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美芬(民82)。單親青少年休閒狀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王震宇(民85)。休閒體驗中之自由感對休閒活動參與情況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建堯(民87)。影響國中生休閒活動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東王保進(民88)。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武典(民66)。制握信念與學業成就、自我觀念、社會互動之關係及其改變技術。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9,1-13。
吳明隆(民89)。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文魁。
吳靜吉(民64)。性別差異和內外控取向對語文流暢性之影響。政治大學學報,31,131-141。
呂建政(民88)。休閒教育的課程內涵與實施。公民訓育學報,8,181-195。余嬪(民87)。國中生之性別、學業成就、遊憩參與型態與自重感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9,119-147。余嬪(民88)。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20-32。林宗鴻譯(民86)。人格心理學。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東泰(民81)。休閒覺知自由與工作滿足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社會教育期刊,21,59-114。
林東泰(民83)。都會地區成人及青少年休閒認知和態度調查研究報告。執行機關:中華民國民意測驗協會。
林東泰(民86)。青少年休閒價值觀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輔會編印。
林一真(民82)。休閒輔導的現況與展望。輔導理論與實務-現況與展望。台北:心理。
林偉人(民82)。國小學生場地獨立性及制握信念對數學科電腦輔助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周甘逢(民74)。不同制握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行為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邱皓政(民8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青少年白皮書編撰小組(民84)。青少年白皮書。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初版。
洪有義(民64)。內外在制握與洛氏制握量表簡介。測驗年刊,22,99-104。
洪有義(民64)。大學生之內外制握與其適應問題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8,81-94。
洪有義(民67)。肢體殘障學生的內外制握信念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1,113-122。洪光遠、鄭惠玲(譯)(民87)。人格心理學。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范靖惠(民85)。性別、休閒覺知自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范靖惠(民88)。休閒覺知自由與青少年自我概念。學生輔導,60,58-68。高俊雄(民82)。休閒參與體驗形成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6(4),p.1-12。高俊雄(民85)。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高俊雄(民88)。休閒教育之理念、規劃與實現。學生輔導通訊,60,8-19。施清發(民88)。老人的休閒參與程度與休閒體驗中自由感、無聊感及休閒需求間之關係。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涂淑芳(譯)(民85)。G. Bammel & L. L. Burrus-Bammel原著。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正文等譯(民86)。人格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金水(民77)。國民中學教師制握信念、工作經驗與組織承諾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黃堅厚(民68)。國小及國中學生內外控制信念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2,1-14。黃堅厚(民88)。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意文(民93)。台中縣市國小教師休閒覺知自由、休閒參與和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曾一泓(民65)。國中學生的制握信念與父母的制握信念及教養方式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曾巧芬(民90)。護理實習學生休閒、生活壓力及身心健康相關研究-以台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許義雄(民83)。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輔會編印。
許健民(民89)。國小學童休閒內在動機、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無聊感關係之研究。體育學報,31,115-124。
陳宗逸(民84)。家庭背景、教師行為、制握信念與國小學童創造思考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信安(民88)。休閒參與的覺知自由與阻礙之研究-台北縣淡水鎮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陳樹城(民91)。國中學生人格傾向、休閒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曾一泓(民63)。國中學生的控制信念與父母的控制信念及教養方式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孟君(民87)。身體障礙青少年休閒自由、休閒偏好及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郭生玉(民8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張進上(民70)。師專生制握信念與體罰態度之研究。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定綺(譯)(民86)。M.Csikszentmihalyi原著。快樂,從心開始。台北:天下。
張良漢(民91)。休閒覺知自由、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利益之相關研究-以國立聯合技術學院學生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張春興(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楊瑞珠、楊國樞(民65)。兒童內外控信念的先決及後果變項。中華心理學刊,18,105-120。
楊銀興(民76)。國小學生場地獨立性、內外控信念與道德判斷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葆茨(民88)。寄養兒童社會行為、社工處境與安置穩定性、內外控信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志賢(民89)。台北市國中生內外控信念、家庭溝通型態與政治參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宜音、張志學、彭泗清等(譯)(民86)。John P. Robinson,Phillip R.Shaver,Lawrence S. Wrightsman主編。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下)。台北:遠流。
楊元卉(民92)。北部地區登山者之個人特質與休閒自由感間的關係。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蔡俊傑(民82)。山地、平地國中生場地獨立性、內外控信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素琴(民87)。兒童休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蔡素琴(民88)。培養兒童積極、正向的休閒態度-從父母與教師的影響談起。學生輔導,60,46-57。蔡宜靜(民89)。從家庭、學校及社會之觀點探討青少年的休閒教育。台灣教育,108,73-77。
鄭悅琪(民86)。國民小學組織氣氛、教師制握信念與教師溝通恐懼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鄭麗鳳(民92)。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謝政諭(民78)。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台北:幼獅。
