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 丁彥政,1994,《台灣地區選舉與地方派系之關係:1981―1992年雲林縣之個案研究》,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文崇一,1989,《台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
3. 王唯民,1972,《台灣省地方公職人員候選人活動方式之研究-基隆市個案分析》,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4. 王定國,2003,《鄉鎮市地方派系之研究-以平溪鄉為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5. 王業立,1998,<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第五卷第一期,頁78-94。6. 王業立,1999,<三合一選舉結果看國民黨未來發展>,《新世紀智庫論壇》,第五期。7. 王靜儀,1994,《台中縣地方派系發展史―以縣長及省議員選舉分析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8. 王震寰,1993,《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北:唐山。
9. 王震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風雲論壇》,頁138-140。
10. 白魯洵,1988,《中國人的政治心理學》,台北:洞察。
11. 沈國屏,1992,《地方派系、反對勢力與地分政治的轉型:高雄縣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2. 月光山雜誌,1994.10,<美濃鎮籍省議員候選人鍾德珍、鍾紹和票數統計表>,《美濃月光山雜誌社印行》,第三版。
13. 月光山雜誌,1998.1.9,<美濃鎮第十屆鎮長票數統計表>,《美濃月光山雜誌社印行》,第七版。
14. 月光山雜誌,1998.1.9,<美濃鎮第十一屆鎮長票數統計表>,《美濃月光山雜誌社印行》,第七版。
15. 月光山雜誌,1998.1.9,<美濃鎮第十二屆鎮長票數統計表>,《美濃月光山雜誌社印行》,第七版。
16. 月光山雜誌,1998.1.29,<美濃鎮第十三屆鎮長票數統計表>,《美濃月光山雜誌社印行》,第二版。
17. 月光山雜誌,1998.6.19,<美濃鎮第十六屆鎮民代表票數統計表-三個選區>,《美濃月光山雜誌社印行》,第三版。
18. 月光山雜誌,2001.4.29,《美濃月光山雜誌社印行》,第三版。
19. 月光山雜誌,2002.2.9,<美濃鎮第十四屆鎮長票數統計表>,《美濃月光山雜誌社印行》,第一版。
20. 月光山雜誌,2003.11.9,<美濃鎮第十四屆鎮長補選票數統計表>,《美濃月光山雜誌社印行》,第一版。
21. 今日美濃,2002.6.16,<美濃鎮第十七屆鎮民代表票數統計表-三個選區>,《今日美濃期刊》,第三十期,第二版。
22. 今日美濃,2002.6.16,<第十七屆里長得數票統計表>,《今日美濃期刊》,第三十期,第二版。
23. 中國時報,1997.1.4,<國發會精簡省及之共識>,第四版。
24. 田弘茂,18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25. 曲兆祥,1985,《政黨政治參與--民國七十二年台北市立法委員選舉中國國民黨政治角色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6. 朱雲漢,1989,《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
27. 李旺台,1983,<台灣地方派系新動向:五種變化的經緯分析>,《聯合月刊》,第22期。
28. 李忠義,1990,《主從關係結構與台灣地方派系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9. 吳乃德,1993.5.24,<地方勢力坐大可能成為政經怪獸>,《中國時報》,第四版。
30. 吳芳銘,1995,《地方派系之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1. 吳怡銘,2000,《補助金制度下的台灣派系政治穩定與變遷―新制度理論分析觀點》,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吳文程,1996,《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
33. 林仲修,1991,《水里鄉政治權力結構之分析》,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34. 林男固,2001,《地方派系依侍動員結構的演變與特質》,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35. 邱淑娟,1994,《我國民營化政策執行方式與成果之研究》,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36. 柯貴元,2001,《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37. 洪永泰,2001.12.10,《立法委員選舉結果對政黨體系的影響》,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38. 美濃鎮農會,1990.2.14,《美濃鎮農會創立七十一週年紀念誌》,頁14-18。
39. 美濃鎮公所,1997,<美濃鎮第十四、十五屆鎮民代表一覽表>,《美濃鎮誌》,頁301。
40. 美濃鎮公所,1997,<高雄縣第一屆省議員名冊>,《美濃鎮誌》,頁354。
41. 美濃鎮公所,1997,<高雄縣第六屆省議員得票數統計名冊(本鎮籍邱發金老師參選)>,《美濃鎮誌》,頁356。
42. 美濃鎮公所,1997,<1980年增額立委鍾榮吉及其他候選人鎮內得票數統計>,《美濃鎮誌》,頁359。
43. 美濃鎮公所,1997,<1980年增額立委鍾榮吉在屏東縣及澎湖縣得票數統計>,《美濃鎮誌》,頁359。
44. 美濃鎮公所,1997,<1983年增額立委鍾榮吉及其他立委候選人鎮內得票數統計>,《美濃鎮誌》,頁364。
45. 美濃鎮公所,1997,<1983年增額立委農民團體吳海源全國得票數統計>,《美濃鎮誌》,頁365。
46. 美濃鎮公所,1997,<1986年增額立委吳海源及其他候選人得票數統計>,《美濃鎮誌》,頁368。
47. 美濃鎮公所,1997,《美濃鎮誌》,頁371。
48. 美濃鎮公所,1997,《美濃鎮誌》,頁991。
49. 美濃鎮公所,1997,<1989高雄縣省議員投票結果票數統計>,《美濃鎮誌》,頁374。
50. 美濃鎮公所,1997,<1989省議員選舉鍾德珍及其他候選人得票數統計>,《美濃鎮誌》,頁369。
51. 美濃鎮公所,1997,<美濃鎮1-8屆水利會代表當選名單>,《美濃鎮誌》,頁395。
52. 美濃鎮公所,1997,<高雄農田水利會水利代表當選表列>,《美濃鎮誌》,頁395。
53. 美濃鎮公所,2000.1.29,《美濃月光山雜誌社印行》,第五版。
54. 美濃鎮公所,<(1981-2004)歷年人口統計數>,美濃戶政事務所。
55. 美濃鎮公所,<美濃鎮十九里人口統計表>,美濃戶政事務所。
56. 美濃鎮公所,<2005年四月各里鄰數、戶數、人口數一覽表>,美濃戶政事務所。
57. 施威全,1996,《地方派系》,台北:揚智。
58. 孫文,1920.3.1,<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孫文學說》。
59. 孫文,1922,<中華民國建設之基礎>,《孫文學說》。
60. 涂一卿,1994,《台灣地方派系的社會基礎:以嘉義縣地方派系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61. 高永光、姚立明等合撰,1992,《二屆之立委選舉台灣省第一選區(台北縣)觀察報告:第二屆立委選舉觀察》,台北:國會觀察基金會。
62. 高永光,2001a,<陳水扁政府決策模式之探討>,《國家政策論壇》,第一卷第三期,頁26-32。63. 高永光,2001b,《民主與憲政論文彙編》,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出版。
