技創造力發展之影響分析-以多功能機器人製作為例。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創刊號。頁169~181。洪榮昭 (2000)。國科會科教處89年度第二期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討論會-科學與技術創造力培養組。第123頁。
洪榮昭 (2000)。試析科技創作力。創造力與創意設計教育師資培訓講習會。台北:教育部。
洪榮昭 (2001)。企業體研發人才之團隊組成創造方式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點子擷取歷程研究,國科會科學與技術創造力培養研究計畫89年度第二期成果討論會。
洪蘭 譯 (1999)。不同凡想。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康自立、吳明雄 (1996)。我國發明人之教育背景及其對發明教育意見之調查研究。教育部技職司第十一屆全國技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康自立、蔡錫濤 (1997)。技學的內涵與定位。1997年技學素養教育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文典 (無日期)。「創造思考」智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2005/03/05取自:http://www.phy.ntnu.edu.tw/~wdchen/pdf/book5/05.pdf。
陳延旻 (2003)。專題製作課程對大學生創造力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品華 (2000)。從學習遷移觀點演變談技職教學新趨勢。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36輯。第8篇。陳昭儀 (1990)。我國傑出發明家之人格特質創造歷程及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昭儀 (1991)。創造歷程階段論。創造思考教育期,第3期,頁46-49。陳昭儀、陳琦、張素華 (1995)。瞭解創意人。臺北。心理
陳昭儀(1996)。二十位傑出發明家的生涯路(2版)。台北:心理。
陳昭儀 (2000)。傑出理化科學家之人格特質及創造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報,第45卷,第1期。27-45頁。
陳昭儀、楊慧君(2001)。傑出理化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歷程之探討。資優教育研究,1(1),111-128頁。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7-2511-S-003-059陳昭儀 (2003)。創意人物研究之回顧與探析。資優教育季,第87期,第27-40頁。陳家重 (2000)。Fodor的概念理論。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崇彥 (2003)。高職機械類科「機械力學」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偉昌 (2001)。職業學校機械科學生技術能力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龍安 (199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龍安 (1998)。創造思考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龍安 (2000)。啟發孩子的創造力。台北:師大書苑。
陳麗鳳 (2000)。兒童資訊尋求技能與後設認知理論。台北師範學院書苑季刊45期。第68-80頁張一蕃(1998)。日本創造力暨科技大學考察報告。科學發展月刊,第二十六卷第八期。
張玉成 (198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東華。
張志豪 (1999)。高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景媛 (2002)。從認知心理學談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台北:翰林文教雜誌。第26期。2004/5/6取自: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26/26_08.htm
許佩玲(1998)。工業專科學校技術教育創造力培養研究--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研究。國科會計劃:NSC 88-2519-S-161-002。
許書務、洪榮昭 (1999)。問題導向學習之教學策略研究:以專科微電腦應用系統設計專題製作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教育部 (1998)。職業學校教育目標。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工業職業學校機械群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教育部 (2000)。技職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教育部創造力中程發展計畫辦公室。2004/3/10取自:http://www.creativity.edu.tw。
教育部 (2005)。95年職業學校機械群科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國科會 (1997)。中華民國科技白皮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郭有遹 (1992)。發明心理學,第102頁。台北:遠流。
郭有遹 (1994)。創造性問題解決方法。台北:心理。
黃士哲、鄭英豪(2000):認知心理學入門-中國技術學院通識課程規劃專案報告。2004/6/1取自:http://www.ckitc.edu.tw/~yhjeng/intCog.htm。
黃瑞琴 (200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金焜 (2003)。創造思考教學方法對高職機械科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實習課程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黃金益 (2003)。合作學習對大學生專題製作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賈馥茗 (1972)。發展創造才能的教學。台北:商務印書館。
湯誌龍 (1999)。高工機械科學生專業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董奇 (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五南。
葉安琦 (2005)。促進學生創意思考的探究式案例分享與探討。2005/4/9取自:http://www.phy.ntnu.edu.tw/nstsc/pdf/book6/10.pdf。
劉丙燈 (2003)。高職機械科「專題製作」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蕭述三 (無日期)。創造力的開發與啟思-開放式創意機械工程設計。2005/4/29取自:
http://cedesign.me.ncu.edu.tw/creative/content/unit1.htm)。
蕭錫錡、許全守 (1998)。專題製作之創意發展--合作創造之研究。國科會計劃:NSC-87-2516-S-018-001。
謝明瑞 (2002)。台灣機械業的發展。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報告。
戴永鏗 (2003)。高職汽車科「汽車實習」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盧雪梅 (1990)。創造性的人格特質。創造思考教育, 2, 33-39。簡真真 (1982)。國小資優實驗班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刊,4期,頁173-224。魏永興 (2003)。啟發國小學生科技創新設計能力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魏金財 (1997)。詞義習得和詞義教學的思考。2004/3/2取自: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wei3128/weipage/wordlearning.htm
顏鴻森 (1998)。創意性機器系統設計課程成效評估與改善。國科會計劃NSC-88-2519-S-006-001。
英文部份:
Amabile, T. M. (1997). 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through motivational synergy. Journal of Creativity Behavior, 31(1), 18-26.
Amabile, T. 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123-167.
Barron, F. (1969). Creativity person and creative proces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Davis, G. A. (1986). Creativity is forever(2nd ed.). Dubuque, Iowa: Kendall/Hunt.
Dewey, J. (1910). How we think. Boston, MA: Heath.
Howe, (1997):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approaches processes for teaching and doing creative activity. 創造性思考教學研討會研習手冊。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Feldhusen, J. F. (1995). Creativity: A knowledge base, metacognitive skill, and personality factors.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9(4), 255-268.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hiselin,B.(1952).The creative process.New York.
Guilford, J. P. (1971). Creativity and its caltiration. N. T: Harper and row.
Hallman,R.J.(1963).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of creativity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spring.
Howe, R. (1997). Handbook of seminar on instruction for creative thinking. Taipei: NTNU.
Mellou, E. (1996). The two-conditions view of creativit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0(2), 126-149.
Oldham, G. R. & Cummings, A. (1996). Employee creativity: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at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3), 607-634.
Parnes,S.J.(1967).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ew York:University State of New York College.
Rossman, J. (1935). A study of the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age of 710 inventors. patent office, 17, 411-421.
Sternberg, R. J. & Lubart, T.I. (1996). Defying the Crowd :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A Division of Simon & Schuster Inc. New York.
Stein,M.E.(1967).Creativity and culture.In .L.Mooney & T.A.Razik (Eds), Explorations in creativity.New York:Harper
Sternberg, R.J.(1988). The trochaic mind: a new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s. New York: Viling.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6).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Prospects and Paradigms. In R.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3-1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rdif, T. Z. & Sternberg, R. J. (1993). What do we know about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4th ed. New York: McGrow-Hill.
Taylor (1988). Creativity: Progress and Potential. New York: McGrow-Hill.
Torrance, E. P. (1972). Can we teach children it think creativit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6, 114-143.
Wallas, G. (1926). The arts of though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