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王佳煌、潘中道等譯(2002),Neuman , W. Lawrence (1999),《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台北:學富。
王秋絨(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王振德(1986),〈資源教室方案的模式與實施〉,《臺北市立師專學報》,第17 期,頁1-30。
王超群(2005),〈曾被視為智障兒 現在是美容企業總裁 女阿甘爭氣 為學障兒打氣〉,《中國時報》,2005.6.20,社會動脈,A6版。
王雅各(2001),〈綜論質性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第7卷第4期,頁15-36。司徒達賢(1996),〈中小企業之策略聯盟〉,《經濟情勢暨評論》,第2卷第3期,頁1-7。白司偉(2002),《公司合併法律規範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江岷欽(1993),《組織分析》,臺北:五南。
何清良(2003),《自足式特教班轉型為資源班過程教師行政支援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吳克(2001),〈策略聯盟的形成與夥伴選擇〉,《金屬工業》,第35卷第2期,頁138-143。吳青松(1996),〈策略聯盟之國際發展趨勢〉,《經濟情勢暨評論》,第2卷第3期,頁8-13。吳建國(2002),〈交易成本、信任與統制結構之選擇〉,《企銀季刊》,第25卷第3期,頁195-211。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三版),臺北:臉譜。
吳淑美(1999),〈融合教育的實施與困境〉,《國教世紀》,第188期,頁6-11。巫忠信(2003),《臺灣中部地區製造產業策略聯盟概況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奉儒等譯(2001),Bogdan, R. C. & S. K. Biklen(1998),《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嘉義:濤石。
李宗派(2000),〈探討社會資源之開發與管理原則〉,《社會發展季刊》,第89期,頁53-61。
李美華等譯(2004),Babbie, E. R.(200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9th Ed.),台北:湯姆生。
李慶良(1995),〈美國保障身心障礙學生教育權利的法律基礎〉,《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集刊》,第3期,頁161-179。
李澤宏(1989),《組織間關係理論之研究-社會交易理論、同盟理論及權變理論之應用與評估》,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沈慶盈(2000),〈從組織間關係談社會服務資源的整合〉,《社區發展季刊》,第89期,頁145-155。汪文聖(2004),《高雄縣市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及其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周以筠(1991),《臺北市殘障服務相關組織整合途徑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周業謙、周光淦譯(1998),Jary, D & J. Jary(1995),《社會學辭典》,(HarperCollins Dictionary of Sociology),臺北:貓頭鷹。
林文正(2001),《高雄縣偏遠地區學校教育資源整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文寶(2001),〈環境不確定性、企業文化差異、策略聯盟類型與策略聯盟績效關係之研究〉,《商管科技季刊》,第2卷第2期,頁157-179。林月盛(1998),〈資源教室方案的現況與改進〉,《特殊教育》,第67期,頁27-29。
林仲川(2002),《花蓮地區國民中小學資源教室經營現況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林志政(2004),《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資源班行政支援需求之調查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明地(1999),〈學校與社區關係〉,收於王如哲、林明地、張志明、黃乃熒、楊振昇合著,《教育行政》,頁183-222,高雄:麗文。
林玲君(1991),《策略聯盟形成因素與績效之研究—資訊電子業之實證》,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臺北:師大書苑。
林淑芬(2003),《奮起湖地區居民對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社會交換理論之應用》,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鉦棽、蕭淑月、何慧清(2005),〈社會交換理論觀點下組織支持、組織知識分享行為與組織公民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信任與關係為分析切入點〉,《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5卷第1期,頁77-110。林碧惠(1992),《臺北都會區老人福利組織整合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鎮坤(2004),《特殊教育政策》,臺北:師大書苑。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第21期,頁1-26。邱柏松(1996),〈國際策略聯盟在國內的現況與績效〉,《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2卷第3期,頁14-21。邱瑜瑾(2000),〈非營利組織的資源網絡與應用〉,收於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用》,頁340-383,臺北:巨流。
姜麗娟(1993),《中小學學校設施共享可行性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施祐吉(2004),〈策略聯盟概念應用於小學教育經營之可行性〉,《臺灣教育》,第627期,頁47-50。洪蘭(2001),《講理就好》,臺北:遠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收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臺北:巨流。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第7卷第20期,頁25-35。徐宗國譯(1997),Strauss, A. & J. Corbin(1990)《質性研究概論》,(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臺北:巨流。
徐震、林萬億(1986),《當代社會工作》,臺北:五南。
秦麗花(2001),〈破除融合教育的迷思 建立應有的正見〉,《特教園丁》,第16卷第4期,頁51-55。張苙雲(1990),《組織社會學》,臺北;三民。
