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上河文化(2001),臺灣地區人文全覽圖.北島,臺北縣:上河文化。
中村孝志著,賴永祥譯(1970),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臺灣的佈教,臺灣史研究初集,126頁。
尹章義(1989),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市:聯經。
尹章義總纂(1994),新店市志,臺北縣︰新店市公所
毛治國(1991),文化資產與觀光遊憩之關聯,研考雙月刊,第15卷第5期(165期),34-39頁。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1998),北宜高速公路計畫,國道新建工程年刊,30-35頁。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2004),北宜計畫,臺北市: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
伊能嘉矩原著,臺灣文獻委員會編譯(1991),臺灣文化志,臺中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文化資產保存法,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余文儀(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吳田泉(1933),臺灣農業史,臺北市:自立晚報。
吳振鐸(1980),臺灣農家要覽(上冊)二、茶葉,臺北市:豐年社,502-560頁。
呂學麟(2000),北宜直線鐵路經濟效益分析,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李文良(1999),中心與周緣:臺北盆地東南緣淺山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李佩蓉(1990),宜蘭地區產業結構變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李俊賢(2004),沿著北宜高發燒—宜蘭熱,大地地理雜誌,第198期,臺北縣:秋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8-48頁。
卓克華(1994),淡蘭古道與金字碑之研究,臺北文獻,直字109期,69-128頁。
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172-173頁。
坪林鄉公所(2002),坪林鄉志,臺北縣:坪林鄉公所。
宜蘭縣政府主計室編(1950、1995、2004),宜蘭縣統計要覽,宜蘭縣:宜蘭縣政府。
林能士總纂(1997),深坑鄉志,臺北縣︰深坑鄉公所。
林煙庭(1999),臺灣古道特輯,臺北市︰國民旅遊。
林滿紅(2001),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市︰聯經。
林衡道(1984),臺灣史,臺北市: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96-299頁。
花松村編纂(1996),臺灣鄉土全誌,第二冊,臺北市:中一出版社,459-475頁。
邱銘源(1999),國道建設應用生態工法準則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姚瑩(1957),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七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施長安、蕭百興總纂(2002),石碇鄉志,臺北縣︰石碇鄉公所。
施俊文(1961),宜蘭縣志,卷四,經濟志交通篇,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施添福(1982),臺灣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地理研究叢書第1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施添福(1999),開山與築路:清台灣東西部越嶺道路的歷史地理考察,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0期,65-99頁。
施添福編(2004),高級中學地理(一),臺北: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雅軒(2000),清代茶葉生產分工與地域關係—以石碇為例,北縣文化,第64期,35-41頁。柯培元(1961),噶瑪蘭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92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郁永河(1959),稗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唐羽(1989),吳沙入墾蛤仔難路線與淡蘭古道之研究,臺灣文獻,第40卷,第4期,171-228頁。唐羽(1997),古代噶瑪蘭與前山間交通道路之研究,宜蘭研究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唐淑芬(1992),談淡蘭古道與劉明燈題碑,史聯雜誌,20期,214-223頁。孫榮光(1992),宜蘭的變與不變──北宜高速公路衝擊宜蘭社經發展,國立台灣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徐雪霞(1984),清代宜蘭的發展,臺北文獻,直字69期,131-133頁。
徐惠隆(1992),蘭陽的歷史與風土,協和台灣叢刊31,臺北市︰臺原。
徐惠隆(1997),嶺古道探源紀行,宜蘭文獻雜誌,25期,101-109頁。根岸勉治(1964),噶瑪蘭熟番之移動與漢人之殖民,臺灣風物14,7-15頁。高拱乾(1987),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第2種,臺北市:大通書局。
高傳棋(2000),臺灣傳統文化產業的再造—以石碇鄉和深坑鄉為例(下),北縣文化,第67期,52-72頁。高傳棋(2000),臺灣傳統文化產業的再造—以石碇鄉和深坑鄉為例(上),北縣文化,第66期,37-51頁。張政亮、鄧國雄、吳健蘭(2004),臺北地區漢人聚落拓墾與地形之相關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40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張振岳(1994),臺灣後山風土誌,協和台灣叢刊47,臺北市︰臺原。
張震鐘(2000),石碇聚落生活空間的踏勘,北縣文化,第64期,28-34頁。盛清沂(1960),臺北縣志,臺北縣: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莊松林(1959),荷蘭之台灣統治,臺灣文獻,第10卷,第3期,22-23頁。
莊錫財監修(1985),頭城鎮志卷2,開闢志,宜蘭縣:頭城鎮公所,44頁。
許靜琇(1994),花蓮地區北迴鐵路通車前後區域發展差異之比較研究,臺大地理研究所碩論。郭弘斌(2001),荷據時期臺灣史記,臺北市:臺原。
陳田泉(1933),臺灣農業史,臺北:自立晚報。
陳秀春等(1999),深坑的發展與茶葉的關係,地理教育,第25期,89-106頁。
