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王秋原、姜蘭虹、張長義,1984年,〈山坡地災害地區居民之環境識覺研究-以基隆市為例〉,《第四次社會科學研究會論文集》,頁325-350,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2、王秋原,1990年,〈台灣省沿海土地利用與管理調查-台南、高雄、屏東〉,《環境災害》,頁110-149
3、王屯電,1993年,〈臺北都會邊緣地區都市發展過程之觀察:汐止鎮之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4、王琳、白璐,1993年,〈居民的災害意識〉,《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9-75 號
5、王俊秀,1994年,〈公害認知地圖與垃圾考古-社區環境行為之考察〉,環境教育季刊,21:35-466、王鑫,1996年,〈看!岩石在說話〉,張老師文化
7、王順美,1997年,〈淡水河教育計畫對高中生的環境態度與知識之影響〉,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科學教育第7卷第1期,頁10-23
8、王永壯、厲學成,1991年,〈民眾對現行颱風警報作業系統之反應研究(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7-48號
9、王靜儀,2000年,〈環境災害消費與比較性風險評估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0、汐止鎮公所,1998年,〈汐止鎮志〉
11、李永展,1991年,〈環境態度 與保育行為之研究:美國文獻回顧與概念模式之發展〉,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6期,頁73-90
12、李天浩,1999年,〈瑞伯颱風汐止淹水原因探討與台北防洪計畫之評析〉,《土木水利》,第25卷第4期,頁89-9913、李素馨,1999年,〈都市視覺景觀偏好之研究〉,都市與計畫第26卷第1期,頁19-40
14、何俊彥,1999年,〈雲林縣沿海地區環境災害識覺及調適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5、巫仲明、黃心慧、陳樹群、何智武、謝政道,2000年,〈山坡地開發程度與洪峰流量之研究〉,海峽兩岸山地災害與環境保育研究〈第二卷〉,頁 361-370
16、林秀梅,2001年,〈國民中學防震教育課程概念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7、林玉芬,2003年,〈工業區鄰近地區居民環境污染識覺及調適行為之研究--以中壢工業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8、吳劍蘭,1986年,〈居民對環境污染的識覺與調適- 台北市南港內湖地區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吳佩玟,1998年,〈台灣北部地區民眾對空氣品質識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周文玲,1992年,〈宜蘭沿海養殖區環境災害識覺與調適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1、周雅容,1993年,〈社區支援系統與災害防治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81-52號
22、施鴻志、林進基,1989年,〈都市防災與土地利用績效管制標準之建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8-14號
23、洪鴻智,1997年,〈可能性理論與模糊數學在環境風險:效益分析之應用〉,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24、侯錦雄,1997年,〈由居民環境態度觀點探討不寧適公共設施的環境衝突---以台中巿垃圾焚化廠設置過程為例〉,中國園藝第43卷第3期,頁208-22425、侯錦雄,1997年,〈遊客對台中巿焚化廠環境態度及其視覺景觀改善方案偏好〉,東海學報第38卷第6期,頁37-5226、高盟詣,1990年,〈台北都會區近郊市鎮發展機能之研究─以台北縣汐止鎮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7、徐美玲,1990年,〈影響居民空氣品質識覺及其因應行為因子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報,14:71-79
28、徐美玲、王秋原,1991年,〈安坑地區居民對山坡地社區開發所造成環境衝擊之識覺〉,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9期,頁1-1929、徐美玲、王秋原,1990,〈影響基隆河流域居民對其住家環境之識覺及因應行為因子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8:23-3930、徐鐙城,1995年,〈台北縣土城工業區廠商環境識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1、殷莞之,2000年,〈流動的希望/災難? 基隆河防洪整治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32、許心寶,1985年,〈濁水溪下游南岸農民對風災意識與調適的空間差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3、許銘熙、張倉榮,1998年,〈汐止泡湯 擘劃整治大計〉,營建知訊191卷,頁17-2434、黃士哲,1987年,〈從地理學觀點論中國山水畫家的環境識覺〉,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5、黃小玲,1998年,〈大規模災害災後復建及居民生活變遷之探討—以賀伯風災南投縣信義鄉豐丘、神木兩村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36、黃伯鈞,2000年,〈環境風險知覺之研究--以神木村土石流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7、黃懿慧,1994年,〈科技風險與環保抗爭:臺灣民眾風險認知個案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38、陳東升,1995年,〈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巨流圖書公司
39、陳亮全,1997年,〈地方都市居民對地震災害及其對策認知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40、曹建宇,2002年,〈地震災害經驗與調適行為之比較研究--以臺南縣白河、臺中縣東勢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1、張石角、陳紫娥,1984年,〈內湖垃圾堆積場對環境衝擊之初步研究〉,工程環境會刊,5:79-9342、張長義,1977年,〈環境識覺與自然災害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57-60
43、張長義,1983年,〈臺灣北部沿海工業區環境影響評估示範計畫:社會經濟環境影響評估研究報告〉,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與農業推廣研究所
44、張長義,1985年,〈環境變遷認知之空間差異-一個台灣農村社區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2期,頁22-29
