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土城市誌公所編纂委員會(民83):土城市誌。臺北縣:土城市公所。
比恕依西浪(民90):臺南縣都市原住民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 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論文。
王天佑(民88):家庭背景與臺灣原住民教育地位取得。收錄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臺灣原住民教育(頁31-52)。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玉崙(民92):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際。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秋絨(民90):親師溝通的合夥魅力。學生輔導雙月刊,72:4-21。王泰茂(民87):原住民學校的親師互動--以玫瑰小學為例。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論文。王慧豐(民90):生涯覺察教育方案對國小都市原住民學童生涯覺察能力 與生涯抱負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論文。王武雄(民74):縣(市)教育局---國民中小學正式溝通運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田哲益(民91):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武陵。
伍鴻麟(民90):桃園縣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及親師互動情形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行政院(民93):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管理局-臺灣原住民族介紹。
網址:http://www.tacp.gov.tw/INTRO/FMINTRO.HTM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http://www.apc.gov.tw/apc/index.htm
何家豪(民92): 族群、性別、階級交織出都市原住民的就業困境--以有限責任臺北市市原住民清潔勞動合作社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論文。何瑞珠(民91):家庭學校社區合作未來路向,收錄於於香港教育工作連彙編著,青少年成長與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頁47-54)。香港:三聯書店。
吳迅榮(民90):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角色,收錄於香港教育工作者聯彙編著,青少年成長與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頁91-101)。香港:三聯書店。
李長貴(民60):變遷中的山胞社會之研究。南投縣:臺灣省政府民政 廳。
李修瑋(民86):北縣文化--見證臺煤百年歷史的海山煤礦。臺北縣:臺北縣政府。
李瑛、孫大川(民86):推展都市原住民成人教育芻議。成人教育37:39-44。阮昌銳(民85):臺灣的原住民。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卓石能(民91):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以高雄市原住民國小學生為例。屏師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周雯娟(民87):都市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兒童批判思考能力之比較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林金炮(民70a):北部都市山胞生活狀況調查研究。南投縣:臺灣省政府民政廳贊助。
林金炮(民70b):臺灣北部地區的都市山胞。中國論壇:12(7):24-28。
林金炮(民70c):都市山胞的住居環境一瞥。中國論壇:12(7):29-32。
林金炮(民72):臺北市高雄市山胞居民生活狀況調查研究。臺灣省政府、臺北市政府、高雄市政府贊助。
林金炮(民75):原住民的都市情境。人類與文化:31:178-184。
林娟芬(民86):從符號互動論的概念來分析和解釋喪偶者的反應。神學
與教會22(2):,臺南神學院出版。
林恩顯(民88):民族教育概說。收錄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臺灣原住
民教育(頁1-15)。臺北市:師大書苑。
邱光輝(民93):達悟族家長教育參與之行動研究─以臺東縣朗島國小為
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邱怡薇(民87):都市原住民青少年之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以臺北縣市 阿美族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邱楓文(民91):都市原住民青少年生涯輔導需求期其相關因素之質化研
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系碩士論文。
邱騰緯 (民89):阿美族父母角色扮演與國小子女智育成績關係之探---
以太巴塱國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論文。
吳芝儀、李鳳儒譯(民84): 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柯貴美(民92):家長教育參與(頁15-48)。臺北:商鼎文化。
洪英聖(民82):臺灣先住民腳印。臺北市:時報文化。
胡邦欣(民89):學校與社區家長的互動關係:一位原住民女性校長的理 念與策略。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張 雯(民90):都市原住民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探討-看一魏碑南族婦女的生命經驗。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論文。
張建成編(民89):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臺北:師
大書苑。
張華葆(民81):社會心理學理論。臺北:三民書局。
張綠薇(民88):臺灣原住民的困境與教育。收錄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臺灣原住民教育(頁15-30)。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曉春(民61):臺北地區山胞大專學生社會調適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8:63-99。張曉春(民63):臺北地區山地移民調適初步調查研究。言與思: 11(6):293-313;12(1):27-37。
曹琇玲(民89):原住民高低學業成就學生家庭教育之質化分析。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莊昌憲(民89):仁愛多達‧魯谷塔雅部落家長對於學區國小學校經營
期望之個案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莊啟文(民90):都市原住民家長教育關於其對子女教育之研究:以四個排灣族家庭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許家華(民90):都會原住民風貌—臺北縣都會原住民經濟生活及文化行為觀察。臺北縣,非常深藍藝術工作室。
陳向明(民9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作忠(民91):屏東地區原住民族國中生家庭因素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論文。陳東升(民84):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臺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臺北:巨流。