陳其南(1998),歷史文化資產—保存與地方社區產業發展,歷史月刊,123期,14-21頁。陳俊彰(2000),淡蘭古道石碇段的實質生成環境及其所展現的人河關係,北縣文化,第64期,46-51頁。陳偉志(1994),可及性與區域發展—以臺灣地區西部運輸走廊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論。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臺灣大通書局。
陳淑均(1963),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臺北︰臺灣大通書局。
陳進傳(1998),大清來治——楊廷里五度入蘭略考,宜蘭文獻叢刊17,「宜蘭研究」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5-228頁。
陳澤民(2001),園林類文化地景保存機制之研究—以松山菸廠庭園為例,臺大園藝學研究所碩論。陳澹然編(1958),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27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曾迺碩總纂(1988),臺北市志,卷六,經濟志交通篇,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曾喜城(2001),[李文古]客家民間文學文化資產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論。程振粵(1980),運輸學概要,臺北市︰三民。
馮正民(1995),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之迷思,跨世紀臺灣--運輸、防災與區域發展(上),臺北市︰前衛,243-253頁。
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黃服賜(1999),在地社區領袖參與鄉土襲產保育的人文意涵:以臺南麻豆、臺北龍坡為例,臺大地理研究所博論。黃服賜(2000),鄉土襲產保育基本概念架構之建立,地理學報,第28期,91-110頁。黃炫星(1991),臺灣的古道,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黃逢昶(1960),臺灣生熟番記事,臺灣文獻叢刊,第5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黃萬翔(2001),從「活化文化資產」到「城鄉生命重現」—21世紀城鄉規劃發展之新思維,北縣文化,70期,101-115頁。溫振華、戴寶村(1998),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溫皓平(1996),北迴鐵路建設前後東部各縣發展狀況之分析,臺大土木工程學系碩論。
詹瑋(1991),從老街話深坑歷史滄桑,歷史月刊,42期,79-82頁。詹瑋(1992),石碇懷古,歷史月刊,53期,116-119頁。廖風德(1990),清代之噶瑪蘭,臺北市:正中書局。
翟灝(1958),臺陽筆記,臺灣文獻叢刊,第20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01),宜蘭總體空間發展綱要計畫,宜蘭縣綜合發展計畫第一次修訂,宜蘭:宜蘭縣政府。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7),臺北市志,卷六,經濟志交通篇,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臺北市政府主計處編(1950、1995、2004),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3),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銀行文叢第18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鐵路管理局(1995),「南港宜蘭鐵路截彎取直路線規劃」。
趙祐志(1991),臺北最早的茶鄉—深坑初探,史學會刊,35期,60-95頁。劉克襄(1957),橫越福爾摩沙,外國人在臺灣的旅行,臺北市︰自立報社。
劉克襄(1993),茶路—從臺北公館到深坑,聯合文學,10卷2期(110),34-40頁。歐宗明(2001),穿鑿雪山難上難—台灣築路者的挑戰,大地地理雜誌,第158期,臺北縣:大地地理文化科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38-66頁。
蔡丁財總編輯(1999),戀戀碧潭情,臺北縣:新店市公所。
鄭茂正(1983),淡蘭古道巡禮,史聯雜誌,3期,92-97頁。盧世標總纂(1959),宜蘭縣志,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蕭百興、施長安(2000),「空間」在社區營造中的重要性—以邊陲石碇為例,北縣文化,第64期,4-27頁。戴慧琪(2002),古蹟文化資產價值判定之研究—以文化資產價值的論述為依據,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論。戴寶村(1984),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戴寶村(2001),宜蘭縣交通史,宜蘭縣史系列經濟類3,宜蘭縣政府。
謝金鑾(1962),續修臺灣縣志,臺灣銀行,第140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藍鼎元(1958),東征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蘇丁福(1976),臺北宜蘭區域間運輸系統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龔宜君(2001),宜蘭縣人口與社會變遷,宜蘭縣史系列社會類3,宜蘭:宜蘭縣政府。
二、西文部份
Bradford, M.G. and W.A. Kent(1977),Human Geography :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93.
Carr, M.(1987),Patterns : Process and Change in Human Geography,Macmillan Education Ltd. p.242.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2005),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1750–1900)--: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 Transport and communication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Article, Page 66 of 113.
Haggett, Pater(1965),Locational Analysis in Human Geography ,London : Edward Arnold Ltd , p.18.
Johnston, R.J., D. Gregory, G. Pratt and M. Watts (2003),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Oxford : Blackwell Publishing, PP.320-321. & PP.855-856.
Taaffe, E.J. and H.L. Ganthier(1973),Geography of Trans portation, Prentice-Hall, Inc.,Englewood Cliffs,N.T.,pp.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