謝健全(民73)。不同制握信念的國中生其自我觀念與求輔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賴佳菁(民85)。被同儕拒絕、攻擊行為與兒童內外控信念、自尊之研究-以台中地區國小四、六年級為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賴靜瑩(民88)。國中生A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嚴祖弘(民89)。休閒活動對在學青少年行為之影響及輔導策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輔會編印。
教育部(民78)。休閒教育實施計畫。教育部公報,175期,5-6。
許錫珍、蘇建文、邱連煌(民68)。兒童制握信念與父母制握信念以及社經水準的關係。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26,37-46。楊瑞珠、楊國樞(民65)。兒童內外控信念先決及後果變項。中華心理學刊,18,105-120。
簡茂發、蔡玉瑟(民84)。國小資優生的認知型式、內外控信念與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3,81-112。二、外文部分
Bregha, F. J. (1980). Leisure and freedom reexamined. In T. Goodale, & P.A. Witt(Eds.),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ssues in an era in change. State College: Venture Publishing, Inc.
Brehm, S. W.(1966). A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NY: Academic Press.
Catherine, M.(1992). Validation of perceived freedom in leisure measure with attributions, and daily experien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Utah.
Csikszentmihalyi, M.(1988). The flow experience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human psychology. In M. Csikszentmihalyi &I. Csikszentmihalyi (Eds.), Optimal experience(pp.15-35)N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ttilo, J., & Murphy, W. D.(1991).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A Systematic Approach.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ishing, Inc.
Ellis , G. &Witt, P. A.(1984). The measurement of perceived freedom in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6 (2), 110-123.
Ellis, G. D., & Witt, P. A.(1987). The Leisure Diagnostic Battery- Users Manual.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ishing,Inc.
Fisher, S. K.(1994). A construct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Hall-Smitley teacher locus of control scal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5(5),1248.
Guinn, R.(1980). Elderly recreational vehicle tourist:life satisfaction correlated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 ,198-204.
Guinn, B., Semper, T.,& Jorgensen, L.(1996). Perceived leisure freedom and activity involvement among Mexican American adolescent. Hin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18(3),356-366.
Iso-Ahola, S. E.(1980).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Hemingway, J. (1996). Emancipating leisure: The recovery of freedom in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8(1),99-111.
Kelly, J. R.(1972).Work and leisure: A simplified paradigm.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4(4),50-62.
Lieberman, J. N. (1975). Playfulness:Its relationship to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Brooklyn,NY:Academic Press.
Mannell, R. C. (1984).Personality in leisure theory: The self as entertainment construct. Society and Leisure,7, 229-240.
Mannell R. C. & Kleiber D.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Inc.
McFarland, C. , & Ross, M. (1982). Impact of causal attribu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5,278-287.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2nd ed.). Springfield, IL:Charles C. Thomas. NY: The Free Press.
Nicholls, J.G. (1978).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effort and ability, perception of academic attainment, and the understanding that difficult tasks require more ability. Child Development, 49, 800-814.
Nowicki, S., & Strickland, B. R.(1973). A locus of control scale for childre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0, 149-154.
Rizley, R. (1978). Depression and distortion in the attribution of causalit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87, 32-48.
Rotter, J. B.(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ced ,80(1), 1-27.
Siegenthaler K. L. & O’Dell I. (2000). Leisure attitude,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perceived freedom in leisure with family dyads. Leisure Sciences, 22, 281-296.
Tinsley , H. E. A., & Tinsley , D. J.(1986). A theory of attributions, benefit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 8, 1-45.
Weiner, B. (1979). 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5, 530-543.
Weissinger, E. (1990). Intrinsic leisure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physical health. Society and Leisure, 7, 21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