陳枝烈(民86):臺灣原住民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陳信木、黃維憲、邱清榮(民91):「都市原住民生活輔導計劃」評估研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陳俊雄(民90):高學業成就之平地原住民學生家長教育觀及親師互動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論文。陳麗華(民89):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臺北市:五南。
傅仰止(民74a):都市山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思與言:23(2):177-193。傅仰止(民74b):都市社會的特質與移民研究。思與言:23(3):321-343。傅仰止(民76):都市山胞的社經地位與社會心理處境。中國社會學刊。11:55-74。傅仰止(民91):臺北縣原住民族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臺北縣:臺北縣政府。
彭敏松(民92):家庭、學校與社區夥伴協作初探。收錄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習文化(頁105-136)。臺北市:師大書苑。
游美惠(民90):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基礎。收錄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頁33-55)。臺北縣:空大。
黃秀美(民89):阿美族家長教育觀:以一個部落的日常生活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楊旭銘(民92):從兒童的文化差異認知及家長教育價值觀看其生活適應--以四位都市學童原住民學童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論文。葉川榮(民91):都市原住民國中生學校適應之殖民論述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賈莉莉(民91):都市阿美族生活適應之研究-兼論達魯安會所之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論文。楊志偉(民93):自由時報。九時三年十二月十二日。
臺北縣原住民行政局—http://www.aboriginal.tpc.gov.tw/know/tp01.htm
趙聖秋(民87): 國民小學家長與教師親師溝通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劉文正(民92):都市地區原住民學童的英語學習風貌。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論文。劉美慧(民90):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概念與歷史發展。收錄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頁1-31)。臺北縣:空大。
劉貞蘭(民88):原住民學校與家長溝通困境之探討--以太陽國小為例。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潘淑滿(民9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蔡丁財(民86):邁向文化造市。臺北縣:土城市公所。
蔡中涵(民84):原住民歷史文化。臺北市:教育廣播電臺。
蔡文輝(民79): 社會學理論。臺北:三民書局。
蔡曉玲(民88):幼兒園中親師互動之探討研究──多元文化下的思考。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論文。鄧運林(民85):從開放教育談親師合作。收錄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親師合作(頁13-18)。高雄:復文。
薛惠萱(民91):都市山胞家長之社會支持網絡與其社會適應之研究—以 臺北市、臺北縣、基隆市為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論文。謝鴻隆(民92):國民小學親師互動之個案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臺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鍾美英(民91):國小學生家長參與班級親師合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郭耀隆(民88): 國民小學親師合作之研究-一個班級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譚光鼎(民87):原住民教育研究。臺北:五南。
譚光鼎(民90):臺灣原住民族教育。收錄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頁137-162)。臺北縣:空大。
英文部分:
Collnick , D. M.& P.C.Chinn(1994)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New York: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Banks,J.A.(1993)Multicultural educ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In J.A.M.
Banks(eds.)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 and perspectives(2nd ed),2-26.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havkin,N.F.& Williams,D.L(1987).Enhancing parent involvement guidelines for access to important resource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19(2), 164-184
Crim,J.(1992).Parent involv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ment:Ameta analysi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Georgia,Athens.
George Ritzer (1889). 社會學理論(馬康莊、陳信木譯)。臺北:巨流,(原著為1884年版)
Hendersos,A.T.(Ed.)(1987).The evidence continues to grow:Parent involvement improves student achievement.Columbia,MD.:National Committee for Citizens in Education.
Kincheloe,L. & Steinberg,R.(1997)“Critical multiculturalism:rethinking
educational purpose. ”In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pp.27-57).Open
University Press.
Rany,K.,& Adams,D.(1995).The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Model .The Family-Scholl Connection: Theory,Research,andPractice, 3. California:SA GE Publication , Inc .
Riesman,F.(1962).The culturally deprived child.New York:Harper and Row.
Thorne,g.b.(1993).Parental involvement in the schools:A new approach for preservice and ilnservice education of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DAO933 212.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4). Strong Families,Strong Schools:Building Community partnerships for learning.Washington,D.C.: Department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