張莉姍(2001),《災後重建工作社會資源整合之研究—以南投縣中寮鄉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瀛之(2005),〈他多重障礙 想上大學彈鋼琴〉,《中國時報》,2005.1.21,北市新聞,C2版。
教育部(1994),《國民小學資源班輔導手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九十三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臺北:教育部。
郭煌常(1990),〈國際化的合縱連橫──技術轉移與策略聯盟〉,《資訊傳真》,第130期,頁115-119。
郭維哲(2003),〈突破學校經營困境的良方〉,《教育資料與研究》,第51期,頁47-53。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雍容(2002),《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行政支援需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彭朱如(1998),《醫療產業中跨組織合作關係類型與管理機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游柏芬(1996),《嘉義地區成人教育資源整合可行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第59卷第60期,頁63-69。程國選(2003)。〈從融合教育談學習障礙者教育安置〉,《建中學報》,第9期,頁181-195。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第18卷第2期,頁1-20。黃淑貞﹙2002﹚,《大直社區終身學習資源整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瑞珍(1993),《資源教室的經營與管理》,臺北:心理。
黃瑞琴(2002),《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再版),臺北:心理。
黃碧玲(2002),《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銘章、楊淑珍(2003),〈策略聯盟之資源構形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中華管理學報》,第4卷第2期,頁59-75。楊坤堂(1999),《學習障礙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楊惠甄(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豐碩(1992),〈國內企業聯盟之發展與策略思考〉,《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5卷第5期,頁36-40。萬育維(1997),〈從資源整合和依存的觀點論祥和計畫的未來〉,《社區發展季刊》,第78期,頁19-27。董媛卿(1998),《補救教學-資源教室的運作》,臺北:五南。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臺北市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計畫》,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臺北市身心障礙教育白皮書修訂草案》,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劉惠珠(2002),《台北市田園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運作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鎮寧(1999),〈尋求資源〉,收於蔡秀美主編,《學校推展社區教育工作手冊》,頁61-77,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第11卷第1期,頁115-143。蔡文輝(1979),《社會學理論》,臺北:五南。
蔡正揚、許正郎(1991),〈運用策略聯盟促進技術引進之研究〉,《中華民國科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頁209-218。
蔡宏明(1994),〈以策略聯盟進運大陸市場〉,《貿易週刊》,第1594期,頁4-9。蔡宜良(1996),《策略聯盟統治類型之研究-以服務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培村(1996),《高雄市社區成人教育體系之規劃研究》,高雄: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專題委託研究。
蔡漢賢主編(1990),《社會工作辭典》(第二次增修版),臺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臺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蔡鳳薇(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動策略聯盟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文正(2005),〈學校拒收 國中智障生成人球〉,《聯合報》,2005.5.21,中市文教,C1版。
蕭健宇(2000),《企業導入資源整合系統對組織學習循環之影響-以導入ERP之本土廠商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錢得龍(2003),《臺中縣國小資源班家長對資源班教育意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鍾蓮芳(2005),〈社區排擠 辛酸路還要走多久?〉,《民生報》,2005.3.12,A3版。
蘇雅芬(2004),《宜蘭縣國小資源班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蘇燕華、王天苗(2003),〈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第24期,頁39-62。二、外文書目
Ariel, A. (1992). Education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Badaracco, Jr., J. L. (1991), The Knowledge Link: How Firms Complete through Alliances.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eder, H. (1984), “Inter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Why and How?” In Beder, H (eds.), Realizing the Potential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pp.03-22).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urgers, W. P., C. W. L. Hill & W. C. Kim (1993), “A Theory of Global Strategic Alliances: The Case of the Global Auto Industr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4 (6): 419-432.