45、張長義、楊雲龍,1988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社會經濟環境影響之研究-設置前後人口與土地利用變遷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研究報告,13:1-44
46、張長義、周文玲,1998年,〈宜蘭平原海岸地區環境災害識覺空間差異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地理學報第16期,頁21-33
47、張長義、倪進誠,1995年,〈桃園海岸區域土地利用對遊憩資源發展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18:91-106
48、張伯宇,2000年,〈汐止的地形、地質與水土災害〉,北縣文化67卷,頁4-1349、張齡方、蘇明道,2000年,〈住宅區淹水損失推估之研討〉,第一屆全國災害危機處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 379-393
50、張齡方、蘇明道,2000年,〈區域淹水損失推估之研討〉,第十一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 C-13-C-18
51、張哲豪、張寬勇、林裕國、溫恩祥,2000年,〈地理資訊系統於防災計畫研擬之應用---以汐止市洪災疏散路線為例〉,第十一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 B-89-B-94
52、張靜貞、羅紀瓊、林振輝, 2001年,〈基隆河汐止、五堵地區居民參與洪災保險意願之研究〉,2001年環境資源經濟、管理暨系統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頁1-27
53、張春興,1987年,〈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54、彭克仲、李建霖、吳秀鳳等,1998年,〈高屏溪流域居民之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分析〉,國立屏束技術學院學報第7卷第1期,頁31-44
55、楊冠政,1992年,〈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之類別與組織〉,環境教育,15:10-24
56、楊萬全,1993年,〈水文學(增訂版)〉,台北:臺灣師大地理系。
57、楊雲龍,1995年,〈蘭陽平原環境災害識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58、楊雲龍、張長義,1994年,〈蘭陽平原洪患災害識覺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2期,頁57-7559、楊靜雯,1998年,〈投機城市之災害空間生產—汐止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60、靳知勤,1994年,〈國民中學師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間關係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第2卷第2期,頁143-15861、葉季栩、周士雄,2001年,〈洪水災害對住宅市場之影響---以台北縣汐止市為例〉,第一屆(2001)台灣土地研究學術會議論文集,頁582-594
62、劉英毓、姜蘭虹,1990年,〈地方資源開發與人口調適行為-以台北縣平溪鄉礦村社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地理學報第14期,頁81-99
63、蔡麗玉,1994年,〈地盤下陷地區居民的環境識覺與調適:以口湖、東石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64、蔡燿隆、葉昭憲、王文江、廖朝軒,2001年,〈基隆河流域之減洪策略綜合規劃〉,兩岸土石流與洪水災害防治研討會論文集,頁251-262
65、鄭香辰,1999年,〈建築災害的社會心理衝擊:以林肯大郡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66、鄭誌明,1990年,〈新店地區都市化現象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67、鄧慰先、許銘熙,2000年,〈基隆河水患何時了〉,營建知訊,214:28-3568、謝育茱,1995年,〈屏東縣林邊鄉地層下陷災害識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69、謝龍生、許銘熙、簡名毅,2000年,〈疏浚方案對基隆河減洪效果之研究〉,第十一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C-99-C-104
70、歐陽鍾玲,1986年,〈識覺及認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2期
71、蕭景楷,1993,〈環境風險的分析與管理〉,環境教育季刊,18:33-4472、魏君杰,1995 年,〈農地變更使用影響因子之探討:崙背鄉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73、羅紀瓊、林振輝、張靜貞,2000年,〈基隆河汐止五堵地區洪災保險制度建立可行性研究〉,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
74、蘇桂醇,1996年,〈高雄都會區邊緣區工業發展及其對環境衝擊之研究─以大寮鄉與林園鄉為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5、賀照縈,大地地理雜誌,2003年7月,頁48-53。
76、台灣省水利技師公會,1999年,〈台北縣汐止鎮水患災害原因調查報告〉
西文部分:
1、Auliciems,A. and J.H.A. Dick(1976), “Factors in environmental action:air pollution complaints in Brisbane,”Australlian Geographical Studies,14:59-69
2、Barrows,H.H.(1923), “Geography as Human Ecology,”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3:1-14
3、Barker,Earl J. and Donald J. Patton(1974), “Attitudes toward hurricane hazards on the Gulf Coast,”In Natural Hazards:Local、National、Global,ed. White,G.F.,30-36,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Baumann,Duane D. and John H. Sims(1974), “Human response to the hurricane,”In Natural Hazards:Local、National、Global, White,G.F.,25-30,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Blanchard-Boehm, R.D., K.A. Berry, and P.S. Showalter (2001), “Should flood insurance be
mandatory? Insights in the wake of the 1997 New Year’s Day flood in Reno-Sparks, Nevada, ”Applied Geography, 21:199-221.