64. 翁翊,1997,《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關係之研究》,中山大學人文社會學碩士論文。65. 陳鳳馨,1997.2.3,<「派系興滅押注縣市長,農會選舉將上漲」>,《聯合報》,第四版。
66. 陳陽德,1970,《第七屆台中市議會之研究:以動態觀點研究地方議會的嘗試》,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7. 陳陽德,1987,《轉變中的台灣地方政治》,台北:聯豐。
68. 陳明通,1990,《威權政體下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議員及省議員流動的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69. 陳明通,1992,《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地方派系背景與省議員選舉》,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70.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地方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71. 陳明通,1997a,《政治體系變遷與選舉行為:一九九三年縣市長選舉的分析》,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72. 陳明通,1997b,《台灣地區政商關係之研究》,台北,月旦。
73. 陳明通,1999,<地方派系與雲林縣長補選>,《新世紀智庫論壇》,第八期。74. 陳東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
75. 陳國全,2002,《地方派系公職候選人甄補策略之研究-以高雄縣個案為例》,中山大學政研所碩士論文。76. 陳華昇,1993,《威權轉型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台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7. 陳順利,2001《高雄縣選舉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8. 連哲偉,1994,《民進黨執政縣市之府會關係―新竹縣、彰化縣及高雄縣比較分析(1989-93)》,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79. 郭正亮,1988,《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1988)》,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0. 喬健,1985,<行為模式芻議>,《中央研究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之10》,頁317-325。
81. 張俊宏,1989,《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施》,南方叢書出版。
82. 張致源,1995,《嘉義縣地方派系結構變遷過程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3. 張茂桂,1986.3.3,<地方派系之迷失>,《聯合報》,第二版。
84. 張茂桂、陳俊傑,1986,《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自由派理論的再檢討》,中國政治學會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85. 張茂桂、蔡明惠,1994,《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86. 張維彬,2003,《我國村里行政編組與社區發展協會關係之探討-基隆市個案分析》,政治大學行政管理學碩士論文。87. 黃德福,1990b.1.6,<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轉型>,《中國時報》,第四版。
88. 黃德福,1992,《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
89. 黃德福,1993,<選舉制度與政黨競爭:台灣地區解嚴後選舉競爭的觀察>,《理論與政策》。90. 黃德福,1994,<政黨競爭與政治民主化:台灣地區政黨體系的新挑戰>,《選舉研究》,第一卷第二期,頁80-82。91. 黃德福、劉華宗,1995,《農會與地方政治-以台中縣與高雄縣為例》,《選舉研究》,二卷二期,63-82。92. 黃光國,1992,《中國人的心裡與行為科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93. 黃江正,2001,《嘉義縣地方派系變遷之研究-以第十屆總統副總統選舉為例》,中正大學政研所碩士論文。94. 黃東益,2001,《政黨政治發展與地方派系運作》,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研討會。
95. 彭基原,1998,《高雄縣地方派系結構及其影響》,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96. 彭基山,2002,《選舉與地方政治生態關係之探討-以苗栗縣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97. 游光明,1994,《台中縣地方派系權力結構轉變與運作》,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8. 葉甫和,2002,《新竹市地方派系與選舉之研究》,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99. 蔡甫欣,2003,《從村里與社區組織功能探討兩者之競合-以新竹地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100. 楊國樞,1998,《抉擇與負責》,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101. 楊英杰,1996,《從聯盟理論難台中縣地方派系之互動―以八十三年議長選舉為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102. 楊圓娟,2001,《民進黨提名制度的形成與變遷》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03. 趙永茂,1977,《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關係之研究―一般性及三個代表性個案之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4. 趙永茂,1982.1.11,<地方派系與選舉>,《中國時報》,第二版。
105. 趙永茂,1986,<派系參與與民主價值取向之相關分析>,《政治學報》,第十四期,頁225-238。
106. 趙永茂,1988,<台灣基層政治菁英之個人背景分析>,《思與言》,第二十五卷第六期,頁239-243。107. 趙永茂,1997,《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08. 趙永茂,1998,<地方政治生態與地方行政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第九期。109. 趙永茂,2001,<新政黨政治形勢對台灣地方派系政治之衝擊-以彰化縣與高雄縣個案及一般變動趨勢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十四期,頁153-243。110. 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之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
111. 廖忠俊,2000,《台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物》,台北:允晨。