Contractor, F. J. & P. Lorange (1988), “Why Should Firms Cooperate? The Strategy and Economics Basic for Cooperative Venture.” In Contractor, F. J. & P. Lorange (eds.), Cooperative Strategic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p.03-30). Lexington: D. C. Heath and Company.
Creswell, J. W.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CA: Sage.
Devilin, G. & M. Bleackley (1988), “Strategic Alliances - Guidelines for Success.” Long Range Planning, 21: 18-23.
Dupper, D. R. & J. Poertner (1997), “Public Schools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Impoverished Communities: School-linked, Family Resource Centers.” Social Work, 42(5): 415-422.
Franklin, C. & C. L. Streeter (1995), “School Reform: Linking Public Schools with Human Services.” Social Work, 40(6): 773-782.
Graham J. R. & K. Barter (1999), “Collaboration: A Social Work Practice Method.” Families in Society, 80(1): 6-13.
Hagedoom, J. (1993), “Organization Modes of Inter-firm Cooper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echnovation, 10: 17-30.
Hanuske, S. (1983), “Shared Services for Rural and Small Schools.” ERIC Clearinghouse on Rural Education and Small Schools, Las. Cruces, N. Mex. (ERIC microfishe ED 259874).
Harrigan, K. R. (1988),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Partner Asymmetries.” In Contractor, F. J. & P. Lorange(eds.). 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pp.53-72). MA: Lexington Book.
Harris, W. J. & P. N. B. Schutz (1986), The Special Education Resource Program. Columbus:Merrill Publishing, Co.
James, B. G. (1985), “Alliance: the New Strategic Focus.” Long Range Planning, 18(3): 76-81.
John, R. G. & B. Ken (1999), “Collaboration: A Social Work Practice Method.” Families in Society, 80(1): 6-13.
Killing, J. P. (1983), “Strategies for Joint Venture Succe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1 (3): 120-127.
Lane, T. S. (1998), “School Linked Services in Action: Results of an Implementation Project.” Social Work in Education, 20(1): 37-47.
Lewis, J. D. (1990), Partnerships for Profit. New York: Free Press.
Lynch, R. P. (1989), The Practical Guide to Joint Venture and Corporate Allia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Noel & R. Timms (1982), Dictionary of Social Welfare. London; Boston: Routledge & K. Paul
O`Looney, J. (1997), “Marking Progress toward Service Integration: Learning to Use Evaluation to Overcome Barriers.” 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 21 (3/4), 31-65.
Porter, M. E. & M. B. Fuller (1986), “Coalitions and Global Strategy.” In M. E. Porter(eds.).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pp.315-343).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Rincones, R. (1988), “Exploring Alternatives to Consolidation.” ERIC Clearinghouse on Rural Education and Small Schools, Las Cruces, N. Nex.(ERIC microfishe ED 296817)
Simpson, J. A. & E. S. C. Weiner (1989),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mrekar, C. E. (1993), “Rethinking Family-School Interactions: A Prologue to Linking Schools and Social Services.” Education & Urban Society, 25(2): 175-186.
Soler, M. & C. Shauffer (1993), “Fighting Fragmentation.” Education & Urban Society, 25(2): 129-140.
Wiederholt, J. L., D. D. Hammill & V. L. Brown (1993), The Resource Program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ustin, TX:PRO-ED.
Yoshino, M. Y. & U. S. Rangan (1995), Strategic Alliances - An Entrepreneurial Approach to Globalization.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