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靖璇(1999)。專題導向科學學習之教學研究:以國中學生學習「彩虹」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閔瑤(2001)。應用資訊科技於國小課程統整專題導向式學習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王子玲(2003)。運用合作學習於程式設計專題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與教學評量。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余俊樑(2002)。二階段專題導向探究模式對國小科研社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朱韻婷(2001)。應用網路專題導向式學習於國小課程統整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多元智能智能教學網站。2004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ntnu.edu.tw/spc/mi/homepage.htm
李登隆(2003)。資訊融入專題導向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青宜(2003)。運用專題導向學習提昇國小五年級學生資訊素養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余尚芸(2004)。國二學生實施「專題導向式合作解題活動」之歷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周鳳文(2002)。以專題導向的教學來提昇國小學童基本能力的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莊婉鈴(2003)。思考風格對大學生進行專題導向學習之態度與學習成就的影響。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怡今(2003)。應用專題導向學習來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學習成效-以水動力火箭和火藥式火箭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雅惠(2003)。「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中生創意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生玉(2003)。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縣:精華書局。
陳運正(2000)。在國小自然科教學中融入專題導向的科學學習活動-兩個個案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杉吉(2001)。國小學童在網際網路專題導向式學習環境中行為歷程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許素(2002)。專題導向教學在國小六年級自然科實施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瓊穗(2004)。資訊融入專題式學習之教學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17期.頁107-116。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志豪(1999)。高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班論文。曾玉芬(2003)。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實施專題導向學習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振裕(2004)。STS教學策略融入國中生活科技課程之研究-以「運輸科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班論文。黃菁琴(2001)。高中電腦科實施專題式學習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明信(2001)。國小網路專題式教學模式之設計。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詹雅婷(2000)。網路化專題導向學習於教育學程之實施與評鑑。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鄭竣玄(2002)。高中生活科技課程採用STS教學模式之實驗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金婷(1998)。專題導向式電腦輔助學習策略在國小自然科教學上的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蔡芳遠(2001)。在網際網路專題導向學習的環境中思考風格對學習遷移影響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謝佩君 (2003)。職前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專題導向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鍾大定(2003)。專題導向學習應用於程式設計課程之研究。銘傳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論文。魏炎順(2003)。解決問題取向創意思考教學對師院勞作課學生創造力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蕭顯勝(2004)。專題式合作學習在行動學習環境中之研究:以科技教育為例。
蘇英子(2004)。專題導向式學習應用於國小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Blumenfeld , P. C. , Soloway, E. , Marx , R.W. , Krajcik , J . S . , Guzdial , M. , & Palincsar , A.(1991)Motivat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Sustaining the doing ,supporting the learning .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 26 , 369-398.
Buck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d.) .Introduction to project based learning. Retrieved January 10, 2005,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bie.org/pbl/pblhandbook/intro.php
Chard, S. (2000). Project Definition. In The Project Approach. Retrieved January 9,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project-approach.com
Challenge 2000 Website Project-Based Learning & Multimedia Web Site。(n.d.)Steps for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a PBL+MM Project. Retrieved January 9,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pblmm.k12.ca.us/PBLGuide/Guide/Steps.html
Gary and Jerri-Ann Jacobs (n.d.).Project-Based Learning and Integrated Curriculum.Retrieved January 9,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hightechhigh.org/index.php
Hadj Batatia(1999)A model for an innovative project-based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Johnson & Johnson(1987).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Krajcik, J., Blumenfeld, P., Marx,, R. W., & Soloway, E. (1994). A collaborative model for helping science teachers learn project-based instruction.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5), 483-498.
Marx, R. W., Blumenfeld, P. C., Krajcik, J. S., & Soloway, E. (1997).Enacting project-based science.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7(4), 341-358.
Peter W.G.Morris & Irene Loch.(2002).project based learning:Learning issue in project.Centre for Research in the Management of Projects (CRMP)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Polman, L., Joseph. (2000) Designing Project-Based Science.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ew York.
Von Glasersfeld, E. (1990). An exposition of constructivism: Why some like it radical. In Davis, R. B., Maher, C. A., & Noddings, N. (eds.) Constructivist Views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NCTM.
Wu.Ju.L Oehlberg and L.Leifer.(2004).project based learning for experimental design research.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and product design education con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