6、Bolin,R.(1985),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logical Impacts.In B. J. Sowder(ed.).
“Disaster and Mental Health:Selecte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Rockville: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7、Burton,I. and R. Kates(1964), “The Perception of Natural Hazards in Resource Management,”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 3:12-41.
8、Burton,I., R. Kates and G.F. White(1978), “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Burton,I., R. Kates and G.F. White(1993), “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2 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Carter,F.W.(1985), “Pollution problems in post-war Czechoslovakia,”Transa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10:17-44.
11、Cutter,S.L., J.T. Mitchell and M.S. Scott(2000), “Reveal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people and place:a case study of Geogretown county,”South Carolina,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90(4) :713-737.
12、Downs,R.M.(1970), “Geography Space perception:Past Approaches and Future Prospects,”Progress in Geography,2:65-108.
13、Gold,J.R.(1980),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al Geograph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Golledge,R.G. and R.J. Stinson(1987), “Analytical Beahavioural Geography,”New York:Croom Helm.
15、Hewitt,K. and I. Burton(1971), “The Hazardousness of a place:A Regional Ecology of Damaging Events,”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Toronto.
16、Islam,M.Aminul(1974), “Tropical cyclones:coastal Bangladesh,”In Natural Hazards:Local、National、Global, White,G.F.,19-25,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Kates,R.(1971), “Natural Hazards in hum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Hypotheses and Models,”Economic Geography,47:438-451.
18、Kumra,J.(1980),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human health:a geographical study of Kanpur City,”National Geographical Journal of India,26:60-69
19、Mitchell,B.(1989), “Geography and Resource Analysis,”Longman Inc. New York.
20、Mileti,D.S.(1999), “Disasters by design:a reassessment of natural hazards in the Unites States,Washington,D.C. ,”Joseph Henry Press.
21、Myatt-Bell, L.B., M.D. Scrimshaw, J.N. Lester, and J.S. Potts (2002), “Public perception of managed realignment: Brancaster West Marsh, North Norfolk, UK, ” Marine Policy, 26:45-57.
22、O Riordan, T.(1986), “Coping with Environmental Hazards,”in Kates R.W.,Burton,I. (ed.),Geography,Resources,and Environment,2:272-309,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3、ORiordan, T.(1971), “Perspectives on Resource Management,”Department of Geography,Simon Fraser University,Pion ,London
24、Rogers,G.O.(1997), “The Dynamics of Risk Perception:How Does Perceived Risk Respond to Risk Events,”Risk Analysis,17(6):745-757.
25、Saarinen,T.F.(1966), “Perception of the Drought Hazard on the Great Plains,”Research Paper No.106,Department of Geography,University of Chicago,Chicago.
26、Saarinen,T.F.(1976), “Environmental Planning:Perception and Behavior,”Boston:Houghton Mifflin.
27、Smith,K.(2001), “Environmental hazards:assessing risk and reducing disaster ,”3 ed.,London,New York:Routledge.
28、Sonnenfeld,J.(1968), “Geography,Perception and the Behavioral Environment,”In Man,Space and Environment,ed. P.W. English and R.C.Mayfield, 244-251,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9、White,G.F.(1945), “Humans Adjustment to Flood:A geographical Approach to Flood Problem in the Unites States,”Research Paper No.29,Department of Geography,University of Chicago,Chicago.
30、White,G.F.(1974), “Natural Hazards:Local、National、Global,”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1、White,G.F.(1986), “Geography ,Resources,and Environment,”2:240-271,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2、Wood,L.J.(1970), “Perception Studies in Geographer,”Transa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50:129-141.
33、Wong, K. and X. Zhao (2001), “Living with floods: victims’ perceptions in Beijiang, Guangdong, China, ” Area, 33(2):1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