112. 劉昭明,1994,《美濃鎮的開庄史》,美濃鎮公所。
113. 劉華宗,1994,《台灣地區農會政治角色之變遷-M鄉農會個案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14. 蔡明惠,1987,《現行台灣地方自治實施下地方權力結構―河口地方派系個案分析》,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15. 蔡明惠,1997,<地方派系的選舉運作及其角色功能>,《澎專學報》,第一期,頁101-124。116. 蔡明惠、張茂桂,1994,<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河口鎮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七期,頁125-156。117. 蔡宗翰,2002,《花蓮縣政治反對之研究(1987-2000)》,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18. 賴秀真,1993,《台灣都市型地方派系之研究-台中市議會派系之分析》,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19. 謝瑞明,2001,《地方派系對地方政治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個案分析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20. 鍾湘芸,2005,《「全球在地化」下美濃地方特色之重塑》,中國文化大學地研所碩士論文。121. 蘇俊豪,2003,《雲林縣地方派系變遷及其與選舉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122. 高雄縣立委得票及當選統計表1988(第四屆)
http://www.cts.com.tw/elect98/vote/vote23121.htm,1998。
123. 第四屆立委美濃鎮開票結果票數統計
http://www.cts.com.tw/elect98/vote/vote23121.htm,1998。
124. 第十屆總統副總統美濃鎮票數統計表
http://www.cec.gov.tw/,2000。
125. 第五屆立委選舉美濃鎮票數統計表
http://www.cec.gov.tw/,2001。
126.第五屆立委選舉鍾紹和、黃國銘在高雄縣各鄉鎮票數統計表
http://www.cec.gov.tw/,2001。
127.三次總統大選各組候選人得票率比較
http://udn.com/PE2004/result/result06.shtml,2004。
128.近年來全國性選舉各政黨得票率比較
http://udn.com/PE2004/result/result07.shtml,2004。
英文部分
1. Abernathy, William J., Kim B. Clark, and Alan M. Kantrow, 1987, Industrial Renaissance:Producing a Competitive Future for America. New York:Basic Book.
2. Gallln,Berrased 1974,“Political Factionalism and Its Impact on Chinese Village Social Organization in Taiwan”, in Marc Swartz ed. Local—Level Politics, Chicago: Aldine.
3. Jocobs ,Bruce 1976a, “ A preliminary of Particularistic Ties in Chinese
Political Alliances: Kan– ching and Kuan– his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 The China Quarterly,No.99,pp237-273.
4. Jacobs,Bruce. 1976b,“The Cultural Bases of Factional Aligment and Division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pp:79-97.
5. Beller, Dennis C. ,and and Frank P. Belloni ,1978,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anta Barbara, CA: ABC-Clio Press , inc. pp.419-430.
6. Esienstadt,S. N. and L.Roniger , 1980,“Patron– Client Relations as a Model of Structuring Social Exchang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2(1):42-77.
7. Huntington,S. P.1965,“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Decay” , World Politics.
8. Huntington,S. P.1996,“Democracy for the Longm Haul”, Journal of democracy.
9.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50:370-396.
10.Nicholson,Norman K., W﹒ Ralep Faction,1977,”A compartive analysis”﹐in Steffen W ﹒Schmidt﹐Laure Guasti﹐Carl H﹒Lande and James C﹒Scott eds﹒﹐Friends﹐Followers and Factions﹐Berkeley: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pp.69-78.
11.Scott,James C. 1977, Political Clientelism: A Bibliographical Essay, in Steffen W. Schmidt, Laure Cuasti, Carl H. Lande and James C. Scott ed,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 Berker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486-490.
12.Schmidt, Steffen W., James C. Scott. Carl H. Lande, and Laura Guasti., 1977,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 A Reader in Political Clientelism.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alph W. Nicholas 1969 ,”Fac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Michael Banton eds., Political System and Distribution of Power, London: Javistock Publish,pp. 27-29
13.Williamson, Oliver E. 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irms, 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ing. New York:Free Press.
14.Wu, Nai- Teh, 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15.Zuckerman, A. S., 1979, The Politics of Faction: Christian Democratic Rule in Italy.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